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陆拯

陆拯(1938—),浙江湖州市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和中医药文献研究工作50余年,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医古籍出版社特约编审、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会顾问等。历任浙江中医杂志社主编兼社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编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文献学会委员,以及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浙江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在学术研究上,主张继承创新并重,对中医毒理学说、天癸学说、脾胃学说、精气学说、激发肾气说,以及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的不同作用研究、症状与证候的临床辨治研究,均有所研探。出版学术专著有《毒证论》《脾胃明理论》《天癸病论与临床》《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症状辨证与治疗》《实用中医气病证治》《近代中医珍本集》等20多部。先后获国家、部、省级等科技成果奖和优秀图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图书奖1项,优秀奖1项。

《管子·权修》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培植人才则为长远打算,后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概括人才的造就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要靠长期的培养才能成才。

人才的成长,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社会制度影响、父母祖辈与良师益友等的教诲;二为自身努力,刻苦求知。同时也不可小少努力,老大荒废,必须至老不变,志坚不拔。作为一名医生更需要终生学习,或广读诸书,或温故知新,或博采众方,或研究探讨,或总结临床得失等,不学习研究就会后退。

幼萌医爱 打好基石

我6岁上学,在上学路上经常见到呻吟不止、步履不稳的病人,我虽年幼却非常同情他们的痛苦,并感到医疗太重要了。回家后经常说起患者的悲惨遭遇。我祖父母对父母亲暗暗地说,这小子有仁爱之心,长大后或可学医生。的确我对医生有敬仰之心,认为医生有好生之德,能救治病人。我在七八岁的时候,最喜欢阅读古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榜》等,常有假如“有孙悟空的本领,就不怕病魔了”的童年幻想。在读中学时,每逢暑假时常读四小经典《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以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等,深知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同时也意识到要学好中医药学,必须先修古文,于是习读《古文观止》《古文字类纂》,后又喜欢上了《百子全书》,对法家类的《韩非子》《管子》《商子》《晏子春秋》,杂家类的《墨子》《吕氏春秋》,兵家类的《孙子》和小说家异闻类的《山海经》等,稍有空时即去阅读。古文基础的提高,无疑有益于阅读医书,感觉古医书既易读又易懂,悟性也随之开启。

如愿以偿 潜心学医

1954年,我17岁的时候,如愿以偿,正式步入了学医之路,那时全国中医专业学校甚少,更没有中医学院和中医药大学。浙江湖州那时办了中医专业班,学制五年的称本科班,学制三年的称专科班,学生大都来自师承弟子,也有考试进班学习的。我在本科班学习,但在1956年后改为湖州中医院中医本科学徒班。先从师宋代翰林御医陈沂(陈木扇)第27代名医陈立功先生学习妇科与儿科,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朱承汉先生学习内科与妇科5年,后又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文献研究班系统学习中医文献,并师从中医文献学创始人、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

我刚进入中医班学习时,兴奋有余,学习读书昼夜不辍。师曰:子勿浮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老师告诫我学习要有恒心,才能完成学业,不是靠一曝十寒,而是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学内容,中医课约占80%,西医课约占20%,《伤寒论》《金匮要略》读原著,其余基础课和临床各科以讲义为主,西医课均用大专院校教材。理论学习约占3年,临床实习约占2年。1959年学业初成,开始行医,自以为在校五年间,屡次考试成绩优异,在临床诊治中一定会得心应手,疗效卓著,不料与前所想大相径庭,所治者二成有效,八成无作用,我才感到医学如此难学,医生如此难当,到底是辨证施治错了,还是理论指导错了,或是选方遣药错了,还是不识此类疾病呢,不知其所以然。于是请教老师指点,或转益多师,向其他老师请教解惑。诸师皆说:随着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临床阅历增长,经验逐渐积累,疗效自然会好起来的。我又以实际肺系三病请教释疑:一为喉痹案,经治半月未见好转,反而咽喉干涩疼痛加甚,先用《温病条辨》桑菊饮加玄参不应,再以《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不效,束手无策。师曰脉寸浮尺沉,下焦无火,宜养阴清肺汤加肉桂,引火下行即愈。二为失音案,经治3周无减轻,反而增加胸中有短气感。X线胸片示两肺未见实质性病变。喉镜示声带水肿,局部充血。先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加桔梗、蝉蜕等不效,次用《统旨方》清咽宁肺汤加射干、木蝴蝶又不应,再以《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加胖大海、凤凰衣仍无效果,百思不得其解。师曰寸脉独大,浮而无力,关尺反弦,是为肺气耗散,肝肾燥热,宜清燥救肺汤加诃子肉、五味子、乌梅,收敛耗散之气,调养旬日,音复如常。三为咳嗽案,经治2周不愈,反而出现咯痰不爽。先用《伤寒论》麻杏甘石汤加味不减,再以《医学心悟》止嗽散加黄芩、桑白皮,亦无明显疗效。师曰脉寸缓关滑尺弦,必有饮邪冰伏于内,可用止嗽散加大剂量,茯苓45g,干姜9g以温化饮邪,果然1剂见效,3剂尽除。由此可见,医之理如此至深,药之用如此至难,故必须潜心钻研,方可得见真谛。

