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大脑发育异常怎么办?

孩子的成长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很多家长在听了我的讲座后,就会提出各种疑问:

“我家的孩子很内向,不爱社交,他是有自闭症吗?”

“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坐不住,这是注意力有缺陷吗?”

“孩子语文差,写字慢,是不是读写障碍?”

“孩子数学差,怎么讲都听不懂,是计算障碍吗?”

以上这几种情况都属于大脑发育异常的现象,如果确实发现孩子存在这些障碍,就要及时找专业机构进行干预和治疗,不能任由其继续发展。

下面来了解一下孩子大脑发育异常的几种表现。

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它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特征是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低下。自闭症的孩子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办法与人正常交流,所以他们又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自闭症患病率在1%左右。目前,我国的自闭症患者已超千万,其中14岁以下儿童就多达200多万。

一般来说,2~3岁的儿童就能诊断出自闭症,但在1~2岁时,家长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自闭症的早期征兆,越早发现孩子的症状,之后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就越高。

自闭症的早期征兆和特征

自闭症的早期征兆是有特定指标的,我们不能将语言发展迟滞和智力发育障碍与自闭症加以混淆。

自闭症早期都有哪些征兆和特征呢?

(1)不看或少看

有这一症状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目光接触时有异常,很少看人的眼睛。孩子1岁左右时,家长就能观察到这一症状。

(2)不应或少应

“不应”是指孩子没有呼名反应,即当你叫孩子的名字时,他对此毫无反应。

“少应”则是没有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即不能和他人关注同一物体或事件。例如,你指着西瓜说:“宝宝,看,西瓜。”如果孩子跟随你的动作,和你一起看向西瓜,这就叫共同注意。共同注意在语言和社交技能的发展上非常重要,不应或少应很容易被家长忽视,甚至有些医生也会把自闭症的一些问题行为特征看成正常的。我们习惯把孩子说话晚说成“贵人语迟”,认为小宝宝爱哭闹、不与人交流很常见。其实,呼名反应和共同注意都是从婴儿出生起就开始发育的能力,如果孩子表现出了不应或少应,家长就要警觉了。

(3)不指或少指

这是指孩子缺乏一些恰当的肢体动作,比如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会摇头表示不要;对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会有目的地指着这个东西给家长看。如果孩子到了1岁左右还没有任何语言、指示动作或其他手势,家长应该提高警惕。

(4)不语或少语

孩子不喜欢说话,或者说得很少,语言发展有延迟,也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如果孩子在16个月时仍然不会使用一些单一的词语,家长就应重视。

(5)不当

指的是孩子表现出使用物品方式异常,或者相关的感知觉异常。比如,孩子的兴趣狭窄,有刻板的重复动作,很长时间只会自顾自玩同一个玩具,并且玩的时候不理人,以及出现原地转圈等行为。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五类异常行为之一,尤其是同时具有多种异常行为的,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筛查,如果经过评估确实存在自闭症问题,就要配合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干预和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包含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两个方面。3~6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但依然有不少家长为自家过于活泼的孩子感到头疼:“孩子老是停不下来,家里天天鸡飞狗跳,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其实,孩子好动并不等于多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只看表象无法下定论。近年来关于多动症的报道越来越多,这样容易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身边多动症儿童越来越多了。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多动症的发生率基本保持在5%左右,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每个孩子性格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外向冲动,似乎与人对着干能带给他莫大的成就感;有的孩子看似注意力不集中,家长说什么都显得漫不经心,实则可能只是因为他真的没有理解大人布置的任务和指令,所以总是显得慢半拍。这些都不符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指标。

实际上,正常好动的孩子跟多动症孩子是有区别的,正常好动的孩子虽然爱动,但在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是在上课需要听讲的情况下,他们是可以集中注意力的。但是,多动症孩子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在被告知不能乱动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不受控制地做各种小动作,无法做到专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早期征兆和特征有哪些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总结出的多动症症状,如果12岁以下的儿童出现以下症状中的六项(或更多),并且满足三个条件,家长就要重视了。

注意缺陷方面的症状:

●经常不能密切关注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犯粗心大意的错误。

例如,忽视或遗漏细节,做事不精确。

●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中经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例如,在听课、对话或长时间的阅读中难以维持注意力集中。

●和别人面对面讲话时,孩子无心倾听。

例如,即使在没有任何明显干扰的情况下,也显得心不在焉。

●经常不遵循指示,以致无法完成作业。

例如,可以开始任务但很快就失去注意力,容易分神。

●经常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

例如,难以管理有条理的任务,难以把材料和物品放得整整齐齐,做事凌乱、没头绪,时间管理不良,不能遵守截止日期。

●经常回避、厌恶或不情愿从事那些需要精神上持续努力的任务。

例如,难以完成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经常丢失任务或活动所需的物品。

例如,经常弄丢上课用的资料、铅笔、书、工具、钱包、钥匙、文件、眼镜。

●经常容易因外界的刺激分神。

例如,在阅读或者写作业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无法投入。

●经常在日常活动中忘记事情。

例如,忘记做家务、外出办事。

多动障碍方面的症状:

