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天、人的共性

《素问·举痛论》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古人借助取象比类的方法认识生命规律。天、人必须有共性,取象比类才有基础。西医学借助数、理、化、生物学的方法认识生命规律,也是建立在自然界和人的共同物质基础上。由于生命运动规律极其复杂,取象比类的方法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象”概念,能够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中药的药性药理对应起来,至今仍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认识方法。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贺福元教授团队提出:中药和人体都是自然界巨复生物超分子体,拥有各种层次“印迹模板”,并按一定的空间空穴通道结构进行联接或聚集形成经络,并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不然生命将无以为继。当中药成分摄入人体血液后,在心脏搏血功能的推动下,中药成分客体小分子与人体经络脏腑的主体大分子按“印迹模板”自主产生“气析”作用,宏观上变现出经络藏象。中药有效成分是指具有与经络脏腑相同或相似“印迹模板”的成分群,与之印迹作用便产生药性理论和功效;而中药复方配伍和针灸又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规律。根据这一观点,可以认为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结构分析技术提出的“印迹模板”,也反映了自然界存在天、人共性。

中医学运用中气、阴阳、五行的概念构建了人体的生命模型,这个生命模型与宇宙万物息息相通。中药的药性和人体的信息相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用中药,亲身体验了中药在人体内发生的功效,并将人体服用中药后的经验感受归属于气-阴阳-五行模型中,沟通了中药与人体的信息,构建了中医药治病的基础。

一、中药的气-阴阳理论模式

从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出发,在天以阴阳为总纲,相应于人以表里、虚实、寒热为六证。中药作为万物之一,从本质上相应于天之阴阳,从治疗疾病的药理上相应于人的六证。理论上应该有解表药、治里药、补虚药、泻实药、温热药、寒凉药之分。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气血的连接而密不可分,故表证和里证、虚证和实证、寒证和热证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因此,在药物的分类上,根据药物解决临床实际常见问题的功效,往往划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泻下药、温里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祛痰药、除湿药、消导药。

以下分别列出常用药物。

1.补虚药

补气药:甘草、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五指毛桃、白术、五味子、山茱萸、山药、百合、大枣。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鸡血藤。

补阳药:鹿茸、淫羊藿、肉苁蓉、益智仁、补骨脂、蛤蚧、海马。

补阴药:生地黄、北沙参、玄参、麦冬、天冬、玉竹、枸杞子。

2.解表药

桂枝、麻黄、荆芥、防风、生姜、葛根、柴胡、羌活、白芷。

3.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火麻仁。

4.温里药

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高良姜。

5.清热药

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6.理气药

陈皮、厚朴、枳实、砂仁、木香、佛手、香附、乌药。

7.活血药

川芎、三七、丹参、桃仁、红花、牛膝。

8.祛痰药

半夏、贝母、桔梗、礞石、竹茹。

9.除湿药

独活、苍术、藿香、佩兰、茯苓、猪苓、泽泻、茵陈。

10.消导药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布渣叶、鸡内金。

从广义上说,补虚药、泻下药、温里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祛痰药、除湿药、消导药都属于治里药。但是这些药物通过其对气血津液的调动作用,又可以发挥治疗表证的作用。解表药也不仅仅是用于表证,如桂枝补中益气,生姜温里通阳,而常用于治疗里证。补虚药通过扶正而发挥祛邪的作用,常用于正虚邪实,以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泻下药急下而能存津,常用于邪盛正衰,以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温里药和清热药常并用而治疗寒热错杂证。

临床实际中存在这些看似矛盾和模糊不清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存在混沌未分的状况,人类的分解思维只能无限接近这种混沌,而不可能与这种混沌的状态达成完全的一致。只有从思维进入体验,才能完整地感知这种混沌,这正是中医临证思维的高深之处。

二、中药的气-五行理论模式

从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出发,在天以土、木、火、金、水五行为总纲,在人以脾、肝、心、肺、肾为药物发挥治疗作用之五脏,故有调脾药、调肝药、调心药、调肺药、调肾药。五脏中又可分阴阳,故气-五行理论模式包括了气-阴阳模式,显得比较细致,这是其长处。但是气-五行模式用五分法阐述药性,比较而言没有气-阴阳模式用二分法那么直接,可能会在不同的本草书中产生较多不同的看法,这是其不足。以下参考黄元御的《长沙药解》,介绍气-五行理论模式下的中药药性。

(一)中气为一身平和之气

甘草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最适用于培植中气。中气充盈则木、火、金、水循环有度。肝属木藏血,肺属金主气,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故中气充盈则气血精神旺盛。

