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膜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按发病快慢可分为超急性(24小时内)、急性或亚急性(几小时至几天)、慢性(数天至数周)。急性结膜炎通常有自限性,病程在两周左右,局部有效治疗可以减轻炎症程度和缩短疾病持续时间,慢性结膜炎无自限性。急性结膜炎若治疗不当,或不够彻底,亦可转变为慢性结膜炎。该病属于中医“暴风客热”等范畴。
结膜炎发病在结膜,五轮辨证部位在白睛,属手太阴肺经气轮疾病,发病原因主要由外感六淫与脏腑积热上攻所致。其中,六淫之中又以风、火害目者为多。故治疗本病应当祛风清热,泻火解毒,内服加外熏,不可偏废。
吕海江教授认为:风为阳邪,其性浮越,“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而眼为风木肝窍,居高位,最易受风。结膜暴露于外。因此,细菌性结膜炎多首责于风,且风性善行而数变,和细菌性结膜炎发病急、病情多变的特点相似。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一年四季皆可犯目,为外感眼病之主因。风邪多兼夹其他时邪而发病,如夹寒则流泪,夹火则赤痒,夹湿则多眵。其中,夹火邪发病者最多见。火为热之极,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多端,表现为热证、实证。因此,在临证时常以疏风清热为主要治则,选用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疏风清热的药物。若患者伴有其他症状,则随症加减泻火解毒药物。火邪,包括外感的六淫之火和脏腑内热之火。结膜炎的发病部位在白睛,白睛属肺,肺为娇脏,主清肃而恶燥,肺有积热,宣降功能减退,则白睛红赤甚者水肿;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积热亦易上攻于目。若患者嗜食辛辣或肥甘厚味,阳明燥热偏盛,致使肺有积热,郁而不宣则发病。张从正有“白轮变赤,火乘肺也”之说,故临证除了运用疏风清热宣肺之品如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等外,对于有大便秘结或者久治不愈的患者适当运用泄腑通便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结膜炎属于外障眼病,外治法必不可少,吕海江教授在内服治疗的同时常配合中药熏洗疗法。该方法可以使药物通过蒸汽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热气产生的温热效应一方面能加速眼部的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增强眼部抵抗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刺激泪液分泌,泪液的冲刷作用有利于眼部毒素的排出,缩短病程。
眼睛涩磨疼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结膜囊有少量分泌物,角膜透明。全身伴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眼睛红痛较甚,晨起时黄色黏稠分泌物增多,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水肿较甚,结膜囊内有大量黏稠分泌物。全身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数。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解毒。
方药:气轮病主方。生石膏30g,滑石12g,桑白皮12g,山栀子10g,茺蔚子12g,牡丹皮24g,桑叶30g。
加减:若白睛红赤较甚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清热之品;咽干,口渴加桑白皮、地骨皮、知母、桔梗等宣肺之品;眼痒等加栀子、连翘、荆芥、防风、薄荷等疏风清热之品。
(2)火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热。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野菊花15g,蒲公英15g,栀子10g,地丁10g,紫背天葵10g,桑白皮10g,黄芩9g,桔梗12g,甘草6g。
加减:若大便干增加大黄、芒硝、全瓜蒌等泻火通便或润肠通便;小便短赤加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分泌物多增加藿香、败酱草、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之品。
气轮病主方:该方是中医眼科名家张望之教授的经验方。该方主要治疗白睛(结膜)疾患,适用于风湿热并重者。
方药组成:生石膏、滑石、荆芥、桑白皮、茺蔚子、栀子、桑叶、牡丹皮。
常用穴位:眼局部选攒竹、太阳、四白、丝竹空、阳白;全身选曲池、合谷、少商等。
吕氏桑菊熏洗方:桑叶15g,菊花15g,金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每日2次,熏患眼。
根据结膜炎的类型,如果分泌物黏稠脓性,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
张某,男,32岁。初诊时间2010年6月23日。
主诉:双眼红赤伴大量分泌物不舒1天。
现病史:1个月来,因工作原因在外吃饭较多,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嗜烟酒,发病前一天晚饭吃火锅后发病。近来饮食、睡眠可,小便量正常,色黄,大便干,2天一次。发病后未用药。
既往史:无特殊。
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球结膜混合性充血(+++),水肿(+),上下睑结膜充血(+++),见滤泡增生,上睑较重。角膜透明,荧光素染色(-),前房深浅正常,房水透明,虹膜纹理清,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舌质红,苔黄微腻,脉数。
西医诊断:双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中医诊断:双眼暴风客热(风热上扰证)。
治法:清热疏风。
方药:桑白皮15g,野菊花18g,薄荷10g,栀子12g,金银花30g,升麻10g,透骨草20g,秦皮15g,白蒺藜15g,黄柏10g,大黄6g(后下),芒硝30g(外用)。3剂。
除芒硝、大黄外其余的药物放入砂锅浸泡煎煮,起锅前5分钟加入大黄,滤出药汁口服,所剩药渣再加热水煎煮20分钟后滤出药汁,加入芒硝,熏洗双眼约20分钟,早晚各一次。每日1剂。嘱患者注意大便情况,若大便一日超过3次,则减少服药量。双眼局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4次。
二诊:2010年6月26日。患者眼睛涩磨、流泪症状减轻,眼痒消失,眼眵量减少,小便微黄,大便稍稀,每日2次。眼科检查:双眼球结膜充血减轻(+),水肿消失,上下睑结膜滤泡数量减少且体积变小,舌尖红、苔薄黄,脉数。原方不变,续服3剂。
三诊:2010年6月29日。自诉各种症状均消失,查球结膜无充血,上下睑结膜滤泡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数。小便色正常,大便稀,日每2次。嘱患者停用中药,滴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每日4次。
四诊:2010年7月4日。眼部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因嗜食辛热厚味,或过食肥甘厚味以致脏腑积热而上攻于眼者时时可见。此患者嗜食辛辣刺激食物,且嗜烟酒,此都为诱因,加之大便干,更加速本病的发生。本方以清热疏风,泻火通便为主,以泄脏腑积热,兼以疏风,疗效甚佳。此病为急证,所以用药量应稍重,但时间不可过长,以防清热通便太过而伤阴。另外此治则亦可用于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只是偏于疏风清热还是偏于泻火解毒,要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而定,且用药量要稍减,以防伤正。
睑腺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痛性、化脓性、结节性炎症病变。又称麦粒肿。临床上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如果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其肿胀范围小而表浅,又称外麦粒肿。如果是睑板感染时形成较大的脓肿区,称为内睑腺炎,又称内麦粒肿。睑腺炎中医称之为“针眼”“偷针”“土疳”“土疡”等。
睑腺炎是眼科常见的眼睑疾病。根据西医学研究该病多由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发病早期红肿范围比较弥散,疼痛剧烈,可以触及硬结;数日后局部可以出现脓点,自行溃破。但是,如果细菌毒性较强或患者机体抵抗能力低下者,炎症可以向眼睑周围扩散,形成眼睑蜂窝织炎,严重的还可以引起败血症或海绵脓血栓,甚至危害生命。因此,医者要掌握疾病的规律,早发现,早治疗。睑腺炎属胞睑疾病,五轮辨证属脾,和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古代医家对该病论述较多,如《秘传眼科龙木论》中言“凡眼内头忽结成,三五日间便生脓汁,世呼为偷针。此由热气客在间,热搏津液所成”。文中指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而起。清代《目经大成》认为本病“始生微痒为虚邪,肿痛赤热为实邪”。“土疡俗号包珍珠,血瘀生痰火剥肤……此症世又呼偷针眼,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一小核,乃作痛……一日罢,一日又起。”《明目至宝》指出本病乃“脾积热,贼风攻”而成。
吕海江教授认为:该病的中医病机是外感热毒上壅,内嗜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胃中积热内生,导致火毒浸淫眼睑,红肿疼痛,甚则肌腐化脓。外感热毒是标,脾胃积热为本。治疗上应当采用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治法,选用先师张望之先生经验方“肉轮病主方”加减进行治疗。《黄帝内经》中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使甘以缓之,以苦泻之,甘补之”。方中用甘淡之云苓补脾渗湿,苦寒之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解毒;再配以具有活血行气,载药上行之川芎,凉血活血散瘀之牡丹皮,利六腑之水的滑石,轻清上扬、祛风消肿的薄荷。共同起到健脾和胃、清热燥湿的目的。该病初期可以增加清热解毒消肿之力,选用蒲公英、地丁、金银花、连翘、野菊花之类;若溃后不敛则增加生黄芪补气,脱毒生肌;若大便不通则增加大黄、番泻叶、火麻仁等。临床上,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除了选用“肉轮病主方”加减专方治疗外,也可以根据发病时的全身及眼局部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如初发期,眼睑红肿疼症状不甚剧烈,伴有咽干、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可以辨证为风热上扰型,选用银翘散加减;发病中期,眼睑红肿热痛剧烈,硬结肿大疼痛拒按,伴有口干、口苦或便干脉数者可以辨证为火毒炽盛或壅盛证,选用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若反复发作,或溃后难敛者辨证为脾虚邪留选用六君子汤或托里消毒散等。
在睑板腺炎治疗过程中,中医外治法不可忽视,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针刺放血在治疗该病过程中,效果独特,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疏通经络、止痛作用,快者一两日即可痊愈。针刺部位可以选择耳尖或耳背静脉。耳尖在耳郭微经络中为肝经所主,耳尖或耳背静脉穴放血可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能起到泻火、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既能消除眼睑红肿,还能减轻疼痛。
初起胞睑局限性肿胀,痒甚,微红,可触及硬结,疼痛拒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胞睑局部红肿灼热,硬结变大,疼痛拒按,或白睛红赤肿胀甚,或伴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针眼反复发作,或针眼不明显,红肿不甚,经久难消;或见面色无华,小儿偏食厌食,纳呆便结,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1)风热客睑证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30g,连翘15g,桔梗10g,荆芥穗12g,牛蒡子12g,薄荷6g,竹叶6g,生甘草6g。
加减:上睑红肿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凉血化瘀;疼痛较为明显者加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喜食辛辣,舌苔薄黄者加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大便干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2)热毒壅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金银花30g,蒲公英15g,赤芍15g,贝母12g,防风12g,白芷10g,皂角刺12g(炒),穿山甲6g(炙),天花粉12g,乳香6g,没药6g,甘草6g。
加减:肿块红肿坚硬加黄连、黄芩、野菊花、地丁、白芷等;口干、口渴者加天花粉、生石膏;小便赤者加车前子、泽泻、淡竹叶、川牛膝等。
(3)脾虚夹邪证
治法:健脾益气,散结消滞。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人参15g,黄芪12g,当归10g,川芎6g,芍药6g(炒),白术6g,茯苓6g,金银花12g,白芷6g,甘草6g。
加减:若反复发作,肿块久不消退者加川贝母、全瓜蒌以清热散结化痰;纳差,食欲不振者加炒山楂、鸡内金、炒麦芽等。
适应证:胞睑属脾胃,所有肉轮病相关疾病如睑腺炎、睑缘炎、睑皮炎均可在该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
方药:云苓30g,黄连10g,黄芩10g,川芎10g,牡丹皮24g,滑石24g,薄荷10g。
加减:红肿疼痛较甚增加清热解毒之力酌情选用野菊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生地黄、牡丹皮等;红肿未溃者加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山楂、鸡内金软坚散结,消肿排脓;反复发作,食欲欠佳者加鸡内金、炒麦芽;溃后不敛者加黄芪、人参。
耳尖放血法:患者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取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或耳背静脉,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用棉球蘸取3%碘酊仔细擦拭,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医师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耳尖穴快速准确地刺入1~2mm深,随即出针。出针后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每日1次。出血量一般根据患儿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15~20滴。1天1次,3天为1个疗程。
1.早期局部热敷,促进浸润、硬结吸收或者促进化脓。
2.局部滴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药膏。
3.局部炎症较重或者伴有淋巴结肿大全身口服抗生素,必要时静脉滴注。
4.反复发作的可以做脓液培养,结合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5.如果出现脓头,在皮肤消毒后切开排脓,切口和睑缘平行,如果脓腔较大,不能排净的,放入引流条,每日换药,直到无脓液时取出。
6.睑腺炎未成熟或者已经破溃出脓,切不可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或者海绵窦脓栓等并发症。
病例1: 李某,女,8岁。初诊时间2017年8月7日。
主诉:右眼上眼睑红、肿、热、痛3天。
现病史: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上眼睑发红,可触到一个硬结,用红霉素眼膏后不缓解,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双眼视力1.0,右眼上眼睑皮肤红肿,按压有一硬结,疼痛拒按,水肿,结膜充血(++),角膜透明,余(-),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右眼睑腺炎。
中医诊断:针眼(风热客睑证)。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银翘散加味。
金银花20g,连翘10g,荆芥穗12g,牛蒡子12g,牡丹皮10g,薄荷6g,竹叶12g,穿山甲6g,皂角刺10g,生甘草6g。
3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配合耳尖放血,每日1次。3天为1个疗程。
二诊:2017年8月11日。右眼上睑疼痛消失,眼红,皮肤水肿减轻,硬结减小,守方治疗,3天后复查。
三诊:2017年8月14日。患者右眼上睑红肿疼痛消失,硬结消退。
按语: 患者为小儿,无明显诱因发病,全身外感症状不明显,仅存在舌红苔薄白,脉浮数。眼科辨证不同于内科,许多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因此,只需抓住主症或脉证或舌象或眼局部表现就可以辨证分型,不必面面俱到。从该患儿舌脉的表现可以辨证为风热客睑,外风夹热上攻,客于胞睑,则眼睑局部红肿疼痛,热盛则肉腐,气血凝滞则硬结产生,舌苔薄黄。故辨证为风热客睑证,采用疏风清热,消肿散结的治法,选用银翘散。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邪外出,穿山甲、皂角刺散结消肿,未溃者有利于消散,溃破者有利于排脓;在此基础上牡丹皮凉血化瘀,荆芥穗、薄荷、牛蒡子、竹叶清热疏风,甘草调和诸药,配合耳尖放血疗法共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例患者为睑腺炎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
病例2: 王某,男,23岁。初诊时间2016年2月10日。
主诉:左眼上睑疼痛1天。
既往史:1天前,患者和朋友聚餐,饮酒吃烤串后次日左眼睑红肿疼痛,急来诊。
检查:左眼上睑红肿,有硬结,疼痛拒按,余(-),全身伴患病侧头痛、口干,大便干,舌脉正常。
西医诊断:左眼睑腺炎。
中医诊断:左眼针眼(火热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肉轮病主方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茯苓20g,黄连10g,黄芩10g,野菊花15g,玄参12g,蒲公英15g,地丁12g,石膏15g,陈皮12g,牡丹皮15g,天花粉15g,皂角刺12g,防风12g,荆芥12g,大黄6g。
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用后药渣用纱布包裹后湿敷患眼,每日1次。配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膏涂患处,每日2次。
二诊:2016年2月13日。患者眼部红肿明显缓解,硬结基本消退,口干,大便干症状消失。用上方,再服3剂而愈。
按语: 本例为专方治疗的案例。问病史知患者在饮酒后发病,考虑病机为脾胃积热,复感火毒在白酒辛散走窜之品的引动下上窜头目,故患侧头目疼痛,火热灼伤胃中津液,则口干、便秘。治疗上应当直折炎上之火毒,清脾胃之郁热,散胞睑之瘀结。方用肉轮病主方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则火毒消,胃火祛,5剂而愈。
病例3: 田某,女,42岁。初诊时间2015年3月7日。
主诉:左眼上睑红,按压疼痛7天。
现病史:1个月前,左眼上睑肿胀,疼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睑腺炎”,进行手术切开治疗。7日前,公司加班劳累后,左眼上睑又有肿物,伴皮肤发红,按压疼痛,用抗生素眼药膏后效果不佳,遂来诊。
既往史:嗜辛辣,其余无特殊。
检查:左眼上睑轻度肿胀,可触及两个米粒大小硬结,按压疼痛,余(-),全身咽喉疼痛、乏力,纳差,脉细。
西医诊断:左眼睑腺炎。
中医诊断:左眼麦粒肿(脾虚痰热上扰)。
治法:健脾化痰,清热散结。
方药:二陈汤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5g,神曲12g,麦芽12g,焦山楂12g,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黄芪20g,桔梗15g,皂角刺12g,板蓝根15g,生地黄12g,当归12g,牡丹皮15g,四季青10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用后药渣用纱布包裹敷患眼,每日1次。
二诊:2015年3月21日。患者眼睑皮肤红肿减轻,硬结局限,变小,纳差、乏力改善,咽喉疼痛消失。上方去板蓝根、黄芪加川贝母12g,7剂,继续治疗。
三诊:2015年3月29日。患者眼部皮肤正常,硬结基本消失。
按语: 本例为患者手术后,眼睑其他部位反复发作的患者。患者嗜食辛辣,素有脾胃积热,1个月前发病后治病心切,进行了切开排脓治疗,未曾口服药物,病灶虽然解除,但是脾经伏火仍在,劳累后复发,火气上炎,则咽喉、胞睑疼痛;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痰火互结则聚而成为硬结肿块,按压疼痛;纳差、乏力,失眠等均为脾经伏热,脾运化水谷功能受损所致。因此,本例患者采用健脾化痰,清热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方中,黄芪、陈皮、茯苓、半夏补气健脾化痰,焦三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助脾胃运化,恢复脾胃功能;金银花、连翘、四季青三药,清脾胃伏火,生地黄、当归、牡丹皮凉血化瘀促红肿硬结消散,皂角刺软坚散结促肿块消散,桔梗、板蓝根则是针对咽喉肿痛而设,清肺经郁热,给火邪以出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4: 巩某,女,11岁。初诊时间2014年4月1日。
主诉:右眼上眼睑红肿硬结3周。
现病史:3周前患者右眼上睑红肿疼痛拒按,热敷,口服抗生素后于1周后破溃,破溃后疼痛消失,局部皮肤发红,硬结仍在,按压轻度疼痛,久不消散,遂求助于中医治疗。
检查:双眼视力0.8,右眼上眼睑局限性红肿硬结,按压轻度疼痛,结膜充血(++),角膜透明,余(-);全身无特殊症状,舌脉正常。
西医诊断:右眼睑腺炎。
中医诊断:右眼针眼(脾经伏火,正虚邪留证)。
治法:清脾散热,消肿散结。
方药:金银花15g,连翘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赤芍12g,川芎15g,石膏15g,川贝母12g,陈皮12g,升麻6g,僵蚕10g,炒山楂15g,防风9g。
5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药渣再煎煮后,用毛巾蘸汁热敷,每日2次。
二诊:2014年4月7日。右眼上睑肿物有所减小,疼痛消失,守方治疗,14剂,其余治疗同前。
三诊:2014年4月23日。右眼上睑硬结处皮肤如常,硬结明显减小,用手仔细触摸方能触及一小米粒大小硬结。患者满意而归。
按语: 患者为11岁儿童,属于稚阳之体,容易受风热毒邪侵袭,客于胞睑发为红肿包块,该患儿是肿物破溃后肿物久不消退。属于正虚邪留,肿物破溃后火毒未清,脾胃伏火郁于皮肉之间,影响气血运行。故选用清脾散(石膏、陈皮、藿香、黄芩、栀子、赤芍、枳壳、升麻、防风、甘草)加减进行治疗。清脾散为《审视瑶函》中治疗针眼的方剂,主要治疗脾经伏热,风热乘袭,致土疳眼而设,与本例睑腺炎破溃后,余邪未清,伏火犹在之病机基本相同。方中选用石膏、金银花、连翘、清脾胃之热为主药,防风、升麻发散脾胃郁伏之火,陈皮、山楂醒脾和中,重振脾胃气机,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川芎活血、凉血、散瘀,清血分郁热,川贝母、僵蚕清热散结化痰,共同促进肿物消散。治疗3周而愈,避免了再次手术的风险。
睑缘炎是指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体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是以睑缘干痒、刺痛和异物感为特征的疾病。该病病因复杂,一般与细菌感染、化学刺激、屈光不正、慢性结膜炎、不良卫生习惯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之一。临床上可以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型。本病常双眼发病,病程长,病情顽固、缠绵且难愈。属于中医“睑弦赤烂”“风弦赤烂”等。2012年吕海江教授负责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睑缘炎》的起草和编写。
睑缘炎的描述最早见于《银海精微·胎风赤烂》,指的是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特征的眼病。《审视瑶函》曰:“风木克乎脾络,故迎风即作赤烂,血虚……故无风常作烂赤。”《眼科纂要》中言“烂弦风,脾胃湿热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对此病病因、症状有详细描述:“目眦烂眦候,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巢元方指出本病乃“风热之气伤于目”而成,表现为“眦睑皆赤烂”,与现代认识基本一致。
