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四九章
公费学习

高贵的学生

转眼四年过去。

这一年的春天,孟孙家的家长孟僖子去世了。

这一天,门外来了一辆豪车,真正的豪车,有人赶紧报告给了孔子,孔子急忙出去看。

豪车上下来一个年轻人,一身的贵气,十分潇洒。

年轻人看见孔子来到,急忙上前几步,躬身施礼。

“孔子先生,在下姬阅。”年轻人说,表情和语气都很谦恭,显得非常有教养。

“哦,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孔子急忙说,他认识姬阅,姬阅是孟僖子的次子,孟孙家的二当家,曲阜城里有名的高富帅,为人一向也很低调,被认为是三桓家族这一辈的翘楚人物。

因为姬阅封地在南宫,后来人称南宫适,去世后的谥号为敬叔,历史记载中称之为南宫敬叔。

所以,后面我们就称他为南宫敬叔。

两人叙过了礼,南宫敬叔说明了来意,他是来向孔子拜师,学习周礼的。

孔子很吃惊,怎么南宫敬叔这样层次的人竟然来跟自己这个民办教师学习周礼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那什么,南宫先生,我才疏学浅,恐怕教不了你啊。”孔子要谦虚一下,心里确实也有点儿没有底。

“仲尼先生,我知道您有疑虑。那我实话告诉您吧,来向您学习周礼,是家父的遗嘱。原本,家父想让我们兄弟两个都来,可是我哥哥实在难以分身,因此我就先来了,希望先生不吝赐教,不要推辞。”南宫敬叔恭敬地说。

现在,孔子不再忐忑了。

不过,一个新的问题浮上了孔子的心头:这孟僖子跟季孙意如一样是个著名的不学无术之徒,他怎么会让他的儿子来跟自己学习呢?

“啊,是这样的。”南宫敬叔是个很敏锐的人,他似乎看穿了孔子在想什么,于是主动解释起来。

说起来,话就长了。

话说孟孙家传到了孟僖子这一辈,孟僖子这人平时大大咧咧,稀里糊涂,不过人还不错。在鲁国,孟孙家有个传统,那就是长得帅,有女人缘。在孟孙家的历史上,好几辈都跟国君的老妈好上了。不仅有鲁国的,还有齐国的。

孟僖子也是个大帅哥,娶了几个妻妾,结果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一样,女儿生了一大堆,儿子一个也没有,眼看着孟孙家帅哥的血脉就要断根,把孟僖子给急得要命。

孟僖子不会生儿子的事情也成了鲁国人的笑谈,也有人觉得可惜。

有人看笑话,有人则看到了机会。

一个泉丘(今山东宁阳)的女子,除了人长得漂亮并且非常聪明之外,家里什么也没有了。有一天她听到人们在说孟僖子的笑话,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泉丘女有一个好闺密,是她的邻居,也长得很漂亮。

这一天,泉丘女问她的闺密:“妹子,想过好日子吗?”

“做梦都想啊。”

“机会来了,想不想赌一把?”

“赌。”

这一天,孟僖子心情不好,正在吃饭的时候,守门人说来了两个漂亮女子求见。

美女求见,孟僖子照例是要见的,孟家世世代代有一个传统,那就是风流倜傥。

看见美女,孟僖子心情就快乐很多,问道:“两位美女,找我有什么事?”

这两个美女,就是泉丘女和她的闺密。

“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家的帷幕挂在孟家的宗庙上了。一个神人在梦里对我说,孟家的后代就在我的肚子里。所以,我一大早就赶来了,我要嫁给你。”泉丘女直奔主题而来。不过呢,那个梦是她编的。

“哦,真有这事?”孟僖子有些将信将疑,难道自己生不出儿子,就是因为老天注定要让这个女子为自己生?

“要是我骗你,生小孩没屁眼。”

“啊,这倒不用了,我的孩子还是要屁眼的。”孟僖子笑嘻嘻地说,他决定试试看,反正自己也不吃亏,“这样吧,咱们找地方盟誓,怎么样?”

于是,孟僖子跟泉丘女和邻家女来到了土地庙盟誓。盟誓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不能为孟僖子生儿子,泉丘女后果自负,自己回家并不得索要损失费;如果泉丘女生下了儿子,孟僖子就不能抛弃她。

最后,泉丘女提了个附加条件:我这闺密跟我一块来了,反正多一个不多,算我买一送一。如果生了儿子,我们两个都跟定你了。

孟僖子立即答应了,确实是多一个不多,只要家里有钱养得起,谁还嫌老婆多啊。再者说了,万一这闺密能生儿子不是也挺好?