白术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甘味补中气,微苦燥湿气。凡是祛湿之品,常常能致燥。但是白术气味浓郁,药汁淳厚,既养胃气,又补脾气,还能生津液而止燥渴。因此,白术补中、祛湿、生津,对于补虚固脱,有独特的长处。小剂量白术能升清阳而止泻利,大剂量白术生津液而通大便。但白术性守而不走,没有疏通宣导的功效。

人参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人参气质淳厚而补中气,中气健运则升降运动如常,可治疗上呕下泄,腹满腹痛。中气是经络的根本,经络是中气的枝叶。脉微弱者虽然是经气之虚,而实际上是中气不足,用人参可以补中气、充实经络以治疗脉微细欲绝之证。白术止湿气不化之口渴,人参止燥热伤津之口渴。

大枣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中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治疗脾胃虚损,经脉虚空。大枣纯和凝重,气味甘香,而木、火、金、水四象之味俱全,补中气而养五脏。大枣味浓而质厚,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补气以生血,大枣补血而化气。凡是内伤肝脾的病证,土虚木燥,血虚风动者,最宜大枣。外感发表药配合大枣以防开泄发汗损伤营阴,颇为适宜。

薏苡仁味甘、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清金,利水泄湿。补己土,化戊土,润辛金,通壬水。气清则水利,土燥则气清,水利则土燥。故欲燥土必须利水,欲利水必须清气,欲清气必须燥土。土位于气水之交,把握生化的大权,担当分清泄浊的重任。薏苡仁具备清气、利水、燥土三方面功效,能清能燥,能补能泻,祛浊还清,十分独特。

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泄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川椒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经。暖中宫而温命门,驱寒湿而止疼痛,最治呕吐,善医泄利。

干姜味辛、性温燥热,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升清降浊、转移寒热,适宜于寒湿之证。其健运之力能推动脾胃转枢,降上逆之火,升下陷之气。

生姜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生姜本为泻肺之品,泻其实而不致于损其虚,下行肺胃而降浊阴,为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凡经络凝涩,脉象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品中加生姜以疏利通达,则流行无阻。

半夏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厚朴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厚朴善破壅塞而消胀满,下冲逆而定喘嗽。

枳实味苦、酸、辛,性寒,入足阳明胃经。枳实酸苦迅利,破结开瘀,泻痞消满,涤荡郁结陈腐之气,功力峻猛,一切腐败壅阻之物,非此不消。

栀子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则清气下行,浊瘀自然上涌而出而除烦闷郁结。热在膀胱,则下清乙木之郁遏下陷而开淋涩。

葛根味甘、辛,性凉,入足阳明胃经。葛根辛凉下达,解阳明郁火,降阳明经、腑之郁。

大黄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大黄苦寒迅利,泄热开瘀,决壅塞而通闭结,扫腐败而荡郁陈,荡涤肠胃之功最强。

(二)木气为温热上升之气

当归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当归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而辛温之性,又与木气相宜。诸种木郁风动之证,如肢冷脉细,腹痛里急,二便艰涩,经闭血脱均为适宜。但助土湿败脾胃而滑大便。

阿胶味平,入足厥阴肝经。阿胶最清厥阴之风燥,善调乙木之疏泄失常所致的腹痛、便血、月经过多。性滋润凝滞,最败脾胃而滑大肠。

地黄味甘、微苦,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凉血滋肝,清风润木。地黄滋润寒凉,滑大便,适宜于火旺土燥者。瘟疫、疹病因营郁内热,宜用生地黄以滋阴凉血,更以发表药以清经热、达皮毛。

芍药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入肝经而清风,走胆腑而泄热。厥阴为风木之气,其生生之意象不遂,积郁不散,勃而怒发则生风燥,所以厥阴之病必有风邪。风木抑遏而行疏泄之令,则出现消渴、淋沥、泄痢、崩漏、带下、遗精,都是因为抑郁而又欲疏泄,究竟是泄而不通而终归抑郁。因此,闭塞或通泄都是由于风燥的缘故。芍药酸寒入肝,专清风燥而收敛疏泄,故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病。肝胆表里同气,下清风木,上清相火,故又善治胆火。芍药泻而不补,非培补虚证的药物。

防风味甘、辛,入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泄湿,达乙木而息风。防风辛燥发扬,最泄土湿而达木郁,木达则风自息,并非防风发散风邪。风木疏泄则毛窍开而汗出,风静则汗自收,防风治汗证并非是有收敛肌表的功效。

