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五一章
三复白圭

嫁侄女

从伟大首都洛邑回到了鲁国,这一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曲阜城里,人人都知道孔子去了洛邑。因为孔子去洛邑是鲁昭公派遣的,是南宫敬叔亲自陪同的,单单这个规格就让人羡慕不已。

可以想象,当孔子回来的时候,人们会有多么好奇。

很多人上门来问候,来听孔子讲他这一趟的经历。

“孔子先生,首都什么样啊?”人们都这么问,说起伟大首都,大家都很向往。

每当这个时候,孔子就会绘声绘色地将自己在首都的见闻和感受说给大家,大家则毕恭毕敬地听着,时而发出赞叹声。

每次的最后,孔子都会专门说到老子。

“你们知道天下最有学问的人是谁吗?就是老聃啊。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跑。野兽,可以用网捉住它;鱼,可以用鱼钩钓住它;鸟,可以用箭射它。可是,龙是我所不知道的,龙乘风上天,我们根本无法企及。我跟老子见面之后,发现他就是一条龙。没有什么是他不懂的,没有什么问题是他不能解答的,偶像啊!崇拜啊!”孔子开始赞叹,听的人则瞪大了眼睛,拼命去想象老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这段话记载在《史记》中,原文是:“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于是人们感觉到孔子更有学问了,也更有涵养了,即便说话,都有了一些首都的范儿了。

从首都回来,增长了这么多见识,提高了如此大的境界,接受了天下第一学问家老子的教诲并且跟老子成为朋友,如此一层层的光环套在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一时间迅速成为广受尊重的学问家。

于是,很多人前来求学,包括此前不愿意屈尊前来的大夫的子弟们。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提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写道:“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名气大增,学生的人数和档次提升,洛邑之行对于孔子来说绝对是名利双收的一件事情。

而洛邑之行之所以能够成行,完全要归功于南宫敬叔。在内心里,孔子感觉自己应该要回报南宫敬叔。可是,南宫敬叔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自己有什么能够回报他呢?

不管怎样,现在孔子对南宫敬叔更加客气了。

这一天,南宫敬叔又来上课。这一次,南宫敬叔提出来要和师兄弟们一同上课,于是就在院子里上课。今天的这一课,讲的是德。

上课的时候,南宫敬叔提了一个问题。

“先生,当年羿是神射手,浇善于水战,但是两人都死得很惨。而大禹没别的本事,就会种地,结果是大禹拥有了天下。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笑了笑,没有回答,因为他知道这是南宫敬叔明知故问,为的只是要帮助老师给其他人强化德的概念。

等到南宫敬叔告辞走了,孔子才对其他学生说:“看见了吗,这就是君子,他刚才的话,就是在阐述德啊。”

(《论语》:“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什么是德?就是统治者以身作则。

羿和浇都以武力来强迫人们服从他们,最终不得好死。而禹只是自身做出表率,天下百姓就愿意跟随他。

几天以后,南宫敬叔又来了。不过,他不是来上课的。

南宫敬叔见到孔子,献上了一块白圭,白色的玉。在那个时代,这样一块玉足够买一套房屋了。

孔子大吃一惊,这可是价值不菲的礼物,为什么要给自己呢?

“你这是?”孔子问。

南宫敬叔有些腼腆地笑了笑,说道:“先生,我请求您把您美丽大方的侄女嫁给我。”

“什么?”孔子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怎么可能?

好在,南宫敬叔紧接着做了解释。

原来,孔子去洛邑的时候,特地把儿女都送去了哥哥孟皮家里照看。这个时候孟皮已经去世,只剩下孔子的嫂子带着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已经十六七岁还没有出嫁。

到孔子回到曲阜,一时没有抽出时间去接儿女,结果嫂子给他送过来了。驾车的就是孔子的侄女,因为孟皮夫妇体弱多病,这个女儿从小当儿子养,十分能干。不仅能干,而且漂亮,看上去十分干练。

