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识字启蒙:陪孩子进入奇妙的文字世界

提到识字,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

孩子到底几岁开始识字比较好?

怎样正确地引导孩子识字?

教孩子识字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下面,我带你一起来寻找答案。

有一次,我听到两个家长在闲聊。其中一个妈妈说:“今天给孩子读绘本,他非要指着一个字问我念什么,我不想告诉他,不能让他这么早就认字。听专家说,孩子的识字敏感期是6岁以后。我想等他上小学后,再让他好好地认字。”

另一位妈妈则说:“别听专家的,孩子早点儿开始认字多好啊,这样你就不用费劲地给他读绘本了,让他自己读。我家老二刚满两岁,我就给他买了识字卡,每天教他认20个字,他学得好着呢。”

你觉得哪位妈妈说得对呢?

在我看来,她们的观念都需要更新了。我们既不能教条地等到孩子满6岁才允许他认字,也不能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逼着他认字。

关于识字的两个概念

1.读写萌发

过去,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对孩子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宜操之过急,至少要等到开始正式教育以后。不过,很多研究者有不同的发现:孩子会在语言文字丰富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展露出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这就是孩子的“读写萌发”。

“读写萌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孩子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可以培养出一定的阅读能力,而这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其实,这很好理解,想一想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不是完全被文字所包围?出门坐车,公交站牌和公路旁的提示牌上有文字;逛街买东西,小店的招牌上有文字,商品的价格标签上也有文字;去餐馆吃饭,菜单上有文字。孩子对周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他也一定会发现这些文字符号的存在,会渴望去探索和理解它们,你想拦都拦不住。所以,我们并不一定要等孩子6岁后才教他认字。

当然,如果我们的亲子阅读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孩子接触到的绘本也比较多,那么,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就会更好,语音意识和字形意识也会更强,那就更不需要等到孩子6岁后再教他认字了。

2.阅读的马太效应

这个概念是著名的认知科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提出来的。简单来说,“阅读的马太效应”是指那些阅读能力一开始就好的孩子,其之后的阅读发展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知识的积累效应。

认知科学中经常使用的“眼动研究”也为这个概念提供了佐证。研究者发现,当我们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如果孩子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他的注视焦点就会更长时间地停留在文字上,而不仅仅是看图画内容。同时,在看文字的过程中,他们能获得更多信息,从而也就给大人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机会。这种正向反馈,可能就是形成“阅读的马太效应”的早期原因。

我在给女儿读绘本的时候,就尽量让她们多关注文字,于是,她们在学龄前就已经掌握了不少汉字。动画片中的字幕、玩具说明书,孩子都能试着去读、去理解。买书的时候,孩子也能主动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因此,越早识字,生活中的信息对孩子来说就越丰富。

总而言之,早识字,对孩子大有益处。

然而,我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早识字,绝不是说要让两岁的孩子看识字卡。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认真地思考一下,真正的识字意味着什么?

书面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形、音、义缺一不可。字形好理解,比如汉字“人”,就是一撇一捺;字音也好理解,“人”念作“rén”。

汉字作为表意符号,每个字都有它的含义,这是最为复杂的。我们通过查阅字典可以知道,“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同时,“人”也有别人、他人的意思,比如“待人热诚”。“人”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情、名誉,比如“丢人”。

所以,真正的识字需要把字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两岁的孩子即使凭借记忆力记住了卡片上的符号读音是“rén”,也不懂这个字的含义。很多家长宣称自己的孩子两三岁时就认识很多字,他们甚至还会向我展示孩子的识字卡,但这样的“识字”,仅仅停留在图像记忆的加工上,只是在短期内机械地记住了字的大致模样,时间一久就忘记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识字。这样的识字毫无用处,除了作为家长炫耀的谈资。

识字的方法:带入真实使用场景

真正意义上的识字,应该进入文字的真实使用场景,去全面掌握汉字的形、音、义。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陪伴孩子进入文字的世界吧。