柴胡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郁火,泄心家烦热,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足少阳经,自头走足,行身之侧,起于目之外眦,从耳下项,由胸循胁,绕胃口而下行,病则逆行,上克戊土,而刑肺金。一切两旁热痛之证,皆少阳经气之逆行。柴胡入少阳经,清相火,疏木气,无论内外感伤,凡有少阳经病,俱宜用之。肝胆表里相通,乙木下陷而生热者,凡诸淋浊泄利之类,皆有殊功。

黄芩味苦、气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黄芩苦寒,并入甲乙木,泻相火而清风木,肝胆郁热之证,非此不除。但是能寒中,凡是脉迟、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用。

黄柏味苦,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阴脾经。泻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黄柏苦寒迅利,疏肝脾而泄湿热,清膀胱而排瘀浊,殊有捷效,最泻肝、肾、脾、胃之阳。

苦参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苦参清乙木而杀虫,利壬水而泄热,治疗土湿木陷,郁而生热之证。

乌梅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乌梅泻风木而降冲击。

酸枣仁味甘、酸,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酸枣仁敛摄神魂,善安睡眠。而收令太过,容易滞涩中气,应与燥土疏木之品并用,不然则土木皆郁会容易出现腹胀吐酸的副作用。生用泄胆热多眠,熟用补胆虚不寐。

山茱萸味酸,性涩,入足厥阴肝经,温乙木而止疏泄,敛精液而缩小便。水主藏,木主泄,消渴之证,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精尿俱下,阳根失敛,久而阳根败则人死。山茱萸酸涩敛固,助壬癸蛰藏之冷,收摄精液,以秘阳根。

艾叶味苦、辛,气温,入足厥阴肝经。艾叶燥湿除寒,温经止血。血以阴质而含阳气,其性温暖而孕君火,温则流行而条畅,寒则凝瘀而梗涩。艾叶和煦通畅,逐湿除寒,暖补血海而调经络,涩瘀既开,循环如旧,因此善于止血,治疗疮疡。

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肝应春,主生,凡是人生病皆是生气不足。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善达脾郁,土木双调,既能降逆,又可升陷。凡是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功效非凡。

川芎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辛烈升发,善达肝郁,行结滞而破瘀涩,止疼痛而收疏泄,宜用于肝气郁陷者。

牡丹皮味苦、辛,微寒。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泄郁热而清风燥,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

(三)火为温热宣通之气

黄连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君火虚而不降,则升炎而上盛,其上愈盛,其下愈虚,当其上盛之时,即其下虚之会,黄连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当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中下寒生,上热愈甚。

牡蛎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牡蛎降摄君相之火,降胆气而消痞,敛心神而止惊。软坚消痞,功力独绝。

龙骨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龙骨蛰藏闭涩之性,保摄精神,安惊悸而敛疏泄。

附子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沉重下行,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补益阳根之药,无以易此。相火是君火之辅佐,君火行则相火从,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温者,相火秘藏于下。君火不藏于癸水,则相火外泄,君火相火都升腾则上热。上热剧烈者都是因为相火旺。相火暴烈迅急,不同于君火温和。人之神宁而魂安者,君火相火二火归根。君火飞则心悬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是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当以附子暖水,使君火、相火二火归根,神魂自安。但欲调水火,必先治土,非得用补土养中、燥湿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独奏奇功。对于惊悸年深日久,寒块凝结,少腹硬满,已成奔豚气者,不能用附子,用之则药不胜病,反而出现大的害处。应当用桂枝、附子、花椒、干姜研碎热熨脐下,消化积寒。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敛丁火,可建奇功。有一种下热而不宜用附子的情况,是由于水寒土湿而木陷。木陷则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下热虽胜,而病本仍然是寒湿,法宜在姜、甘、苓、术诸药之内,辅以清风疏木之品,郁热一除,即以附子温其下焦,则相宜于病情。

(四)金为清凉下降之气

黄芪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的要药,调和营血的上品。一般蜜炙用。生用微凉,宜清表敛汗。

山药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养戊土而行降摄,补辛金而司收敛,善息风燥,专止疏泄。虚劳病均始于辛金之失敛,成于厥阴风木之不谧。山药善入肺胃而敛精神,辅以调养土木之品,实乃虚劳百病之良药。

五味子味酸、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止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金收则水藏,水藏则阳秘,阳秘则上清而下温,精固而神宁,亦是虚劳的要药。

白前味甘、辛,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塞而清痰。

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射干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利咽喉而开闭塞,下冲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扫瘀浊。

