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曾说:不同的文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应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直接前提,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直接体现人类实践的高度,是人类文明变迁的动力源泉。这表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共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理论根基和动力源泉应该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并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寻找和探究。

(一)文明发展的“测量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应到基本不相适应,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应;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可以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文明发展的“测量器”。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指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既包括文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普遍要求,也包括由此相应发生的其他领域的变化。

资本主义文明之所以相对于封建制度具有压倒性优势,首先就在于它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英国在18世纪完成的社会革命,促使其率先摆脱封建社会关系的束缚,进入资本主义文明阶段。尽管这一社会革命的酝酿肇始于大航海时代世界市场的开辟,但真正推动社会革命进程的是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以及机械织机等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随着工业经济在英国蓬勃兴盛,其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日益凸显,原有封建贵族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在工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家阶层社会地位迅速上升,资本成为支配群众的工具,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建立。当然,正如资本主义文明的建立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样,资本主义文明的消亡也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和交换关系逐渐难以支配自己体内的强大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因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必将从资本主义内部生长起来,成为扬弃资本主义文明之后的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当时中国的经济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亚洲许多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1/4。毛泽东十分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现问题,分析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生产力条件。“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马克思晚年则引用它比喻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以避免或减轻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痛苦和磨难。对于中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领导实现了对“卡夫丁峡谷”的成功跨越,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以往一切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矛盾,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不相适应是次要的、非根本的。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性质不同,所以,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也有根本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需要通过推翻制度来解决,而可以通过改革开放,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具体来说,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改革来实现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中既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而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制,它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存在不少需要改革的环节和方面。依据这样的思路,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12月开启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把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从新的高度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内涵,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重要思想牢牢守住社会主义本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现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并逐步展现了其适合全球发展的属性。这也充分验证,文明变迁的历史不是精神和意志自我运动的结果,不是无规律和神秘的历史运动,而是以唯物主义的、有规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历史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ENAMrEvRIojZ0NxKu9f/6Wh6n6VY+Zjj5Ig6EjuG7KPcDa6eHArG/6DF07WYI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