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现实的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解放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人类文明的本质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的整体表现,在不同社会时代,它又反映了特定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文明规律形成的源泉,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因此,“大历史观”要求必须把是否符合现实的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评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高标准”。

(一)什么是“现实的人”

历史当然是人创造的,不能脱离人去探索历史的创造者。但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种“现实的人”无论是个体的存在形式,还是群体的存在形式,都不可能脱离于历史与现实。马克思正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生产的规律,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抽象性和虚假性的塑造。由此可见,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现实的人”得以形成的要素。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

从实践上看,“现实的人”具有五重属性:作为具有动物性需求的自然存在物、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存在物、作为有意识生物的类存在物、作为超越当下的实践存在物以及作为具体条件下的历史存在物。因此,为了克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人需要具有对自我的理性认识,在认识自身和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对违背规律的实践进行纠偏,不断挣脱束缚人和社会的各种枷锁,在自我解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通达“自由王国”。

因此,所谓“现实的人”不仅需要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上的需求,还有对自身获得社会地位和获得他人认同的需求。

(二)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将唯物主义融入人类的经济社会的历史之中,正确阐明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了人的现实性。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为人民至上提供了基础的遵循,它是人民至上的理论起点,是唯物史观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同我们党执政为民相结合的产物。这就充分显现了我们党的人民性和党性。

在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架中,有了“现实的人”的基础方可构建社会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百多年历史不是一部资本增殖史,而是一部不断认识“现实的人”的丰富属性的历史。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党员干部深情讲述了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半床被子彰显出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包干合同书上按下了手印。小岗村创造的包干到户,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办法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受到农民欢迎。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包产到户等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就农业和农村问题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为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试点地区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为承包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这一套政策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在此基础上,在民生领域提出并坚持贯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社会主义把“现实的人”——人民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实践。人民立场宛若一根红线,流淌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思想动力。

结语: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动力来源总体性特点,这是探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内在依据问题。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从文明的历时性看,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变迁的动力源泉;从文明的共时性看,生产关系是文明秩序的内在规定,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综合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则决定文明的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启动现代化的基本政治前提,与近代历届政府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具有最强的社会整合与动员能力。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迅速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也使得现代化建设取得非凡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国家力量”即上层建筑的“大一统”力量。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适应中、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深化对“现实的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解放,努力铸就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L4AORXhXgdmNRD1wiWPnbprGeriFPBKh3YbMmyDkmMTvAnXTK0gmlxpltGd5Cx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