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李白第二次入长安

天宝元年正月初一日,长安城里兴庆宫勤政楼上,文武百官济济一堂,在宰相李林甫带领之下,朝贺天子得宝,齐声高呼:“天下太平,万寿无疆。”玄宗高高兴兴接受了群臣朝贺以后,就颁下一道诏令,改元天宝。

原来,玄宗在头年春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太上老君(据说是他们家的始祖,早已封为玄元皇帝)告诉他:“我有真容在京师西南百余里,你把它迎回来,保你享寿千年。”玄宗派人到终南山麓的楼观台去找,果然找到了一幅老子画像,便敲锣打鼓地迎回长安。然后又扩建了原有的玄元皇帝庙,并改名紫极宫,将老子画像请到宫中供了起来。

紧接着,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也在大街上看见老子显圣,在空中叫他传语玄宗:“我有一道灵符,藏在关令尹的故宅中。”玄宗派人到原函谷关尹喜台去找,果然又找到灵符一道,上面写着“天下太平,万寿无疆”八个大字。

因此,年号“开元”就改为“天宝”。

从此以后,老君不断地显灵,灵符就不断地被发现,长生药和长生术就不断地被献进宫中,看相算命的和装神弄鬼的方士们也作为“人才”,被请进了翰林院。

这年秋天,四十二岁的李白,正在东南会稽郡的剡溪山中游山玩水,借以消愁解闷。忽然传来消息:朝廷召他进京。要不是亲眼看见盖着煌煌大印的文书,他还以为自己在梦中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几十年来盼望的“佳期”终于到了,几十年来思念的“美人”终于出现了。于是,李白第二次入长安。

李白到了长安,等待召见。有一天,他到紫极宫瞻仰老子“真容”,遇见秘书监贺知章。贺知章虽然官居三品,却是个名士派,自号“四明狂客”,加之他也爱写诗,又爱喝酒,所以和李白一见如故。贺知章读了李白的一些作品后,大加赞赏。特别是读到《蜀道难》,更是赞不绝口:“这样的诗真是可以惊风雨,泣鬼神啊!”然后把李白看了又看,说道:“你可不是太白星精下凡吗!”从此以后“李谪仙”的称号就传开了。

又由于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亲自召见了李白。一见面,果然是个人才。草制诗文,倚马可待;谈论经济,口若悬河。人也长得一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站在金銮殿上,好像一片朝霞升起于东方。对比之下,万乘之尊也为之减色。玄宗很是高兴。汉武帝既然有司马相如,他李隆基左右怎能没有一个可以夸耀于后世的御用文人呢?于是吩咐“赐宴”,亲自把李白招待了一番,最后给李白封了个“翰林待诏”。

“翰林待诏”就是待在翰林院里,听候皇帝下诏,或帮助起草文书,或回答皇帝的咨询,或侍候皇帝宴游,作些点缀太平的诗文,本是个帮闲的角色。但在当时一般人心目中,毕竟还是相当荣耀的。这一下,李白马上声价百倍。第一次上长安时,那些对他饷以闭门羹的人,给他冷板凳坐的人,拿白眼看他的人,以及欺负过他的人,这时都接二连三、牵四挂五地来拜访他,邀请他,巴结他。李白倒也着实高兴了几天。他以为他的辅佐天子“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李白待在翰林院里,三天五天过去了,十天半月过去了,既不见玄宗委派他正式官职,也不见玄宗找他研究国家大事。有一天,内侍来传他,却是叫他给皇帝和杨贵妃 当侍从上骊山温泉宫去。过了些时日,内侍又来传他,却是叫他制作《宫中行乐词十首》。春天来了,玄宗游览春苑,听树上鸟儿叫得好听,李白又奉诏作《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牡丹开了,玄宗和杨贵妃游兴庆池,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三首》。夏天来了,玄宗游白莲池,李白又奉诏作《白莲花开序》。当时李白正喝醉了酒,内侍便用冷水浇头,硬把他弄醒,扶上龙舟。

由于李白的捷才,接连奉诏应制,也接连受到皇帝赏赐,使得其他的翰林学士们都非常羡慕。以中书舍人待诏翰林的张垍更是妒火中烧。原来这些差事都是由张垍应承,李白来了以后,就没他的份了,他怎能不忌妒呢?

