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西周变东周

每当说起烽火戏诸侯的时候,人们就会说这和寓言故事《狼来了》讲的是一个道理。

其实,这是两个道理。

没错,周幽王和那个放羊的孩子都是通过骗别人来寻开心,最后的结果也都一样,周幽王丢掉了老命,放羊孩子的羊都被狼咬死了。

可是,周幽王和诸侯之间是契约关系,而放羊孩子和邻居之间只是道德关系。烽火戏诸侯的结果是破坏了契约,放羊孩子喊“狼来了”只是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其后果是天差地别的。

维持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从来就不是道德,而是契约。当最高统治者亲手破坏契约之后,也就开启了社会崩溃的大门。

9

犬戎军满载而归,镐京城里就只剩下申侯和他的队伍了。申侯下令打开城门,迎接各路诸侯大军的到来。

诸侯军队先后抵达,既然这里已经没事了,于是先后撤走,最后只剩下郑、晋、秦三国军队,以及郑世子姬掘突、晋文侯姬仇和秦襄公。由在周朝担任司徒的卫国国君卫武侯牵头,一起善后。

没有人追究申侯,倒不是因为他的接待工作做得不错,而是他的手上有一张牌,一张每个人都不得不正视的牌——废太子宜臼。

而且,大家实际上也都很讨厌周幽王。

周幽王死了,姬服也死了,算来算去,能够继承王位的只有宜臼了。

由包括申侯在内的“临时治安委员会”一致同意,由太子宜臼接任周朝天子,即日上任。

周平王,现在,宜臼叫周平王。

周平王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拜母亲申后为太后,第二件事便是封姥爷申侯为申公。说到这里,要先说说周朝的诸侯爵位。

周朝诸侯爵位分为五等,依次为公、侯、伯、子、男,公为第一等。当初周武王灭商纣,下车伊始便分封诸侯,一共封了七十二国诸侯,除了武王众多弟弟和叔伯兄弟之外,还封了许多异姓诸侯。能够封到公爵的只有三人: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得章为虞公、周武王叔叔虢仲为虢公、商王后裔微子启为宋公。由此可见,当初但凡能封到公爵的,不但血统高贵、辈分尊崇,而且德高望重。

“不行不行,我罪孽深重,不敢当不敢当。”申侯坚决拒绝晋爵,还算有自知之明。

周平王见申侯这样,想想也是,不再勉强。

之后,卫武侯晋爵卫武公,继续留在周朝做大司徒;晋文侯没有晋爵,但是周平王把河内之地给了晋国,这个河内不是越南那个河内,而是河南省黄河北岸一带;郑世子掘突继承父亲的伯爵,被赠良田千亩,留在周朝为正卿;秦襄公原本是周朝附庸,没有爵位,此时加封伯爵,列为诸侯。

加官、晋爵、赠地,这回四路诸侯算是来对了。想想看,要不是诸侯被幽王忽悠了几回,犬戎怎么会来?要是犬戎不来,大家哪有机会立功?说来说去,被领导忽悠不见得是坏事,被忽悠多了,自有回报。

申侯见掘突这小伙子精明能干,仪表非凡,十分喜欢,恰好家中还有个小女儿,就托卫武公说合,把小女儿嫁给掘突。申侯的小女儿是太后的妹妹、天子的亲姨,掘突当然愿意。两家一拍即合,从此做了亲戚。

申侯害死了周幽王,却立周幽王儿子为周平王;害死了姬友,却把女儿嫁给姬友的儿子。害死爹,然后把人情给儿子,申侯可说是春秋第一个大神人了。

对了,还要说说太宰虢石父,他并没有战死,而是逃回了虢国。他是虢国的国君,在周朝这边兼职太宰。

最紧要的事情解决之后,就要来商量下周幽王的谥号问题了。

什么是谥号?简单说,就是对一个去世的人的评价。

谥法是周朝初年周公所制定的,就是在周王、诸侯以及卿大夫去世之后,对他的生平进行评价,通常,这个评价就是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谥号。通常,比较好的谥号有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恭等,比较一般的有惠、平等,比较差的有幽、殇、灵等。

周王去世之后的谥号通常由三公六卿来议定,这个时候大家一商量,认为他比较荒淫又死于非命,于是给了他“幽”的谥号,因此后代称他为“周幽王”。

所以,“周幽王”这个称呼是其死后才获得的,而不是活着的时候就有的。周王死后,根据谥号称为某王;诸侯死后,则称为某公、某侯;卿大夫死后,称为某子。

秦朝的时候曾经废除谥号制度,汉朝恢复,此后一直沿用,但是评价越来越不公允。

除了谥号,还有庙号,譬如刘邦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后世的皇帝往往同时有谥号和庙号。再后来,又有年号,譬如清朝皇帝多以年号来称呼,譬如乾隆、咸丰等。