1.用手指着文字做亲子阅读

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有文字,但是对孩子最友好的文字环境是绘本。因为绘本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图画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因此,我特别建议大家坚持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产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家长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可以采取指读的方式,也就是用手指指着对应的文字去阅读。一开始,孩子可能根本没看你的手指,因为他的注意力大部分在图画上,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你口中的发音和手指指向的字相对应,这就是语音意识的萌芽。

再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去注意字形了,这是字形意识的萌芽。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字形意识,正是早期非正式识字的两个重要目标。

我们用手指字,实际上是将语音和字形信息同步展现给了孩子,这种信息的黏合可以让孩子自然地去记忆文字。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注意我们手指的动作,也不要急不可耐地去逼迫孩子。我还是要强调一点——亲子阅读的兴趣更重要,强迫孩子阅读会适得其反。

2.随时随地教孩子识字

文字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交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文字时,随手指一指、随口念一念,都能增加孩子的识字体验。

比如,在公园里看大猩猩的时候,我们指着笼子外面的标牌,给孩子念一念牌子上的“大猩猩”,孩子就会明白,这三个字读作“dà xīng xing”,他就能将眼前这个浑身长毛、跳来跳去的大家伙与标牌上的字联系起来。于是,在孩子的脑中,这个词的形、音、义就能全部对应上了。

除了名词,抽象一点儿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这样指导。比如,在菜市场看到“大葱”和“小葱”的标签,我们分别指出并读出来,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大”和“小”的含义了。

3.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分析汉字

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识字经验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去分析汉字。

最开始我们可以从笔画入手,引导孩子去发现汉字是由不同笔画构成的,让他们在汉字里找一找“横”“竖”,进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土”“士”“干”等字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我们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汉字的结构了。

比如在餐厅吃饭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菜单,指着菜单教孩子认菜名——“烤大虾”“焗土豆泥”“炒西蓝花”。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烤”“焗”“炒”是不同的烹饪方式,之后尝试引导孩子去发现这几个字的共同点——都包含“火”这个偏旁。继续分析,孩子还可能会发现,这几个字的发音与它们右半边的发音都非常相似。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分析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学起字来会兴趣倍增。这些生活中的认字体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步入小学后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构成。

有一点必须强调,在学龄前儿童的非正式识字过程中,我们不必刻意去指导孩子理解偏旁部首、形声字等概念,只需要带他们去仔细观察汉字的结构、体会汉字字形与发音的关系即可。

4.鼓励孩子主动“表现”,提高识字技能

孩子认识一些字后,需要反复练习。一方面,反复练习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表现”呢?

最初,孩子识字不多,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尽可能寻找自己认识的字。例如,孩子认识“口”字,那就鼓励他们在绘本、玩具说明书、马路标牌等处寻找这个字,哪怕在某一个字里找到“口”这个字形也可以。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的名字入手,让他们去四处寻找与自己名字相同的字,这样的游戏孩子会更感兴趣。

孩子的识字量越来越大后,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小任务。比如外出时,引导孩子看公交站牌,然后问他:“我们要去东单,你看看28路公交车有没有‘东单’这一站呢?”设想一下,如果孩子真的找到了,他会感到多么自豪。

最后,在亲子阅读时,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主动“表现”。可以选择孩子熟知的绘本,家长读一句,孩子读下一句,最后过渡到让孩子自己阅读。一开始,孩子或许只能凭借看图和记忆来阅读,很多字都是猜的,这并不重要。只要孩子能从文字中提取一部分信息,尝到了甜头,收获了自信,并发展到可以自主阅读,他的识字热情就会越来越高。

脑科学育儿“三步走”

认识大脑

● 读写萌发:孩子会在语言文字丰富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展露出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

● 阅读的马太效应:知识的积累效应。阅读能力一开始就强的孩子,后来的阅读发展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好。

理解和尊重大脑

● 早识字,对孩子大有益处。

● 早识字,不是机械地记住字。

支持大脑

● 用手指着文字进行亲子阅读。

● 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陪孩子识字。

● 引导孩子分析汉字,培养视觉空间认知能力。

● 给孩子安排小任务,提高识字技能。 7E+4/s2GNOan1RmXdFdjIR0TZXnfmNLdZ7T6Mf2hCIjxzrTsLSwlzEWu6VRm5U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