泉丘女为什么拉上闺密呢?因为人多力量大,两个人生儿子的概率就提高了一倍,一旦生了儿子,两人的后半辈子就都有依靠了。

因为两个美女出身都不高,不能名正言顺带回家里。孟僖子在郊外安置了二人,算是金屋藏娇。

此后,孟僖子隔三岔五过去跟她们同住,结果泉丘女果然厉害,不仅生了儿子,而且一生就是两个,双胞胎。大儿子自己养,小儿子给闺密养。于是,两人都名正言顺进入了孟孙家,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

这大儿子名叫仲孙何忌,后来接掌孟孙家,就是孟懿子;小儿子名叫仲孙阅,就是南宫敬叔。

说起来,南宫敬叔哥俩也都属于野合所生。

鲁昭公七年的时候,鲁昭公去楚国朝拜,谁也不愿意跟着去,说是楚国人是蛮子,不懂礼节。在鲁国,重大的出使是季孙家去,因为他们家是上卿。通常的出使是叔孙家去,因为叔孙家的人有学问。

“那我去,我去。”孟僖子自告奋勇,因为他不懂礼节,所以别的地方不敢去,怕丢人。现在听说楚国人不懂周礼,正好可以出趟国见见世面,还不怕丢人。

就这样,孟僖子跟着鲁昭公去了楚国。

孟僖子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鲁国不挨着楚国,要去楚国,路上还得路过几个国家。

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国君郑简公很热情,亲自到城外为鲁昭公接风洗尘,礼节非常周到。可是孟僖子作为首席陪同官员,竟然不知道怎样答谢,一时尴尬非常。

要知道,春秋时期这种高级别的宴会上,怎么说话、怎么敬酒、吟诵什么诗都是有讲究的。闷着头胡吃海喝,那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好不容易离开了郑国,来到了楚国,孟僖子想这下好了。

谁知道,更糟糕。

到了楚国,楚灵王也在城外宴请鲁昭公,在周礼中叫作郊劳。楚国人的礼仪做得非常好,可是鲁国人完全傻眼,不知道怎样答谢。

弄来弄去,蛮夷之邦礼数周到,礼仪之邦反而很无礼。

孟僖子受了刺激,这叫一个后悔,这叫一个惭愧,这叫一个没面子。这不仅仅是丢孟僖子自己的人,这就是在丢鲁国的人啊。

回到鲁国,孟僖子直接把两个儿子叫过来,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不学无术,走出国门为国家丢人。

后来,孔子开了私校,周礼讲得非常好,孟僖子几次想让儿子们来学习,可是一时放不下架子。直到临终的时候,孟僖子什么都看开了,于是叮嘱两个儿子去跟孔子学习周礼。就这样,南宫敬叔就来了。

明堂之旅

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学生,这立即在孔子学校引起了轰动,也立即在整个曲阜引起了轰动。

虽然同样在孔子的家里上学,但是南宫敬叔与其他学生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其他学生都在院子里上课,南宫敬叔则在堂里上课。除了南宫敬叔的身份不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宫敬叔的基础比其他人要好得多,大家完全没有可能在一块儿上课。

南宫敬叔也并不是每天来上课,而是约好了时间来上课。

自然,南宫敬叔的学费也很丰厚。

虽然地位比大家高得多,钱比大家多得多,可是南宫敬叔为人很谦和礼貌,一看就是世家子弟。

孔子的学生们因为地位低贱,很少有人敢于和南宫敬叔搭话,只有子路大大咧咧,没几天就和南宫敬叔混熟了,什么都说,南宫敬叔倒也不嫌他粗鲁。

南宫敬叔重点学的自然是周礼,很快他就发现孔子确实知识非常丰富,这对于一个自学成才的人来说真是不容易,所以,南宫敬叔对孔子更加佩服。

不过,南宫敬叔也发现了问题。

虽说孔子好学勤奋,懂得许多别人不懂的周礼。可是,从小的生活条件以及长大之后的工作环境都限制了他,他的生活圈子从来没有出过曲阜,所以他的见识明显不足,对礼的理解高度远远不够。

对这一点,孔子自己也坦然承认。

“唉,我一直想去一趟大城市洛邑,长长见识。我听说老聃的学问天下第一,要是能跟他请教周礼,这个问题他一定知道答案。”每当有什么问题孔子说不清的时候,他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洛邑,确实是个大城市。洛邑是东周的首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在当时仅次于齐国首都临淄,是天下第二大城市。

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南宫敬叔佩服孔子的为人和学问,一直就想帮他,可是他知道孔子的自尊心很强,绝不会接受无缘无故的帮助,因此一直以来没有想到用怎样的方式去帮他。

现在,他知道了。

“先生,虽说鲁国曾经是模范的周礼国家,可是现在确实不行了,别说跟卫国、晋国比,就是跟楚国也比不了,真是令人沮丧。如今糟糕的是,很多周礼的东西,鲁国已经没有人懂得了。先生您看这样行不行,我去请示一下国君,看能不能以公派的名义派您去一趟洛邑学习周礼?”这一天,南宫敬叔给孔子提了个建议。

“那当然好。”孔子眼前一亮说道,不过随后又有些沮丧,“唉,可是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士,国君怎么可能派我去呢?”

