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艺术与哲学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文化史的轴心问题。本章主要结合早期尼采的希腊悲剧文化之思来讨论这个问题。与通常关于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与诗歌”之争的解释不同,早期尼采对古希腊悲剧时代的文化状态的探讨关注的是希腊“悲剧艺术”和“悲剧哲学”的特性,意在追问一种本源性的艺术—哲学、诗—思关系,从而为所谓“知识冲动”失去控制的现代文化寻找一个救治方案。尼采的这种努力已经在当代艺术和哲学中得到了回应。

德国伟大的语言哲学家威廉姆·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有言:在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永恒成果中,首要的是“诗歌”和“哲学”。这话听起来十分简单,其实却是有深刻含义的。其中关键点有二:首先,洪堡是在谈论语言的本质时说这番话的,因此他的“文学”概念是极为广大的,包含了全部的语言表达与生成形式;其次,洪堡这里所谓的“诗歌”(Dichtung)也是广义的,指的是某个民族的全部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而不仅仅是指文学体裁意义上的“诗歌”(Poesie),在我们汉语语境里,差不多就是“艺术”——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也说过:艺术的本质是诗。所以,洪堡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民族的文学—语言的两大基本元素:艺术与哲学。

毫无疑问,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极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在日常理解中,人们经常把两者分立开来,甚至以为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哲学干脆就是对立的两极。比如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说到艺术家,人们就想那是感性的动物,神采飞扬或者不太正经的一类;而说到哲学家,人们一定会说那是理性和逻辑的动物,是严密刻板或者一本正经的人物。这当然是有来由的,甚至也是不无道理的,艺术史和思想史可以为此做证。比如说,艺术史(含文学史)的大家自杀者众,以至于形成所谓的“诗人自杀”现象;而历史上的哲学家却鲜见自杀者——这显然也表明哲学与艺术以及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区别性特征:哲学的稳重和文艺的轻扬。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日常的了解又是不够的,还未能触及艺术(诗)与哲学(思)的各自特性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根本;进一步讲,我们通常关于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是在哲学—科学时代里形成的,如果我们先把这种看法固定起来,我们就无法真切地理解艺术与哲学的本源性关系,也无以了解后哲学时代的艺术—哲学关系,从而也就无法真正认识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它对于时代文化的决定性意义。

本章主要结合早期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的希腊悲剧文化之思来讨论“艺术与哲学”或者“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的关系。早期尼采对希腊悲剧时代的文化状态作了大量的讨论。而与通常关于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与诗歌”之争的解释不同,尼采关注的是希腊“悲剧艺术”和“悲剧哲学”的特性,意在探索一种本源性的艺术—哲学、诗—思关系,从而为“知识冲动”失去控制的现代文化寻找一个救治方案。因此,主要从尼采哲学出发,我们在本章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第一,有与尼采所谓的“悲剧艺术”并列的“悲剧哲学”吗?一般地,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哲学?第二,为何要假定艺术与哲学有一种本源性的共生关系?如何理解这种“共生”?第三,在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另一开端”,艺—哲关系的重构意味着什么? fWyg0/8K0ldds9ndfonQIkrEZtGuwXUlTOXYgt2kSswjRJOjeejzBUlZNPaljYE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