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文(1938—),男,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
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脾胃病分会、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973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对消化性溃疡病、萎缩性胃炎、慢性肝损伤、血脂异常等多种疾病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主持数百个中药新药、进口药及中药保护品种的技术审查。培养出多名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为中医药的发展可谓呕心沥血。
周学文教授深耕中医药事业数十载,提出“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学术思想;创立毒热病因学,倡导“以痈论治”溃疡病;肝脾并调,胆胃同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以“毒损生积”立论,早期防治慢性肝损伤;从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血脂异常。周学文教授在中医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为德艺双馨的一代名医。
年少之时,我对中医甚是喜爱,好学之心常存于内,勤奋之志永结于心,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一朝时,1959年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深造岐黄之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把中医学好”,我曾经反复告诫自己。大学期间我苦读中医经典巨著,196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从此我一直工作在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的第一线,从未中断悬壶应诊,其间先后任内科病房、中医内科学及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履职期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尤感救死扶伤之重任,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初心不曾忘怀!此外,我曾先后任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试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创立中医内科博士点、脾胃病(国家)重点学科并任学术带头人。至今杖朝之年,仍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坐诊。
数十年来,未曾忘怀从事中医的真诚初心,广览博取,钩沉发微,问业名师,学有专攻,精进医术,先后师承徐荫堂、孙树功、李玉奇等名老中医,昔时抄方侍诊,虔诚思悟,苦行其道,学文敏思笃行,由术而道,一并传承,方有小成。
虽有数十年如一日的临床积淀和各种繁重医疗工作的历练,我仍坚持不断深造学习,先后于1969年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进修内科急症,1980年参加重庆中医药研究所全国中医急症班,1983年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进修内窥镜,1993年参加卫生部新药上市后临床监测学习班,1997年参加中国与WHO合作项目中国中医药学术带头人临床流行病学研讨班等。通过不断深造学习,我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知识。
光阴似箭,如今我已白发斑斑,却仍手不释卷。凡为医者须通古今,守仁义,唯治病救人为之大!故当为中医药事业奉献全部力量!
我从医50余载,孜孜汲汲,勤学不辍,涉及内科、儿科、急诊等多个专业,尤精于脾胃病、肝胆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疾病的治疗,也曾多次参与抗震救灾,巡回医疗,上山下乡,开门办学等工作。因业绩突出,相关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目组、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及《辽宁日报》《沈阳日报》进行专题报道。临床工作的得与失时刻警醒着自己,作为前进的动力,督促自己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在我的学生跟师临证过程中,我常向他们讲述这些经历,告诉我的学生,“医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时时提点,用心良苦,避免后辈重蹈覆辙。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结合临床、科研实践及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潜心研究,提出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的“毒热”病因学说,并创新性地将外科“消”“托”“补”三法引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独辟蹊径。我以外治法拟内服方,倡“以痈论治”法,精研数十载,论而证之,经反复验证研制出了一系列有效组方,其中“消痈溃得康”颗粒剂在1997年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丰富和发展了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等相关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理论。此外,我还一直强调注重实践、注重临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提出“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学术思想。
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用肝脾并调、胆胃同治之法来治疗胆汁反流,用清热除湿、固本益肠之法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解毒通络、软坚散结之法来治疗肝硬化等,在临床上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深受患者与同仁一致好评与赞誉。通过长期的临床积累,我认为中医临床应“精于脾胃,又不限于脾胃”,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也同时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如针对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查阅古今文献,创新性地提出脾虚是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始动因素,痰浊、瘀血是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痰瘀互结阻于脉络是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从而提出“从脾论治,内清外柔”干预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论治思想,并据此组方“血脂络欣”,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验证了该理论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论治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体系。