吕海江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眼睑,属于肉轮,在脏腑属于脾胃。他将该病病机归纳为风、湿、热、虚四个方面。外感风邪,风胜则痒;湿邪黏滞,污垢,病患处糜烂、结痂;火邪上炎,易夹风、夹湿或风湿热上犯,或致疮疡病患处溃疡,糜烂。治疗上,应以局部辨证为主,全身辨证为辅。将患者分为风热外袭、湿热壅盛、心火上炎、血虚风燥四型。分别采用疏风清热、清热利湿、清心泻火、养血润燥法进行治疗。在选用方药方面,疏风药贯穿始终,吕老师常选用荆芥、防风、白蒺藜、蝉蜕等疏风清热的中药,以及除湿止痒的药物苦参、蛇床子、蛇蜕等。
睑缘炎作为外障眼病可以通过热敷、雾化、熏洗等外治法使药物直达病所,收到较好的效果。
睑弦赤痒,灼热刺痛,睫毛根部有糠皮样鳞屑;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患眼痒疼并作,睑缘红赤,糜烂,睫毛根部结痂,除去痂皮后可见出血,溃疡,黏液与睫毛胶结成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眦部睑缘红赤,灼热刺痒,甚至睑缘赤烂,化脓出血;舌尖红,苔黄腻,脉数。
睑缘红赤反复发作,皮肤燥裂或脱屑,痒涩不适;舌淡,苔薄黄,脉细。
治疗本病以祛风止痒为原则。
(1)风热外袭证
治法:祛风清热止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0g,牛蒡子10g,荆芥穗10g,竹叶9g,薄荷9g,淡豆豉12g,芦根10g等。
加减:若眼睑红赤加赤芍以清热凉血,痒甚加蝉蜕、乌梢蛇等以祛风止痒。
(2)湿热壅盛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汤加减。
连翘15g,黄连10g,黄芩12g,滑石30g,车前子15g,枳壳10g,荆芥10g,防风10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6g等。
加减:如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可加天花粉,养阴生津;痒甚加蝉蜕,僵蚕,薄荷祛风止痒;如睫毛根部溃疡有脓痂加黑山栀、石膏。
(3)心火上炎证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
生地黄8g,通草9g,淡竹叶9g,甘草6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2g等。
加减:若皮肤红赤加赤芍、牡丹皮;水肿加地肤子、苍术;痒极难忍,酌加地肤子、白鲜皮、防风、川芎以祛风止痒。
(4)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
方药: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18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天麦冬12g,白鲜皮6g,蝉蜕9g等。
加减:痒甚加防风、荆芥、白蒺藜祛风止痒。
清代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据此观点,吕海江教授在治疗本病时多采用内治法结合中药熏洗法,湿敷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熏洗法
中药熏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与内治法相比,中药熏洗具有用药无须经由体内代谢、安全无损、简便易行的特点。熏洗药物可以采用内服药物,每日1剂,头汁、二汁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三汁趁热熏洗眼部。(熏洗方法:将第三汁药液经过滤后,趁热根据其耐受程度调节距离,对患眼蒸气熏蒸)。也可以采用千里光、白鲜皮、苦参、野菊花、蒲公英、蛇床子或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等水煎熏洗睑缘皮肤;对于鳞屑性睑缘炎可以加荆芥、防风、白蒺藜疏风止痒;溃疡性加金银花、连翘、公英等以清热解毒。
(2)湿敷法
用内服中药的药渣,用消毒纱布浸渍内服或外洗药液后湿热敷。
(3)超声雾化法
根据病情选用菊花、黄连、防风等药煎汤至超声雾化器中对患眼进行喷雾。
1.无刺激性婴儿浴液或洗面奶将眼睑清洗干净。
2.如病情较重,加用红霉素眼膏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涂于睑缘,每天两次。
3.鳞屑性睑缘炎需用四环素眼膏涂于睑缘,如睑板腺分泌过多者可以睑板腺按摩,每日一次。
4.溃疡性睑缘炎必须用棉签将睑缘局部的痂皮完全清洗干净,拔出环游毛囊炎的睫毛,其他治疗同上。
5.眦角睑缘炎可以用0.5%的硫酸锌滴眼液治疗,睑缘皮肤可以涂氧化锌眼膏,口服复合维生素B 2 。
病例1: 张某,女,14岁。初诊时间2016年3月31日。
主诉:左眼睑缘部红赤痒痛1周。
现病史:感冒1周后,无明显原因出现左眼睑缘处痒如虫行,伴睑缘部皮肤红赤,糜烂,在当地用红霉素眼药膏后效果不好,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眼部检查:左眼睑缘部皮肤红赤、糜烂、压痛(++),左眼结膜充血(++),其余(-),全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左眼睑缘炎(溃疡性)。
中医诊断:左眼睑弦赤烂(风热外袭证)。
治法:祛风燥湿止痒、泻火解毒。
方药:地肤子15g,白鲜皮15g,栀子12g,板蓝根10g,茯苓10g,金银花15g,野菊花12g,荆芥10g,防风10g,秦皮15g,大青叶10g。
3剂,水煎,熏洗热敷患眼,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二诊:2016年4月6日。患者诉眼红赤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睑缘糜烂部位基本愈合,守方治疗。
三诊:2016年4月10日。患者双眼睑皮色恢复正常。
按语: 本例患者为感冒后出现左眼睑缘部位的红肿、糜烂伴刺痒难忍。诊断非常明确,属于外障眼病范畴。患者曾用红霉素眼药膏但效果不佳,结合全身发热,微恶风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外袭表证及感冒病史,辨证为风热外袭。风胜则痒,火盛则肌腐,故在治法上主要采用疏风清热,泻火解毒法。选用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栀子、大青叶清热解毒泻火,荆芥、防风散风解表、除湿止痒,秦皮、白鲜皮、地肤子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本例患者完全采用外治,外治熏洗使药达病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2: 杨某,男,42岁。初诊时间2019年3月2日。
主诉:右眼睑缘皮肤红痛痒2周。
现病史:2周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右眼睑缘处皮肤发红,自己在药店买抗生素眼药水、眼药膏,疗效不佳,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眼部检查:右眼眼睑缘部皮肤红赤、睫毛根部皮肤红,有糠状痂皮及分泌附着,右眼结膜充血(+),其余(-),全身症见口唇干裂,周边皮肤有痤疮,口干,喜饮,舌脉正常。
西医诊断:右眼睑缘炎(鳞屑性)。
中医诊断:右眼睑弦赤烂(脾胃积热证)。
治法:清热泻火,疏风止痒。
方药:茯苓20g,生地黄15g,赤芍12g,黄连12g,黄芩12g,川芎12g,当归12g,牡丹皮12g,金银花12g,连翘12g,防风12g,薄荷6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同时用中药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敷药后用红霉素眼药膏涂上睑皮肤。
二诊:2019年3月11日。患者右眼睑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口角处痤疮基本消失,患者为巩固疗效守上方继续用药3剂而愈。
按语: 本例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右眼睑缘部位的红赤,伴刺痒难忍。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脉基本正常。根据五轮学说,眼睑属于脾经所主,脾开窍于唇,患者唇周可见痤疮,伴有唇焦,口干欲饮症状故可以辨证为脾胃积热。采用张望之先师肉轮病主方加减治疗。《黄帝内经》云:“脾苦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故选用茯苓补脾渗湿,黄芩、黄连燥湿清热,泻火解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川芎凉血补血活血;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泻火,薄荷、防风疏风解表,止痒。以上药物共同作用,配合湿热敷使药直达病所,症状快速缓解。
病例3: 杨某,男,76岁。初诊时间2015年3月6日。
主诉:双眼红痒1个月。
现病史:1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双眼痒,如有虫行,伴外眦部皮肤发红,曾用抗生素眼药水、眼药膏及抗过敏类药物,疗效不佳,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眼部检查:双眼睑外眦部皮肤溃疡,发红、有糠皮状分泌物堆积于睫毛根部,对应处球结膜充血(+),其余(-)。
全身症见:乏力、易汗出,舌尖红,苔薄黄。
西医诊断:双眼睑缘炎(鳞屑性)。
中医诊断:右眼睑弦赤烂(心火上炎证)。
治法:清心泻火,疏风止痒。
方药:生地黄15g,木通6g,淡竹叶6g,黄连6g,黄柏6g,黄芩6g,栀子12g,牡丹皮15g,赤芍12g,当归12g,黄芪20g,茯苓15g,防风6g,防己9g,薄荷6g,生甘草6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同时用中药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敷药后用红霉素眼药膏涂于病患处皮肤。
二诊:2015年3月13日。双眼痒完全消失,外眦处皮肤基本正常,乏力症状缓解。守方3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患者的病灶为双眼外眦部,五轮辨证属心。舌脉见舌尖红;全身伴有乏力,易出汗之脾气虚症状,但在辨证的过程中,不可面面俱到,只要抓住病发外眦,舌尖红这一主症即可辨证为心火上炎。乏力,易汗出这一兼证则需在治疗的主证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故本病选用导赤散联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进行治疗。方中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清心火;栀子、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祛湿,釜底抽薪,上炎之火消退则病祛除大半;再增加凉血活血之牡丹皮、赤芍、当归促红赤脉络消退;黄芪、茯苓、防己健脾渗湿;防风、薄荷,疏风止痒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药性,以上药物内服、外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过敏性结膜炎是指结膜对外界过敏原的一种超敏性免疫反应,春季多发,为眼科常见病,其主要由Ⅰ型及IV型变态反应引起,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眼表过敏性疾病,其最主要的症状是眼痒和异物感,最常见的体征是结膜充血、上睑结膜乳头和上睑结膜滤泡,多不具有特异性。临床上分为迟发型和速发型。常见的过敏原有天花粉、尘埃、接触镜、清洗液、化妆品、动物羽毛以及各种药物等。该病属于中医学“时复症”“目痒”的范畴。
结膜炎属于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中医眼科的优势病种。该病的主要症状是目痒。“目痒”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秘传眼科龙木论》第六十二篇中指出:“此眼初患之时,忽然痒极难忍,此乃肝脏有风,胆家壅热冲上所使。”《眼科精华录·时复之病》中言:“类似赤热,不治自愈,及期而发,过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遂成其害。”
吕海江教授认为:该类疾病如果有明显的接触外物后导致胞睑、白睛发红,肿胀疼痛的病史,则应当立即远离过敏原,再进行对症处理多能够很快缓解。在临床上,该病最多在春秋季节交替之时发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白睛疾病在五轮和肺经对应,春秋季节,季节更替,风、湿、热邪容易侵犯肺卫,肌表,目窍,上壅胞睑、白睛,阻滞脉络,气血不畅而发病,引起目赤、痒疼、流泪、流涕等证;亦有不少患者,素体正气不足,季节交替期间气候变化,易受外感,导致风邪入里,久恋不去或日久肝血不足,虚风内动而致目痒反复迁延难愈、甚或伴有眼睑痉挛者。风为阳邪,最易犯目,风性善动,发而为痒;湿为阴邪,易伤肉轮,湿性黏腻,故病程缠绵,反复难愈;热邪壅滞眼部脉络而眼红肿甚。治疗上,应当分清主次,辨明虚实,再结合常见证型进行全身和眼局部辨证。辨为实证者或清热疏风、或利湿化浊;虚证者或滋阴养血或益气固表等。
眼痒难忍,灼热微痛,有白色丝状分泌物,胞睑内面有许多卵石样小颗粒,结膜污红或污秽灰黄,可兼见喷嚏、流鼻涕、咳喘不安等症状,舌淡红,苔微黄,脉浮数。
眼内奇痒难忍、热泪眵黏、眼睑微肿沉重、睑结膜面颗粒状、卵石状隆起滤泡、结膜微黄色污浊,甚者结膜、角膜交界处呈胶粒隆起,可兼见身痒起疹、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眼痒,时作时止,白睛微红局部未见异常,面色少华或微黄,舌淡脉细。
眼痒难忍,多随季节变化,白睛微红,眼睑轻度水肿,易感冒,气短乏力,常伴有鼻塞、流涕,舌淡脉细弱。
(1)外感风热证
治法:疏风止痒。
方药:祛风止痒散(经验方)。
石膏15g,防风12g,荆芥12g,苍术12g,牛蒡子12g,当归12g,生地黄6g,知母8g,蝉蜕6g,苦参6g,木通6g,甘草6g。
加减:奇痒难当者,加藁本、白蒺藜、乌梢蛇;若证候偏热,加黄芩、生地黄、苦参;若体质虚弱,加党参、黄芪。
(2)湿热夹风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汤加减。
白术15g,白茯苓15g,苍术12g,藿香叶12g,橘红12g,厚朴12g,半夏12g,附子3g,生姜6g,甘草6g。
加减:风邪较重者,加川芎、羌活、薄荷、蝉蜕、乌梢蛇等;胞睑内呈胶粒隆起,可加郁金、川芎以消郁滞。
(3)血虚生风证
治法:养血息风。
方药:四物汤加减。
地黄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5g,蝉蜕9g,荆芥9g,防风9g等。
加减:痒甚可加蒺藜、防风以增强祛风止痒之效;血虚明显者,可加炒白术、茯苓、南沙参等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
(4)肺气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疏风止痒。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苍耳子10g,辛夷花9g,白蒺藜9g,薄荷6g,花椒3g。
加减:痒甚可加蒺藜、蝉蜕以增强祛风止痒之效;白睛水肿明显,可加葶苈子、茯苓、地肤子、滑石等宣肺,利水,消肿。
该病发病比较急,外治法能够直接使药物直达病所,迅速止痒。具体有以下几种:
(1)冷敷法: 对于双眼奇痒难忍,如虫行其中,伴胞睑发热、白睛水肿者,可以采用冷敷法。用冷毛巾敷于患眼,每次2~3次,每次10~15分钟。
(2)超声雾化法: 苦参、防风、细辛、荆芥、白蒺藜,薄荷。水煎放至常温后,取药汁适量放入超声雾化仪,直接对准患眼雾化,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眼针选:睛明、太阳、承泣、攒竹。
体针选:曲池、合谷、风池、翳风。
每次选眼针2~3个,体针选2个。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针刺1~2个疗程。
耳穴:常选用王不留行穴位贴敷眼、目1、目2、肺、肝、脾、神门等穴,每日按摩穴位,使耳局部微微发热,稍痛即可。
过敏性结膜炎是对外源性过敏原的高度过敏反应。春季卡他性结膜炎过敏原通常是天花粉、柳絮以及蒿草等。该病多见于年轻人,发病季节明显,春秋季节多见,常常随着季节的变换症状逐渐缓解,到来年同一季节再次发病,可以反复发作数年,过敏原难以确定,即使查出过敏原大多数也难以避免接触,所以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为主。可以在发病季节开始前预防性用药,持续使用2~3周。选用以下药物:
(1)肥大细胞稳定剂: 如0.1%吡嘧司特钾,色甘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
(2)抗组胺药物: 0.1%奥洛他定,如帕坦洛,0.05%依美斯汀滴眼液,每日2次。
(3)肥大细胞稳定剂和抗组胺药: 如0.05%氮卓斯汀滴眼液,每日4次。
(4)类固醇药物: 0.05%氯替泼诺滴眼液,或1%醋酸波尼松龙滴眼液或氟美龙点眼液等,每日2~4次。在用药期间要注意眼压变化。
(5)人工泪液: 如聚乙烯醇滴眼液,每日4次。
病例1: 张某,女,27岁。初诊时间2016年10月23日。
主诉:双眼痒极难忍2个月。
现病史:2个月来,不明原因出现双眼痒,揉眼后加重,在当地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具体过敏原不详。点激素类眼药水及抗过敏药水后症状稍有缓解,但停药后立即复发,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双眼上眼睑微肿、泪多,分泌物黏稠,上睑内颗粒状滤泡增生,若卵石状,其余(-)。非接触眼压:右眼11mmHg,左眼14mmHg。
症状:自觉眼睑沉重感,喜闭难睁,偶有纳差、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数。
西医诊断:过敏性结膜炎。
中医诊断:目痒(湿热夹风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黄芩10g,黄连9g,苍术12g,白术15g,茯苓12g,藿香12g,厚朴12g,羌活12g,川芎15g,薄荷6g,蝉蜕6g,甘草6g。
6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配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每日3次。
二诊:2016年10月30日。自诉眼痒症状明显好转,纳差、便溏症状消失。守上方药继服6剂,症状消失。
按语: 本例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偶有纳差、便溏。因此,以眼局部辨证为主。从患者眼睑微肿,喜闭难开,自觉沉重压迫感,分泌物黏稠,上睑内颗粒状滤泡增生,病情持续时间较长上来看,和湿性重浊,湿性黏滞的特点相符。湿气居于胞睑之间和风邪相搏则眼上睑滤泡增生,黏液分泌,痒如虫行。故辨证为湿热夹风,治疗上采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进行治疗。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苍术、白术、茯苓、藿香、厚朴健脾利湿,芳香化湿,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胃健则湿气除;薄荷、羌活疏风,川芎为血中气药,既能活血又能祛风止痒,配合蝉蜕清热疏风止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用药后患者症状缓解,说明辨证准确,守方治疗,以巩固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2: 姚某,女,44岁。初诊时间2019年5月17日。
主诉:双眼外眦部瘙痒,揉之更甚1周。
现病史:1周来,患者出现双眼痒,伴鼻痒喷嚏,未曾治疗,后自觉症状加重,遂来诊。
既往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在5月份曾因过敏性结膜炎发病。检查:双眼睑结膜充血,外眦部有颗粒状滤泡增生,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其余(-),全身症见,鼻面部皮肤瘙痒,舌质淡,脉细。
西医诊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血虚生风证)。
中医诊断:时复证(血虚生风型)。
治法:养血疏风,止痒。
方药:地黄15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9g,荆芥10g,防风10g,苍耳子12g,辛夷10g,细辛3g,白芷12g,白蒺藜10g,蝉蜕9g,蔓荆子12g,薄荷6g。
7剂,每日1剂,温服。
二诊:2019年5月27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明显缓解,诉鼻面部皮肤瘙痒消失,但伴自汗多,舌脉同前。处方调整为:
处方:地黄15g,当归12g,赤芍12g,薄荷10g,防风10g,苍耳子12g,辛夷10g,细辛3g,白芷12g,栀子12g,地肤子10g,黄芪15g,炒白术15g,浮小麦15g。
7剂,每日1剂,温服。用药后随访,患者症状消失。
按语: 本例患者虽然发病于5月,但是去年曾在相近的时间内发病,故属于中医“时复证”范畴。从患者眼局部的症状来看,眼部症状相对较轻,仅仅外眦部有颗粒状滤泡增生。结合舌脉辨证为血虚生风。故选用四物汤加减,四物汤中变熟地黄为生地黄,加荆芥、防风、白蒺藜、蝉蜕等疏风止痒类药物,患者鼻部症状较为明显,除皮肤瘙痒外还伴有喷嚏等症状,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因此联合应用苍耳子散加减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用药后患者眼部及面部的症状基本缓解,但患者出现了气虚,肺气不固导致的自汗症状,故疏风止痒药物如白蒺藜、蝉蜕、荆芥等药去除,选用了补气敛汗的浮小麦、黄芪等以益气固本,通过以上治疗使患者气血充足,正气恢复,患者症状缓解。
病例3: 丁某,女,41岁。初诊时间2015年3月27日。
主诉:双眼痒如虫行1周。
现病史:1周前到南方旅游,回到北方后出现双眼痒,自己在药店买氧氟沙星滴眼液,效果不好,遂来诊。
检查:双眼睑结膜充血,上睑结膜大量铺路石状颗粒状滤泡增生,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其余(-)。
症状:纳差,便溏,舌滑,脉细。
既往史:无特殊。
西医诊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中医诊断:时复证(脾气不足,血虚受风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疏风。
方药:苍术12g,白术12g,黄芪15g,生地黄15g,川芎12g,赤芍12g,车前子12g,当归12g,荆芥12g,防风12g,羌活9g,白蒺藜9g,薄荷9g,桔梗12g,四季青10g。
7剂,每日1剂,温服。药渣用纱布包裹后冷敷,每日1次。
二诊:2019年4月5日。患者纳差、便溏症状消失,眼痒减轻,上方改中药配方颗粒剂继服5剂而愈。
按语: 本例患者是在3月户外旅游赏花后发病,全身症见纳差、便溏、脉细,可以辨证为脾气不足,血虚受风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土为肺金之母,脾气不足则肺卫不固,卫气御外之力变弱,易受外邪;脾虚生血乏源,血虚则不能制阳,易受风邪侵袭,风邪上犯,客于胞睑则导致目痒,风善行数变,则在眼睑中游窜,痒如虫行。治疗上,应当补气健脾养血治其本,疏风止痒治其标。方中黄芪、苍术、白术补气健脾,脾气充足,则肺气卫外之力牢固;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血充足,则风邪自息;荆防、羌活、薄荷、白蒺藜疏风止痒,再配合轻清上扬,宣畅肺气之桔梗,清热凉血之四季青等共同收到补气健脾,养血疏风,止痒的功效,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例患者和病例1不同,本例为初次发病,全身主要表现为脾气不足症状,故以益气养血,健脾为主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4: 姜某,女,57岁。初诊时间2020年3月24日。
主诉:双眼痒涩2周。
现病史:1个月前,从外地来京,睡眠质量差,2周前出现乏力,睡眠困难,眼痒。在药店买色甘酸钠滴眼液后效果不佳,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双眼睑结膜充血,上睑结膜有少量颗粒状滤泡增生,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上有数点灰白色浸润,其余(-)。
症状:乏力、眠差、睡眠困难,鼻痒、喷嚏,舌质红、脉细数。
西医诊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中医诊断:时复证(心气不足,风热上扰证)。
治法:养心安神,补气健脾,疏风止痒。
方药:黄芪15g,熟地黄15g,当归12g,炒枣仁30g,茯神9g,知母12g,川芎12g,赤芍12g,合欢皮12g,苍耳子10g,细辛2g,白蒺藜10g,乌梢蛇6g,藁本12g,荆芥12g,防风12g。
7剂,每日1剂,温服。配合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每日3次,0.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液点眼。嘱注意休息,作息有常。
二诊:2020年3月26日。乏力症状改善,睡眠较前有所缓解,眼痒症状消失。但是患者希望能继续服用中药改善全身症状。上方加党参20g,柏子仁30g,减苍耳子、细辛,继用10剂而愈。
按语: 本例患者年近六旬,来京带孙子后长期劳累,睡眠不足,出现乏力,入睡困难,心悸症状,全身辨证属心脾两虚。睡眠不足,心血暗耗,心主血,心气不足则心悸、失眠;过劳则心气不足,正虚卫外不固,易受邪气侵袭,风为阳邪,容易乘虚袭人头目,风胜则痒,出现眼痒等眼部表现。故治疗上以养心安神,补气健脾,疏风止痒为治则。方用酸枣仁汤联合补气之黄芪,以及疏风止痒之苍耳子、白蒺藜、藁本、乌梢蛇、荆芥、防风之类,标本兼治,7剂则眼部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增加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力,增加党参、柏子仁用量,减苍耳子、细辛,10剂后痊愈。
病例5: 黄某,男,29岁。初诊时间2015年3月19日。
主诉:双眼红伴痒3周。
现病史:3周来无明显原因出现双眼红,痒,用手揉后更甚,用眼药水(具体用药不详)后稍有缓解,但一旦停药则恢复从前,遂来诊。