紫菀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降气逆而止咳,破肺积而止喘。

款冬花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止嗽喘,开痹塞而利咽喉,洗涤心肺,而兼长于润燥。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调理气分之郁,无可替代。

桔梗味苦、辛,入手太阴肺经。散结滞而消肿硬,化凝郁而排脓血,善下冲逆,最开壅塞。

橘皮味辛、苦,入手太阴肺经。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和平条达,不致破气而损正,行郁理气之佳药。

麻黄味苦、辛,气温,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病,善泄卫郁,专发寒邪。风伤卫而营郁,故以桂枝以泄营,寒伤营而卫闭,故以麻黄而泄卫。桂枝通达条畅,专走经络而泄营郁,麻黄浮散轻飘,专走皮毛而泻卫闭。麻黄发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伤寒,皮毛闭塞,非此不能透发,一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汗散。但走泻真气,不宜虚家,误用则汗去阳亡,土崩水泛,阴邪无制,乘机发作,于是筋肉瞤动,身体振摇,惊悸奔豚诸证风起,祸变非常,不可不慎。汗出而温气发泄,因此,战栗振摇。

苏叶味辛,入手太阴肺经。通经达脉,发泄风寒,降冲逆而驱浊,消凝滞而散结,双解中外,能治咽中瘀结之症。

瓜蒌根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生津,止渴润燥,舒痉病之挛急,解渴家之淋癃。清肺之药,最为上品,又有通达凝瘀,清利湿热之效。

瓜蒌实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洗心涤肺之妙药,涤涎沫之胶黏,最洗瘀浊,善解懊烦。

麦冬味甘,微凉,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泽枯润燥之上品,然单用无益于中虚肺热之家。麦冬得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雾露泛洒,心肺肃凉,洗涤烦躁之法,至为佳妙。

天冬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阳亏阴旺,土湿便滑者,忌用。

竹叶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治大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是清肺除烦,凉金泻热之佳品。

竹茹味甘,微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降逆止呕,清热除烦。

玉竹味甘,入手太阴肺经。清肺金而润燥,滋肝木而清风,和平滋润,化气生津。

百合味甘、微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凉金润燥,泻热消郁,清肃气分之上品。

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泄热,消郁破凝,降浊化痰,其力非小,然而清轻而不败胃气,甚可嘉奖。

柏叶味苦、辛、涩,入手太阴肺经。清金益气,敛肺止血。柏叶秉肺金之收气,最能止血,缘其善收土湿,湿气收则金燥而自敛。

柏子仁味甘、微辛,气香,入手太阴肺经。润燥除烦,降逆止喘。缘其香甘入土,能行凝滞,开土郁,肺胃右行,神气下达,烦喘自定。

知母味苦、气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专清心肺,止渴除烦。甚败脾胃而泻大肠,火衰土湿,大便不实者忌服。

石膏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甚寒脾胃,中脘阳虚者勿服。

桑白皮味甘、涩、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善泻湿气而敛营血。

旋覆花味咸,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通血脉而行瘀涩,清气道而下痰饮。

(五)水为寒冷潜藏之气

茯苓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泄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能豁达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燥渴,淋癃泻痢之神品,崩漏遗精带下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和噎膈俱效,功效非常广泛而突出。

猪苓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开汗孔而泄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猪苓渗利泻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若只是求于猪苓、茯苓、泽泻之辈,恐难奏奇效,故常配白术之燥湿土,阿胶、地黄之清风木,桂枝之达木。

泽泻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泻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噎膈反胃俱效。泽泻咸寒渗利,走水腑而开闭癃,较之茯苓、猪苓淡渗更为迅速。

冬葵子味甘、微寒,性滑,入足太阳膀胱经。滑窍而开癃闭,利水而泻膀胱。冬葵子寒滑通利,善于开窍而行水。

瞿麦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开癃闭,泻热而清膀胱,善行血滞而达木郁,木达而疏泄之令畅,故长于利水。

通草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石韦味苦,入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泄热,利水开癃。

茵陈蒿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通达经络,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

连翘味苦,性凉,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清丁火而退热,利壬水而泄湿,清心泻火,利水开癃,善除郁热之证,尤能行血通经,凉营散结。

赤小豆味甘,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泄湿热,止血而消痈肿。

防己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泻经络之湿邪,逐脏腑之水气。

海藻味咸、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痰,软坚而消痞。

滑石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之湿热,通水道之淋涩,滑窍隧而开凝郁。 SkF4cZxlh4rhxTlM8NlgdWMxsvhxot82ZC54Pz5hFMEaw0m6rJk66Ie29VuZUM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