我作为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点创建人及脾胃病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担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期间,先后培养中医硕士、博士、博士后80余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青年临床骨干及学术骨干。我时刻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深知严师出高徒之理,故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现在我的许多学生及弟子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可独立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有的已成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或专科的带头人。我更心系中医药的发展和继承创新工作,对所带徒弟及学生进行悉心指导,愿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验证所学,并极力推崇学生创新所学,希望他们能够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及诊病特点。我经常告诫他们,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是一成不变的,中医也是如此。
我认为中医药要发展,不仅需要确切的临床疗效,还需要优秀的中医教学人才和优秀的中医科研人才,曾经和我一起搞科研的学生或弟子,每人都有一个小本子,写满了各自所负责的实验数据,时间、地点、治疗方法、效果等,因为在我看来,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可追溯性是科研项目经得起检验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同样心系学生的教学及科研等相关工作,适时提出相关建议及意见。“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尊敬自己的老师,也颇受学生爱戴,2011年被授予辽宁中医药大学“感动校园人物”荣誉称号,至今我还担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我有生之年,愿为中医药的发展及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我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攻关计划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等重大临床应用课题10余项。对溃疡病系统深入的研究整整坚持了30多年,经临床反复验证实践,不断总结凝练,“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实验与临床研究”于199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消痈溃得康”于1997年获国家新药证书。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重大课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建设”,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现状,完成了多项临床试验的创新与规划,探索研究了3个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于2005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性完成了临床操作规范、复方药动力学的初步研究,建立了15种常见急症的中医辨证诊疗常规。主持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基于‘以痈论治’胃癌前状态性疾病(活动期)‘毒热’病因创新研究”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经3次规范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疗效满意且安全,经省和国家两次鉴定得出“理论与临床均有所突破”的结论,已广泛用于临床。
另获得多项科研奖:“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的创新策略及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探析和防治策略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胆汁反流中医辨证论治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医胃肠病学》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三等奖,“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中药剂型改革、药理作用和扩大临床应用的研究”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此外,我还担任本医学领域相关杂志和著作的主编、副主编等职,发表重要论著60余篇,曾任中医脾胃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副总编、新发突发传染病中西医结合救治研究平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在此,我也特别感谢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我的“中医药学术发展成就奖”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授予我的“脾胃病学术杰出贡献奖”。此外,我首开中医博士生课程《中药临床药理学》,以期为中药临床药理学的学科建设开展相关的积累性、创造性工作。我还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委员,作为国家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主要起草人、撰写人之一,任期内主持数个中药新药、进口药及中药保护品种的技术审查,至今仍在参与中药新药创新发展工作。