“不试怎么知道?我去试试看。”南宫敬叔说,既然孔子愿意去,他自然有办法。

南宫敬叔去找了鲁昭公,提出公派孔子去洛邑学习周礼的事情。

鲁昭公听了,微微一笑,说道:“你说的这个孔子,我也知道。若是往年呢,就派他去了。可是你也知道,今年粮食歉收,我这里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鲁昭公的话看似委婉,实际上说得很清楚,那就是自己出不起这个钱。

“这我知道,公派孔子去呢,不需要您出钱,只要一个名义就好,这样一路上好走,到了洛邑也好与王室打交道。至于车马费用等,我来出。”南宫敬叔早就想好了方案,钱不是问题。

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方案,鲁昭公当即同意了。

对于孔子来说,这也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方案。当然,一切都是以国君的名义,孔子并不知道实际上是南宫敬叔在支付费用。

南宫敬叔不仅安排了车辆,安排了一应的用品,甚至决定亲自陪同孔子前往。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辆两匹马拉的车向西面出发了。

驾车的是一条大汉,就是子路。后面的车厢里,是孔子和南宫敬叔。

一路顺利,经过宋国和郑国,孔子一行三人来到了洛邑。

来到洛邑,进城的时候盘查很严,这让孔子感到很奇怪,首善之都似乎不应该这样,而应该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啊,为什么这样盘查呢?

原来,洛邑不久前发生了一场战争,周王已经被赶出了洛邑,现在在这里称王的是王子朝。

“为什么会这样?”孔子问南宫敬叔。

南宫敬叔倒是知道一些,他把事情的大致说了一遍。

原来,当初周公营造东都洛邑之后,陆陆续续分封了一些畿内侯,这些畿内侯的地盘都不大,就在洛邑周边,用以拱卫洛邑。畿内侯与诸侯相比级别要低,直接受周王管理。被封为畿内侯的主要是周王的庶子,一共十一家,分别是刘、单、原等家族。

而同期被封在镐京周围的主要是宗室重臣、周文王的嫡子等,譬如周公、召公、毕公、尹氏等,他们的封国不大,国君同时兼任周朝的卿大夫,通常都在镐京工作。

到后来西周东迁,原先封在镐京周边的这些诸侯也跟着搬了过来,原先的封地都没有了。而洛邑所剩的地盘已经很小,因此他们能够得到的封地也非常小。此时,洛邑的畿内侯们早就有了自己的势力,周王来到之后主要依赖他们。

因为立国国君的爵位、出身等的不同,原先在洛邑的畿内侯被称为小宗,搬过来的诸侯们被称为大宗。

名义上,大宗的地位高于小宗,但是小宗实力更强。因此没过多长时间,小宗的地位就高过大宗。至于经济实力,小宗更是碾压大宗。到春秋后期,小宗中的刘家和单家把持朝政。

大宗与小宗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大宗联合京城中的百工,拥立周悼王的庶兄王子朝为王,占领了洛邑,意图驱逐小宗。而刘家和单家为首的小宗则挟持周悼王对抗大宗,双方形成了对峙。

这段历史,史称“王子朝之乱”。

说白了,大宗和小宗之间的斗争,就是老革命和新贵之间的斗争。

孔子一行三人来到洛邑的时候,就碰上王子朝之乱。

还好,孔子三人有鲁国国君的文书证明,再加上来自鲁国,因此守城的士兵没有为难他们。

虽然正在经历战争,可是城里的秩序还是不错,毕竟首善之都,百姓的素质不错。

孔子三人在官方的客舍住下,当天就这样了。

三人出了洛邑城南门,前往明堂。

为什么第一站去明堂?