既往史:每年春秋季节复发。
检查:双眼睑结膜充血,上睑结膜大量铺路石状颗粒状滤泡增生,球结膜充血,伴轻度水肿,角膜透明,其余(-)。
症状:咽疼,鼻痒,喷嚏,呼气热感,舌苔薄黄,脉数。
西医诊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中医诊断:时复证(风热上扰证)。
治法:清热疏风,止痒。
方药:金银花12g,连翘12g,牛蒡子12g,淡豆豉12g,黄连6g,桔梗15g,细辛2g,白芷12g,薄荷9g,苍耳子6g,生地黄12g,川芎12g,熊胆粉0.25g(冲服)。
7剂,每日1剂,温服。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每日3次,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配合冷敷每日2次。
二诊:2015年3月26日。患者眼痒、鼻痒、喷嚏症状消失,呼气热感缓解,守上方加桑白皮10g,改颗粒剂继用3剂而愈。
按语: 本例患者每年发病,全身症见眼痒、鼻痒、喷嚏症状消失,呼气热感,辨证为风热上扰证。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患者每年发病,肺卫不固,风热之邪上攻,导致鼻痒、喷嚏,咽疼等表证,治疗宜疏风清热。患者以往犯病,喜用抗过敏之雷尼替丁片联合抗过敏眼药水,效果颇佳。此次犯病,再用前法疗效甚微,遂求助于中医治疗。从患者全身及舌脉症状来辨,风热上扰证明确,故选用银翘散为主,疏散肺经风热,酌情增加了凉血活血之生地黄、川芎,疏风止痒之苍耳子、薄荷等,配合眼局部冷敷及抗过敏眼药水。风热散去后眼、鼻症状均得到治疗。
干眼(dry eye)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因眼表损伤,导致眼部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干眼是干眼症及干眼病的总称。干眼症是指患者具有干眼的症状,但无干眼的各种体征,尤其是没有眼表的损害,没有引起干眼的局部和全身性的原因,这些症状可能为一过性,只要经过休息或短暂的应用人工泪液就可恢复正常。干眼病是指患者不仅有干眼的症状及体征,而且有引起干眼的局部或全身性原因。干眼为常见的眼表疾病,多为双眼发病,流行病学及临床检查发现,其发病率远较人们想象的要高,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佩戴角膜接触镜者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角膜接触镜佩戴者。根据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美国及欧洲高,其发生率约在21%~30%。
本病属中医“白涩症”(《审视瑶函》)范畴,又名“干涩昏花症”(《证治准绳》)及“神水将枯症”(《审视瑶函》)、“神气枯瘁”(《目经大成》)。
中医学指出:“五脏化液,肝为泪”,“目,肝之候也,脏腑之精华,崇脉之所聚,上液之道,其液竭者,则目涩”,“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在目化为泪”,表明干眼症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肝肾阴虚,阴津不足而导致泪液不生,肺主宣降,燥邪伤肺而不能荣目。中医学辨证论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调节脏腑之间的协调而治疗干眼,具有疗效可靠等优点。
吕海江教授认为:干眼的发生和肺阴不足,津液输布失常,脾化生精微不足,阳气不升,浊气不降,目失所养,肝气郁滞,津液疏泄失常,不能上达目窍,双目干涩,脾胃肝肾,气血津液乏源,目窍失养等因素有关。《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均说明津液在目化生为泪,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治疗上,则考虑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从肺、从脾、从肝肾论治。分别采用清热利肺,清燥润肺或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或滋补肝肾,补气养阴、补气养血等治法,在经验方“养肝润目汤”的基础上加减治疗。
患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之后期,微感畏光流泪,目干涩痛,眵少羞明,白睛遗留少许赤丝细脉,迟迟不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目珠干燥乏泽,干涩磨痛,白睛如常或微红,黑睛可有细点星翳,反复难愈,口干鼻燥,舌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眼内干涩隐痛,视物模糊,眼眵呈丝状,可伴有口黏或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舌红或舌边齿印,苔黄腻,脉濡数。
目珠干燥乏泽,干涩畏光,视物模糊,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则诸症加重,口干唇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
目珠干燥失泽,白睛微红皱褶,黑睛生翳,干涩磨痛,视物模糊,神疲乏力,口干舌燥,夜寐不实,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1)邪热留恋证
治法:清热利肺。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12g,地骨皮15g,泽泻12g,麦冬15g,玄参12g,黄芩10g,茯苓15g,桔梗10g,菊花9g,旋覆花10g,甘草6g。
随症加减:若热象不著者,去菊花、黄芩;若燥象较著者加石斛、玉竹以滋阴润燥;若涩痒明显,加防风、薄荷祛风止痒。
(2)肺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麦冬12g,玄参12g,生地黄18g,贝母10g,牡丹皮15g,白芍10g,薄荷9g,甘草6g。
随症加减:若气阴两虚者,可加太子参、五味子益气养阴。若黑睛生翳者,加蝉蜕、密蒙花以明目退翳。
(3)脾胃伤阴证
治法:清利湿热,通畅气机。
方药:三仁汤加减。
薏苡仁30g,滑石18g,杏仁12g,白豆蔻15g,厚朴10g,半夏9g,通草6g,竹叶6g。
随症加减:若白睛赤脉甚者,可加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以清热泻肺,凉血退赤;若关节疼痛,胸闷不畅者,加独活、羌活、枳壳等清热化湿通络。
(4)肝肾阴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方药:明目地黄汤。
枸杞子18g,菊花10g,山药15g,熟地黄18g,菊花10g,山茱萸15g,茯苓15g,牡丹皮15g,泽泻10g,当归10g,白蒺藜10g,白芍12g,石决明15g。
随症加减:若眼痒干涩较重者,酌加蝉蜕、谷精草等祛风止痒;若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5)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2g,玉竹10g,麦冬10g,天花粉15g,扁豆10g,桑叶12g,甘草6g。
随症加减:若气虚较甚者,加太子参、黄芪等补中益气。
养肝润目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党参、当归、川芎、香附、茺蔚子(包)、枸杞子、牡丹皮、生甘草。
适应证:肝肾不足或气血不足的干眼症。
用法: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重者2~3个疗程。
方解:本方为吕海江教授经验方。方中熟地黄滋补肝肾,养阴明目为君,臣以党参、枸杞子益气养阴明目。当归、川芎、牡丹皮补肝养血明目,香附、茺蔚子疏肝理气、养阴明目,并能引药入肝经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奏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明目之功,从而使神水滋生,目珠滋养,涩证自去。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兼湿热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兼瘀血阻滞者,选加桃仁、红花、丹参;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青皮、陈皮;余邪未消者,加桑叶、金银花、连翘;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玄参等。
针灸既可滋补肝肾,又能抑制眼表的炎性反应,恢复眼表面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泪液的分泌,有效提高泪膜的稳定性。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益肺,补益脾胃。以局部腧穴为主。
针灸处方:瞳子髎、睛明、丝竹空、百会、攒竹、四白、太阳、风池。
刺灸方法:平补平泻。
随证配穴: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溪、太冲;肺阴不足加肺俞、列缺、合谷、尺泽;脾虚郁热加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热象明显加内庭、行间、足临泣。
(1)水液缺乏型干眼症(aqueous tear deficiency,ATD)的治疗。
①消除诱因: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少接触空调及烟尘环境等干眼诱因。
②泪液成分的替代治疗:最佳的泪液替代成分是自体血清,但其来源受限。人工泪液仍是治疗干眼的主要药物,临床常用的有透明质酸、聚乙烯醇、羟丙甲基纤维素、卡波姆等,近年还出现复合制剂型人工泪液,如添加甘油、甘油三酯或右旋糖酐等,增加对脂质层的补充。
③延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方法有配戴硅胶眼罩、湿房镜或潜水镜、治疗性角膜接触镜,但重症干眼患者不宜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另外还有泪小点栓子植入、永久性泪小点封闭术等方法。对于那些眼睑位置异常的睑内翻、睑外翻患者,则可以考虑睑缘缝合。
④促进泪液分泌:口服溴己新(必嗽平,bromhexine)、盐酸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等药物可以促进部分患者泪液的分泌,但疗效尚不肯定。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或雄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反应的Sjogren综合征,提高泪腺分泌功能。
⑤手术:对于重度干眼患者可采用自体游离颌下腺移植,其分泌液成分与泪液相近,而且分泌量适中,远期疗效及手术技巧方面仍需探索和评价。
⑥其他:对于干眼程度较重,确定有免疫因素参与的类型则可加用局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或他克莫斯(FK506),或短期局部使用激素,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活性,减少免疫因子对眼表组织和泪膜的破坏,治疗因ATD引发的伴有严重干眼的丝状角膜病变,10%半胱氨酸滴眼剂滴眼在控制症状方面很有帮助。
⑦部分全身用药:可以减少泪液分泌,加重干眼症状,因此ATD的患者应该尽可能避免服用这些药,如降血压药(普奈洛尔、利血平)、抗抑郁药及抗精神病药、抗心律失常药、阿托品类似物、抗组胺药、麻醉药等。还有一些干眼患者同时患有青光眼,而抗青光眼药物会降低结膜杯状细胞的密度。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以提高干眼的发生率,局部应用这些药物后角膜的敏感性会降低。口服药物如乙酰唑胺会降低泪液产生,因此上述药物在干眼患者中使用要格外慎重。
(2)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治疗: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在油性皮肤患者及老年人中十分常见,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的主要原因。对MGD的治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眼睑的物理清洁:注意眼睑卫生非常重要。包括热敷睑缘数分钟以软化睑板腺分泌物。随后应轻轻按摩以排出分泌物。可用无刺激性的香波或专用药液清洗局部眼睑。
②口服抗生素:四环素250mg口服,1天4次;或多西环素50mg口服,1天2次。需连续服用数周才起效,而且需维持数月。8岁以下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小儿或者对四环素过敏者可以用红霉素,但在治疗MGD方面,红霉素的效果还不确定。应告知MGD患者,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但很难治愈。
③局部药物的应用:包括治疗睑缘炎的抗生素眼液、短期皮质类固醇眼液、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及局部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皮肤科药物。局部雄激素治疗MGD,3%睾酮油脂条长10mm、宽2mm,置于结膜下穹隆内,每日3次,2~3个月后症状、泪膜脂质层厚度、泪膜破裂时间明显改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病例1: 杨某,女,52岁,初诊时间2008年10月28日。
主诉:双眼干涩、异物感1年。
现病史:曾在多家医院诊治,使用多种眼药水,症状未见好转。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3;双眼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染色大片点状着色,约占角膜面积70%;Schirmer test试验:右眼6mm/5min,左眼5.5mm/5min;泪膜破裂时间(BUT)6秒;余阴性。
症状: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烦躁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
西医诊断:干眼症。
中医诊断:白涩症(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阴补肾,润目。
方药:熟地黄30g,党参20g,当归12g,麦门冬15g,川芎6g,香附15g,茺蔚子15g(包),枸杞子10g,牡丹皮10g,柏子仁20g,酸枣仁20g,夜交藤20g,生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8年11月8日。患者双眼干涩、异物感减轻,睡眠好转,余症如前,上方去柏子仁、酸枣仁,加桑叶12g,防风12g,继服10剂。
三诊:2008年11月19日。患者双眼干涩、异物感较二诊减轻,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好转。查双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上皮染色点状着色。守上方继服10剂,后每周复查1次,至2008年12月10日复诊诉双眼偶有不适感,球结膜无充血,角膜染色阴性,其余正常,Schirmer test试验:右眼10mm/5min,左眼12mm/5min,泪膜破裂时间(BUT):右眼9秒,左眼10秒。继续巩固治疗2个月。
按语: 本病患者全身症状比较突出,除眼部症状外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烦躁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故辨证为肝肾阴虚证。采用吕老师经验方“养肝润目汤”加减。方中熟地黄滋补肝肾,养阴明目为君,臣以党参、枸杞子益气养阴明目,当归、川芎、牡丹皮补肝养血明目,香附、茺蔚子(包)疏肝理气、养阴明目,并能引药入肝经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奏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明目之功,从而使神水滋生,目珠滋养,涩证自去。
病例2: 刘某,男,41岁,初诊时间2012年6月1日。
主诉:双眼时有疲劳、干涩感4年。
现病史:患者平素嗜烟酒,3年前开始出现双眼疲劳、困倦、干涩,在当地医院诊为“双眼干眼症、慢性结膜炎”,予对症的滴眼液较长时间点眼,时缓时重,似无明显的疗效,今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7年,药物维持治疗较稳定。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双眼睑结膜充血(+),近两眦处可见乳头和滤泡增生,球结膜充血(+),角膜透明,眼底检查正常。泪液分泌试验:右眼2mm/5min,左眼0mm/5min。
症状:双眼干涩、疲劳、困倦感,全身伴有口苦口黏,头晕身困,大便时黏滞秽臭,小便发黄,纳不馨,口不渴,舌淡苔黄腻,较润滑,脉滑。
西医诊断:干眼症。
中医诊断:白涩症(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宣畅气机。
方药:杏仁12g,白蔻仁10g,生薏苡仁30g,厚朴12g,白通草9g,滑石15g,竹叶6g,法半夏12g,干姜9g,黄连10g。21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服药期间饮食清淡,忌辛辣油腻,烟酒。
二诊:2012年6月24日。患者双眼干涩,疲劳明显减轻,口黏口苦,大便黏滞秽臭,头晕身困均减轻。方药:上方加佩兰12g,藿香12g。21剂,水煎服,每日1剂,煎出300mL,早午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00mL,禁忌同上。
三诊:2012年7月14日。患者双眼干涩、疲劳症状基本消除,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眼科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双眼睑结膜充血(+),近两眦处可见乳头和滤泡较前减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眼底检查正常。泪液分泌试验:右眼12mm/5min,左眼15mm/5min。方药:停服汤药。上方改为散剂,早晚各6g口服2个月。
四诊:2012年9月20日。患者双眼感觉无明显不适。二便调,饮食睡眠正常,口苦、口黏及头晕身重消除。嘱咐患者避免劳累熬夜,忌烟酒辛辣食物,停止用药。
按语: 中青年男性,嗜食辛辣烟酒者,常会出现中焦脾胃湿热困着,致上下不通,阳气与津液不能顺畅地上达和输布,以致出现眼部疲劳、困倦、干涩、头晕,还伴有其他如纳呆、口黏不欲饮、大便黏滞等湿困的症状,予三仁汤主之。原方可加干姜,黄连,干姜辛温,破除湿热蕴结;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力。也可酌加佩兰、藿香,重点在于除湿,湿去则热除,三焦畅达,气机通畅,阳气与津液敷布头面,则症状改善消除。此类湿热困阻三焦,除全身症状之外,重点在于舌诊,舌苔白腻或黄腻,水润湿滑者,可辨别是湿热或寒湿,均可使用以三仁汤为代表的开通三焦调畅气机的方药,但内中的滑石、通草需要慎选。
病例3: 刘某,男,24岁。初诊时间2020年2月21日。
主诉:双眼视力时模糊时清楚1个月。
现病史:1个月来,患者由于非冠状肺炎疫情,一直在家,看手机及电脑较多,出现双眼视力减退,时清楚,时模糊,视物较久更甚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双眼睑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上皮有少量点状浸润,荧光染色(+),泪河宽度约0.3mm,吸墨试验:3mm/5min,查晶体、玻璃体、眼底均正常。
症状:神疲乏力,脉细。
西医诊断:双眼干眼症(泪液分泌不足型)。
中医诊断:白涩病(气血不足证)。
方药:四物汤加减。
黄芪30g,熟地黄15g,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2g,麦冬15g,天花粉12g,茺蔚子12g,香附12g,牡丹皮15g,细辛2g,防风10g,薄荷6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喝中药前外熏,每日2次;配合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氧氟沙星眼膏,每日1次。嘱增加体育锻炼,少看电子产品。
二诊:2020年2月28日。患者诉视力较前改善,眼干涩稍有缓解,角膜上点状灰白浸润稍有减少。守上方加密蒙花10g,蝉蜕6g增加明目退翳之力。继续服14剂。
三诊:2020年3月14日。患者视力完全恢复,眼干涩症状缓解,角膜上皮光滑,平复,患者痊愈。
按语: 患者年久较轻,由于疫情原因,休息在家,打游戏,用电脑及手机较多,久坐伤气,气血运行不畅,精微物质不能上乘,导致目珠干涩,不能润泽风轮,则风轮上点状浸润。治疗上以补气养血,生津润燥立法。方用吕海江教授经验方,方中黄芪补气,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四物补气养血,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香附、牡丹皮、茺蔚子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细辛、防风疏风宣通目窍,以上药物共同应用受到补气养阴、疏风的目的,再配合日常调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二诊时,患者眼部自觉症状改善,但角膜上仍有星星点点浸润,加大明目退翳疏风药物应用,用密蒙花、蝉蜕后而愈。
病例4: 李某,女,32岁。初诊时间2019年11月17日。
主诉:双眼干涉胀痛2月余。
现病史:2个月来,患者出现双眼干涩,视物稍久则胀痛,到社区眼科就诊,诊断为干眼症,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等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遂求助于中医治疗。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双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按压有油脂状分泌物溢出,睑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荧光染色(-),泪河宽度约0.4mm,Schirmer I试验:5mm/5min,查晶体、玻璃体、眼底均正常。
症状:情绪抑郁,烦躁忧虑,脉弦细,苔薄白。
西医诊断:①双眼干眼症(蒸发过强型);②双眼睑板腺功能障碍。
中医诊断:白涩病(肝郁血虚证)。
治法:疏肝解郁,滋阴养血润燥。
方药:一贯煎加减。
沙参20g,熟地黄15g,当归15g,黄精12g,柴胡10g,白芍12g,薄荷6g,麦冬15g,牡丹皮15g,栀子15g,丝瓜络10g,丹参15g,细辛2g,防风10g,薄荷6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喝中药前用热气外熏,每晚临睡前用纱布蘸药液后湿热敷,每次10分钟;同时做睑板腺按摩(用食指轻压上睑,由上向下顺着睑板腺开口方向移动轻轻按摩,下睑由睑板两边向中间轻轻挤压)每日2次。睑板腺按摩后用红霉素眼膏涂于结膜囊内。每日针刺睛明、丝竹空、攒竹、四白、承泣、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每次眼局部选2个穴位,全身远端取两个穴位,交替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各每日3次,氧氟沙星眼膏每日2次。
二诊:2019年11月24日。患者眼胀、干涩症状缓解,眼部球结膜充血减轻,睑板腺口堵塞症状好转,按压睑板腺分泌物较前清亮,电脑工作时间也延长。守上方14剂,增加黄芪15g。继续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
三诊:2019年12月7日。患者已能正常工作,情绪好转,眼胀、眼部干涩症状消失,球结膜充血轻微,睑板腺分泌物按压后排泄正常,分泌物颜色清亮,停用中药,改代茶饮:桑叶6g,麦冬12g,菊花6g,决明子12g,薄荷3g。每日泡茶,先熏眼,后饮用,嘱生活起居要规律,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电子产品等,随访2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 患者为一位电影广告推销人员,每日电脑前工作时间长,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常出现情绪抑郁,偏头痛,眼涩、目胀难忍等症状。至就诊时,只要一看电脑屏幕就出现干涩、畏光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根据患者全身症状,辨证为肝气郁结之证。肝藏血、肝受血而能视,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郁结则气机不能畅达,气的升降出入功能失常,人体精微物质及肝所藏之真血不能上达目窍,目失润泽导致干涩、畏光等症状。治疗上采用疏肝解郁、滋阴养血润燥法,选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四物汤加减进行治疗。针灸选用眼局部及肝经、脾胃经远端穴位,采用泻法,以疏肝解郁,补养气血,使经络条达。生活中的调理也非常重要,嘱咐患者注意用眼卫生,控制看电脑屏幕的时间,房间注意通风,冬天北方室内暖气充足,避免过于干燥等措施,再配合眼局部热敷和眼睑按摩等综合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治疗三周,症状基本缓解,为避免中药煎煮麻烦,改为代茶饮,方中桑叶、菊花、决明子平肝明目,疏肝解郁,麦冬养阴生津,薄荷轻清上扬,解郁疏肝明目引药上行,作为日常保健,坚持服用2个月,巩固疗效。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常由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原发感染者常不定时的反复发作,通常发生于过度劳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经期,眼部表现主要有畏光、流泪、角膜上皮点状浸润,结膜充血,有的还伴有头面部皮肤的感染。复发感染者,病变早期可以由轻度的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眼部刺激症状或者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荧光素钠染色可以清楚地辨别上皮型角膜病变点状、树枝状或地图状形态,这部分患者常伴有角膜知觉减退。
