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意一种文化当中,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地位较低的人不会对地位较高的人发号施令。当他们试图提出请求时,会尽量去柔化自己的语言,使其听起来不那么刺耳。例如,空乘人员会亲切地对乘客们说“请就座”,而不是硬邦邦地说“坐下”。常识与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地位与礼貌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是根据请求的难易程度与两个人之间的能量差距而不断调整的。 一个人若是意识到有必要调整自己的请求,会从侧面显示出其较低的地位(或是缺乏安全感)。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十种技巧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来理解这一点:
1.加上“请”字:“把盐递过来。”→“请把盐递过来。”
2.将请求变成一种询问:“关上门。”→“你能关上门吗?”
3.提高语调,即在一句话的末尾提高你的语调:“关上门。”(陈述句)→“关上门?”(疑问句)
4.尽量使请求看起来若无其事:“你能再待会儿吗?”→“你能再待一小会儿吗?”或“也许你可以再待久一点?”
5.为自己的请求表达歉意:“我需要你来早一点。”→“我很抱歉,但你能来早一点吗?”
6.不要将自己的请求表达得太直接:“几点了?”→“你现在能看表吗?”
7.以一种颁布规则的姿态宣布要求:与其说是请求,不如说是通知一项不可撼动的政策。“别在泳池里跳水。”→“泳池中禁止跳水。”
8.陈述事实:“把垃圾拿出去。”→“垃圾桶满了。”
9.提出一种可能:“现在把你的信用卡放进去。”→“你现在可以把信用卡放进去了。”
10.适当征询:不是直接请求,而是以“我可以请你帮个忙吗”作为开始。
适当的征询能够完全消除敌意,下文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一个非营利大型组织的首要筹款人。每天他都要向人们求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有时,他还会回到同一个捐赠者那里,也就是一个月前才捐过钱的人,要求他再捐一次。尽管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十分离谱,但他总能和这些捐赠者搞好关系。那么,他避免得罪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呢?很简单。他不会直接要求捐赠者再次捐款。相反,他会礼貌地询问他是否能够冒昧地再要一笔捐款。你能看到其中的差别吗?如果他直截了当地要钱,这些捐赠者很可能会产生戒备之心,甚至会认为他忘恩负义,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争执。但如果他适当地征询,这会让捐赠者认为他们处于支配地位,从而消除了防备之心。你问这是为什么?因为捐赠者可以直接否决他的征询,而不必去拒绝他要钱的请求。
如果说一个人说话时很少或不使用委婉语,那一般来说这表示他有着较高的地位(无论是实际上还是感觉上)。而将两个或多个委婉语合在一起使用,同样表明说话者地位较低或性格较为恭顺。例如,一个带有双重请求的结尾语:“我很抱歉麻烦您,但我能否问一下您是否可以……”显然,说话者在有意迎合他的领导或上司。而一个人的感谢之情也有着多种表达形式,有人可能会彬彬有礼地致谢:“太感谢你了。”而有人则可能毫不领情,一言不发地离开。
在谈话中涉及地位与权力话题时,必须提到尊者所言的“我们”,以避免混淆。有时候,使用“我们”可能并不表明一个地位较高的人想与你保持“你和我”的动态平衡。女主人会告诉清洁工“我们需要擦地板”,但她其实并不打算自己拿拖把和水桶。同样,在基础体能训练中,教官会这样训斥学员:“趴下去!给我做五十个俯卧撑!”而不是说:“让我们趴下来,我们现在要做五十个俯卧撑了。”然而,地位较低的人也可能会使用此类语言以避免做出直接的问询或请求。例如,一个秘书往往会问他的老板:“我们能在五点前做完工作吗?”而不是问“我可以五点下班吗”或者“你能在五点前做完吗?这样我就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