广览群书 以博助专

初出茅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学习,不知治学,焉能深入钻研,故又请教朱师,如何学好中医药学,提高医理医术?朱师说:“学习无捷径,只有合理的方法。你和你们的同学中医药入门基础已经打好了,提高要靠你们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不知你能否下苦功,三五年内阅读200种医书,并做好心得笔记,那时你会懂得更多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同时学过的东西不等于全部都懂,读过的书籍不等于全部记牢,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一天不读口生’,重要的书籍要反复学习,才能有‘温故而知新’之妙。”自此之后,按照朱师规定计划读书,可是读了一年后反觉很多东西不懂了,诚如《礼记·学记》所说“学然后知不足”。说明我有了长进。同时认识到广泛读书,知识面扩大,对我所学的内妇儿科有很大益处。我的读书方法分为:精读、通读、选读、略读四种。此外还有反复读、比较读、备忘读、旁参读辅助读四种。精读之书,是指中医药学的重要基本著作,例如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难经》《脉经》《诸病源候论》等,细细体味,认真研读,理解实质。通读之书,是指中医药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例如《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本草纲目》《温疫论》《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等,仔细通读,达到完全理解。选读之书,是指中医药学中侧重著作,即一部分内容有精辟论述,或独特见解,或独特经验,当以选读;另一部分内容则平平无特色,人云亦云,可一目带过便是。略读之书,是指内容陈旧,泛泛而论的一般性书籍,只需知其大意,不需精读。

至于辅助读书四法:反复读之书,多半指经典之作,尤其是重要篇章,或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之作,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之作,必须定时复习,不使忘却,可得到不少益处和启发新见的快乐,故《论语·学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比较读之书,是指某一种类的书籍,或某一科别的书籍,必须相互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特殊观点与特殊经验,例如温病类之书,有《温疫论》《疫疹一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时病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等,或内科类有《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内科摘要》《杂病证治准绳》《济阳纲目》《证治汇补》《症因脉治》《痰火点雪》《理虚元鉴》《不居集》等,或《伤寒论》诸家注释本等,认真比较,分析各书的特点,理论观点的价值,选方用药的经验,读之学习而借鉴。备忘读之书,是指一般性的书籍,但某些内容有启发作用,或丛书类之书,内容众多,范围较广,常采取分类分篇阅读,并摘录篇名章名,以备复读或索查。旁参读之书,是指与所学专业不同的著作,虽然在学医时各科之书均已读过,但所学内容有限,故在深入钻研时必须进一步广读诸书,以博助专。同时一个研究者,仅懂一个学科或一门技术是不够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这说明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技术全面,知识广博。

我在读书钻研、临证实践中,体会到不论是经典著作,或是各家学术流派,脏腑是基础,气血精津液是核心,治病时基础不可能统顾,核心总有重点。凡治脏腑者我以中焦脾胃为最,热证以护养胃津为先,寒证以散寒温脾为要,实证以疏通脾胃为务,虚证以调补脾胃为主。再者诸药之力,必借脾胃输布,方能到达病所。所以我将治脾胃之法,列为法中之大法。凡治气血精津液者,以气为最,气既为功能,又是物质,在动中斡旋,使静中不静,故以气为大法。热证以清气为要,寒证以温气为务,实证以利气为妙,虚证以补气为上。再者气为大主,有气则生,气可化精,又可生血,更可调津液。所以我又颇重治气,动态调治。