本病相当于中医眼科之“聚星障”,根据黑睛上多个细小星翳,或聚或散如星星散布于黑睛的外部表现而命名。
病毒性角膜炎作为风轮疾病,症状表现与外,比较直观,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论述较多。该病的病因病机可以归纳为外感风热或外邪入里化热或素有肝经伏火,内外合邪,灼伤黑睛或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导致脾胃湿热熏蒸黑睛或素体阴虚,正气不足或大病初愈阴津耗伤,复感外风等。治疗上多以清热、疏风、退翳药物为主进行治疗。风轮疾病,其病位在表,风、火、毒三邪最易侵之,但是因寒、伤阴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因此在治疗上应当辨明病因、审清病位,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时期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进行治疗。
(1)疏风解表,不忘通络: 病毒性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眼病,病程迁延,容易复发,治疗较为棘手。眼居高位,风性轻扬,易袭人阳位,而角膜位于眼球表层,暴露于外,因此,角膜致病首责于风。风邪为外感之先,最易犯表,这与病毒性角膜炎的病理演变过程相一致。该病早期多以角膜上皮层点片状浸润为主,角膜上皮层以及前弹力层位于最外层属表,后弹力层及角膜内皮层为里,位于中间的角膜基质应属于半表半里,因此,病毒性角膜炎常以风邪袭表为先导,治疗上,疾病早期应以疏风解表为主。风邪为患不外风热、风寒两种,根据辨证可选用相应的方剂,但是在疏风解表的同时不可忘记活血通络药物的应用。角膜黑睛五轮辨证属于风轮,自身没有血管,其营养很大程度上依靠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的补给,而房水又为津液所化,津血同源,活血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房水及角膜缘血液循环,改善角膜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另外,肝开窍于目,肝藏血,主疏泄,当血液充盈,无瘀无滞,方能上养目窍。因此,吕海江教授在治疗该病时,常在疏风解表的同时佐以活血通络药,如当归、赤芍、白芍、三七粉等,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2)明目退翳,还需养阴: 退翳之法应当分层次,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有所倚重。病急症重治其标,在治疗主症的同时适当佐以明目退翳的药物;病缓症轻治其本,以明目退翳为主。从临床上看,许多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在求治中医眼科之前已经用过多种眼药水,且持续的时间较长,迁延不愈,有的于感冒、过度劳累、精神疲惫或月经期间抵抗力下降时复发。该类患者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应当在明目退翳法的同时加入养阴之品以扶助正气。因久病多虚,日久伤阴,眼局部得不到神水如房水、泪液等阴液的充分濡养,则抵抗力下降,诱而发病,即使在临床好转后也容易复发。水能涵木,因此,养阴药的应用有利于神水的生成。另外,眼药水中防腐剂对眼表长期的刺激也会影响泪膜功能,导致泪液的相对缺乏,影响角膜失润,抵御功能下降。所以吕海江教授在治疗病情迁延、频频复发患者时,常酌加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玉竹等养阴药。
(3)分期治疗,有所偏重: 发病时期的不同,外邪侵犯角膜病位的深浅,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治疗上也要有所侧重。根据发病的不同时期及角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期。早期:病初起,角膜出现点状、片状混浊,如针尖或秤星,大小,色灰白或微黄,角膜周围轻度充血,畏光流泪,碜涩不舒,可伴头痛鼻塞,苔薄黄,脉浮数。此时翳初成,症状轻,可疏散风邪,兼清内热,方用桑叶、菊花、金银花、玄参、黄柏、牡丹皮、茺蔚子、白蒺藜、三七粉(冲服)加减。病毒性角膜炎的形成,不外风、火、热、毒四邪,但亦有少数由寒所致者。若早期角膜出现点状、片状混浊,角膜充血不明显,轻度的畏光流泪,鼻流清涕,全身恶寒发热,寒重热轻,苔薄白,脉浮紧。此时可发散风寒,药用防风、羌活、薄荷、荆芥、桔梗、川芎、麻黄加减。中期:角膜炎性混浊联缀溃陷,扩大加深,呈树枝状、地图状或如圆盘状,睫状体充血或混合充血,畏光流泪,小便黄,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此时翳大厚、症状重,可清热凉血散邪,兼以养阴。药用牡丹皮、麦冬、菊花、当归、连翘、白芷、羌活、茺蔚子、三七粉(冲服)加减。当出现头身困重胸闷,小便黄,大便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蕴蒸,应芳香化湿兼以清热,药用藿香、厚朴、车前子、滑石、薏苡仁、竹叶、黄芪、大黄(少许)加减。晚期:病至后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沙涩疼痛,伴轻度睫状体充血,或在原来的瘢痕上又出现活动性炎性病灶,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此时病情缠绵,暗耗阴血,易出现血虚生风,可养阴清余邪,退翳明目,药用密蒙花、青葙子、谷精草、玄参、蝉蜕、茺蔚子、知母、生地黄、牛膝、当归加减。
(4)内服外熏,不可偏废: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眼科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物理刺激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在熏眼的过程中,热气蒸腾上熏眼部,热蒸气产生的温热效应一方面能加速眼部的血液循环,达到疏通经络,增强眼部抵抗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刺激泪液的分泌,泪液的冲刷作用有利于眼部毒邪外出。当药液温度下降达到常温时,将药液过滤,用消毒纱布或棉签蘸取药液不断淋洗眼部,并频繁眨眼,使药物直达病所,达到增强疗效、缩短病程的目的。因此,治疗该病应当双管齐下,内服中药与外部熏洗并举,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收到较好的效果。熏洗剂主要由内服汤药组成,熏眼时要以皮肤可以耐受的温度为宜。洗眼时应将药液过滤两到三次,以免药渣进入眼部,引起不适。熏洗后点眼,闭目3~5分钟,每日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熏洗2~3次,每次15分钟。
畏光、流泪,涩痛、抱轮红赤,黑睛见点状或星状混浊,伴恶风发热,鼻塞,口干,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涩痛、灼热怕光,热泪,白睛红赤,黑睛生翳,扩大至团状或者地图状。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伴口苦、胸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畏光、流泪、疼痛、白睛混赤,黑睛星翳融合如地图状。头身困重胸闷,小便黄,大便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眼干涩不适,羞明,黑睛生翳日久,迁延不愈,或偶尔发作,伴乏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热退翳。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20g,连翘10g,牛蒡子10g,荷花10g,鱼腥草15g,桔梗10g,荆芥9g,薄荷9g等。
随症加减:怕光流泪重者,加防风、桑叶、白蒺藜、白芷;热重者,加赤芍、牡丹皮、大青叶;并用赤芍、秦皮、芒硝活血解毒。大便干者加石膏;夹湿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
治法:清肝退翳。
方药:新制柴连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12g,黄连9g,黄芩9g,白芍10g,牡丹皮18g,蔓荆子12g1,栀子15g,荆芥10g,防风10g等。
随症加减:眼红较重者,加黄连;小便黄赤者,加车前草、决明子;黑睛水肿重者,加茺蔚子、金银花、大青叶。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g,滑石30g,薏苡仁18g,通草9g,竹叶9g,蔻仁10g,厚朴10g,半夏10g,白蒺藜12g,荆芥10g,防风10g等。
随症加减:若球结膜充血,眼泪黏稠者,加黄芩、桑白皮;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白茅根、川牛膝等。
治法:滋阴清热退翳。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2g,黄柏9g,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8g,防风10g,薄荷9g,桔梗12g等。
随症加减:云翳较重者,加菊花、蝉蜕、木贼;虚热较重者,加玄参、川牛膝、知母、黄柏;眼干涩重者,加太子参、麦冬。
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在角膜内建立潜伏感染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根本的治疗是控制炎症,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眼部可以滴用抗病毒滴眼液,如0.1%阿昔洛韦滴眼液,涂用阿昔洛韦眼膏或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必要时口服阿昔洛韦。当发生角膜基质炎或角膜内皮炎时,眼部可适当滴用糖皮质激素。为了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也可以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全身可以采用支持疗法,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等药物,以促进角膜溃疡的愈合。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时,眼部应滴用睫状肌麻痹剂,炎症稳定后可根据角膜混浊程度及视力情况,再进行辨证。
病例1: 李某,男,16岁,学生。初诊时间2009年8月3日。
主诉:左眼红痛畏光流泪10天。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偶发感冒,自服药物1周左右病愈,随后出现左眼红痛,畏光流泪,伴视力下降,曾在当地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具体用药不详)疗效不佳。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4,角膜偏颞侧树枝状白色混浊,荧光素染色呈阳性,轻度睫状体充血,余(-)。
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树枝状角膜炎(左)。
中医诊断:聚星障(外感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退翳明目。
方药:桑叶15g,菊花12g,金银花20g,玄参12g,三七粉3g(冲服),防风12g,茺蔚子15g,生甘草6g,白蒺藜12g,黄柏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外用:桑叶、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各15g,水煎熏洗左眼,每日2次。
二诊:2009年8月10日。左眼畏光流泪减轻,睫状体充血消退,角膜浸润灶缩小,守上方不变。5剂,每日1剂。
三诊:2009年8月16日。眼部畏光流泪症状基本消失,左眼视力恢复至0.6,角膜荧光素染色呈阴性。于8月10日处方去黄柏、三七、白蒺藜,加麦冬12g,生地黄15g养阴,蝉蜕、木贼各9g退翳。继服半月后左眼视力增至0.8,角膜病变完全消退。
按语: 该病继发于外感之后,余邪未清,复感风热,故舌脉可见舌苔薄黄,脉浮数。翳初成,症状轻,病位表浅,可疏散风邪,兼清内热。方药选用风轮病主方联合疏风清热解毒药物如:桑叶、菊花、金银花,以及退翳明目的药物如白蒺藜等加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该患者病情缠绵,暗耗阴血,养阴之品以清余邪,退翳明目,故在疾病后期选用生地黄、麦冬等。
病例2: 王某,男,35岁。初诊日间:2003年4月18日。
主诉:左眼红痛酸涩、畏光流泪3年,加重3周。
现病史:患者自诉3年前感冒后患病毒性角膜炎,此后频频复发。3周前患者因持续加班而致外感发热,经治疗后感冒症状有所缓解,但眼部开始赤红,疼痛流泪,畏光较为明显,到省某医院求治,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给予阿昔洛韦眼药水、妥布霉素眼药水,频繁点眼,1周后以上症状得到缓解,但之后眼红酸涩、疼痛畏光症状未能改善,遂转求中医药治疗。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眼科检查:视力左眼视力0.3,不能矫正,球结膜充血(++),睫状充血(+),角膜上皮层有灰白色点状浸润灶,荧光素染色(++),前房深浅正常,房水透明,瞳孔对光反射尚好,晶体透明,玻璃体及眼底正常。
症状: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微干,脉数。
西医诊断:左眼病毒性角膜炎。
中医诊断:左眼聚星障(阴虚邪留证)。
治法:养阴生津,退翳明目,佐以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生地黄、玄参各30g,金银花20g,麦冬、牡丹皮各15g,桑叶、菊花各12g,茺蔚子、防风、白蒺藜、蝉蜕各10g,蛇蜕6g,三七粉(冲服)3g。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留药渣添水200mL,煮沸后乘热气熏眼,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二诊:2003年4月24日。左眼睫状充血减轻,角膜上皮点状浸润明显减少,仅在角膜缘残留数点,眼酸涩症状仍在。7剂,守上方去牡丹皮,继续如法治疗。
三诊:2003年4月20日。左眼视力0.6,眼部不适症状消失,结膜充血及角膜上皮点状浸润等症状消失,临床治愈。随访1年,病未再复发。
按语: 该患者病毒性角膜炎病患3年,反复发作。久病多虚,本次又是加班劳累,御邪之力减弱之后发病。病初患者发热,阴液耗伤,口干、舌红、苔薄黄微干即是风热伤阴的佐证。用抗病毒眼药水后眼部症状虽得到缓解,但是阴液缺少病机仍存,仍有局部酸涩疼痛、畏光流泪、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灰白浸润等症状久难消除。此时,缓则治其本,治则以养阴生津,退翳明目为主,加入少量疏风清热,活血通络药物,收到较好疗效。
病例3: 李某,男,35岁。初诊时间2007年8月1日。
主诉:左眼涩痛畏光流泪5天。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左眼涩痛、畏光流泪。在当地诊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经治好转。5天前因感冒劳累本病再发,来诊。
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
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2(无法矫正),抱轮红赤,黑睛中央呈陈旧性盘状混浊,周边有灰白色点状浸润,荧光素染色阳性。
症状:左眼涩痛连及眉骨及前额,咽干口苦,溲赤,苔黄,脉弦。
西医诊断:左眼病毒性角膜炎。
中医诊断:左眼聚星障(肝胆火炽证)。
治法: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处方:龙胆草15g,柴胡12g,栀子15g,泽泻12g,木通10g,木贼10g,蝉蜕9g,白菊花12g,白芷10g,刺蒺藜10g。5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07年8月7日。患者全身症状减轻,黑睛中央仍有陈旧性盘状混浊,周边灰白色混浊消失。调整处方:生麻黄5g,蔓荆子15g,藁本10g,木贼10g,蝉蜕12g,密蒙花12g,白菊花12g,白蒺藜10g,茺蔚子15g,三七粉3g(冲服),10剂,日1剂。
三诊:2007年8月17日。左眼视力0.6,黑睛中央盘状混浊明显减小,全身症状消失。方药:黄芪15g,当归12g,木贼10g,升麻6g,茺蔚子15g,麦冬15g,熟地黄20g,甘草6g,三七粉3g(冲服)。15剂。复查3个月患者没有复发。
按语: 此患者为感受外邪,阳明经受侵,入里化热,引起肝火炽盛,黑睛受灼,故病变扩大加深,治疗以清肝泻火,退翳明目为原则,主要泄肝火为主,加用明目退翳疏风中药,进行治疗。二诊患者肝火症状已经减轻,为防止中央陈旧性盘状混浊难以消退,治以辛温发散,采用退翳明目法,药用麻黄、蔓荆子、蝉蜕、密蒙花等。三诊后患者复诊,左眼视力改善,黑睛中央盘状混浊大为好转,余症消失,考虑病至后期,难免耗气伤阴,为进一步巩固治疗,让患者服用补气养阴,退翳明目之剂,药用黄芪、当归、木贼、蝉蜕、升麻、茺蔚子、麦冬、熟地黄、甘草,外用八宝拨云散点眼,以巩固疗效,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病例4: 王某,女,51岁。初诊时间2019年3月2日。
主诉:右眼畏光、流泪1月余加重7天。
现病史:2个月前,患者曾患感冒,感冒痊愈后2周出现右眼畏光、流泪疼痛,随到我院眼科就诊。
检查:右眼视力0.8(无法矫正),球结膜3点钟方向约1象限,睫状充血,近角膜缘角膜上有2mm×2mm面积大小灰白色病灶,微隆起,表面有少量脓苔,对应处角膜内皮轻度皱褶,前房房水清,瞳孔对光放射正常。荧光染色(+),余(-)。全身无明显异常,舌脉正常。
西医诊断:右眼病毒性角膜炎。
中医诊断:花翳白陷(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退翳。
方药:苦参30g,金银花30g,牡丹皮15g,茺蔚子15g,香附12g,三七粉2g,生地黄15g,滑石30g,川芎12g,当归12g,荆芥10g,防风10g。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眼局部点阿昔洛韦点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各每日4次,氧氟沙星眼膏睡前点患眼。嘱慎起居,减少看电脑、手机时间。
二诊:2019年3月9日。患者眼疼症状减轻,右眼视力0.8,球结膜混合充血减轻,角膜病灶缩小,病灶表面粗糙,微隆起。守上方,去香附,加密蒙花10g,蝉蜕6g,调整处方为:苦参30g,金银花30g,牡丹皮15g,茺蔚子15g,三七粉2g,生地黄15g,滑石30g,川芎12g,当归12g,荆芥10g,防风10g,密蒙花10g,蝉蜕6g。14剂,日1剂。其余治疗不变。
三诊:2019年3月25日。左眼视力1.0,角膜病灶基本消失,病灶平复,留薄层云翳,角膜荧光染色(-),球结膜对应处结膜基本正常,患者诉眼疼消失、看电脑稍久则眼干涩不适。上方去苦参、滑石、加麦冬,白蒺藜,增密蒙花、蝉蜕用量,调整处方为:金银花10g,牡丹皮15g,茺蔚子15g,三七粉2g,生地黄15g,川芎12g,当归12g,麦冬10g,荆芥10g,防风10g,白蒺藜10g,密蒙花12g,蝉蜕9g。14剂。随访1个月,患者痊愈。
按语: 此患者为感冒痊愈后,正气尚未恢复之际,由于工作劳累复感湿热毒邪而发。患者全身并没有阴阳偏盛、偏衰,脏腑功能过亢或不足的相关症状,因此全身辨证无从谈起。但从病灶局部的表现来看,病灶灰白污浊,表面有脓苔覆盖,结合患者病程较长,时好时坏,病情黏滞的特点,和湿邪的性状一致,考虑患者感冒后正气不足,湿热之邪壅盛,上蒸目珠导致角膜溃疡,病灶糜烂,治疗上应当清热利湿,疏风退翳为治则。方药选用张望之先生经验方“风轮病主方”加减进行治疗。方中重用金银花、苦参、滑石各30g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在此基础上用牡丹皮、茺蔚子、香附、三七开郁导致,凉血化瘀,配合疏风活血之生地黄、川芎、当归、荆芥、防风,从而使湿热清,火毒祛,黑睛风轮病灶恢复。二诊时患者眼部症状缓解,病灶修复,患者焦虑、紧张情绪也有所缓解,故去除活血行气、开郁导滞之香附,增加蝉蜕、密蒙花,逐渐向明目退翳方向过渡。三诊后患者视力改善,黑睛病灶基本恢复,唯残留薄层云翳,视物稍久有干涩之感,考虑中病即止,以防寒凉药物过量反而使邪气沉伏,久而不去,故去除苦参、滑石、减少金银花用量为10g;目珠干涩是由于病情稍久,阴液耗伤,不能润滑目珠所致,因此增加了麦冬,以养阴生津,同时增加白蒺藜以进一步加大明目退翳之功效,收到较好效果。
病例5: 韩某,女,32岁。初诊时间2015年3月1日。
主诉:左眼畏光刺痛1天。
现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疼痛、畏光、流泪,遂到我院眼科就诊。
检查:右眼视力0.6(无法矫正),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表面有点片状灰白浸润,前房房水清,瞳孔圆对光反射正常。荧光染色(+),余(-)。
症状:身热、大便干、牙痛,舌苔黄,舌尖红,脉数。
西医诊断:左眼病毒性角膜炎。
中医诊断:聚星障(胃火上炎证)。
治法:清胃降火,疏风退翳。
方药:黄连9g,当归12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升麻6g,生石膏15g,知母15g,川牛膝12g,麦冬15g,荆芥12g,金银花12g,连翘12g,炒蔓荆子15g,川芎12g,炒栀子12g,黄芩6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眼局部点阿昔洛韦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各每日4次,氧氟沙星眼膏睡前点患眼。
二诊:2015年3月8日。患者诉用药3天后,发热症状消失,牙痛缓解,大便基本正常,眼疼、畏光症状缓解,右眼视力0.6,球结膜混合充血减轻,角膜病灶灰白浸润减少。守上方,去石膏、知母,加薄荷10g,白蒺藜6g,调整处方为:黄连9g,当归12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升麻6g,川牛膝12g,麦冬15g,荆芥12g,金银花12g,连翘12g,炒蔓荆子15g,川芎12g,炒栀子12g,黄芩6g,薄荷10g,白蒺藜6g。5剂,每日1剂。其余治疗不变。
三诊:2015年3月14日。左眼视力0.8,角膜浸润病灶平复,荧光染色(-),球结膜透明,患眼疼、畏光消失,牙痛等全身症状消失。嘱患者慎起居,注意用眼卫生。患者满意而归。
按语: 此患者发病没有明显诱因,从全身症状来看,发热、牙疼、便干、舌苔薄黄,脉数等可以辨证为胃经火热上攻之证,全身有证可辨者取全身辨证,无证可辨时结合五轮、气血津液、阴阳等辨证方法进行,故治疗上以清热降火,疏风退翳为主,选用清胃散联合白虎汤加减治疗。釜底抽薪,火降则眼症渐消。二诊时胃经火热症状缓解,眼症仍在,增加清肝明目、退翳之薄荷、白蒺藜;三诊时患者痊愈,患者曾希望再用几剂中药以巩固疗效,但为防寒凉太过,拒绝患者这一要求。嘱慎起居,注意合理膳食,体现了中病即止的原则。
病例6: 秦某,男,31岁。初诊时间2016年6月25日。
主诉:左眼畏光1周。
现病史: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疼痛、畏光,遂到我院眼科就诊。
检查:右眼视力0.8,球结膜混合充血,6点钟近角膜缘处角膜表面粗糙,上皮灰白浸润,荧光染色(+),对应处下睑缘皮肤充血,余(-)。
症状:面部及口鼻处红色痤疮,呼气热气,口臭,舌苔薄黄,脉数。
西医诊断:左眼病毒性角膜炎。
中医诊断:聚星障(肺胃火炽证)。
治法:疏风清热,退翳明目。
方药: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12g,生地黄15g,当归12g,赤芍12g,车前子15g,柴胡9g,黄连12g,牡丹皮12g,蔓荆子15g,荆芥9g,防风9g,菊花9g,密蒙花12g,蝉蜕6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眼局部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各每日3次,氧氟沙星眼膏睡前点患眼,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1片,每日1次。
二诊:2016年7月2日。患者诉用药后,畏光症状减轻,呼热气症状消失,口臭缓解,左眼视力0.8,球结膜混合充血减轻,角膜缘病灶灰白浸润减轻,对应处睑板充血减轻,面部痤疮减少。守上方,14剂,每日分两次温服,停用阿奇霉素分散片,其余治疗不变。
三诊:2016年7月18日。患者畏光及口臭基本消失,面部痤疮基本消失。左眼视力0.8,角膜病灶平复,荧光染色(-),球结膜透明。上方减密蒙花、蝉蜕,加川牛膝9g,处方调整为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12g,生地黄15g,当归12g,赤芍12g,车前子15g,柴胡9g,黄连12g,牡丹皮12g,蔓荆子15g,荆芥9g,防风9g,菊花9g,川牛膝9g。14剂,以巩固疗效,去除面部痤疮。
按语: 此患者面部及口鼻处红色痤疮,呼热气,口臭,舌苔薄黄,脉数。故辨证为肺胃火炽证。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肌肤及鼻咽部疾病均可归于肺经,肺经被外邪风热所侵,则面部出现痤疮、呼热气,白睛红赤。脾开窍于唇,脾胃主运化,胃火旺盛,脾运不化,水谷入胃积而为热,脾胃火热上攻则唇部痤疮发生;胞睑属脾,下睑角膜病灶对应处睑板红赤。金克木,土(母)不能养木(子),故导致肝木所主之风轮病患发生。治疗上采用疏风清热,明目退翳之法,选用桑白皮汤泄热联合清胃散加荆芥、防风、菊花疏风清热,密蒙花、蝉蜕明目退翳之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到三诊,患者眼部症状缓解,去退翳明目之蝉蜕、密蒙花,加川牛膝引血下行,火气得清,角膜症状得解。