南宫敬叔当时就在孔子的家里,眼看着干练漂亮的美女驾着车来到,当时就看傻眼了。上前搭讪了几句,两人就有一见钟情的感觉。从那天,南宫敬叔就准备求亲了。

周朝的时候,婚娶讲究门当户对。但是,春秋末期,人们似乎对这个也并不是太在乎,只要两情相悦就好。当初,鲁庄公就娶了平民的女儿党姑娘,南宫敬叔的母亲本身也是平民。

所以,南宫敬叔也没犹豫,跟哥哥一商量,哥哥赞成,于是就来求婚了。

为什么来找孔子求婚呢?因为孔子是孔家的家长,哥哥去世了,侄女的婚事孔子说了算。

“这个,我哥哥去世得早,嫂子也没文化,这个侄女就像个男孩子,没什么规矩,只怕配不上你。”孔子拒绝了,为什么要拒绝?南宫敬叔这样的地位高、教养好,又长得帅的人哪里去找?难道孔子不想侄女好?

当然不是,这只是周礼中的程序而已。

按照周礼,对第一次求婚,女方家长就要这样。

南宫敬叔当然也知道这个规矩,于是收起了白圭,说了几句其实你家侄女能干又有爱心,我还怕自己配不上她之类的话。

过了几天,南宫敬叔又来求亲,依然以白圭为礼物。

“这个,我这个侄女平时也没有什么裁剪的经验,只怕嫁过去伺候不好公公婆婆,你还是另找好的吧。”孔子再次拒绝了,这次换了个理由,这就意味着这也不是真的拒绝,还是个程序。

南宫敬叔又说了几句不懂可以学之类的话,走了。

又过了几天,南宫敬叔又来求亲,还是以白圭为礼物。

这一次,孔子直接就收了。

“你的诚意感动了我,好了,祝你们白头偕老。”孔子乐呵呵地把侄女许给了南宫敬叔,收到的白圭给了嫂子。

一切,都是按照周礼的程序做的。

为什么孔子愿意把侄女嫁给南宫敬叔呢?

这还用说吗?谁不想嫁给南宫敬叔这样的高富帅呢?这下,侄女有了好归宿,自己跟孟孙家成了亲戚,又没有辜负哥哥去世前的托付。

这件事情在《论语》中是这样写的:“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搞笑的是,历来的解读都说“三复白圭”是念了三遍“白圭之诗”,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什么是白圭之诗?是指《诗经·大雅·抑》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句诗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不要信口雌黄。

孔子因此认为他很谨慎,所以,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这样的解读纯属无稽之谈,想想都可笑。

那么,为什么历来的解读非要睁眼说瞎话呢?那就要说说周礼中关于求婚的一些规矩了。

按照周礼中婚礼的要求,求婚必须三次,每次都要带礼物,层级不同则礼物不同。南宫敬叔属于上大夫级别,应当以羔羊为礼物,在这里他上跳一级,使用了卿一级的礼物圭玉。从这个角度说,孔子接受了白圭有越礼的嫌疑。为了维护孔子的完美形象,历来的解读就只好说瞎话了。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各国都普遍越礼,南宫敬叔使用圭玉也勉强说得过去。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没有去较真儿,而是采取了变通的态度,接受了南宫敬叔的求婚,原本无可厚非。反而是历代的解读越抹越黑,损毁了孔子的形象。

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宫敬叔的事情一时间也引起了轰动,一来,是这桩婚姻并不是门当户对,羡慕嫉妒恨的人很多,赞扬说好的也很多。二来,一些人怀疑这是孔子精心策划的,南宫敬叔属于是被套路的,孔子就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攀高枝。

一时之间,说什么的都有。

于是,子路来问孔子。

“先生,你把侄女嫁给南宫适,是看中了他什么?老师你要说实话啊。”

子路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

“南宫适这个人谨慎谦恭,没什么非分之想。国家有道,他能够保有自己的地位。国家无道,他也能保护自己不受刑罚。把侄女嫁给他,我心里踏实。”孔子这样解释。

孔子说的是有道理的,春秋时期很多人贪得无厌,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往往铤而走险,最终要么逃亡国外,要么就连命都丢了。