我对疾病的发生原因、病变机理,常以五脏为纲,各科为目,纲举则目张,全盘易掌握,故用五脏各科纲目系列分析法:例如肝脏为病,有内科病,有妇科病,有儿科病,有外科病,有眼科病等,其余心、肺、脾、肾诸脏亦如上分科辨析。肝脏之内科病,可包括黄疸、鼓胀、痉证、胁痛、眩晕、中风、颤证、疝气等;肝脏之妇科病,可包括月经不调、痛经、乳胀、经行头痛、经行寒热、经行抽搐、经行脏躁、子晕、产后抑郁等;肝脏之儿科病,可包括急惊风、慢惊风、小儿癫痫、小儿躁动、胎黄等;肝脏之外科病,可包括颈痈、腋痈、发颐、瘰疬、乳发、乳癖、乳衄、瘿病等;肝脏之眼科病,可包括流泪、目生星翳、蟹睛、目昏、血灌瞳神、暴盲、视物变形等。如此五脏统领各科,既有条不紊,一目了然,又着眼全体,以博精专。同时亦当注意脏腑兼病,如肝心同病,或肝脾两伤,或肝肾两虚,或肝胆俱病等,相互兼顾,亦为至关重要。

症状辨证 浅中深奥

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症状辨证的重要性,只知道疾病辨证、证候辨证等整体性辨证。对症状辨证的单一个体,深入细化,以点带面,联合整体的特点,知之不多,后来随着临证、读书、研究的增长,逐步认识了症状辨证的意义以及作用、方法和范围。

症状是疾病内在变化反映于外的现象,故又称“征候”。但征候不能等同于“证候”,前者为由内而外所表露的迹象和现象,后者为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本质反映,所以疾病、证候、症状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确区别的三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临床证治中,症状是最基础的,只有通过症状透过现象,洞察内在变化,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从而获得重要的辨证依据,达到正确的治疗。

症状在临证中,有显著的迹象和不明显的现象,亦称明症状和暗症状。明症状迹象显露,容易获得;暗症状可包括微症状和无症状。此外还有假象症状,与内在病变相反的现象。所以要获得真实的与内在病变一致的症状,必须要懂得症状辨证。例如腹痛之症状,可出现于肠痈、虫积、食积、疫痢、胃病、肝胆病、真心痛以及妇科病等多种疾病中,若不去辨析症状,分别真假,或不去研究一病多症状,多病一症状,上病下症状,下病上症状,左病右症状,右病左症状,岂能认识疾病的本质。曾治邱某顽固口疮,口腔、舌体糜烂十余处,疼痛剧烈,饮食难进,痛苦之感,难以言表。经用清胃散、泻黄散、泻心汤、玉女煎、知柏地黄汤,以及外用口疮贴、西瓜霜、锡类散等多方治疗,全无效果。诊见疮多且大,疮中糜烂白腐,四周紫红刺痛,说话亦痛,表情沮丧,或烦躁不安,舌紫红,苔黄燥,脉缓滑而弦。证似心脾火毒无疑,但服上述诸方为何无效,反而病势有增无减?于是深思细察,即问患者下肢冷否,大便稀否,答曰下肢觉冷,夜间尤甚,大便日行1次,便质长期稀烂。又按足膝以下皮肤清冷如冰,再诊左右趺阳脉细微无力。当即诸疑尽释,证属上热下寒,火浮于上,以附子理中汤,干姜易炮姜,加肉桂、鹿角霜,少佐黄连、人中白以制浮火之毒,1剂知,3剂大减,5剂告愈。

症状辨证,我体会到必须要深化细化,方法具体,范围要适当扩大,才能认识到症状的实质。譬如咳嗽一症,首先要了解发病时间,新病还是久疾,频发还是偶发;咳嗽时是否咽痒作咳,或是腹中有气上冲作咳,或是胸膈气逆作咳;咳时有无痰涎,痰色是黄或是白或是绿或是灰黑,痰质是稠厚或是稀薄或是泡沫或是痰血混杂,痰的气味是腥味,或是臭味,或是咸味,或觉痰涎有冰冷感;咳嗽的形状,咳时有否面红耳赤,有否顿足流涕流泪,有否小便漏出,有否喘促胸闷,有否胸络疼痛,有否不能平卧;咳嗽之时间,是否清晨咳剧午后缓解,是否清晨咳微午后咳甚,是否白天频咳夜间不咳,是否前半夜少咳后半夜多咳等。通过上述分析了解到,症状中还有子症状,通过子症状的辨析,才能真正认识症状的属性。同时症状必须与舌脉体征紧密联系,症状的主观现象必须通过舌脉客观的肯定。