葡萄膜炎又称色素膜炎,是一种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的炎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人群,且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性,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因素,也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创伤等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以及内源性自身免疫反应。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前葡萄膜炎、中葡萄膜炎和后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以及前部睫状体炎。中葡萄膜炎常累及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基底部和周边视网膜及脉络膜,后葡萄膜炎则累及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葡萄膜炎患者可有眼睛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闪光及黑点黑影飘动等自觉症状,常伴有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等疾病。其中前葡萄膜炎急性期可出现眼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壁沉着物,房水闪辉(+),前房积脓或积血,虹膜充血水肿、粘连,纹理展缩不灵,甚则新生血管生成,瞳孔缩小甚至膜闭,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及并发性白内障。中葡萄膜炎急性期可见玻璃体炎症细胞凝集,形成雪球状混浊,睫状体平坦部和玻璃体基底部伸向玻璃体腔,形成雪堤样病变,玻璃体变性、后脱离、积血,严重的可出现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后葡萄膜炎急性期可见眼底模糊,视盘充血,严重时玻璃体混浊使眼底无法见到。早期可见视网膜血管下的黄白斑块,境界模糊,后期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色素沉着,出现白色脉络膜萎缩斑,严重的可造成视网膜脱离、坏死,最终导致失明。对葡萄膜炎的治疗有激素、免疫抑制剂、消炎剂、基因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糖皮质激素具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者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中医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将本病归属于“瞳神紧小”“瞳神干缺”“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范畴。《原机启微·强阳抟实阴之病》曰:“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竟如菜子许。”针对瞳神改变做了较为形象的描述。当病变为前葡萄膜炎而表现为虹膜展而不缩,瞳孔缩小时可归属于中医“瞳神紧小”的范畴;当侵及玻璃体时,患者眼前出现黑影飘动则属于“云雾移睛”;当出现眼前黑花飞舞、视物模糊或变形,眼底有黄白色渗出物或黄斑水肿者属于“视瞻昏渺”。中医对本病的治疗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之原则,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眼部不适症状,在减少激素应用量、毒副作用及复发间隔时间方面有较显著的优势。
吕海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采用整体与眼局部相结合,辨证论治,对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特色。急性期,患者眼部症状明显,此时以快速减轻患者局部症状为主,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期,由于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副作用较大,患者依从性可能较差,病情容易反复,宜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此时即体现出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
根据五轮学说将虹膜归为风轮而属肝,瞳孔归为水轮而属肾,又因肝肾精血同源,所以从脏腑主病来看,葡萄膜炎多与肝肾有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乙癸同源,肝肾之病,可波及脾脏,且相互影响,是故《医宗必读·虚劳》曰:“……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夹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吕海江教授将本病分为三期:早期肝经风热,或肝胆湿热,或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攻于目;中期风湿热邪,流窜经络,上犯清窍;晚期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伤瞳神,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肾阳虚,精气难于上承,目失涵养。故治疗本病多从肝、肾、脾三脏考虑,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清肝、益肾、健脾、温阳为疾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原则。
六淫中,以风、湿、火三邪为多见,三者常兼夹为病,如风火(热)、风湿、湿热等。风为六淫之首,《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而数变。”在本病,虹膜属肝,肝为风木之脏,肝主风,风气通于肝,所以容易招致风邪,且风能生火,火性炎上,因而风火常相夹而为病,因感冒而发病者多与此有关。湿邪致病,黏着难消,多郁而化热,若与风邪相合,可见风湿与湿热,上犯目珠,导致黄仁被灼,而见瞳孔紧小,邪热煎熬而神水混浊。吕海江教授认为,伴有关节炎、黄疸、湿疮等病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至于火,很多急性病例多由肝胆火炽、胃火上攻目窍引起,慢性病例多由病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导致。火为阳邪,瞳孔属肾主水为阴,火强搏水,水实自收,因而虹膜展而不缩,故瞳孔紧小,且易与后方晶珠粘连,使瞳孔偏缺不圆。
起病急,可见眼珠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白睛红赤或抱轮红赤,黑睛后壁见点状沉着物,神水轻度混浊,黄仁肿胀,瞳神展缩欠灵,全身可兼有头额疼痛、发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眼珠疼痛剧烈,痛连眉骨颞颥,畏光流泪,视力下降,患侧胞睑可见红肿,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后壁可看到点状或羊脂状沉着物,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展缩失灵,瞳神紧小或变形,或可见黄液上冲,甚或血灌瞳神,全身可兼有口舌生疮,咽干口苦,溺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本型多见于本病中、后期,发病或急或缓,或反复发作,眼部症状同前,全身可兼有头身困重,骨节酸楚,甚至肿胀、屈伸不利,或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本型多见于嗜食肥甘厚味或感受湿热外邪之人。眼前黑影飘动,视物模糊或变形,神膏絮状混浊,(眼底视网膜黄白色渗出,黄斑或见水肿)全身可见脘腹痞闷,大便溏泄,皮肤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目赤时轻时重,久视劳竭后症状加重,眼干不适,视物昏蒙,神水轻度混浊,黄仁干枯不荣,与晶珠粘连,瞳神干缺不圆,神膏混浊,(眼底可见视网膜色素紊乱和色素脱落)全身可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烦热不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见于久病后期,长时间用激素治疗的患者。目赤较轻,瞳神展缩失灵,与晶珠粘连较甚,或可见瞳神闭锁或瞳神膜闭,全身可见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腹中冷痛,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本病早期以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而表现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治疗上应根据疾病不同时期患者的证候及舌脉情况,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辨证、诊断及用药治疗,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早期清肝经之风热、泻肝胆之实火;中期祛风除湿、清热;中后期健脾化湿,养阴清热;病至后期则以温中补阳为主,并需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随症加减治疗。
(1)肝经风热证
治法:泻肝疏风,清热明目。
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
柴胡12g,黄连9g,黄芩9g,防风10g,栀子12g,龙胆草15g,蔓荆子10g,木通6g,荆芥10g,赤芍12g,甘草6g。
加减:白睛红赤较甚者加生地黄、玄参、茺蔚子等以凉血活血;神水混浊甚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泽泻、猪苓泄热利水;前房积血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茜草等以凉血止血。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肝泻火,利胆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2g,夏枯草20g,栀子12g,黄芩12g,木通6g,泽泻10g,车前子15g,柴胡10g,当归12g,生地黄15g,甘草6g。
加减:白睛发黄者加茵陈、薏苡仁以利湿退黄;黄仁展缩不灵,与晶珠粘连不开者加三棱、莪术以化瘀散结;前房积脓较多者加生石膏、大黄以清热泻火、解毒;口苦、咽干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伴见肝气不舒,胁肋疼痛者加白芍、川楝子以柔肝缓急,行气止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3)风湿夹热证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明目。
方药:抑阳酒连散加减。
生地黄18g,独活12g,黄柏10g,防风10g,知母12g,蔓荆子12g,羌活10g,白芷12g,黄芩9g,寒水石10g,栀子12g,黄连10g,白茅根10g。
加减:风热甚者加茺蔚子、荆芥、野菊花以祛风清热;风湿甚者加佩兰、厚朴以祛风除湿;胸脘痞闷者加白豆蔻、薏苡仁、佩兰、厚朴以芳香化湿;关节红肿疼痛者加络石藤、海风藤、川牛膝、桑枝等以清热通络。
(4)湿热蕴脾证
治法:清热化湿,益气健脾。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10g,厚朴12g,半夏10g,茯苓15g,猪苓15g,车前子15g,薏苡仁30g,白豆蔻10g,杏仁10g,淡豆豉9g。
加减:视网膜见渗出难以消退者加浙贝母、海藻、昆布以化痰散结;肢体重浊不爽者加黄芪、白术、苍术,以益气、健脾祛湿;口黏腻、纳差者加砂仁、佩兰以芳香化湿醒脾。
(5)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方。
熟地黄18g,山药15g,山茱萸15g,泽兰10g,茯苓15g,牡丹皮12g,知母12g,黄柏10g,女贞子15g,墨旱莲20g。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石斛、麦冬以养阴生津;虚烦不得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莲子以养心安神。
(6)脾肾阳虚证
治法:益肾健脾,温肾扶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18g,山药15g,山茱萸12g,淡附片10g(先煎),桂枝10g,泽泻10g,茯苓18g,白术15g,牡丹皮18g,牛膝10g,车前子15g。
加减:下利清谷、腹中冷痛者加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以温肾散寒,涩肠止泻;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加巴戟天、仙茅以温补肾阳。
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中成药,如肝胆湿热可用龙胆泻肝丸,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还可配合雷公藤多苷片口服治疗。此外,尚可结合针灸、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方法治疗本病。
本病强调早期散瞳,防止瞳孔粘连,可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先快速散瞳,之后用阿托品眼用凝胶或眼药水长期散瞳,配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或口服激素及涂用抗生素眼膏,防止局部感染。对于玻璃体雪球样混浊者可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者可行激光治疗。
病例1: 司某,女,53岁。初诊时间2016年5月6日。
主诉:右眼间断疼痛不适1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疼痛不适,曾于当地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右眼虹膜炎”,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期间右眼反复疼痛,未规律用药。3天前,患者自觉右眼疼痛加重,伴眼红、视物不清,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门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8(均不能矫正)。右眼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前房浅,角膜后沉着物(KP)(+),闪辉(+),瞳孔缩小,展缩不灵,对光反射迟钝,直径约2mm,虹膜色素点状脱落,与晶状体后粘连,晶状体轻度混浊,余(-)。眼压:右眼11mmHg,左眼13mmHg。
症状:患侧头部、眼珠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右眼虹膜炎。
中医诊断:右眼瞳神紧小(肝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
柴胡10g,黄连6g,黄芩1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防风10g,栀子10g,龙胆草20g,蔓荆子12g,木通10g,荆芥12g,赤芍15g,甘草6g。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局部配合点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日3次。
二诊:2016年5月13日。自觉畏光、流泪以及视物模糊较前减轻,但右侧头目疼痛仍在。右眼视力0.4,不能矫正,右眼充血(++),角膜水肿减轻,KP(+),闪辉(-),瞳孔药物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直径约4mm,虹膜色素点状脱失。原方去金银花、蒲公英,加白芷10g,川芎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日2次。
三诊:2016年5月31日。患者头目疼痛明显减轻,自觉视力较前提高,大便稍干,舌淡红,苔薄微黄,脉数。右眼视力0.6,矫正0.8,右眼充血(+),角膜清,KP(-),闪辉(-),瞳孔药物性散大,虹膜色素点状脱失。5月13日方去栀子、黄连、黄芩,加决明子2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按语: 本病患者发病急,风热之邪循肝经上扰头目,故出现头目疼痛,白睛混赤,热邪煎灼,故可见神水混浊,黄仁展缩不灵,色素脱失与晶珠粘连,结合舌脉,可辨证为肝经风热证。治疗上,用新制柴连汤加减,本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清肝泄热,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荆芥、防风、蔓荆子祛风清热;柴胡既可辛凉祛风,又可引药入肝;赤芍凉血退赤,木通利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清热、清肝明目之功。二诊时,患者白睛充血较前减轻,仍右侧头目疼痛,故去金银花、蒲公英清热之品,加入白芷、川芎以祛风止痛。三诊时,患者眼部症状明显好转,视力提高,但大便稍干,去栀子、黄连、黄芩此类寒凉之品,防伤脾胃,加决明子以润肠通便。
病例2: 杨某,女,67岁。初诊时间2016年8月3日。
主诉:左眼反复出现视物不清2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眼反复出现视物不清,发作时伴眼红、眼痛,不伴视物变形、头痛、恶心等不适,于外院就诊,诊断为“左眼虹膜炎”,药物治疗后好转(具体用药不详)。1周前,患者因过度劳累,左眼视物不清症状加重,今为求系统治疗,遂至我院就诊。
既往史:10年前双眼先后于外院行白内障手术;高血压病5年,最高160/110mmHg,现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稳定。
检查:视力:右:1.0,左眼视力0.12(不能矫正)。左眼结膜充血(++),角膜清,前房中深,KP(-),闪辉(-),虹膜后粘连,瞳孔缩小,双眼人工晶体在位,眼底大致正常。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劳累后加重,烦躁不宁,口干,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左眼虹膜炎。
中医诊断:左眼瞳神干缺(肝肾阴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养阴明目。
方药:知柏地黄汤和二至丸加减。
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15g,泽泻20g,茯苓20g,牡丹皮15g,知母20g,黄柏10g,女贞子30g,墨旱莲2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
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6年8月9日。患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稍有好转,睡眠有所改善,自觉口渴,舌红,苔薄微黄,脉细数。查视力:左眼视力0.15,不能矫正,左眼结膜充血(+),其余症状基本同前。上方加天花粉20g,石斛20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6年8月30日。患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症状明显减轻,偶感心烦不适,大便偏稀。查视力:左眼视力0.2,不能矫正,余同前,8月9日方去柏子仁,加莲子心6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6年9月20日。患者全身症状均较前减轻,视物清亮,查视力:左眼视力0.2,不能矫正,8月30日方打粉制水丸,继服2个月以巩固治疗。
按语: 该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先天之本渐亏,湿热之邪留不去,暗耗精气,致真精亏损,肾虚水泛,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虚火上炎,煎灼阴精阴血,使精血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濡养腰膝,则见头晕耳鸣,视物不清,腰膝酸软。目为肝窍,虚火循肝经上炎,则可见白睛红赤,黄仁粘连,虚火上扰心神,则烦躁不眠,结合患者舌脉,可辨证为肝肾阴虚证。治疗上,选用知柏地黄汤以补肝肾、滋阴降火。而方中女贞子和墨旱莲组成的二至丸皆归肝肾经,性平而偏寒凉,补阴而不滋腻,加强平补肝肾之用。酸枣仁、柏子仁以养血除烦。二诊时患者口渴明显,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三诊时患者大便偏稀,故去柏子仁,仍自觉心烦,故加莲子心以养心安神。四诊时患者病情较前好转,但不可掉以轻心,继用上方,打粉制水丸,以缓缓用之,巩固治疗。
病例3: 齐某,女,50岁。初诊时间2017年5月9日。
主诉:左眼红痛、畏光,视力下降3天。
现病史: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红痛,伴畏光、视力下降,自行点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无明显好转,遂至我院就诊。
既往史:发现血压高3年,最高165/100mmHg,现口服降压药,血压控制稳定;7年前,患者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
检查:视力:右1.0,左眼视力0.6(不能矫正),裂隙灯检查:左眼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欠清,KP(++),房水混浊,虹膜纹理不清,部分后粘连,瞳孔缩小,呈卵圆形,瞳孔区晶体前囊表面有色素沉着。
症状:患者左眼羞明流泪,目珠坠痛,伴前额亦痛,口苦胁痛,思饮凉食,不寐,溲黄便结。望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左眼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中医诊断:左眼瞳神紧小(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肝泻火,利胆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20g,栀子10g,黄芩10g,木通10g,泽泻15g,车前子20g(包煎),川楝子10g,白芍6g,柴胡10g,当归12g,生地黄15g,大黄6g,芒硝10g(冲化),甘草6g。
3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并用第3次煎液熏洗左眼,湿纱布外敷左眼,同时配以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各每日4次点患眼,口服吲哚美辛25mg,3次/日。
二诊:2017年5月12日。眼部症状稍有减轻,仍觉目痛,守上方继服7剂。
三诊:2017年5月19日。患者左眼羞明流泪、目痛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较前好转,稍感口干口渴,大便偏稀,小便可,舌质偏红,苔黄微腻,脉弦数。查视力:右1.0,左眼视力0.8(不能矫正)。裂隙灯检查:左眼结膜充血(+),角膜尚清,KP(-),房水清,虹膜纹理欠清,部分后粘连,瞳孔药物性散大,瞳孔区晶体前囊表面有色素沉着。二诊方去大黄、芒硝,加葛根10g,天花粉20g,7剂,用法同前。
四诊:2017年5月26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明显减退,纳眠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查视力:左眼1.0。三诊方去龙胆草、栀子,继服7剂,巩固治疗。
按语: 急性期多以实热证为主。本案患者,发病急,病程短,眼部症状表现剧烈。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肝火犯胃,阳明热盛,可见溲黄便结,结合全身其他症状,系由肝胆湿热上攻所致。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其治法应以清肝泻火、利胆祛湿解毒为要,故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为君;栀子、黄芩、柴胡、大黄、芒硝苦寒,泻火通便;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共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黄、当归养血益阴,白芍、川楝子柔肝缓急、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二诊时,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原方继续服用。三诊时,患者眼部症状明显减轻,口干口渴,乃火热之邪煎灼津液,津液耗伤所致,遂加入葛根、天花粉以生津止渴。患者大便偏稀,提示热邪之势已去,故去大黄、芒硝。四诊时,患者眼部症状减退,视力提高,去龙胆草、栀子,因苦寒之品久服恐伤脾胃,继服7剂,巩固治疗。
病例4: 崔某,女,78岁初。诊时间:2017年10月20日。
主诉:双眼间断红痛伴视物不清7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7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间断红、痛,伴视物不清,至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虹膜炎”,予消炎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好转。此后眼部红痛不适症状常因感冒、劳累后加重出现。2个月前因劳累后眼部症状加重,自行点用消炎眼水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20年,最高达170/90mmHg,目前口服药物控制血压稳定。腔隙性脑梗死15年,现病情稳定。37年前,患者因扁桃体炎行手术切除。强直性脊柱炎10年,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10mg,日1次。