这段对话,在《论语》上也有记载。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闵马父的儿子

从洛邑回来之后,孔子的学生数量增加了一些,层次也有所提升。

这一天,一位大夫模样的人来了,身旁还跟着一个少年。此人孔子认识,名叫闵子马,人们尊称他为闵马父。

闵马父是孔子尊敬的人,所以孔子见到他,非常高兴。

“仲尼先生,我把儿子送来给你调教了。”闵马父说,原来他身边的少年是他的儿子。

“闵大夫,孔丘才疏学浅,这个,实在怕有负重托啊。”孔子急忙谦恭一下,这是孔子的习惯,也是必要的礼节,并不是拒绝的意思。

“哈哈,先生过谦了,我关注你很久了,把儿子交给你,我放心。”闵马父说。

孔子知道不用再谦恭了,于是欣然接受。

闵马父是个人物,所以要介绍一下。

闵马父是鲁闵公的后人,这一点是公认的,鲁闵公因此也是山东闵姓的得姓始祖。

可是这里有个疑问,鲁闵公八岁即位,在位两年,十岁的时候就被庆父所杀,他怎么会有儿子呢?历来没有人对此进行解说,我们这里就来说说。

鲁闵公十岁被杀,但是正式进入了鲁国国君的序列。按照周礼,每一任国君都应当有后代祭祀。所以,遇上没有后代的情况,就要从兄弟那里过继,以免绝嗣。鲁闵公有一个哥哥公子般,十六岁的时候被庆父所杀,没有儿子。鲁闵公的弟弟是鲁僖公,因此只能是鲁僖公的儿子过继给鲁闵公,而这个过继给鲁闵公的儿子就以闵为姓。

这就是闵姓的来历,从道统上说,是鲁闵公的后人。从血缘上说,是鲁僖公的后人。

按着规矩,鲁闵公的后人世为大夫。

所以,闵马父同时是鲁僖公和鲁闵公的后人,还是大夫。

闵马父为人直率诚恳而且有学问,因此名声非常好,无论在国君那里还是在三桓那里都受尊重。

在《左传》里记载了闵马父的几则故事,显示了他的睿智。譬如他准确预测了周朝的王子朝之乱。

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下面的这个故事。

季武子(季孙宿)没有嫡子,于是立了小儿子季悼子(季孙纥),大儿子季孙弥很不高兴。因为季孙弥的字是 ,所以人称公 ,后代则姓公

季武子任命公 为马正,相当于家族部队的主管后勤这样的职务,公 不肯接受。

和闵马父是朋友,闵马父就劝他说:“你别这样!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身为儿子,应该担心的是不孝,而不是自己的富贵。孝敬父亲、遵守父命,才是你应该去做的啊。若能孝敬父亲,你未必就会比你弟弟财产少;如果心怀不轨,也许最后还不如一个贱民过得好。”

听完,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于是公 听从了劝告,愉快接受了马正的职位,不仅对父亲很孝敬,而且恪尽职守。

季武子非常高兴,让他请自己喝酒,而纯银的酒具都是季武子自己带过去的,走的时候,都留给了公 。季武子之后以各种方式为公 增添财富,所以后来季武子去世的时候,公 已经非常富有了,又出任鲁国的左宰。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这句话,就是闵马父的发明。

现在很多人啃老,整天打父母钱财的主意,到最后反而得不到什么。其实,应该像闵马父教给公 那样做,对父母孝敬一些,难道父母还会把钱财给别人吗?

闵马父把自己的儿子送来孔子这里,孔子是感到非常荣幸的。可以说,这就是继南宫敬叔之后的第二块招牌了。

闵马父的儿子正好二十岁,名叫闵损,字子骞。孔子看他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他,闵损看上去非常文质彬彬,安静而又谦恭有礼,一身的正气,像极了他的父亲。

“闵损?这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呢?”孔子觉得闵损的名字真的好奇怪,怎么父母会给他取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呢?所以孔子忍不住就问闵马父:“闵大夫,这孩子看上去就非常出色,可是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唉,说起来跟他娘有关。”闵马父解释说,原来,闵损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而死。因为生儿子而损失了母亲,闵马父给儿子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真是抱歉。”孔子为自己的问题勾起了闵马父的哀思而道歉。

