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不懈追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载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表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百多年探索构成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理路,并将其贯穿于中华民族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全部过程。

(一)追寻工业文明为目标的现代化探索

人类历史上的现代化模式主要划分为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者是早发的、内生的、渐进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通过殖民侵略、血腥掠夺而完成的,其结果是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社会动荡,等等。后者是后发的、外生的、赶超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虽然成效显著,但是存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必然烙下深刻的西方印记,而且必须先把帝国主义赶出国门、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才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序言中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当然,马克思的结论主要来源于欧洲的历史经验,但他随即提出了先进生产力在当时落后的亚洲的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的研究彰显了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必须要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进行探索。

从近代开始,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奋斗,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努力。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试图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振兴实业等方案来实现现代化,他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证明,没有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政治力量领导,实现现代化的任何蓝图都无法变为现实。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胆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了清醒的逻辑思维:先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旧制度完成救国大业,再通过工业化逐步走向现代化。毛泽东自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便对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怀有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终其一生,他对于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从未动摇过。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讲清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因此,革命这一手段是在救国之路上探索现代化、创造新文明的先决条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因此我们党提出要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化水平落后的状况。

1957年,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认为,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被完整提出来。196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郑重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标志着“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构想正式确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和路线愈加明晰,并且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初步构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中国实际,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形态开始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自此之后,我们党在每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聚焦和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党的十二大强调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就是要实现包括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内的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强调,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三)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在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表述上,经过了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增加“和谐”而突出社会文明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增加“美丽”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历史昭示,在革命时期初步提出理论构想,经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本国落后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同时,其彰显的文明逻辑和文明内核成功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形态的现代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融合。从多元文化中取长补短,吸收优秀的文化元素,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二是系统创新。在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三是共创共享。共同创造创新,共享发展成果。四是全球化视野。走出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和艺术成果。五是合作共赢。强调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互补性推动共同发展,创造共赢。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旨不仅限于提炼出了原创性的中国话语,还正确处理了创新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为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开创了新的文明格局。 Bwj7K3LCvNlF/qSLJ8LflkKW+gsYbm0E3ANhgVcn9iAbMwYV2DEujZrJOT7GYY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