检查:右眼视力0.12,左眼视力0.3(均不能矫正)。裂隙灯检查:双眼结膜充血(+),角膜欠清,KP(+),Tyn(-),瞳孔不圆,多次发作后虹膜后粘连,玻璃体絮状混浊(++),眼底窥不清。
症状:乏力,头晕目眩,面色㿠白,腰痛,形寒肢冷,喜热饮,但饮不多,无口唇溃烂等症,睡眠稍差,眠浅,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双眼葡萄膜炎。
中医诊断:双眼瞳神干缺(脾肾阳虚证)。
治法:益肾健脾,温肾扶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黄芪40g,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茱萸20g,淡附片(先煎)6g,肉桂10g,泽泻20g,茯苓20g,白术15g,牡丹皮10g,牛膝20g,五味子20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在服用此方时加用雷公藤片(每日2次,2片/次)调节机体免疫力。
二诊:2017年10月27日。患者自觉全身乏力、头晕目眩较前减轻,夜间仍感四肢末端发凉,大便仍稀,日1~2次,舌脉基本同前。眼科检查同前。原方加巴戟天10g,仙茅12g,淫羊藿20g,继服10天,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7年11月7日。服药后自觉视物较前清晰,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纳眠可,大便稍干,日1次,小便可。右眼视力0.25,左眼视力0.4,双眼结膜充血(-),角膜后KP(+),Tyn(-),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二诊方去淡附片、肉桂,继服14天,巩固治疗。
按语: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加之患病日久,且长时间使用激素治疗,使全身阳气更虚,该案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正虚邪不盛。《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故肾虚则腰痛。脾肾阳气虚衰,气化失常,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故渴而喜热饮,但不多饮则是因阳虚有寒,水停不化所致,结合全身其他症状以及舌脉,可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治疗宜益肾健脾,温肾扶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肾中阳气为人体阳气之根,为生命之火,又称为少火,本方中补阳的主药附子、肉桂均取少量,而辅以六味地黄丸补阴药,其意有二:一是取“少火生气”之意,以鼓舞肾气,而壮火则会食气;二是本着阴阳互根的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配用黄芪、白术、牛膝以健脾,五味子酸收以涩肠止泻。二诊时,患者仍大便稍稀,加用巴戟天、仙茅、淫羊藿以增强温补脾肾之用。三诊时,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偏干,此时阳气渐复,不可再用辛燥峻烈之品,故去淡附片、肉桂。
病例5: 万某,男,41岁,初诊时间2014年6月10日。
主诉:右眼视物不清伴红痛2周。
现病史: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伴眼红、眼痛,曾至当地医院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右眼虹膜炎”,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阿托品眼药水散瞳,百力特眼药水抗炎,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遂至我院做进一步治疗。
既往史:类风湿关节炎3年。
检查:右眼视力0.5(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0。右眼结膜充血(+++),角膜欠清,稍水肿,前房浅,KP(+),闪辉(+),虹膜色素点状脱落,瞳孔药物性散大,眼底大致正常。眼压Tn(OU)。
症状:头身困重,胸闷腹胀,自觉骨节酸楚、屈伸不利,口渴喜冷饮,但饮不多,睡眠尚可,小便不利,大便略干,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右眼虹膜炎。
中医诊断:右眼瞳神紧小(风湿夹热证)。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明目。
方药:独活10g,生地黄15g,黄柏6g,防己6g,知母9g,蔓荆子9g,前胡9g,羌活6g,白芷6g,生甘草3g,防风6g,栀子6g,酒黄芩6g,寒水石10g,酒黄连6g,三七粉4g(冲)。
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上药三煎后加入芒硝20g,冲化,外用,趁热熏眼,每日1次。
二诊:2014年6月20日。患者自觉眼前清亮,右眼疼痛减轻,头身困重、胸闷腹胀较前好转,骨节仍觉酸楚、屈伸不利,舌脉基本同前。查视力:右眼视力0.6,不能矫正,右眼结膜充血(+),角膜清,前房中深,余同前。上方加荆芥10g,野菊花6g,络石藤20g,海风藤20g,继服14剂,内服外熏,用法同前。
三诊:2014年7月4日。患者右眼疼痛及头身困重减轻,四肢骨节活动自觉灵敏度提高,纳可,睡眠稍差,大便偏稀,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数。右眼视力0.8,不能矫正,结膜充血消退,角膜清,KP(-),闪辉(-)。6月20日方去生地黄、黄芩、黄柏、寒水石,加黄芪15g,酸枣仁15g,继服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4年7月22日。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好转。右眼视力0.8,不能矫正,余眼部检查同前。暂不调整用药,守方继服10剂。
按语: 风湿之邪最易与热相结,阻滞于中,则见胸闷腹胀;清阳不升,湿浊上泛,与热搏结,故致目赤、视物昏蒙不清。湿热上蒸神水,则神水黏浊,熏蒸黄仁,则黄仁纹理不清。全身表现之头身困重,胸闷腹胀,自觉骨节酸楚、屈伸不利等,以及舌脉均为风湿热邪为患。患者发病之初,湿热之邪偏重,故选用抑阳酒连散加减治疗。《原机启微》曰:“抑阳缓阴之药也,以生地补肾水真阴为君;独活、黄柏、知母俱益肾水为臣;蔓荆子、羌活、防风、白芷升阳之群药为佐;谓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黄芩、栀子、寒水石、防己、黄连,寒而不走之药为使,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诸用酒者,为引导也。”方中生地黄、知母清热泻火抑阳;三黄及寒水石苦寒泻火,其中黄芩、黄连用酒制,可引导诸药上行;防风、蔓荆子、白芷、羌活、独活、防己祛风除湿,前胡微寒以散风除热,栀子清热利湿,上药共祛风、湿、热三邪。三七活血行气,血通则痛解;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共奏滋阴清热、散风除湿之功。此外,予三煎之药汁加入芒硝冲化熏洗患眼,意在内外合治,祛除风热之邪,缓解局部不适症状。二诊时,患者湿邪渐减,风热之邪犹在,遂加入荆芥、野菊花祛风清热,络石藤、海风藤祛风,舒筋通络。三诊时,患者睡眠稍差,大便偏稀,结合患者舌脉,去寒凉之生地黄、黄芩、黄柏、寒水石,加黄芪辅助正气,酸枣仁养心安神。四诊时,患者眼部及全身症状明显好转,余无特殊不适,效不更方,继服以巩固治疗。
病例6: 叶某,男,63岁。初诊时间2018年8月23日。
主诉:右眼视物不清3年余,加重伴视物变形1个月。
现病史: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至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虹膜炎”,间断予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稍缓解。1个月前患者右眼视物不清症状加重,伴视物变形、视直为曲,自行点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无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25(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0。右眼结膜充血(++),角膜清,前房中深,KP(-),闪辉(-),虹膜色素片状脱落,瞳孔不圆,展缩不灵,与晶体后粘连,眼底隐约可见视盘水肿、充血,视网膜色素沉着以及黄白色硬性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未窥及。右眼黄斑部OCT:黄斑水肿。眼压Tn(OU)。
症状:脘腹痞闷,皮肤瘙痒,食欲不振,口中黏腻,睡眠欠佳,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西医诊断:①右眼虹膜炎;②右眼黄斑水肿。
中医诊断:右眼视瞻昏渺(湿热蕴脾证)。
治法:清热化湿,益气健脾。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12g,厚朴10g,半夏9g,茯苓20g,猪苓15g,泽泻20g,生薏苡仁20g,白豆蔻6g,淡豆豉10g,杏仁9g,荆芥10g,防风10g,黄连6g,陈皮6g,三七粉3g(冲服)。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8年8月31日。患者自觉视物变形稍好转,脘腹痞满及皮肤瘙痒减轻,饮食尚可,舌脉同前。右眼视力0.3(不能矫正)。右眼结膜充血减退,余检查同前。上方继服14剂,煎服方法同前。
三诊:2018年9月12日。患者视物变形好转,全身症状均有改善。右眼视力0.6(不能矫正)。眼底见视盘水肿、充血减轻,仍有视网膜色素沉着及点片状黄白色硬性渗出,右眼黄斑部OCT示黄斑水肿较前明显减轻。余眼部检查同前。二诊方去藿香、荆芥、防风,加三棱10g,莪术10g,浙贝母10g,海藻6g,14剂,煎服方法同前。
按语: 该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加之正值处暑时节,湿热之邪侵袭。清初薛生白的《湿热病篇》曰:“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章虚谷曰:“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热蒸湿动,湿热内蕴,脾失健运,气机阻滞则见脘腹痞闷、食欲不振;湿热泛溢肌肤,阻碍经气则见肌肤瘙痒;湿热上蒸,脉络受损则见视盘充血、水肿;黄斑部属土,脾虚湿盛则见黄斑水肿,结合舌脉,可辨证为湿热蕴脾证,治疗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方中藿香、淡豆豉、白豆蔻、芳香化湿,宣透郁热,配黄连以增强清热之力;厚朴、半夏燥湿健脾;杏仁上宣肺气,通调水道,茯苓、猪苓、泽泻、生薏苡仁淡渗利水于下,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荆芥、防风祛风通络止痒,三七粉活血利水,陈皮调和诸药,全方可开上、畅中、渗下,共达宣通气机、清热燥湿利水之功。二诊时,患者湿热之邪渐减,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守原方继服。三诊时,患者脘腹痞满及皮肤瘙痒减退,眼底渗出难以消散,故用二诊方去藿香、荆芥、防风,加三棱、莪术、浙贝母、海藻以化痰散结。
玻璃体混浊是指玻璃体内出现不透明体,眼前出现黑影飘动。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眼科临床常见体征之一。引起玻璃体混浊的常见原因有外伤、退行性病变、炎症、出血、寄生虫等。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云雾移睛,该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书中对其症状做了形象的描述:“自见目外有如蝇蛇、旗(旌)旆、蛱蝶、条环等状之物,色或青黑粉白微黄者,在眼外空中飞扬撩乱。仰视则上,俯视则下也。乃玄府有伤,络间精液耗涩,郁滞清纯之气,而为内障之患。”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从病理生理上看正常玻璃体是一种特殊的黏液性胶样组织,呈透明的凝胶状态,本身无血管及神经组织,其新陈代谢极为缓慢,它的营养和代谢是通过邻近组织的扩散来完成的。所谓云雾,统属一种虚影幻象,故时有时无,形状不一,或上或下,明处显著,暗处不见。且在闭目时,亦曾有自觉幻象在眼内者。故凡可以导致玻璃体自身退化、后脱离以及由于玻璃体内炎症、出血等的疾病均可以引起。由于该病的病因极其复杂,引起该病的病因很多,在此仅阐述玻璃体液化、变性或后脱离等非器质病变导致的玻璃体混浊。
吕海江教授认为:该类患者更多见于老年人和高度近视患者,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该病在年轻人中也不少见,临床上要分虚实辨治。虚者或肝肾不足,或心血亏虚或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致神膏失养,玻璃体混浊加重;实者多见于肝失调达,郁而化火,上冲于目而引起。治疗上,该病为退行性病,多不引起视力下降,患者平时多没有症状,多是由于眼前突然发现飞蚊或条状或网状物,或原来曾有该病只是在短期内加重引起恐慌而来诊。对于突然发生的玻璃体混浊一定要引起重视,要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玻璃体出血、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等。因此,除了眼部B超之外,详细的眼底检查必不可少,必要的时候还要用三面镜认真检查。病理性因素排除之外,要详细的咨询病因,根据患者的全身及眼部情况进行辨证采用中药及西医治疗。
眼前黑影飘动,如蚊翅,如环状、半环状或伴闪光感,近视,视物昏蒙,眼干涩,易疲劳。全身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细。
自觉眼前黑影浮动,多呈尘状、絮状混浊,视物昏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眠差。苔薄白,脉弱。
自觉眼前黑花,呈絮状、块状红色混浊,视力不同程度下降或有情志不舒,胸胁胀痛。舌苔薄白或黄,脉弦。
(1)肝肾亏损证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15g,山药15g,酒萸肉12g,牡丹皮12g,茯神10g,泽泻9g,当归12g,白芍9g,枸杞子15g,菊花6g,石决明15g,白蒺藜9g。
随症加减:玻璃体混浊较重,酌加昆布、海藻以软坚散结,促进混浊物消散。
(2)气血不足证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熟地黄15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9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
随症加减:食少纳呆者加山药、白扁豆以健脾益气;混浊呈絮状者加浙贝母、苍术;心烦口苦、苔黄腻者酌加黄芩、栀子、车前子以助清热除湿;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茯神、夜交藤等养心安神之品。
(3)肝气不舒证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芍药12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18g,薄荷6g,煨姜6g,昆布10g,海藻10g,浙贝母12g。
随症加减:情志不舒,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栀子、夏枯草、香附;混浊较致密者,可加鳖甲、牡蛎以助软坚散结。
(1)针刺治疗
主穴:睛明、球后、承泣、太阳、阳白、四百。
配穴:百会、光明、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等。
每日1次,主穴选3个穴位,配穴选2~3个穴位,15次为1个疗程,均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疗法
常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光明、肝俞。
常用药物:舒血宁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等。
疗程:每日选择1个穴位,交替选择,15天为1个疗程。
(3)离子导入疗法
活血化瘀药物离子导入,多适用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常用药物为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但需要注意,视网膜新生血管较多的患者要慎用或小剂量使用,以免引起再次出血。
玻璃体变性不影响视力者无须处理。玻璃体后脱离不伴有视网膜裂孔者无特殊治疗。如有视网膜裂孔,可行激光治疗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原因不明者,需密切观察;有明确病因者,对因治疗。玻璃体炎症以对因治疗为主,根据检查结果选用抗菌、抗病毒等药物治疗。
病例1: 刘某,女,61岁。初诊时间2018年7月11日。
主诉:双眼前有线条状黑影飘动半年,加重2周。
现病史:半年来,无意间发现眼前有蚊蝇状黑影飘动,到当地眼科就诊诊断为“飞蚊症”,给予“胺碘肽滴眼液”效果不理想;2周前眼前黑影增多,性状也由黑色点状黑影变为条状,遂来诊。
既往史:患糖尿病2年
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晶体轻度混浊,散瞳后可以看到少量点、线状混浊物,眼底检查(-)。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
症状:腰膝酸痛,眠差。舌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玻璃体混浊(双)。
中医诊断:云雾移睛(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补肝肾,明目化浊。
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泽泻10g,茯神10g,牡丹皮15g,当归12g,五味子10g,怀牛膝15g,杜仲15g,菟丝子15g,昆布15g,海藻15g,酸枣仁30g,柴胡6g。
7剂,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8年7月20日。患者自诉眼前黑影减少,腰痛,眠差明显改善。上方去杜仲、茯神,加浙贝母以增加散结之力。14剂,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
三诊:2018年8月13日。患者诉眼前黑影基本消失,睡眠改善,腰痛消失。改明目地黄丸,嘱生活规律,不可过劳,定期复查,患者满意而归。
按语: 本例患者半年来眼前有少量黑影飘动,诊断为“飞蚊症”。由于症状较轻对生活没有造成影响,故点“胺碘肽眼水”效果不佳后就没再进行治疗。但半个月来,患者自觉眼前黑影明显,担心眼部出现问题遂到门诊求治。初诊时患者腰痛失眠症状较为明显,详细追问病史,近1年来患者为照顾3岁孙子从老家到京,到京后家务繁忙,出现腰膝酸软症状,半年后眼前有少量飞蚊飘动。1个月前,第二个孙子出生,白天需要照顾产妇、做家务,晚上还要照看小孩,自觉乏力、腰酸痛明显加重,半个月前眼前黑影突然增多。从患者病史及全身症状来看,由于日久劳累导致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神膏失养,玻璃体液化,混浊物生成而引起本病。治疗上,采用滋补肝肾、化浊明目的方法进行治疗。为提高补肝肾明目之效果,增加了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牛膝、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昆布、海藻以软坚散结等。用药后患者全身及眼部症状明显减轻,调整处方,指导患者生活起居及注意事项后,症状进一步改善。为巩固疗效,最终改为中成药明目地黄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西医的角度而言,单纯飞蚊症不需要也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但是在临床中如能从中医角度入手,详查病因,辨证准确,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病例2: 张某,男,61岁。初诊时间2017年10月30日。
主诉:双眼前黑影飘动2周。
现病史:2周前,患者到京帮子女装修房子,为赶工期劳累后出现眼前有黑影飘动,遂来诊。
既往史:高血压2年,糖尿病1年,用药情况下血压、血糖正常。
检查:右眼视力1.5,左眼视力1.5。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瞳孔圆,晶体皮质轻度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未见出血、渗出、水肿。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
症状: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动则更甚,舌质淡,脉细。
西医诊断:玻璃体混浊(双)。
中医诊断:云雾移睛(脾肾两虚证)。
治法:补肾健脾,明目化浊。
方药:四物五子汤加减。
枸杞子10g,车前子10g,桑叶10g,菟丝子10g,楮实子10g,决明子10g,桑椹子10g,制首乌15g,黄精10g,菊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黄芪30g,炒白术10g,茯苓15g。
14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嘱劳逸结合,按时作息,注意饮食。
二诊:2017年11月15日。患者自诉眼前黑影基本消失,腰膝酸软及乏力症状改善。上方去茯苓,加川贝母10g,继续服药10剂而愈。
按语: 本例患者年过六旬,赶工期劳累后发病。装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思伤脾,再加上饮食不规律,耗气伤神,导致脾气虚弱,神疲乏力。肾主骨,久站伤骨,久坐伤气,容易引起肝肾气血不足引起腰膝酸软。脾胃先天之本、肝肾后天之本均受到影响则气血津液不能上乘,导致眼前有黑影飘动。治疗上则以补肾健脾、养血明目、化浊为治疗原则,使脾气、肾精、气血充足则目视睛明,眼内黑影散去。方药选用四物五子汤加减,是在补气养血之四物汤的基础上增加决明子、枸杞子、菟丝子等大批具有益肾填精、补肝肾明目作用的种子类药,以及具有补气健脾升阳的黄芪、白术、茯苓,从而起到了治本的目的。14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遂增加川贝母以化痰散结促进眼内混浊物消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3: 窦某,男,31岁。初诊时间2019年2月28日。
主诉:双眼前黑影飘动2周。
现病史:2周前患者父亲去世后,情绪低落,休息不佳,遂引起眼前有黑影飘动,在当地眼科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今自觉症状加重,遂来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近视、外伤等病史。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1.0。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瞳孔圆,晶体透明,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
症状:情志抑郁,嗳气,口苦,咽疼,舌质红,脉弦数。
西医诊断:玻璃体混浊(双)。
中医诊断:云雾移睛(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解郁,降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15g,栀子15g,夏枯草18g,柴胡12g,白芍15g,当归12g,炒白术12g,茯苓15g,薄荷6g,茺蔚子12g,香附18g,熟地黄18g,川芎12g,黄芪18g,昆布15g,海藻15g。
7剂,中药颗粒剂,每日2次,口服。配合心理疏导,注意饮食。
二诊:2017年3月7日。患者自诉眼前黑影明显减少,口苦、咽干症状消失,情绪稍有好转。去夏枯草,加川贝母10g,酸枣仁30g,继续服药14剂而愈。
按语: 本例患者年龄较轻,眼部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细询病因获知和家庭变故有关。由于亲人去世,导致肝气不舒,肝藏血,肝血不能上达目窍,则目失所养,眼前黑影出现;郁久化火则火热上炎咽疼、口苦;舌质红,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火之证。治疗上,以疏肝解郁,降火为主,方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内障病主方加减。方中牡丹皮、栀子、夏枯草、柴胡、白芍、茺蔚子、香附、薄荷清肝火,散郁结,治本;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四物养血,黄芪补气,肝气、肝血充足则能治火散郁,再配合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治标,共同收到较好的效果。二诊,患者咽干、口渴症状缓解,情绪改善,肝火既消,则减清火之力,去夏枯草。增加川贝母,清热化痰散结促玻璃体内浊气去除,患者睡眠欠佳又增加酸枣仁养心安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4: 李某,女,55岁。初诊时间2019年4月1日。