●经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

●当被要求坐在座位上时却经常离座。

●经常在不适当的场所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

●经常无法安静地玩耍或参加休闲活动。

●经常“忙个不停”,如同“永动机”。例如,上课时无法长时间保持不动,看上去坐立不安。

●经常讲话过多。

●经常在别人提问还没有结束时就把答案脱口而出。

●经常表现得缺乏耐心,难以等待他人。

●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例如,随意插入别人的对话、游戏或活动,未经允许就开始使用他人的东西。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需满足的三个条件:

●上面提到的症状,孩子在家中、学校或社交时都会出现,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环境中。

●这些症状至少持续六个月。

●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且对孩子的社会和学业活动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读写障碍

读写障碍属于一种常见的学习障碍,约有1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读写障碍。

1.理性认识读写障碍

(1)阅读差≠有读写障碍

有的孩子阅读效率低,是不是有读写障碍呢?这二者不能简单画等号。很多孩子只是单纯缺乏读书兴趣,或者阅读能力和技巧不够。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性引导来提升孩子的兴趣,兴趣有了,阅读能力和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简言之,读写障碍确实会导致阅读能力差,但阅读能力差并不一定就是读写障碍。

(2)读写障碍≠低智商

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虑:孩子出现读写障碍,是不是意味着他的智商比较低?这就多虑了,读写障碍并不反映智商的高低。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只是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力较差。

举例来说,正常孩子阅读时,字词包含的意思会在大脑中直接显现出来,这一过程快到不足100毫秒,但对于有读写障碍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字词的理解力是比较弱的。

有些家长不了解情况,经常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是“学渣”,其实孩子并不笨,经过针对性的训练后,其成绩是可以突飞猛进的。

2.读写障碍的两种类型

(1)对语音或者字形的解码出了问题

关于这一点,不同母语体系的孩子所遇到的障碍存在差异,中国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所以中国孩子的阅读障碍更多体现在书写方面,比如容易写错字、笔顺混乱、容易弄混相似的字形等。而字母文字是一套表音体系,所以国外孩子的读写障碍往往体现在不能正确发音、长时间停顿或不能正确分节等。

(2)阅读理解障碍

这一方面的障碍涉及高级理解能力的问题,主要是孩子对意思的理解不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方面,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是相似的。

3.读写障碍的早期征兆和特征

读写障碍越早发现,越早干预,产生的效果越好。如果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发现他有这方面的问题,家长却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孩子的遣词造句能力便得不到有效开发,最终,孩子的读写障碍就会越来越严重。

家长可以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症状。

(1)能否认单字或字母

与同龄孩子比,有读写障碍的孩子花费的学习时间更长,而且学会之后还会反复遗忘。

(2)能不能准确讲出常见物品或颜色的名称,会不会发音不准确,会不会混淆读音相近的字词,特别是混淆一些押韵的字词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押韵的儿歌童谣;但对于有读写障碍的孩子来说,押韵的词反而会令他们产生困扰。

(3)是否难以理解和记住顺序、序列

比如,经常说错句子的语序,将“我吃饭”说成“饭我吃”;排序混乱,经常弄混时间顺序、字母序列等。

(4)方向感差

经常混淆“左右”“上下”“进出”等词语。

(5)有读写障碍的家族史

如果父母双方家族中有阅读或书写障碍的家庭成员,那么,作为家长就该更加关注孩子在读写上的表现。

计算障碍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调侃自己是“数学盲”。在生活中,确实有天生对数字不敏感的人,比如不会数10以内的数字,不会比大小,不会做简单的数字心算,不擅长记手机号、银行密码等数字。这就是所谓的计算障碍。

事实上,有计算障碍的人虽然在处理数字时会遇到障碍,但是这类人其他方面的智力是完全正常的。据相关数据统计,世界上有3%~6%的学生存在计算障碍。

一般情况下,学龄前儿童在刚开始接触数字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观察他们是否有计算障碍的症状。不过,计算障碍并不容易诊断,目前学界也没有建立起评估及诊断计算障碍的标准。因此,家长了解一些计算障碍的早期症状和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出现计算障碍的孩子大概率会有以下症状:

●在数数的时候遇到困难。

●无法很好地理解“数”的含义。

●无法分类和测量,很难将数字和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例如,学习数字“2”的时候,无法很好地与两本书、两颗糖、两朵花联系起来。

●无法很好地将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联系起来。例如,无法将“4”与“四”相联系。

●在抄写或临摹数字的时候,经常写错。

●经常写错数字符号。例如,混淆9与6或8与3。

●经常将数字写颠倒。

●把发音相似的两个数字听错。

●从1数到10时,经常重复读其中的某个数字,比如12333456。

●当告诉孩子从1数到5就停止时,孩子仍然一直数到10。

●当告诉孩子从5数到10时,孩子不知道从5开始,而是从1开始数。

●数数时,经常数漏一个或者多个数字。

●很难按照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分类。

以上都是计算障碍的一些症状,当然这些症状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

Dr.魏的课堂小结

〇 本节介绍了儿童大脑发育异常的四种疾病及其特征。这四种疾病分别是: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读写障碍、计算障碍。

〇 上述疾病的处理原则都是: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

〇 建议家长们对上述病症进行一定了解,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意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〇 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上述症状,请家长们放下对疾病的偏见,不要视而不见,以免错失早期干预的良机;也请家长们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或自己在家进行不专业的治疗,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NTvNX0zRPFSkOdGukPrAUKX0DuDAd1aT4uGTXGEpuLM2/VwmSw4Zx/DJsr0V/1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