周平王感觉很不爽,并不是每个当了天子的人都会感觉爽。不爽的原因有两个,一一说来。

首先是国库空了,给犬戎搬空了。不仅国库空了,宫殿城墙也给破坏得厉害,犬戎人随地大小便,人们稍不留神就踩上一摊屎,臭烘烘的,还带着羊膻味。

其次呢,是现实问题,自从犬戎尝到甜头之后,就不肯罢休了,时常前来骚扰掳掠,几个月工夫,竟然将周朝西面的岐、丰一带全都占领,镐京失去屏障,危在旦夕。

周平王没有想到当了天子还要整天提心吊胆,怎么办?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时候周平王想起来,除了分封诸侯的土地,老祖宗还在东面留了一块自留地,何不搬过去?

第二天,平王召集公卿前来议事,主题两个字:迁都。

原来,当初周武王体恤天下诸侯到京城进贡路途遥远,因此在天下的中央营造洛邑,每当朝会的时候,天子不辞劳苦,前往洛邑接见诸侯。洛邑的宫室制度都按照镐京一样规模建造,简单来说就是带全套装修和家私,搬过去就能住。而且,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里成都成市,比镐京还要繁华。

谁不愿意去?谁不愿意睡安稳觉?公卿大会一致通过,搬家。

洛邑是哪里?今天的洛阳。

镐京在西,洛邑在东。从西安迁到洛阳,从此以后,西周就变成了东周。

天子搬家,秦襄公出人出力帮忙,还亲率三百乘战车护送,整个就是搬家公司兼金融武装押运公司。周平王一高兴,对秦襄公说:“刚刚迁都,没什么好打赏的。如今犬戎夺走了我们的岐、丰之地,你回去整军备战,如果能驱逐犬戎,那块地方就都归你了。”

秦襄公谢恩而回,牢记着周平王的承诺,兴兵对抗犬戎。后来秦国灭了犬戎,犬戎男丁死伤大半,老婆孩子被秦军收编,秦国不仅夺了岐、丰一带,又占了犬戎的地盘,于是扩地千里,成了大国,这是后话。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登基仅仅八个月,周朝都城东迁。此时距岐山地震恰好十年。还记得伯阳父当初的预测吗?

为什么周平王一直忍了八个月才搬家?

按周朝的礼仪,人活着的时候是不能预先准备凶事的。所有的寿衣、棺椁、陵墓的安排和施工都只能在人死之后进行。而社会地位不同,下葬的时间也不同。天子死了,停丧七天,然后建陵墓,通知各国诸侯,等诸侯和卿大夫都到齐了才下葬。所以,按照周礼,天子死后,七个月才下葬;诸侯死后,停丧五天,五个月后下葬;大夫死了,停丧三天,三个月后下葬;士人和百姓死了,停丧两天,两个月后下葬。

不仅下葬的时间不同,棺椁也有严格规定。普及一下知识,棺和椁的区别是什么?古人下葬,通常用两层棺材,里面一层是棺,外面一层是椁。按照周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

所以,周平王只能等到七个月后把周幽王埋了,才能搬家上路。

为什么秦朝以前的墓地都相对简单?因为没多少时间建造。到了秦朝以后,皇帝一上任就开始建坟墓,把坟墓建得比后宫还宏大,劳民伤财。

说起来,还是周朝的规矩比较好。

10

自古以来,搬家都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

镐京作为周朝的都城已经三百多年了,各大家族在这里都积攒了许多的财富,有动产,还有不动产。动产就是衣物财宝等,收拾收拾装车运走;不动产就是房子和土地,这些都带不走了。

比较麻烦的是“半动产”。什么是“半动产”?就是能够搬动但是搬着很困难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各种青铜制品,更具体来说,就是青铜鼎。

青铜鼎非常值钱,并且也非常重要,象征着身份地位。可是,铜鼎太重了,而且实用价值不大,多半是用来祭祀。长途搬家要是带上这些青铜器的话,别的基本上就都没法带了。

几乎每个家族都遇上同样的难题,怎么办?

最终,人们几乎做出了同样的决定:青铜器不带,只带实用的生活必需品。

可是,带不走的青铜器怎么处理呢?

