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洪波滚滚,浊浪滔滔,流向东方。
一叶扁舟在波浪中颠簸着,起伏着,顺流而下。
一行大雁,自南而北,横过大河上空。嘎嘎的鸣声,引得船上一个旅客探出头来,接着他又走出船舱,伫立船头,久久地观看大雁,一直到它们没入苍莽的原野。然后低下头来,发出一声长叹。
大雁都回去了,他却有家难归。
赴京前夕,《上安州裴长史书》末尾的得意之笔——“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这时好似一柄利剑刺着他的心。他怕看见妻子的眼泪,他怕听见丈人的叹息,他更受不了一些亲友的冷嘲热讽。他只好在外漂流。
李白从长安出来后,顺黄河而下,初游“梁苑”。“梁苑”是汉梁孝王在他的王国首都睢阳(唐为宋城)兴建的苑囿。梁孝王曾经邀请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著名文人到此集会,因此传为千秋佳话。到唐代,已经将近一千年过去了,剩下的只不过一片败瓦颓垣,古木涸池。而李白却整个夏天都在“梁苑”的废墟上寻觅、徘徊。
就在此时此地,李白写下了他的《梁园吟》。
随后,他又来到龙门。龙门传说是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耸峙在洛阳南面的一座大山,好像被巨斧劈成两半,两边的悬岩峭壁形成一道高大的门阙,伊水从中流过,北入黄河。因此龙门又名伊阙。龙门的冬天,寒冷而又荒凉,远近的游客都早已回去了,连最有名的香山寺也空寂无人。李白却在这里从秋天滞留到冬天。
就在此时此地,李白写下了他的《梁甫吟》。
《梁园吟》和《梁甫吟》是李白的重要作品。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虽悲不遇,却尚能自慰自解。例如《梁园吟》中,在慷慨怀古之际,正不胜悲哀:“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流东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正哀叹今无梁孝王其人,自己没有司马相如、枚乘等人那样的幸运,却又忽然豪兴大发,及时行乐,而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甫吟》也是如此。“梁甫吟,声正悲。”——正在为自己处苦寒之境而悲哀,却又忽然高瞻远瞩,信心百倍:“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在这些诗中,我们看见诗人忽悲忽喜,时哀时乐。笑容与眼泪几乎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牢骚和欢歌几乎同时迸发自他的胸间。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将进酒》一诗中,而且表现得更典型。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应好友元演之邀,旅游太原。元演的父亲是当时的太原府尹,负责北方的边防。李白在太原期间得到元氏父子热情的招待,过得很惬意。居留一年有余,其间又北游雁门,直到次年早秋才返回河南。临走时,又得到元氏父子丰厚的馈赠。
李白返至河南后,在洛阳遇到故人元丹丘,元丹丘也刚从峨眉山回来。李白应邀到元丹丘的颍阳山居盘桓数日,适逢另一位友人岑勋也来到元丹丘处。三位朋友置酒高会,开怀畅饮,直到皓月东升,兴犹未已。在饮酒中间,李白时而谈到他的雄心壮志和赏心乐事,不禁眉飞色舞;时而谈到他早生的华发和倒霉的遭遇,又不禁感慨唏嘘。边谈边饮,边饮边谈,李白的酒已喝得不少了,久已积蓄在心中的思想感情,便涌了上来。《将进酒》一诗即作于此时此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在嵩山西南麓,距洛阳只有几十里,离黄河也就不远。登上它背后的马岭,可以看到黄河,故诗人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同自天而降,然后一泻千里,直奔东海。这种景象触发了李白心中青春易逝、功业未成的愁绪。感到自己的黄金岁月,恰像黄河流水一样,也将一去不复返,满头青丝很快就会变成满头霜雪,因而不禁悲从中来。但这种悲哀,是大丈夫壮志未酬的悲哀,所以虽悲亦壮,虽哀亦豪。不是凄凄惨惨,而是呼号奋发。
诗人正在悲哀之际,忽又看见盛唐的光辉还在天边闪耀,忽又感到青春的活力还在他血管里奔流。于是他又开张心颜,斟满希望的酒杯,奏起行乐的琴弦,吟出一串欢快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正当他陶醉在及时行乐和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多年来怀才不遇的愤懑又翻腾上来。正当他拿起酒壶,劝别人和他一起“尽欢”之时,却又流露出如此虚无的思想和如此颓废的情绪: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好像他把一切都看穿了:功名富贵有啥用?圣贤豪杰又有啥好?还是在醉生梦死中过一辈子吧!——实际上这是故意说气话,表示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大概是作为主人的元丹丘怕李白饮酒过多,牢骚太甚,故意说没有钱打酒了。李白却仍不肯罢休,接着高声吟出: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陈王”,即陈思王曹植。“平乐”,楼观名,故址在洛阳。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两句。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无所事事,只有以斗鸡走马、歌舞饮酒为乐,借以消遣岁月。实际上曹植写的就是他自己,抒发的是他自己被弃置不用的怨望之情。李白在诗中用“陈王”的故事,暗中也有这个意思。
最后这几句的大意是:想那才华绝代的陈思王曹植,因曹丕当权忌才,而被弃置不用,还不是只有靠饮酒作乐来打发日子。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他那样?没钱吗?把元演父子送我的五花马、千金裘拿去换酒吧!换了酒来让我们尽情一醉,把心中陈古八百年的忧愁都一扫光吧!——虽是借酒浇愁,仍然充满了豪情逸兴。
《将进酒》一诗的调子,可谓非悲非乐,亦悲亦乐,乐中有悲,悲中有乐。这种特点,前人虽然也注意到了,把它比成“兵家之阵”,说它“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杨载《诗法家数》),却以为这仅仅是李白诗法高妙,而不知这也是时代使然。
就在“开元之治”如日中天之际,唐玄宗就已开始失去励精图治之心。封建统治阶级日益骄奢淫逸,朝廷广开才路的诏令也逐渐变成一纸空文。但在开元年间,阴影还潜伏在光明的下面,光明还给人以相当的魅力;李白也才三十多岁,正当盛年。他以为他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是时机还没有到,一旦时机到了,他还有飞黄腾达之日。因此,他一方面对唐王朝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一方面又对它还抱有很大希望。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还大有可为,而自慰自解。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就出现了明暗交错,悲欢杂糅的调子。
《梁园吟》《梁甫吟》和《将进酒》,都是李白在开元后期的代表作。它们好像一支支五音繁会的交响曲,我们从中可以听到诗人的心声,从而想见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