主诉:左眼前黑影飘动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爱人到疫区工作,因担心其安危,出现精神紧张,眼前有黑影飘动,伴眼前闪光感,未曾治疗,今自觉症状加重,遂来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检查:视力: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8。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瞳孔圆,晶体透明,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
症状:性格急,易激动,双侧太阳穴部位胀痛,伴头晕、乏力、眠差,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脉弦数。
西医诊断:玻璃体混浊(双)。
中医诊断:云雾移睛(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心降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归脾汤加减。
牡丹皮12g,栀子12g,醋柴胡12g,玫瑰花12g,当归12g,炒白术12g,茯苓15g,郁金12g,珍珠母30g,炒酸枣仁30g,丹参15g,佛手12g,山药15g,白芍10g,昆布15g,海藻15g,黄芪30g。
14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9年4月14日。患者眼前黑影减少,睡眠改善,头晕、乏力、纳差、胁肋不舒、口苦、咽干症状缓解,双太阳穴胀痛消失。上方去佛手、郁金,加枸杞子、菟丝子各18g,继续服药7剂。
三诊:2019年4月21。患者自诉眼前黑影基本消失,不注意看时已经察觉不到,全身症状缓解。改用中成药逍遥丸以巩固疗效。
按语: 患者平时性格较急,这次由于焦虑而眼前出现点状黑影,伴有乏力、失眠,及太阳穴和胁肋部胀闷不适、口苦等症,辨证为肝郁化火证。患者精神紧张后肝气郁结,经络郁阻,肝火扰动目窍,出现眼前黑影。肝木克脾土则食欲不振、乏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化生气血精微不足,清气不能上扬,心气受损则头晕,失眠,心脾两虚证并见。治疗上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以清肝经郁热为主,补心脾之虚为辅,方用丹栀逍遥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方中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玫瑰花清肝经郁热,配合佛手、郁金疏散肝经郁滞之气,气顺火消;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珍珠母、丹参补气健脾,养心安神;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治标,使眼前黑影消退。14剂后患者肝经循行部位胁肋部及太阳穴少阳胀闷感消失,减去佛手、郁金行气之品。因玻璃体属于瞳神疾病,五轮辨证和肾脏关系密切,故增加枸杞子、菟丝子补肝肾明目。三诊时,患者眼部及全身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改用中成药。对本例患者的治疗提示在辨证过程中主症和兼症同时出现时要分清主次,标本兼治。
病例5: 孙某,女,42岁。初诊时间2018年11月9日。
主诉:左眼前有尘状黑影飘动2天。
现病史:2天前,左眼前突然有尘状黑影飘动,由于工作繁忙未曾治疗,今来诊。
既往史:曾患高度近视26年。
检查:左眼视力0.3,矫正1.0;右眼视力0.2,矫正1.0。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晶体透明,散瞳后可以看到玻璃体内少量血性混浊物,眼底行直接眼底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三面镜检查示周边视网膜马蹄形裂孔,裂孔周边视网膜浅脱离范围1PD。眼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玻璃体后脱离。
症状: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①双眼玻璃体混浊;②左眼视网膜裂孔。
中医诊断:云雾移睛(气血不足证)。
治疗:裂孔周围行532眼底激光光凝,能量320mW,时间0.2秒,光斑:3级,点数110点。嘱患者休息,回家后静养,一周后复查。
二诊:2018年11月16日。患者自诉眼前黑影减少,三面镜检查示视网膜平复,裂孔周围视网膜脱离范围减小,激光斑隐约可见,补充激光治疗。继续观察。
三诊:2018年11月25日。患者复诊,眼前黑影消失,三面镜检查,视网膜平复裂孔周围激光斑清晰可见,包裹裂孔。患者痊愈,嘱定期复查。
按语: 本例患者为中青年女性,为一公司中层,主管销售,中学期间已近视。此次就诊以玻璃体突然出现混浊为主症,常规玻璃体及直接眼底镜检查均没发现眼底异常,经三面镜检查后才发现周边视网膜有马蹄形撕裂孔,经眼底激光治疗后患者恢复,避免了因失治误治引起视网膜大面积脱落的可能。该患者提示我们对于突然发生的玻璃体混浊患者,不要想当然认为是“飞蚊症”,而忽视了对眼底的详细检查。该例患者是在玻璃体后脱离过程中,撕裂视网膜,扯断视网膜上的血管所引起,由于病变非常靠近视网膜周边,常规眼底检查没能发现病灶,三面镜检查发现了问题,及时进行激光治疗后,避免了手术。除此之外,即使眼底完全正常,也要提醒患者如果混浊物或黑影固定,随眼球移动而移动或眼前有暗影逐渐扩大,或如炊烟状、尘状的大量混浊物出现,或伴随视力突然下降时,一定要及时随诊,及时发现眼底的其他问题以防误诊。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在50岁以上人群中多发的一组黄斑部视网膜及其下营养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和脉络膜的退行性病变。该病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目前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多认为其发病可能与年龄、种族、遗传、吸烟、环境、饮食、慢性光损害、心血管疾病、免疫异常等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病早期,患者自觉有轻度的视物变形或(和)中心视力障碍,眼底检查发现黄斑区色素紊乱、色素脱失,呈地图样外观,散在黄白色玻璃膜疣,失去黄斑正常结构,临床称为干性或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程日久,黄斑部脉络膜下出现新生血管膜,黄斑区反复发生出血、渗出,患者中心视力严重下降,中心暗影遮挡,视物变形加重,随出血、渗出逐渐吸收,黄斑区局部组织机化,呈黄白色瘢痕,中心视力永久丧失,临床上称为湿性或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主要围绕着如何抑制或消退脉络膜新生血管而进行,采用光动力疗法(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激光光凝、放射疗法、手术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治疗。
古医籍中,没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名的有关记载,《证治准绳》有类似描述:“若人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其时犹月之过望远,天真日衰,自然目光渐衰。”根据该病临床表现特点,多将其归属为“视瞻昏渺”“视直为曲”“云雾移睛”“暴盲”等范畴。当病变引起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视力减退、视物变形时,可归属于“视瞻昏渺”“视直为曲”范畴;当少量出血进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混浊时,属于“云雾移晴”;如果大量出血进入神经上皮下或玻璃体内引起视力骤降者,则可归属“暴盲”之中。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频域后节OCT的不断发展,我们对AMD的认识更加准确、精确,赋予了中医局部辨证、微观辨证科学、翔实的客观依据,结合中医宏观辨证,AMD的中医、中西医诊疗思路不同以往,有了更科学更丰富的内涵。
吕海江教授强调中医治病要有整体观,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就眼论眼,要坚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既要考虑局部,更要重视全身。遵循疾病整个发展演变规律,谓其“本”;侧重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病理特点和病证差异,谓其“标”。在中医整体辨证,治其本的基础上,重视眼局部微观变化,适时联合抗VEGF疗法、PDT疗法等,达到中西合参,标本兼治。吕海江教授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AMD诊疗思路。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因是多元的,但究其根本是年老体衰,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在眼部的一种体现,与脾、肝、肾,特别是脾胃关系密切。《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脾胃”。张望之教授在《眼科探骊》中谈到“黄斑属脾”,并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论述。眼科先贤陈达夫教授在眼科六经辨证中也明确提出:黄斑色黄,又居中,故属足太阴脾经。黄斑是中心视力最敏锐的部位,黄斑能否明视万物,全赖精气。先天之精气人生即定,后天之精气,主要由脾化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兰室秘藏》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吐故纳新,运化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血津液生化无穷,上承于目,黄斑得养,神光充沛而不病,反之,年老体衰,脾气日渐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承养目,黄斑部失去营养则出现色素紊乱,中心反光点消失,变生玻璃膜疣等。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聚湿生痰,表现为黄斑部水肿、渗出等,故治疗应以健脾为主进行调治。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瘀同源,可以互化,又易相兼为病,故老年人多痰多瘀或多痰瘀同病,且老年病多有一个长期慢性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的气血瘀滞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眼与脏腑之间,依靠经络的连接贯通,保持着有机联系,并通过经络不断输送气血,才维持了眼的视觉功能。生理上经络为联接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在病理状态下也成为邪气由表入里、循经入目的传变途径,又络主血,为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致病的场所。经脉久病,邪气入络,可导致气滞、瘀血与痰浊,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解剖结构上,眼内脉道幽深,络脉细小,分布广泛,具有渗濡灌注及血气运行缓慢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理上易于瘀滞而渗化失常,百病丛生。津血同源,水能病血,血能病水。《景岳全书·痰饮》曰:“痰涎皆本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而气血即成痰。”故缠绵难愈的老年性黄斑变性在临床中多表现为痰瘀水湿相合为病,导致黄斑部出血、渗出、水肿等。吕海江教授结合临床中湿性AMD的眼部、全身体征,和对脾气虚弱基本病机的认识体会,认为痰瘀互结是脾虚功能衰退,导致目视不明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和关键证型。年老体衰,脾气虚弱,气虚无力鼓动血运,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或因气不摄血,血溢络外,在眼底可见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病变,离经之血为瘀,瘀血阻络,目不能视。脾虚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聚湿生痰,表现为黄斑部水肿、渗出等,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描述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本病以虚为本,脾气虚弱为该病最根本之病机,为诸症之首,当病情不断发展,色素上皮屏障功能破坏,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大量出血、渗出时,变生痰、瘀、水、湿互结,虚证转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审视瑶函》指出“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气所化之精汁”,黄斑能否聚光视物,全赖精气,精气所生,一由先天,一源后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只有肾精充足,脾气健旺,五脏六腑之精气才能上注于目,而目视精明。张景岳曰:“精血之海,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人既生则先天禀赋已成,后天主要由脾胃来化生,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日久则肝血因之而亏,肾精因之不足,从而继发肝肾不足之病证。《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又曰:“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之血,因其轻清上升于高而难得,故为之真也。”指出营养目窍的真血来源于肝脏。因为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调节人体气机的功能,且肝脉直接上连目系,是真血上达目窍的重要通道。故肝血充足,肝气盛,则目视精明,若肝血亏虚,则目窍失养,视衣萎缩而视物昏暗。久虚可致瘀,久病可致郁,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留著视衣,遮蔽神光,而视物不清。《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又《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肾脏对体内水液的分布、储留及排泄等具有重要作用。眼组织内富含水液,其分布、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密切相关,若肾气虚,气化不足,水液代谢障碍,则体内储留之水上犯于目,致使视衣水肿,甚或出现渗出等病变,故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在脾、肾、肝三脏,健脾为本之时,时刻不忘补益肝肾。
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黄斑区有出血、渗出,色素上皮脱离,神经上皮水肿等。兼见头晕心悸,面色少华,体倦乏力,食少纳呆,眼易疲劳,唇淡,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口淡不渴,脉细弱。
视物昏蒙、视物变形。眼症同前,全身兼见头身沉重,胸闷纳呆,口唇紫暗,舌质暗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视物昏蒙,视物变形,黄斑玻璃膜疣或萎缩、瘢痕形成。兼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虚烦不寐,大便密结,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本病以虚为主,脾气虚弱,肝肾不足为其基本病机。痰、瘀、水、湿贯穿始终,为本虚标实证,故临床治疗无论变生何证,应以补气健脾、滋养肝肾为主治本。同时,结合眼底所见,适时给予或止血、化瘀、祛痰、利水、化湿等治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治疗。
(1)脾气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明目。
方药:益气复明汤。
黄芪30g,党参15g,升麻10g,茯苓20g,葛根10g,赤白芍各12g,茺蔚子18g,三七粉3g。
随症加减:眼底黄斑部渗出、水肿较多者加活血利水之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出血较多加止血明目药。早期新鲜出血加旱莲草、仙鹤草、生侧柏叶、茜草、藕节等,陈旧出血用桃仁、红花、三棱、文术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活络通瘀,化痰散结,通窍明目。
方药:活络散结汤。
桃仁12g,红花12g,水蛭3~6g,茺蔚子18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10g,三棱10g,莪术10g,防风9g,三七3g。
随症加减:眼底后极部渗出、水肿,视网膜下积液较多者,加猪苓、泽兰活血利水。
(3)肝肾不足型
治法:滋肾,养肝,明目。
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泽泻12g,茯苓15g,牡丹皮10g,柴胡10g,枸杞子15g,菊花15g,当归12g,丹参10g,白蒺藜10g,牡丹皮10g,川牛膝9g。
随症加减:渗出较多者可加浙贝母、竹茹;瘢痕形成可加海藻、昆布、山楂、鸡内金等。
(1)益气复明汤
方药:黄芪30g,党参15g,升麻10g,茯苓20g,葛根10g,赤白芍各12g,茺蔚子18g,三七粉3g。
功效: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明目。
主治:脾气不足型黄斑病变。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炙甘草健脾补中益气共为君药,苍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茺蔚子、三七粉化瘀止血,活血明目,五药共为臣药,升麻、葛根鼓舞清阳,清利头目,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全方标本同治,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明目之功效。
(2)活络散结汤
方药:桃仁12g,半夏12g,茯苓30g,陈皮10g,三棱、莪术各10g,茺蔚子18g,三七粉3g,水蛭3g,防风10g。
功效:活络通瘀,化痰散结,通窍明目。
主治:痰瘀互结型黄斑病变。
方解:本方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化裁。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祛湿化痰,三七粉活血化瘀止血,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为治疗多种瘀证的常用药。水蛭入血分,破血逐瘀,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再配以茺蔚子理气活血明目,防风上走头目,祛湿通窍,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活络通瘀、化痰散结、通窍明目之功效。
结合西医学FFA、OCT之检查结果,FFA有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和出血遮蔽荧光,OCT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水肿,甚至囊样水肿,其下渗出、出血。RPE层粗糙隆起、断裂,提示病变处于标实为主的活动时期。可根据患者情况,适时给予抗VEGF治疗或PDT治疗,促进黄斑水肿、出血吸收。新生血管封闭消退,谓“治其标”,同时,调整“治其本”的思路,治虚之时,当以化瘀散结,活络通瘀为侧重。
病例1: 郭某,男,68岁。初诊时间2003年10月2日。
主诉:双眼视力渐降1年。
现病史:1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渐降,伴眼前中央暗影,视物变形,在当地眼科诊断为双眼老年性黄斑病变,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复明片等,用后效果不明显,遂来诊。
既往史:冠心病3年,否认其他特殊病史。
检查:视力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4(均不能矫正),双眼前节(-),晶状体皮质楔状混浊(++),眼底视乳头界清、色淡红,右眼黄斑部大片黄白色渗出约3PD大小,周围可见出血,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视网膜后极部轻度水肿,左眼黄斑区散在点片状玻璃膜疣,部分融合。FFA:右眼黄斑区荧光素渗漏,和遮蔽荧光,左眼黄斑透见荧光。
症状:视物昏蒙不清,神疲乏力,纳差,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弱。
西医诊断:①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②双眼老年性白内障。
中医诊断:视瞻昏渺(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止血明目。
方药:茯苓30g,白扁豆25g,黄芪、党参各20g,旱莲草15g,苍白术各12g,葛根15g,丹参、升麻、陈皮各10g,三七粉3g(冲服),炙甘草6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3年10月10日。眼部症状减轻,视物稍感清晰,乏力纳差好转。原方加入石菖蒲10g,茺蔚子10g,泽泻15g,再服10剂。
三诊:2003年10月21日。患者乏力、纳差明显改善,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6。眼底:黄斑区水肿、渗出较前减少。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守方治疗2个月,随访患者,视力稳定。
按语: 本病案为脾气虚弱证的患者,全身症见神疲乏力,纳差,舌淡胖,脉虚弱,辨证为脾气虚弱。从眼局部的症状看黄斑部水肿、渗出、出血并见,考虑脾气弱,气虚统摄无力导致血溢脉外,气虚推动无力则水湿内停,导致黄斑水肿、渗出发生。该患者脾气虚为本,痰湿内停,气虚血瘀为标,故治疗上应当标本兼治,益气健脾,活血利水化湿,选用吕海江教授经验方——益气复明汤进行治疗。用药1周后患者乏力纳差好转,脾胃功能有所恢复,但眼症改善不明显,则增加具有利水、化湿、去浊功效的石菖蒲、茺蔚子、泽泻10剂,患者症状缓解,守方治疗2个月后全身症状消失,眼底症状明显改善。
病例2: 王某,男,75岁。初诊时间2003年4月5日。
主诉:右眼视力渐降5年,加重3日。
现病史:5年来,患者自觉右眼前有暗影,视力下降,到医院治疗诊断为“右眼老年性黄斑病变”,未曾治疗。3日前,患者自觉右眼视力突然下降,遂来诊。
既往史:高血压15年,冠心病10年,用药情况下病情稳定。
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眼底黄斑部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紊乱,后极部有1PD鲜红色出血斑,周围有少量黄白色硬性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不可见。
症状:神疲乏力,少气,舌淡,边有齿痕,脉弱无力。
西医诊断: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中医诊断:视瞻昏渺(气不统血证)。
治法:补气健脾,止血化瘀。
方药:茜草20g,仙鹤草15g,生蒲黄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茺蔚子15g,三七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03年4月12日。自觉乏力,少气症状明显减轻,查视力0.15,矫正不提高。查眼底出血停止,色暗红,渗出有所减少。原方减旱莲草、生蒲黄,加葛根15g,黄芪30g,益母草1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03年4月27日。乏力、少气症状基本消失,查视力0.3,矫正0.4,眼底出血斑明显减小约1/2PD,渗出基本消失,玻璃膜疣同前,黄斑部反光隐约可见。处方调整为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茺蔚子15g,益母草20g,葛根15g,黄芪30g,枸杞子15g,三七粉3g。30剂,改汤药为散剂,每日1剂,温水送服。
四诊:2003年6月1日。患者乏力、少气症状消失,右眼视力0.4,矫正0.6,查眼底出血、渗出消失,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嘱患者注意生活起居规律,不可猛然用力等,停药观察。
按语: 本病案患者,全身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症状较为明显,再加上舌淡,脉弱,辨证为脾气虚证,从眼局部的症状看,患者发病急,病程短,刚发病3天,眼底黄斑部出血颜色鲜红,故考虑为气不统血导致血溢脉外。治疗上,急则治其标,以止血为要。重用茜草、仙鹤草、生蒲黄,在此基础上再酌加补气中药党参、白术等,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一周后复诊,眼底出血已经停止,色由鲜红转为暗红,则以补气健脾治其本,凉血、活血化瘀治其标,在上方的基础上减旱莲草、生蒲黄、加黄芪、葛根等。三诊,患者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眼底出血也明显减少,为了促进黄斑功能恢复,增加了具有补肝肾明目的枸杞子,以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同时减少了止血药的应用。待患者全身症状及眼局部症状完全消失,则中病即止。嘱患者注意日常的调理以防旧病复发。本例患者是吕海江教授在诊治患者过程中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主要、次要矛盾的转化,灵活运用治标治本诊疗思路的一个典型案例。