因为明堂是周初周公营建的,当时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少,于是周公担任临时周王。周公用了六年时间平定了天下,于是召开天下诸侯大会,地址就在明堂。当时天下诸侯毕集,四周的戎狄蛮夷能来的也都来了。周公站在明堂正中的高台上,身边是九卿。诸侯站在明堂之内,戎狄蛮夷的君主站在明堂之外,周公就在这里颁布政令,颁布周礼、乐、度、量等。

所以,明堂是周礼的颁布地点,这里是周礼的圣殿。

在周代,明堂也是举行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的地点。不过,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载,明堂最一开始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周公代理周王时的官邸,明堂的结构应该是中间有一个堂,堂的四周是九间屋子,分别属于周公的九个嫔妃。外围又有九间屋子,分别是九卿的办公室。

在周公将王位交还给周成王之后就搬出了这里,此后这里不再作为办公之用。

从记载来看,明堂并不豪华,非常简朴。

虽然有战乱,明堂这里始终是庄严肃穆的,交战双方都不敢在这里乱来。

明堂门外的墙上画着尧和舜、桀和纣的画像,画像的下面罗列了他们的事迹或者罪行,还有相应的儆戒的评语。旁边的墙上,则画着周公辅佐成王,抱着年幼的成王背对屏风,面向南接受诸侯朝拜的画像。

南宫敬叔也是第一次来伟大首都,看到周公的画像,不免好一阵激动,这就是自己的老祖宗了。

而孔子更加激动,他对周公的敬仰如江水滔滔,绵绵不绝。看见周公的画像,不禁肃然起敬,来来回回地审视着。

“这就是周朝兴盛的原因了,明镜可以见己,学古可以知今。君主如果不能学习如何安身立命,忽略眼前的危险,就如向后跑却想追上前面的人一样,不是很荒唐吗?”孔子喃喃自语,又像在和南宫敬叔说话。

明堂的门口有人把守,虽然平时人们可以进去参观,可是战乱时期就不对普通人开放了。南宫敬叔拿出了鲁国的文书,告诉守门人自己是从鲁国来,自己本人是鲁国孟孙家的人,周公的后人。而旁边这位先生是自己的老师,鲁国最博学的周礼专家孔子。所以,希望能够让我们进去参观。

看门人很是吃惊,几乎没有犹豫就放他们进去了。

明堂里有主持祭祀的官员,问明了孔子一行来的目的,非常热情地陪同他们参观,一边走一边介绍。

“哦,为什么这一件祭器与鲁国太庙的一模一样?”孔子问,鲁国太庙就是周公庙。

“啊,这不意外,因为周公享受天子的祭祀待遇。”主持祭祀的官员回答说。

孔子一路走一路问,这里与鲁国太庙确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过去每次去太庙都会问一些问题,但是并不是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所以在明堂,孔子几乎什么都要问,以便和鲁国太庙相印证。

自然,大多数的回答都是相同的。但凡有不相同的地方,孔子都会说出鲁国太庙的不同,与祭祀官员进行切磋。

“嗯,你真是个好学的人,我第一次见到你这么认真的人。”祭祀官员忍不住对孔子刮目相看,实际上,不仅孔子从他这里学到了不少,他也从孔子那里有所获益。

子路跟在后面也认真地听着,鲁国太庙他也去过,不过有太多的不懂。到了明堂,也只能听个马马虎虎。

“由,你看那角落里有一个陶罐,猜猜看是做什么的?”孔子指着陶罐问,一来是看子路有些没趣,想要让他轻松一些;二来孔子自己也确实不知道,因为陶器是不可能作为祭器的,却又不好问,所以干脆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弯去问。

“这个。”子路哪里会知道,挠了挠头,想不出来,“我猜不出来。”

孔子笑了笑,去看主持祭祀的官员。

“这个,是周公洗头的时候用的,一沐三握发用的就是这个。”主持祭祀的官员回答。

原来,这是个著名的文物,这个罐子是用来盛水的,周公的夫人用来给周公浇水洗头用的。

“别看是陶器,老值钱了。”孔子开了个玩笑。

主持祭祀的官员听了,忍不住笑了笑,低声说:“孔子先生,我告诉你个秘密,你别告诉别人。这个是赝品,经过鉴宝专家的推荐,我们已经卖出去十好几个了。”

南宫敬叔在一旁听着,吃了一惊,问道:“这么说来,鲁国太庙的那个也是赝品?”

“正品存放在典藏室呢。”主持祭祀的官员说,用手做了一个保密的动作。

直到天色将晚,孔子才意犹未尽地告辞出来,回城里去了。

“阅啊,周公的才能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可是,这并不是周公安定天下的根本啊,你知道周公安定天下靠的是什么吗?”路上,孔子问南宫敬叔。

南宫敬叔想了想,摇了摇头。

“靠他的谦恭和大度,他以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心。所以我说,一个人就算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如果他骄傲狂妄又心胸狭隘,那其他的都不用说了,他一定做不成什么事的。”孔子大声说着,这是他今天最大的收获。

孔子最后的这段话被记载在《论语》中,原话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keJuEMea/SnaWEYrIB42JLLWtl1rkumdaxPwaqfZEX/8w57Vw4uXzs4nGvdcs/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