症状辨证,有时亦可遇到微症状与无症状的无症可辨,微症状实际上是微小少显露或细小难于发现或若隐若现的不显露症状;无症状实际属于隐形症状或可疑症状的范畴,并不是真正的无症状无体征。凡遇此种情况,我总是尽量做到诊察仔细,四诊到位,全面搜索与常人不同的蛛丝马迹,分析综合判断有无病症,必要时还可结合现代各种检查手段,从客观上证实病症的存在与否。微症状与无症状的病症最常见有乙型肝炎、隐匿性肾炎、肺结核、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多种疾病,甚至危重病症的早中期阶段也无明显症状出现,所以无症状不等于无疾病。

症状辨证,不是孤立地单一使用,而是常与疾病辨证、证候辨证参差使用,或联合使用,或选择使用,所以症状与病因病机、疾病证候均有密切联系。症状可反映病因病机的所在性,病因病机可反映症状的规律性。亦就是说,从不同症状的出现,可观察到病因病机因寒因热的不同属性;从不同的病因病机的或寒或热中,可了解到症状的规律性。例如畏寒肢冷症状,即可推测寒邪所胜的病因病机;若热邪内扰的病因病机,就可知道发热、口渴的症状。总之,各类辨证,有侧重,有全体,量病而用之是也。

用药之妙 贵乎炮制

中药,史称“本草”,俗称“中草药”,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不可分离,有医无药不能治疗疾病,有药无医不能指导临床。两者是一个医疗整体,谁亦不能离开谁。所以医者在钻研理论的同时,必须认真仔细研究中药的性味、功用、主治、炮制以及产地、科属、归经、毒性、禁忌、用量等。实际上从单一治疗价值上看中药作用大于中医理论,故一个医生应掌握中药不得少于1000~1500味,熟练经验用药不得少于300~400味。中药经过炮制后,其应用范围更大,功用更广泛,毒副作用更小,运用更安全。但多年来有持中草药无须炮制的观点,认为中药炮制不外乎炒、炙、煅等用火制熟,中药大都煎汤服用为主,所以炮制是多此一举。也有人认为,不炮制的生中药,其药性药力更充足,炮制后反而降低了药效等。中药炮制是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大都经家传师承所继承下来的,甚为宝贵,故有称“用药之妙,贵乎炮制”。

我在临床中十分重视中药炮制的作用。其总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为改变药物性能,增加或改变药效,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制成熟地则性微温而补血;蒲黄生用性滑破血,炒炭用则性涩而止血;首乌生用性平泻下通便,解毒疗疮,制用性温补肝肾,益精血;甘草生用泻火解毒,制用则补益中气;延胡索生用活血化瘀力胜,醋炒用则理气止痛为雄。二为清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以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如川乌、草乌有大毒,生用易于引起中毒,经炮制后毒性减轻而疗效又能保持;巴豆、续随子泻下峻烈,毒性亦大,宜去油制霜用。三为便于制剂服用和贮藏,充分发挥药效和防止药效散失,如植物类药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火煅,便于研粉和有效成分的煎出等。四为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证药物质量,充分发挥药效,如天麻、秦艽,除去芦头;狗脊、枇杷叶去毛;柏子仁、白果去壳;蜈蚣去头足;虻虫去翅足等。

同时,药物炮制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均有密切关系。与四气的关系: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若经过炮制后的药物,其性能也随之改变。譬如石膏性大寒,能治气分实热;黄连性大寒,能泻心经火邪。但经炮制后两药性能有所改变,石膏用蜂蜜拌炒后,大寒之性锐减,滋阴清热有增,多用于阴虚内热证;黄连用姜汁拌炒后,其性缓和,且有和胃止呕作用,多用于胃热呕吐证。与五味的关系: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若经过炮制后的药物,其五味也随之改变。譬如麻黄味辛善发汗解表,木香味辛能行气导滞,但麻黄经蜂蜜炮炙后,其味为辛甘,长于利肺平喘;木香经煨炒成炭,其味辛涩,长于涩肠止泻等。与升降浮沉的关系:升降浮沉,即中药的四种趋向性能,升者上升,降者下降,浮者轻浮,沉者重沉。经过炮制的药物,可改变原来的作用趋向。譬如荆芥主升浮,善于解表祛风,多用于表证,若经炒炭后,其性则偏于主沉降,长于止血宁络,多用于崩漏、便血等证。与配伍的关系:配伍,即选择两种以上药物的组合应用。药物通过有目的的炮制与配伍,不但可以协调原药各药的偏性,而且能照顾全面。譬如当归生用能益血润肠,与首乌同用,可增强疗效;若酒炒用能益血活血,与川芎配合,可提高疗效;炒炭用能和血止血,与艾叶同用,可加强疗效。又如大黄生用能攻下通便,与芒硝配合,可增强疗效;若酒拌用能活血祛瘀,与丹皮同用,可提高疗效;如炒炭用能止血行瘀,与茜草根配合,可加强疗效。