我在多项重大临床试验中,带领多个研究团队,组织与开展多学科联合协作,精心设计,从严要求,细心实践,注重过程,注重细节,珍惜每一天,珍惜团队每个人的科学创造,“结论报告实事求是”“做到再说到”,肺腑之言愿后学者铭记在心。我的学生不少已成为本学科的国家级、省级学术带头人,并能独立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的开发,即使这样,我也会告诫他们,要不断提高临床技能和临床科研设计的思维、能力,同时要练就一种挫折面前的超然态度,从严从实的科学作风和能力,这样才会影响后学之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认为要想学好、用好中医,最重要的就是要笃信中医、热爱中医。多年来,我始终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满腔热爱,学医、行医、教学、带徒均是如此。我始终认为,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中医药是原创的,是颇具疗效的,是值得珍惜的,中医学一直是解决人民健康问题的有力武器。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坚持中西医并重的理念,相信中医的疗效,正确认识及引导中医在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正是满怀这种执着的信念,我在中医药的路上越走越深远,越走越坚实,正如叶桂所言,“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同时,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医人能够真正笃信中医、热爱中医,在临床诊病、治病过程中运用中医思维,成为具有中医科学思维的新一代可贵的中医人才,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我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及弟子“业精于勤”。我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在国家中医院校教育体制下开始接触中医,工作后涉猎多个学科,跟随多位名医出诊、查房、会诊,在实践中磨炼,知常达变,能神能明。自青年时代便勤读医籍,手不释卷,时至今日,仍孜孜汲汲,勤学不辍,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师古而不泥古,涉猎诸家方论,靡所不通,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除此之外,还需掌握全面而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我对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在诊病的过程中,常据此找出致病原因,并根据病情及其所在地区的特点对患者进行养生调护等指导,常常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我总结多年读书心得:其一,要精读古籍。应以中医经典巨作为读本,以少而精为原则,要带着临床问题精读。循着中医学理论体系读,有序地抓住中医经典理论主要内容,逐步加以理解和运用。其二,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要知书中不一定都是精华,所以要注意在读书时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方得真知。其三,广泛涉猎。我深感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一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涵盖范围广泛的学科,要想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还要增加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其四,要理解和背诵相结合。理解和背诵相辅相成,“书到用时方恨少”“懂自己平庸,才知读书的宝贵”“临床乏术才懂得读书要做到如饥似渴”,要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其五,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问道于师,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
此之谓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我认为:“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是一成不变的。”诚然,中医继承工作非常重要,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不断发展前行的。时代在变迁,水土人情、自然环境在变化,人们的内在体质在变化,饮食结构等也在变化,疾病本身亦随之变化。中医的发展史上,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但深究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各个学术流派均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正是因为这些学术流派顺应了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潮流,所以中医学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工作中,既要体现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又要三因制宜,根据病因、病机、病势随证治之,即不外“理法方药”四字。我们应广览医籍,博采众家,开拓思维,不拘泥于一门一派,多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我在治病过程中也经常使用经方时方,但从来不会原方照搬,而是依其法,用其髓,结合病人实际,巧妙变通,即方不在多,心契则灵,证不在难,意会则明。同一个病人的疾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病变则证变,法亦变,法变则方变,药亦变。灵活应用,巧妙遣方用药,每收验效。
中西医应深度融合,我曾与多名资深西医、西学中专家合作,真切体会到了中西医“强调分歧,不如强调合作”。我们不能否认西医的特点和长处,但不能以此来贬低中医的价值。中西医之间无论有何立场的不同,都要面对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挽救生命的现实,二者总会找到共同语言,因为二者都要面对生命即健康医学相同的核心目的。中西医应相互合作共存,发挥他们各自的价值,扬长避短,使医学不断进步。
求真务实是我的一贯作风,对疗效不佳者,必在病案中如实记载,并重新审证求因,以求良效。今之医者,唯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因此我也告诫自己的学生及弟子要有“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和行为,重视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以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凡为医者,须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同道的敬佩,这样的医风一以贯之,从病人对我们的信赖和感激中,才能不断体会到一个真真正正医家的意义。此乃“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我还告诉自己的学生及弟子,“中医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经过多年的临床积累,更要注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构建科学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临床,中医临证要精医理,抓病机,重辨证,熟药性,如治疗溃疡病的处方剂量设计,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多次调整,目的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和防止复发。我强调亲身实践,在实践中丰富所学,反复辨其病,辨其证,方能形成自己的临证思辨特点和中医临床思维。
