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部分
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对疮疡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的特色。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风寒暑湿等外邪引起的疮疡,有的初起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为患的红热现象,病情发展至中期才能显现。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属慢性者居多,如肾虚骼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的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单纯为外邪侵袭所引起者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此即所谓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若疮疡毒邪炽盛,还可影响或侵犯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轻则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重则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血等,甚则危及生命。

疮疡发生以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疮疡初期,若正能胜邪,使邪热不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疡消散;若正不胜邪,热毒壅滞不散,热胜肉腐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此时如治疗得当,切开引流,毒随脓泄,形成溃疡,腐脱新生,最后疮口愈合;或正气尚足,脓肿破溃,脓毒外泄,同样使溃疡腐脱新生而愈,即为疮疡后期(溃疡期)。在疮疡的初、中期,若邪毒炽盛,又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邪毒走散,内攻脏腑,形成走黄;若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达,可致疮形平塌,肿势不能局限,难溃、难腐等,如病情进一步发展,正不胜邪,内犯脏腑,形成内陷。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渐趋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脾胃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肾气亦衰,可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内陷,危及生命。

在疮疡发病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的特殊体形,对诊断常有一定帮助。若颜面疔疮患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疔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蛇头疔若有损骨,其溃后每多形如蛇头;膝关节流痰因大小腿肌肉萎缩则状如鹤膝;髂窝流注常使患肢屈曲难伸等。此外,辨别疮疡有无损伤骨骼和内膜(即胸膜或腹膜)也很重要。疮疡损伤骨骼多在四肢,如溃疡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以探针轻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扪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若胸壁溃疡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多为透膜。

疮疡的治疗常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轻浅的疮疡,有时单用外治也能获得痊愈。而严重病证,如走黄、内陷等,不仅需要内治、外治结合,还要配合西医西药治疗,并给予一定的支持疗法。总之,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致病因素、病情轻重等辨证施治。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即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治则,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则;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体质虚弱者,用补法以恢复正气,使疮疡早日愈合。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后期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祛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祛腐;疮口脓水较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应用等渗盐水清洗创口,或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瘘时,用白降丹、千金散药线腐蚀;疮面胬肉突出时用平胬丹;腐脱脓尽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73g+A1SDYspfF+Ad6ftKXGHhvpgilCw4wWC90LWOU0Oe1pMGcC42rG6ExxeAKT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