构建毒说 提高疗效

我在临床诊疗中常遇同属一病,同用一方,同服是药,其疗效有甚大的差别,有的疗效十分显著,有的全无效果。初起不以为然,后经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表现虽无大异,但有其不同疑点。究其病因,属于疗效差者,似非一般六淫之邪所为,也非七情所伤为患,更非痰瘀作祟所致。观其发病,或急骤或缓慢,病情递变又不同六经、卫气营血,与寻常病症有明显区别。如头痛者常呈疼痛欲裂;身痛者常呈疼痛如被杖;恶寒常兼战栗或汗出不解等。经多次反复研究,此类病症是属于毒邪所致,用以解毒为主的方法,则疗效显著提高,由此初步认识了毒邪与其他病邪的不同。嗣后又经过30多年周密观察,反复验证,逐步认清毒邪的性质、种类、特点和病变传递规律等,建立了四层辨证法,即浮层证、动层证、沉层证和伏层证,以便于指导临床具体运用。

历来认为毒邪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无传染性的疾病一般都无毒邪。实际上毒邪不局限于传染性疾病所固有,非传染性疾病的病邪侵袭人体后,也可产生病理性毒邪,甚至七情郁结、饮食积滞等均可化生毒邪。传染性疾病的毒邪大都是属于外来性原毒;非传染性疾病的毒邪大都是内在转化性继毒。毒性病邪既能严重损害脏腑,又能诱发恶性病变。毒邪的临床常见特征:一为暴发性,二为剧烈性,三为危害性,四为传染性,五为难治性,六为顽固性。毒邪所致的病变特征:一是传递迅速,二是易于恶化,三是兼火兼热,四是夹瘀夹痰,五是入经入络,六是伤阴伤阳。毒邪的特殊症状,可有多种多样,如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抽搐、发狂、痴呆、强直、肢厥、口噤、黄疸、出疹、发斑、起疱、暴痛、顽疼、暴咳、暴喘、暴泻、出血、肿块、红肿、糜烂、瘙痒等,尤其带有极端性的现象,状如冷得最凶,热得最高,痛得最剧者,亦有伏毒不现者,更为凶恶。掌握了上述毒邪临床特征、病变特征和特殊症状,有利于认识或了解毒证,再结合四诊分析综合,毒证一般不会漏诊。

我在临床中常以毒说理论指导辨证论治,每获良效。如治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案:徐某,女,12岁,1966年7月15日诊。身热微恶寒、头痛1天,颈项强、四肢抽搐半天。诊时体温39.6℃,嗜睡,神志清楚,舌尖红苔白,脉浮数。此为暑毒侵袭,表里失疏,治以祛暑毒,清表里。处方:连翘、野菊花、大青叶各24g,秦艽、地龙、蝉衣各9g,僵蚕12g,生石膏60g(打碎煎),羚羊角片3g(先煎),天花粉、钩藤各15g,老滑石30g,石菖蒲6g,1剂。并住院观察(当时西医拟诊为乙型脑炎,后予确诊)。二诊:药后身热减退,体温38.2℃,头痛明显好转,四肢抽搐未作,颈项尚有强硬,原方去秦艽,加赤芍15g。2剂后,上述诸症基本消失,体温37.2℃,舌苔中微光红,脉细弦,此暑毒已化,胃阴受伤,方用生石膏30g(先煎),大青叶、野菊花、生麦冬、玄参、北沙参、天花粉各15g,青蒿、淡竹叶各9g,生甘草4.5g。3剂后微热退净,食欲已启,未见后遗症出现,原方略作加减,续服5剂告愈。此案属于毒证中的(时病)浮层证。虽为浮层证,但与卫气营血诸证不同,浮层证可同时出现卫分、气分、营分证,甚至血分证等,这是由于毒邪的特性不同,故可同时入表入里,入气入血,伤津伤液,伤阴伤阳,因此其辨证治法与卫气营血、三焦、六经辨证治法不同。