“反复临证”是医理之核心,中医作为一个经长期反复验证而总结出来的临床知识体系,是实践医学,疗效才是硬道理,治疗疾病能够做到简、便、验、廉、安。我反复强调临证的重要性,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告诫和要求自己的学生和临床的医生,反复临证,和患者平等沟通交流,在临床中检验中医理论及实践的成败。
“医乃仁术”,我常说,病家求医,寄以生死,医生担当着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痛苦的最高使命。面对病人,尤其是反复求医而久治不愈者,这种责任感越是强烈。为医当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跟随我出诊的学生和弟子,听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当医生应传医授道,精术济民,慈爱仁义,为人正派”。当年我虽年逾七旬,但仍坚持从早晨8点连续工作至下午1点,遇有外地远道而来的病人又常加班看病,希望病人和学生们感悟到医者不辞辛苦之心,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对待每一个患者,必做到临证望闻问切,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若遇疑难病例,更要详察病情,细审端倪,在耐心反复揣摩、斟酌之后,方可仔细处方用药。行医,不求数量而求质量,每个病人,必悉心诊治,不计较个人得失。我常说,医生的一句话就会对病人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要比疾病本身严重得多,指导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门诊常来诊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常于诊疗结束问其疾病会不会发展成胃癌,我便耐心为其解释不是所有的萎缩性胃炎都会发展成胃癌,通过临床干预,是可防可治的。在临床诊疗及指导病人时应用词严谨,用语亲切,避免不应该有的医源性因素对病人疾病及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不管病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管病人是讲着难以听懂的方言还是口不能言的小儿或是患年老痴呆症者,总要怀仁义之心,耐心细心,充分体会病人的心情,不厌其烦地解释疾病的诸多问题,解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慌与疑虑,与病家真心平等交流,为他(她)心中“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常有病人来诊时心情焦虑,或病程已长年累月,苦不堪言,或疑有恶性疾病而惴惴不安,或来诊所诉琐碎而不明重点,我均耐心倾听,一一耐心为其解释,开导病人,指导他们正确对待疾病,这样的医德和医术才能缓解病人的病痛,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高度信赖。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我青年时曾跟随孙树功、李玉奇等多位名老中医专家临证出诊,抄方短则几周,长则几月甚至几年,至今对老师的遣方用药(大到如何识别、辨识疾病,小到处方药味、药物剂量应用)和医德医风医术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在每一个临床医师的成长过程中,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有个人的摸爬滚打,不管是临床诊病还是为人处事,老师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古至今,凡大医者,大都具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所谓“德艺双馨”“德高技精”就是对上述意境的绝佳概括。从扁鹊学医于长桑君、张仲景学医于张伯祖,到清代名医叶天士10年之中先后从师17位名医,这些都很好地诠释了跟师学习与继承创新的重要性。这些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真知灼见,如果不能被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对中医药界无疑将是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跟师学习绝不是简单地抄老中医的几个验方,而是要用心学习老中医临证时的思辨过程及遣方用药特点,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要在自己的临证实践中反复应用,反复验证,学其精华,形成自己的思病辨证、遣方用药特点,继承创新,才能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后继临床人才。
我一直强调学医者在跟师学习的同时,应体会老师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谦和的态度、勤勉的作风,从而为日后的行医和做人奠定必要的品德基础。古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语,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分支的中医药学领域,其修行内容更具有特殊的含义,即不仅要努力提高医术以增强治病救人的本领,更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树立高尚的医德。此外,在学习老师经验的同时,要借鉴老师的曲折诊疗过程,我也会时时讲起自己年轻时的不足之处,举一反三,告诫我的学生们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从医的50多年也是我从教的50多年,呕心沥血,愿为中医药培养后继人才,启迪后学。无论是科研实验还是临床实践,我始终以自己的严谨影响着学生。作为国家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不仅我自己要积极关注中医药教育、继承与创新等热点问题,我还要求弟子及学生多读书,多临证,多研究,多思考。愿以自身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告诉自己的学生及弟子,学习中医要勤奋好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胸襟坦荡;遇富者不谄媚,遇贫者不弃厌;尊敬同道而不互相诋毁,关爱患者视其如同亲人;不因一时应手而沾沾自喜,不因一时失败而垂头丧气;努力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优秀人才,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
我们的祖先凭着“尝百草”的精神和长期的临床经验,创造了中医中药这个神奇的宝库,这个宝库不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已经走入新时代,愿中医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不断创新发展,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造福全人类。“悟其理,行其道,且苦行其道,方能有成”,这是我多年的内心感悟和真实写照,以此鞭策自己,启迪后人。时至今日,我仍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对中医药的发展非常关切,我愿继续为弘扬中医学,发展中医药事业而奋力拼搏,愿中医药这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一步一步踏实地走出自己的精彩。
(张泽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