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学是为你们的,大学是为未来的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对各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从今天起,各位成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一分子,这将是一辈子不变的记号;还有,从今天起,各位站到一个独立公民的平台上了,是人生新起点、新境界。我兼任人文学院院长,照例要在每年的迎新会上讲几句话。但我眼下正在德国柏林访学,与各位相距上万公里,只好写上几句,特请刘日明教授代为转达。

据我所知,我院今年共招生156人,其中本科生84人,研究生72人(54名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这与我们规划的100本科生+100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还有一点距离。我想只好慢慢来,毕竟我院是同济大学建院时间最短的学院(2006年建院),至今只有7年历史。但我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同济大学就设有文学院(创建于1946年),同济哲学系还是沪上最早的哲学系呢,可惜到1949年就被归并到其他学校去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短,百年大学就算“历史悠久”了,而且差不多是被“并来并去”的历史。我最近去了一趟青岛,才知道德国人在青岛也办过一所大学,叫德华大学,又称“黑澜大学”(不好听!),是青岛最早的大学,创办于1909年,1914年合并入同济大学(当时叫同济医工学堂),我们的土木学科发源于这所德华大学/黑澜大学。青岛德华大学的旧址还保存着,现为青岛铁路分局大楼,各位有机会和兴趣可以去参观。

各位进了同济大学,就得了解这所大学的历史。这所大学的历史将成为你今后的人生故事背景,这所大学的好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你今后事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各位进校,就是这所大学的主人,就得有主人翁的意识,你甚至就得想想,这所大学应该怎么办才好,办学的理念是否高贵典雅,系科的布局和设置是否合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完备,现行教学方式是否先进妥当,凡此种种。不但学校当局要考虑,学校的教授们要参与,同学们也同样要当作“自己的事”来想。毕竟,大学是为你们的,大学是为未来的。

我这次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U,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访学,但住在距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HU,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不远的原东柏林。我想到这两所大学的历史,也是不免唏嘘的。原先的柏林大学是伟大的德国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威廉姆·洪堡创办的,建于1810年,是欧洲现代大学的典范。我们中国的北京大学,也是蔡元培先生借鉴洪堡的大学理念加以改造后才成就名校的。现在的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后果。大家知道德国是战败国。1948年苏联占领东柏林后,原先柏林大学的部分师生为追求学术自由而逃离东柏林,受西方阵营的支持,在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而原先的柏林大学则于1949年被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于是呢,就有了两个柏林大学。德国统一以后,这两个大学就相互争执,争谁是正宗的柏林大学,实际上就是争身份,争谁是老大。我曾经跟德国同事开玩笑说:“你们好无聊啊,要放在咱们中国,好办得很,上级一声令下,把两校合并起来就算了,就成了德国大学的老大嘛。”我这是说笑。现在如果要我在两所大学之间选择,我大概会选柏林自由大学,因为这个校名更能显示创办人洪堡的大学自由理想。

同济大学是德国人创办的,从青岛合并过来的德华大学也是德国人办的。11年前我想调离浙江大学,最后考虑来了同济大学,原因之一也是这个学校的德国和德语背景,因为我是从事德国哲学研究的。但当时同济还没有哲学系,更没有人文学院。我们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三系一所一院(哲学系、中文系、文化产业系、历史学所、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三个本科专业,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招九个博士点研究方向);还有,我们的哲学学科已被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所有这些固然没什么好吹的,但毕竟同济人文学科在短短几年里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基本的格局。各位现在进校,几年后毕业离校,我只希望各位不会有入错了门的感觉。我一直以为,就办学者/教育者来说,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过。

现在我们要问:一所有德国背景的大学应该有啥精神?我以为,每一种教育制度背后都是一种哲学理念的设计。德国的大学精神是由上面讲的洪堡奠定的,它的基本点有两个:其一是“统一”,其二是“自由”。所谓“统一”或者说“整体”,主要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当然也包括学科和培养体系方面的整体性。研究与教学的统一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准则,而且这种统一是要统一到“研究”上,以“研究”为根本的,因为大学是做研究的场所,如果没有好的“研究”就不会有好的“教学”。德语的“研究”(studieren)同时就是“学习”。各位进校,首先要确立一个信念:我是来做研究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让各位“过度学习”,从现在开始,各位的任务是“研究”。

第二个基本精神是“自由”。这对“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来说是必然的要求,本来不用多讲。做研究是要自由的,当然也是要有规范的;大学阶段应该就是习得自由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的阶段。而这只是一个方面,是指大学制度需要保证师生(研究者)的自由研究。但大学的自由理念还联系着“完人”理想,就是说,大学要培养具有自由人性的“完人”,自由的人或者人的自由,正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我们这里可以补上一句,“人的解放”不也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吗?大学的本质是自由,无论目标设定、制度构造、管理运作,等等,都必须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大学的自由本质。

若以上面列的两个基本精神来要求今天的中国大学,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还差得远哪。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强调“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相信所谓的“重要领域”一定包括了教育,因为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属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还需要深化改革的少数几个重要领域。

目前中国的大学可能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刻。而在此时,各位加入进来,成为大学的一分子,我希望各位同学不仅关注自己的研究,还要思考大学的本质和我们的大学。因为我们前面讲了,大学是为你们的,大学是为未来的。

我想以此来欢迎各位的到来!

2013年9月1日于柏林布赫霍尔茨(Buchholzer)街 fl7YKaQLSOvw7abAzx41aBCiQcyxhAMwqyHt/ujVBsGOXXdWAEZReAVbeGDFM/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