又如治咳嗽气促(肺炎)案:邱某,女,45岁,1988年12月16日诊。据述肺炎两旬余,经抗生素和中药治疗,效果欠佳。诊见常有低热37.5~38℃,咳嗽少痰,咳时气促,胸络引痛,口干咽燥,动辄汗出,神疲少力,大便较结,舌质偏红,苔中光根黄糙,脉细滑带数。此为热毒沉里,痰火交阻,肺中气阴受伤,治以败毒祛邪,清肺祛痰,兼顾滋阴益气。处方:鱼腥草、生石膏、山海螺、白蜂蜜(分冲)各30g,川贝母、生甘草各5g,生麦冬、生地黄、玄参、天花粉、北沙参、地骨皮各12g,5剂,并加六神丸3支(分5天吞服)。二诊:体温37.2℃,胸痛已除,咳嗽气促、口干咽燥明显好转,原方去六神丸,7剂。三诊:体温36.7℃,诸症十去其七,唯易汗出,不耐劳,舌淡苔微光,脉细滑少力。X线胸片示肺部炎性灶基本吸收。原方去石膏、天花粉、鱼腥草、生地、川贝,加太子参15g,生黄芪30g,7剂,告愈。此案属于毒证中的(杂病)沉层证。其虽为沉层证,但不等于病情好转,往往是正虚毒恋的阶段,解毒十分重要,不祛毒邪,邪毒不会自己走掉。

天癸新论 拓展辨治

我从青年时代起,每读《黄帝内经》时,有感《素问》《灵枢》诸论说理精辟,故时而赞叹,古人伟哉。唯有《素问·上古天真论》虽提出了天癸,但言而未尽,深思这天癸当有别之意义,由此开始了对天癸的研探。

《周易》未明言天癸,但《周易·乾》卦象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表明“天”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策动万物的特性,成为创生万物的根源。“癸”十天干之最后一位,与壬同属水。癸水之性至柔,而代表水的坎卦,外为阴爻所附,阳爻居中,一遇时机成熟,即可发挥出神奇的效应,这可能是《周易》中的天癸现象和天癸作用。到了《黄帝内经》之时,才有“天癸”之名。《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指出“天癸”是气、血、精、津液以外的并与生殖相关的物质。后世医家,对天癸的实质,众说不一,已延续了上千年之久,有称天真之气,有称元精之物,有称元阴之质,有称非精非血等,总不离乎肾中精气,囿于生殖之精。初时我对天癸的认识亦似是而非,但随着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天癸除生殖作用外,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强弱、生命的长短均有密切关系。如天癸旺盛之时,身体就会强壮,肌肉就会结实;若天癸不足之时,形体就会羸瘦,精神就衰疲。经过反复研探,发现天癸不专主生殖,还包含着多种特殊物质和多种多样作用。这些特殊物质究属何物,究竟有哪些作用,不得全解。于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认真细致反复多角度地探讨天癸的来源、天癸的种类、天癸的分布部位、天癸的具体作用,初步明确了天癸有至神天癸、至气天癸、至液天癸和至精天癸四大类,其功用各有不同。大致至神天癸为诸天癸的总领,既能主宰多种天癸的化生和调节,又能协调五脏六腑、气血百脉之功能。至气天癸善于升发,性偏于刚,促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序保持健壮。至液天癸性尚柔和,善于促进气血不断化生,保持津液输布有序。至精天癸有阳精天癸与阴精天癸之分,阳精天癸能调节肾气,促进男性生长发育,产生精子,并能振奋阳气,平衡阴精;阴精天癸亦能调节肾气,促进女性生长发育,产生卵子,并能司管月经,平衡阳精。