家家户户都开始挖坑,把各种青铜器埋藏起来,做好标记,画了藏宝图,以便今后再回来挖出来。这些集中埋藏在地下的青铜器,就被称为窑藏。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搬家,就再也回不来了。自然,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把这些尘封的财宝挖出来。

直到将近三千年以后,他们的后代终于把这些青铜器挖了出来,而这些青铜器尽管已经有些生锈陈旧,再也没有实用价值,却因为其文物的身份而身价倍增,纷纷成为无价之宝。

根据记载,历代所挖掘出的青铜器约有两万件,其中一半出自陕西。至今所留存的出土青铜器约一万件,其中五千件出于陕西,而其中的大多数就是西周迁东周时埋藏在地下的。

自古以来,搬家都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

离别故乡总是伤怀的,特别是被迫离开。从镐京迁到洛邑,人们抛弃了祖先发迹的圣地周原,抛弃了祖先的墓地毕原,抛弃了世世代代生活繁衍的地方。

东迁的人们,常常会回首西望,一种悲哀涌上心头。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就记述了人们当时的心情。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堪称千古绝唱,流传至今。有人说是商代的箕子从朝鲜回到商朝故都朝歌,风物犹在,人事已非,不禁感到一阵悲凉,因此写下了这首诗。又有人说是周朝东迁之后,有大夫回到镐京,有感而发。

不过,从意境来看,这似乎更应该是周朝搬迁时,眼看就要离开镐京,人们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以这一首诗作为西周凄凉的结束,再恰当不过。

三个人——情痴周幽王、聪明的蠢货虢石父和缺心眼的莽夫申侯,合作导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大蠢事——“烽火戏诸侯”和“引狼入室”,从而葬送了西周,从根本上动摇了周朝江山的根基。

当西周因为两大蠢事而结束之后,充满智慧才华的、气壮山河的春秋战国揭开了序幕。看上去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历史往往就在不可思议中前行。不可思议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开始春秋的故事之前,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必然合理性。

周朝的衰落导致了周礼的败坏,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诸侯对于中央政府的藐视。在中央强权的时代,诸侯国的思维和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他们甚至是非常自觉地按照中央政府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自己的,这就抹杀了个性,抹杀了因地制宜,抹杀了想象力和进取心,社会就会停滞。

在中央政府衰落之后,地方诸侯终于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野心家、阴谋家应运而生,各种禁锢被渐次打破,改革了,开放了,搞活了。从经济到政治,从物质到精神,春秋时期无疑是一个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在中央政府已经无法维护世界秩序之后,旧的平衡被打破了,新的平衡需要建立,于是战争开始了。你来我往,分分合合,整个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

后人说:春秋无义战。问题是,这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古今中外,战争都是为了利益,杀人游戏与“义”字原本就没有任何关联,什么战争是义战?从来没有过,从前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有战争,就需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发展。

这是一个英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正式进入春秋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中国的姓氏起源,因为中国人的姓氏绝大多数来源于春秋时期,书中人物的出场,往往也就是各个姓氏祖先的登台。

上古时期,原本没有姓。后来为了区分族别,于是以图腾为姓。不过,正式的姓出现在黄帝时期,以水名为姓。黄帝生长于姬水,于是姓姬;炎帝生长于姜水,于是姓姜。之后黄帝赐姓,再加上之后的天子赐姓,姓才逐渐多了起来。这时的姓多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甚至“姓”这个字也是女旁,说明这时还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期间。

这个时期,姓很少,能够有姓的人不多,姓是一种身份象征。到了周朝,光有姓已经明显不够。于是,姓下面产生了氏。氏的来源有许多方式,譬如以封地为氏,姜姓齐氏、姬姓郑氏等就是这一类;譬如以祖辈的名字为氏,姬姓段氏、姜姓高氏等就是这一类;譬如以居住地为氏,姬姓东郭氏、姜姓西门氏等就是这一类;譬如以官职、职业为氏,司马、陶等就是这两类。还有一些其他得氏的方式,由于数量不多,就不细说了。

直到春秋末期,姓、氏还是分开的,平时用氏,正式的场合还是用姓。到了战国,姓、氏就已经混用,没有什么区别了。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者说,氏取代了姓。

譬如说,现在大约有一半的姓出自姬姓,可是,现在姓姬的很少;很多姓出于芈姓,现在姓芈的更少;很多姓出于子姓,现在几乎没有姓子的。

说到某个姓,常常会说这个姓的郡望是哪里。

什么是郡望?简单来说,就是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显贵家族。郡望通常都在魏晋到隋唐期间确定,后来的就不算了。

通常,一个姓氏越兴盛,人才越多,郡望就越多,越著名。在古代,郡望是很多人吹牛的本钱。

历史上有过很多著名的郡望,的确令人充满敬意。譬如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汝南周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吴郡陆氏、荥阳郑氏等。 qq9pcHjc325o8ziiL48lmqhKBKCYgxutrciyANca9yfB4a07x3ySk8siHC7qoq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