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如此多种多样,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别人看重的是什么呢?从卢克莱修到但丁,从莎士比亚到尤瑟纳尔,哲学家、诗人、作家,以及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还有各行各业的社会科学家,都为回答这个问题献出了一点人类最杰出的思想。艺术和科学给了我们许多洞察人性和动机的模型,每一种模型都强调了驱动人们行为的不同因素。
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并不是要对这个庞大的文献系统进行详尽的描述。如果可能的话,这将是一项远远超出本书范围的壮举。相反,本书中提炼出的是这些著作中的共同精华点。其他学者也可以,而且毫无疑问会做出不同但同样有效的选择。 [1]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提供的也就只是我们的分析,并不作为人性动机层面的“最终结论”,而是作为一个有用的指南,提供给那些试图揭示权力关系中的需求和欲望的人。
[1] 关于东西方思想中儒家、印度教、佛教、柏拉图、基督教、伊斯兰教、康德等基本人性观的比较和总结,参见Leslie Forster Stevenson, Thirte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