在获得天癸新的规律性认识后,又探讨天癸病的特殊主症,以至神、至气、至液、至精四大天癸分类,进行再次系统临床观察研究。在观察中发现天癸病的特殊主症,有一定相对的病性联系,如至神天癸的特殊主症,可常见反复烦躁、长期不寐、间歇嗜睡、记忆锐减、神态呆滞、厌食日久等;至气天癸的特殊主症,可常见自汗久作、盗汗频出、全身乏力、生长迟缓、反复瘾疹、顽固口疮等;至液天癸的特殊主症,可常见特异水肿、尿液过少或过多、消瘦或肥胖、手足心热、口目顽燥、乳头溢液等;至精天癸的特殊主症,可常见男性性欲减退、阳痿或阳强、精少或精冷、体毛增多、反复痤疮、女性性欲冷淡、月经不调、少带或多带、阴户干燥等。掌握了天癸病特殊主症,有利于识别天癸诸病和非天癸病证,同时对辨证论治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在天癸病的辨治中,还有一个极为突出的难题,即如何寻觅和选择天癸的药物。于是反复深入研究历代各家本草著作,紧密结合临床验证,探讨各种药物的特殊性能和独特主治,进而又发现某些药物中还有潜在作用,可扩大其主治范围。如人参、黄芪,历代公认为补气药,在天癸研究和临床运用中,非但有补气作用,而且除天癸补益至气外,尚有显著的调至神,益至液,补至精作用;又如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紫河车、哈士蟆油均属温补肾阳药,在天癸中咸为至精药,但至精有阳精与阴精之别,在研究中发现,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以补天癸阳精为雄,而补骨脂、紫河车、哈士蟆油则以补天癸阴精为胜。如此不断找觅和筛选,逐渐认识,反复验核,形成治疗天癸病的专门药物,使之与天癸理论相配合,医药互相结合。

天癸辨治,不局限于某一疾病,而是在天癸理论指导下,广泛适用于各种具有天癸病变的病证。曾治痛经之“至精不足致胞脉失养证”案:程某,女,33岁。2003年10月21日诊。有痛经史2年。B超检查示子宫多发性小肌瘤。两年来痛经时作时缓,疼痛均在月经净后开始,连续3~5天绵绵作痛,腹中且有空虚感,喜按喜暖。每次经血色暗淡,量少质薄。经期常伴腰骶酸痛,平时常觉头晕目干,精神不足。舌淡红,脉沉细无力。此为至精虚弱,至液至气不足,致肝肾受伤,肾精肝血虚少,冲任亏损,胞脉失养。治以补至精,益冲任为主,兼顾肝肾精血。处方:熟地黄、炒山药各20g,巴戟天、山萸肉、菟丝子、川续断各15g,炒当归、炒白芍、炒杜仲各12g,台乌药、焦艾叶各10g,炙甘草5g。7剂。二诊:药后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加,余症如前,原方去山药,加淫羊藿15g,14剂。三诊:此次月经来潮经量增多,经色紫红,腰骶酸痛显著减轻,月经净后无小腹疼痛,亦无腹中空虚感,原方去艾叶,加白茯苓20g,续服7剂。此后又来诊5次停药。后观察年余痛经未作。此案为天癸至精虚损所致,故重点抓住天癸阴阳精不足,天癸至精得补,冲任、胞脉自然得养,肝肾亏弱自然得复。

又治记忆锐减之“至神至气虚弱证”案:姚某,男,62岁。家属代述,小脑萎缩2年,近半年来记忆力剧降,甚至遇事即忘,连子女之名也说不出来。诊时精神疲惫,面色灰白,手足不温,声低语怯,常思睡,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证属至神不足,至气虚弱,脑髓空虚所致。治以养脑髓,益至神,补至气,兼调心肾。处方:炙黄芪、粉葛根、赤灵芝各30g,红参(另炖兑服)、三七粉(冲服)各6g,石菖蒲、肉苁蓉、熟附子各10g,制远志、北五味、炙甘草各5g,白茯苓、炙鸡内金、炒麦芽各20g,7剂。二诊:精神明显振作,说话增多,余症均有好转,原方续服14剂。三诊:记忆显著改善,家中人员均能记住并可呼叫,原方红参易炒党参20g,三七粉减至3g(分冲),14剂。以后又来诊多次,均以此方加减调治。5年后因他病就诊,询问其记忆情况,告阅报看电视均能记住。此案为天癸至神至气不足所引起,故重在补至神,益至气,养脑髓。至神至气充足,记忆自然恢复。

学无止境,抑或终生学习,亦难于真知灼见,故而上述之言,定有不当之处,尚祈同仁诸君、后贤畏友正之。

(陈明显、胡森、傅睿、高晶晶协助整理) FhFKUz6IIvTLI4mWoucuM9carHKmgHtefZI/e3J5h1zvNIqrQlrJyuoU1gaiEq3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