闵马父笑了笑,表示这不怪孔子。

“仲尼先生,虽然这孩子名字不太好,但是人品一流,先生尽管放心。”闵马父说着,给孔子讲了一段闵损的故事。

闵损母亲死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俗话说:三伏的日头,后娘的拳头。基本上,继母对闵损不会太好。

闵马父自然看在眼里,有的时候会问闵损对继母的看法,闵损都会替继母说话,从来没有抱怨过。有的时候外人说些闲话,闵损也当没有听见。

总之,不论继母对他怎样,他都像尊敬自己的母亲一样尊敬继母。

一次,闵损给闵马父驾车,抓不住马的辔头,闵马父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闵马父回去后,把继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服也很厚。闵马父就对继母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

这是要离婚的节奏啊,继母当场吓晕了。

闵损当时就在一旁,急忙说:“爹,您听我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您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

闵损劝他的父亲,并没有怨恨继母。对他来说,他能理解继母对亲生儿子的偏爱。

闵马父看着闵损,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然后走开了。

“孩子,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啊,娘对不住你,娘改,娘一定改。”闵损的继母大受感动,搂着闵损哭了起来。

从那之后,继母待闵损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关怀得无微不至,在外人面前更是一个劲地夸自己这个大儿子,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

事实证明,后妈也是可以被感动的,但前提是亲爹要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后妈有多毒,取决于亲爹有多恶。

在这一件事上,闵损包容了自己的继母,爱护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避免了父亲失去老婆。一个家庭不仅保住了,而且从此变得非常和谐幸福。

听完了闵马父讲的故事,孔子再看看闵损,闵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真是个孝敬的孩子啊,别人的闲言碎语都不能改变他对父母兄弟的爱啊。”孔子赞叹道,对闵损更加喜爱。

孔子的这句话在《论语》中有记载,原话是,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从那以后,闵损就做了孔子的学生。闵损就像他父亲所说的那样谦恭温和,尽管同学们的地位都比他低很多,可是他对师兄们都很尊重,平常的粗活脏活也都抢着干。同学们有什么向他请教的,都耐心地讲解,绝不会在言语上瞧不起。

所以,人人都喜欢他。

“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真正的君子啊。”孔子时常暗自感慨,看来官二代并不都是学渣,他们的人品取决于家里的教养。

按着规矩,老师称呼学生一律称呼名,譬如孔子称呼子路就直接叫由。但是因为闵损地位特殊,并且品行高尚,所以孔子不仅将他当成学生,也把他当成好友,称呼他一律用字,也就是称呼他为子骞。

在《论语》中,对闵损的称呼一律使用闵子骞或者闵子,而从来不称呼他为闵损。

孔子还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国际学生漆雕开。

漆雕开是蔡国人,漆雕这个姓氏据记载是吴王的后人,也就是说出于姬姓。同时,漆雕也是个职业,大致是油漆工、雕刻工。因为吴国立国的时候非常荒蛮,吴王后代从事工匠也是很正常的。

据说漆雕开曾经无罪受刑而致残,但是似乎没有证据,因此不采用。

这个时期,蔡国在吴国和楚国的双重挤压下,百姓的生活非常动荡,所以类似漆雕开这样有手艺的工匠离开蔡国北漂到齐国、鲁国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漆雕开大致也是这个原因来到了鲁国。

漆雕开的个性沉稳内向,不贪婪有自知,这也是孔子喜欢的性格。

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上学,漆雕开成了孔子的弟子。

后来,漆雕开的同族漆雕哆、漆雕徒父也都成了孔子的学生。因此在孔子七十二名有名有姓的学生中,漆雕就占了三个。后来,漆雕哆和漆雕徒父开校授徒,创立了漆雕氏之儒,这是后话。 RXUjv4HwdIvEBhlj/WPUBpKo4XV8M84yAW+7Adw8+wwt8E2XupL99acBehn/QI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