对于这些差事,李白开始也感到很荣耀,后来老是侍候帝妃们吃喝玩乐,不免感到有些厌倦。最后他终于明白皇帝对他不过以“俳优蓄之”,并不要他“济”什么“苍生”,“安”什么“社稷”。李白大失所望。心里的苦闷无计排遣,便常常跑到街上去喝得酩酊大醉。从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所说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来,李白可能有过借酒装疯,拒不奉诏的事。

又有一次,唐玄宗在便殿召见李白,叫他起草一篇什么诏书。他又恰在醉中,又是用冷水把他弄醒,心里本来已经大不自在,到得殿上东倒西歪,勉强拜舞了一番,便要求皇帝让他随便一点,他才能奉诏完篇。皇帝只好说“可以”。他又表示要将一身穿戴松一松,皇帝就叫给他取双便鞋来。他便趁势向着高力士把足一伸:“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虽是个太监,却得到皇帝无比宠信,正是炙手可热的年头。皇太子要称他“阿哥”,王公大臣要称他“阿爹”,公主驸马更称他“阿爷”,连玄宗也称他“将军”。当时哪个敢不尊敬他?气焰之盛还了得!但他却没有想到一个轻如鸿毛的“布衣”,一个空头衔的“翰林待诏”,竟会来这么一下。在这种猝不及防的突然袭击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这一次,李白算是稍稍出了一下胸中的闷气。

李白对高力士尚且如此,对其他仗势欺人的权贵如掌管翰林院的张垍之流,更是不放在眼里,甚至当面拿他们取笑。正如苏轼所说:“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与此同时,李白和贺知章等人却是颇为投机,他们常在一起喝酒作诗,号称“酒中八仙”。除此之外,李白又去找一些普通人做朋友,譬如终南山中的“隐者”呀,“山人”呀,他和他们一起登紫阁峰,游五陵原。从《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等诗可以看出来,李白觉得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比在宫廷里自在多了。

李白这些狂放的言行和权贵们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高力士、张垍等人对他的排斥也就日益加紧了。他们通过杨贵妃给玄宗耳朵里进了不少谗言,又在宫廷内外大造空气,无非是说李白如何狂妄自大,如何不修边幅,又爱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还爱跑到街上去坐小酒馆,简直不成体统,有辱翰林!这一套,李白哪是他们的敌手呢?何况,皇帝也叫人看着不像个真正的圣明天子,还有些宫廷内幕,李白看在眼里,梗在心里,便对这个“盛世”越来越怀疑,越来越失望。加之他的好友接二连三都走了,李白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也就下定决心要离开长安了。这种思想情绪在他这一时期写的如《灞陵行送别》《金门答苏秀才》《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翰林读书言怀》等诗里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从《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一诗更可看出,李白去意已决,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诗中的“风吹芳兰折”比喻好人受压;“日没鸟雀喧”,比喻谗言竞作。《翰林读书言怀》一诗中也提到类似情况:“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李白被这一些人排挤得也实在待不下去了。

李白终于在天宝三载的春天,正式上书请求“还山”,唐玄宗也很快批准,给了一点钱,把李白打发了。李白临行时写了一首《咏鹦鹉》:“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其实,他并不是鹦鹉,而是唐玄宗把大鹏当鹦鹉饲养起来,让它学舌逗乐,结果,大鹏终于挣脱足上的金链腾空飞走了。

李白两次入长安,两次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第二次更是飞上了天,又跌下了地。正像他自己诗中所说的“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留别广陵诸公》)。封建统治阶级给他的打击,一次比一次更沉重地落在他头上。这些打击在李白胸中激起的狂澜,也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挡住它前进的岩石,涌起层层叠叠的雪浪,发出惊心动魄的巨响。于是我们又读到一篇和《蜀道难》异曲同工的杰作,这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如他写《蜀道难》,并不是在写蜀道之艰难,而是在写仕途之崎岖,借以反映他一入长安的遭遇;他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并非白日说梦,而是在写他“攀龙堕天”的经过,借以反映他二入长安的始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表面上是说,蓬莱仙岛渺茫难求,天姥胜境或可一睹;实际上是说,先前以为学道求仙难以成功,从政入仕也许比较现实。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表面上是写想象中的天姥山,实际上是写向往中的长安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表面上是因越人之语而入梦,实际上是因玄宗之召而入朝。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表面上写的是山中登临,实际上写的是金銮召见。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表面上写的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实际上写的是仕途坎坷,宦海波澜。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表面上写的是天姥山中的历险记,实际上写的是翰林院中的生活录……

总而言之,整个诗表面上写的是太虚幻境,实际上完全是人间现实。三个年头的“翰林待诏”生活,确实像一场游仙梦。原以为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仙山,竟也有许多可惊可怖的事物;原以为“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的大唐王朝,竟也有许多可怪可愕的事物。最后,梦中人终于惊醒而发出长叹:“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天姥仙山啊,你使我向往的美景哪里去了?大唐王朝啊,你给我的好梦哪里去了?

作者似乎唯恐读者不了解他惝恍迷离的笔墨所包含的深意,又特意为我们点醒“世间行乐亦如此”——我第二次入长安也是像这样一场梦啊!于是在梦醒以后,他便决意和这样的“仙山”——朝廷告别了:“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好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充分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浩浩正气。

在《蜀道难》中,我们看见李白从青年的梦幻中醒来,充满了惊愕与失望。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则看见他从中年的梦幻中醒来,充满了愤懑与轻蔑,而颇有和封建统治阶级决裂之意了。 mbFLHtYHco2BSR6KXIcyB7tLnkFrciWESQzmtx0CazFhhoIww3LszGu+YP98UZ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