病例3: 韩某,女,65岁,退休教师。初诊时间2006年3月12日。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2年,左眼视物变形3个月。
现病史:2年来,双眼视物模糊,视力渐降,未引起重视,3个月前,自觉左眼视物轻度变形伴有暗影,视力下降较前明显,遂来诊。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史。
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4(均不能矫正)。双眼眼前节(-),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黄斑部可见多个片状黄白色病灶,边界清楚,其间有细小散在色素沉着,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后极部有小片状及点状玻璃膜疣。FFA:双眼动脉期病灶内可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左眼后极部有细小点状遮蔽荧光。
症状:视物昏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寐多梦,口干,舌红苔薄,脉细。
西医诊断: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干性)。
中医诊断:双眼视瞻昏渺(肝肾阴虚证)。
治法:补肝肾明目。
方药:熟地黄、楮实子、女贞子、旱莲草各20g,枸杞子、菟丝子、茺蔚子、丹参各15g,石菖蒲10g,三七粉3g(冲服)。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二诊:2006年3月20日。自诉视物较前清晰,眼干涩、头晕耳鸣及腰膝酸软均好转。原方去菟丝子、五味子加三棱、莪术各15g。再服10剂,疗效稳定。
三诊:2006年4月2日。在前方基础上稍加减。复查视力右眼0.8,左眼0.6,眼底及FFA复查改善不明显,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肝开窍于目,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肾为先天之本,影响着眼的发育与衰退。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目得其养,方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察秋毫。《仁斋直指方》指出:“肝肾之气充,则精采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运眩。”本例患者年老精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瘀滞,精不上承,则目失所养。肝肾精亏,阴阳失衡,水不济火,虚火内生,上扰清窍,灼伤脉络。因此治疗本证首当补肝肾、益精血,配合化瘀散结开窍,使精血生,血脉畅,黄斑功能得以改善。方中楮实子、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茺蔚子补肝肾明目,熟地黄养血补血,丹参、三七活血化瘀散结,旱莲草补肾益阴,凉血化瘀,配合石菖蒲化痰散结开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4: 刘某,男,59岁。初诊时间2004年5月2日。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变形3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3年来,双眼视力渐降,视物不清,视物变形伴眼前黑影飘动,不伴疼痛、畏光、流泪,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给予改善眼底微循环药物等治疗,效果不佳。2个月来自觉视物变形加重,到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其他特殊病史。
检查: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2(不能矫正),双眼前节(-),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稍淡,视网膜动脉变细,管径不匀,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迹。黄斑部有黄白色渗出斑,边界不清,中心凹反光消失。左眼后极部有色素脱离,附近见一细带状鲜红出血灶。FFA:双眼黄斑部出现圆形不均的高荧光区,左眼有荧光遮蔽,后期出现界线清楚的高荧光区。
症状: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口苦,尿短黄,便溏,舌苔黄腻,脉濡数。
西医诊断:①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②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中医诊断:双眼视瞻昏渺(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止血。
方药:三仁汤合温胆汤加减。
茜草15g,仙鹤草15g,生地黄12g,牡丹皮12g,生薏苡仁、茜草、车前子(包)各30g,茯苓20g,黄芩、栀子、枳实各12g,白蔻仁、光杏仁、半夏、竹茹、陈皮各10g,三七粉3g(冲服)。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04年5月10日。自觉视物稍清,视力稍有改善,眼前黑花变淡,头重胸闷、食欲有所增加,其余症状同前。调整处方:原方去杏仁、栀子、枳实、陈皮,加女贞子30g,当归、旱莲草、夏枯草各15g,浙贝母12g,川芎6g。再服10剂。
三诊:2004年5月21日。患者症状较前改善,上方继服1个月。复查视力,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4,眼底出血吸收,渗出减少,患者满意半年后复查,未见复发。
按语: 《银海指南》指出“阳盛则火旺,湿从热化……内因外因,随经触发,上攻头目”,又有“脾恶湿,湿盛则为痰”。痰之为病,复杂多样。本例患者,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阻碍神光发越,发为本病。治疗上采用祛湿化痰治法,兼以行气止血,使湿热去,痰浊消,脉络通畅。又因老年人脏气虚衰、精气亏虚,单纯运用清热利湿药物,有耗伤津血之弊,后期还应注重养血活血,方可目视睛明,提高黄斑功能。故采用三仁汤利湿,二陈汤化痰,在配合凉血、止血化瘀的药物标本兼治,收到了较好疗效。
病例5: 王某,男,70岁。初诊时间2004年11月3日。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5年,左眼视力突降1个月。
现病史:5年前,左眼前发现有暗影,视物变形,1年后右眼视力也逐渐下降,在当地诊断为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左眼湿性,右眼干性),用改善微循环类药物及营养神经类药物后效果不佳,1个月前左眼视力突然下降,患者遂来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
检查: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双眼前节(-),双眼晶状体轻度混浊,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乳头边界欠清、色稍淡,视网膜动脉呈银丝样,有动静脉交叉压迹,右眼黄斑部有玻璃膜疣及少量黄色瘢痕;左眼黄斑部上方约1.5PD出血区掩盖部分黄色病灶。FFA:双眼动脉前期可见黄斑部病灶内脉络膜血管,左眼动脉期有荧光遮蔽,在出血区的部位可见一处新生血管膜,后期新生血管膜渗漏扩大呈强荧光。
症状:眼珠隐痛,视物不清,左眼前阴影漂浮,头痛日久,痛如针刺,烦躁易怒,舌暗红有瘀斑,脉弦。
西医诊断: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左眼湿性、右眼干性)。
中医诊断:双眼视瞻昏渺(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石决明30g,怀牛膝20g,熟地黄、旱莲草、川芎各15g,桃仁、红花、红花、郁金、茯苓、半夏、炒山楂各10g,生蒲黄9g(包),三七粉3g(冲服)。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4年11月10日。左眼胀痛改善及眼前暗影变薄,头痛减轻,舌脉同前。上方加党参、海藻、昆布各10g,15剂,每日1剂,嘱生活规律,按时服药,不适随诊。
三诊:2004年11月27日。左眼胀痛消失,眼前阴影明显减轻,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06,眼底出血面积明显减小。汤药改颗粒剂,60剂,守方治疗。
四诊:2005年2月1日。复查视力,右眼0.5,左眼0.1,眼底及FFA复查出血基本吸收,渗出减少。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临证指南医案》曰“经主气,络主血”“久病入络,多痰多瘀”。黄斑部功能的正常发挥,全赖气血的营养,一旦气滞血瘀,则黄斑失养。本例患者年老体衰,气血亏虚,运化失司,津液代谢失常,日久生痰或瘀,痰瘀阻络,久病之人,气机不利,络脉瘀阻。患者全身出现头痛,烦躁易怒,舌质暗红有瘀斑均为瘀血内阻,气机不畅之象,故治当行气、活血、散结,兼以补精血,使痰消瘀散,气血充盈,脉道通利,黄斑功能提高。采用桃红四物汤联合二陈汤加减治疗。
病例6: 周某,男,68岁。初诊时间2007年3月2日。
主诉:右眼突然视力模糊伴变形3个月。
现病史:3个月前右眼视力突然下降,视物模糊,伴眼前暗影,视物变形。在当地诊断为“右眼底出血”,给予云南白药等治疗效果欠佳,遂来诊。
既往史:患冠心病10年,用药情况下病情稳定。
检查:失眠、健忘、纳差、心烦气闷,大便溏泄。右眼视力0.15,左眼1.0,双眼前节(-)。右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清,色可,动静脉比=2∶3,黄斑区色素紊乱,有片状暗红色出血及少量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反光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提示黄斑区有花边状荧光素渗漏,及荧光遮蔽。左眼底正常。
症状:乏力,舌质淡白,周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右眼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中医诊断:右眼视瞻昏渺(气虚血瘀,脉道阻塞证)。
治法:益气健脾,活血通脉。
方药:益气复明汤加减。
黄芪15g,白术15g,丹参6g,猪苓10g,党参15g,川芎10g,炒蒲黄10g,旱莲草20g,茯苓10g,白芍10g,当归10g,三七粉5g。14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07年3月17日。乏力改善,右眼视力0.4,出血明显吸收,黄斑区水肿减退。上方加茺蔚子15g。15剂,每日1剂。
三诊:2007年4月5日。患者乏力症状基本消失,右眼视力0.6,眼底黄斑区出血吸收,黄斑区中心凹反射可见,随访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 本例为脾气虚弱型黄斑病变,由于气虚,统血功能减退而出血,因气推动无力而血瘀。“血不行则为水”。脉道瘀阻致黄斑区水肿渗出,视力下降。治法为补中益气,活血散结,以吕海江教授经验方益气复明汤加减治疗。方中党参、黄芪合用健脾胃助运化,共为君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具有燥湿健脾利水之功,促进眼底水肿吸收,同时脾健则统血有权,血不外溢,共为臣药;当归、白芍、丹参、生蒲黄、旱莲草、三七粉合用,补血活血止血,补而不壅滞,止而不涩,使瘀血去新血生,共为佐药;葛根入阳明经,鼓舞胃气,载诸药上行头目为使药。全方使脾气强健,清阳之气上升,气血津液各安其道,眼底血止肿消,九窍通利,目视精明。
病例7: 任某,女,61岁。初诊时间2017年4月2日。
主诉:右眼前有黑影,逐渐加重1年。
现病史:1年前发现右眼眼前有固定黑影,视物模糊、变形,未予重视。半年前症状加重,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8,双眼外观端好,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清,双眼晶体轻度混浊,双眼眼底视盘颜色形态正常,边界清,网膜血管清,右眼黄斑部见约3PD大小黄白色渗出,周围可见少量陈旧性出血,黄斑中心凹反光点不清,视网膜后极部中度水肿。眼底荧光造影结果示右眼黄斑部新生血管渗漏,部分荧光遮蔽。
症状:胸脘满闷,头身困重,口唇色暗,舌紫暗有瘀斑,苔白厚腻,脉弦滑等。
西医诊断:右眼黄斑变性(湿性)。
中医诊断:右眼视瞻昏渺(痰瘀互结证)。
治法:活络通瘀,化痰散结,通窍明目。
方药:活络散结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茯苓20g,水蛭3g,清半夏10g,陈皮10g,莪术10g,三棱10g,防风6g。15剂,水煎服,日1剂。
针灸穴位选用睛明、鱼腰、阳白、太阳、四白、风池、光明、丰隆、足三里、膈俞。睛明穴不行针,足三里穴用补法,其余穴位均用泻法。
二诊:2017年4月18日。患者眼前暗影变淡,视物变形稍有好转,全身胸部闷胀感,及身困明显减轻,舌苔改善。守上方,15剂,针灸治疗同前。
三诊:2017年5月6日。患者自觉双眼视物较前清晰,视物变形症状减轻,身困重,胃纳不佳改善,苔白腻,脉弦滑。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8,黄斑部大部分吸收,水肿、渗出较前稍有减轻。上方加车前子10g,泽泻10g,猪苓10g。30剂,日1剂。针灸守上。
四诊:2017年6月10日。患者双眼视物清晰,视物变形较前减轻。胸闷、头重身困轻微,查:视力右0.4,左0.8。黄斑部渗出、出血少量残留,黄斑中心凹反光点可见。处方调整为:桃仁10g,红花10g,茯苓20g,水蛭3g,清半夏10g,陈皮10g,莪术10g,三棱10g,防风6g,车前子10g,浙贝母10g,丹参30g,炒山楂10g,枸杞子15g,川牛膝6g。处方改颗粒剂,继服2个月。
五诊:2017年8月7日。患者右眼视力明显改善,视物变形消失,胸闷、头身困重感消失。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8,黄斑部渗出、出血基本吸收,患者满意而归,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患者全身临床表现比较明显,故采用全身脏腑辨证。从患者全身症状来看,头身困重,胸闷,口唇紫暗,舌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等均属于痰瘀互结之证,和眼底黄斑区有盘状渗出、出血,新生血管形成等局部病变的痰湿瘀血内阻病机相吻合。故吕海江教授以“活络活血,化痰散结,通窍明目”为治则,运用自拟方活络散结汤治疗本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主要药物组成有桃仁、红花、水蛭、茯苓、茺蔚子、清半夏、陈皮、三棱、莪术、防风。方中桃仁苦甘平,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功效。《珍珠囊》曰:“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红花味辛,性温。《本草纲目》曰:“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红花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清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三药合用,加强了化痰散结的功效,共为君药。水蛭咸苦平,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世补斋医书全集》曰:“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效。莪术辛苦温,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三棱苦辛平,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四药共为臣药。茺蔚子为益母草的果实,味甘微寒,归肝、心包经,能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凉肝明目。陈皮辛苦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两药共为佐药。防风载药上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络通瘀、化痰散结、通窍明目之功效。患者用药后眼部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三诊时患者眼部症状明显改善,但水肿、渗出仍在,故加大利水渗湿力度,加车前子、茯苓、猪苓。到疾病晚期,眼底出血、水肿基本吸收,残留渗出难消,故加浙贝母、鸡内金、山楂等散结软坚之品及补肝肾明目之枸杞子,以标本兼治。本例的特色之处还在于针灸的合理应用。吕海江教授认为,针灸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针药并用在临床上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例主穴选睛明、鱼腰、阳白、太阳、四白、风池、光明。早期脾虚湿盛者加丰隆、阴陵泉、足三里;瘀血阻络者加血海、气海、膈俞;晚期加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以滋补肝肾。阴虚火旺者加太溪、阴陵泉、太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老年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病理基础是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循环异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增厚,自动调节功能障碍,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视网膜因缺血、缺氧导致新生血管形成,最终玻璃体积血、机化,视网膜前增殖膜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引起视力下降,严重者视力丧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古人没有该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相关的自觉症状可以归属于“视瞻昏渺”“视直为曲”“暴盲”等中医病名。
吕海江教授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病因是因虚致瘀,瘀血内停或痰湿内聚。因虚致郁,气机不畅、络脉不畅则加重瘀血痰湿,两者相互因果。《金匮要略》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中“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在治疗上则以补虚为主、活血通络、化瘀祛痰贯穿始终。
该病属于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眼底最常见的症状是视网膜出血。出血危害严重,遮挡黄斑则视物不见。吕海江教授根据出血时间长短及出血性状将出血分为三期:出血时间较短,颜色鲜红,在1~2周以内者为早期;出血时间3~4周,颜色暗红者为中期;出血停止,大部分吸收,时间在1个月以上者为晚期。在临床上除根据时间和出血颜色辨别外,还要根据病情灵活判断。如患者出血2月余,但眼底出血并没有完全稳定,时发时止,出血暗红鲜红并见,视网膜新生血管仍比较活跃,这一阶段仍应当判定为中期;如果眼底病情稳定,原来的瘀血基本吸收,突然又出现大量新鲜出血,或玻璃体积血,则可重新判定为早期。吕海江教授将患者分为早、中、晚三期的目的,是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明确主次关系,可以更加精准地治疗。出血早期,应当治其标,以止血化瘀为主,佐以理气。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脱,选用茜草、仙鹤草、蒲黄炭、旱莲草、白及、醋香附等,在止血的基础上酌情选择补气之黄芪、太子参等。中期,新鲜和陈旧性出血并见,眼底状况基本稳定,则从止血为主过渡到活血化瘀,益气通络,常选用三棱、莪术破血逐瘀,夏枯草、牡蛎等软坚散结。后期眼底出血完全停止,或大部分吸收,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方药选用熟地黄、女贞子、菟丝子、楮实子、五味子等。中期和后期常常交织在一起,酌情选择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药以疏经通络。
辨证分型上,吕海江教授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气阴两虚型、瘀血内阻型、痰瘀互结型及肝肾不足型四型。气阴两虚型以少气乏力为主要表现,治疗以补气养阴,止血凉血,选用宁血益明汤加减(旱莲草、仙鹤草、茜草、人参、当归、牡丹皮、桑叶、三七粉),方中人参为名贵药材,在临床中也可以用太子参来代替。瘀血内阻型,眼底出血量较大,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枳壳、川牛膝、柴胡、桔梗等)。痰瘀互结型治疗以化痰散瘀,采用通络散结汤加减(桃仁、水蛭、三棱、莪术、陈皮、半夏、茯苓、茺蔚子、浙贝母)。该方为吕老师经验方,是在化坚二陈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的,主要是针对眼底出血、渗出并见而设,是在通络化痰的基础上增加了活血、破血、化瘀通络之桃仁、水蛭、三棱、莪术等,促进眼底病理产物的吸收。到后期,久病必虚,常出现肝肾不足的情况,或阴虚或阳虚,阴不足用左归丸,阳不足用右归丸。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者,要考虑水从何来。首先要考虑源头。“上源之水,提壶揭盖”。肺为水之上源,肺为华盖之府,不耐寒热,如果肺气不足则要用补气益气之品,肺气郁闭则要用宣肺之剂。脾胃位居中焦是水谷运化之枢纽,肾为水脏位居下焦以通调水道。据此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和肺、脾、肾关系密切。该病发病的病机是气虚为根,血塞为关,水聚为标,治疗应益气活血,利水通络,方用宁血益明汤合四苓散或五苓散加减。如果出现四肢及腰部发凉时说明阳气不足,可以加桂枝用五苓散,如果以阴虚为主者用四苓散。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病变,最常见的是玻璃体积血或玻璃体混浊。吕海江教授非常认同四川陈达夫教授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的观点,治疗以调肺为主,适当考虑其他脏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总的原则是泻肺金之郁,补肾元之虚,兼以活血化瘀。泻肺郁,采用玄参、白及、郁金、桔梗等;补肾元,如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麦冬等;玻璃腔积血者,常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参、芪及利水之品,如茯苓、猪苓、地肤子、车前子等。若有瘀血或者出血已止,酌加山楂、炮山甲、牡蛎等软坚散结。在临床中应当注意,牡蛎以及虫类药物会有些异味,有些患者用后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可以配合少剂量的木香或丁香以醒脾。
吕海江教授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期者要配合激光和/或手术治疗。中医眼科在激光前后及围手术期结合患者眼部特点和全身症状选用合适的方药,能够减少术后水肿、出血,促进病情的尽快恢复。日常的调护也非常重要,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患得患失。这一类患者,久病多郁,担心血糖控制不佳,担心疾病不能控制,常引起肝气不舒,在长期的调理过程中疏肝解郁之柴胡、郁金、菊花、薄荷、佛手、枳壳等疏肝行气药物可以酌情选用。
视物模糊或视力稍有减退,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微血管瘤、出血斑、少量黄白色渗出吸收。可伴少气乏力,气短,口干咽燥,自汗,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视物模糊或不见,眼前有大片黑影遮挡,眼底出血量大,色暗红,静脉稍有迂曲,可伴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涩。
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明显,眼底少量出血,黄白色硬性渗出或机化膜形成,可伴胸闷纳呆,痰多,舌淡苔腻,脉滑。
视物模糊,目涩难睁,眼底出血、渗出基本吸收,少量瘢痕,可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或腰膝酸冷,手足凉麻,阳痿早泄,下肢浮肿,舌胖少津,脉沉细。
(1)气阴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宁血益明汤加减。
人参6g,当归12g,牡丹皮15g,旱莲草20g,仙鹤草15g,茜草15g,桑叶9g,三七粉3g。
随症加减:眼底出血较多,色鲜红者可以加栀子炭、槐花炭、生侧柏叶、白茅根以清热凉血止血;口干、口渴较甚者加麦冬、天冬、天花粉、石斛、五味子以养阴生津;乏力、纳差者加黄芪、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
(2)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黄15g,赤芍10g,川芎10g,枳壳12g,柴胡9g,桔梗6g,牛膝10g,甘草6g。
随症加减:陈旧出血久不吸收者加三棱、莪术、水蛭,以增加破血化瘀之力;硬性渗出较多者,加半夏、陈皮、苍术、浙贝母、牡蛎等化痰软坚;全身伴有乏力、少气懒言者加人参、黄芪、太子参等补气统摄血液。
(3)痰湿互结证
治法:逐瘀化痰。
方药:通络散结汤加减。
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茺蔚子18g,桃仁12g,水蛭6g,三棱9g,莪术9g,浙贝母12g。
随症加减:眼底伴有水肿者加泽兰、白术、白茅根;纳呆,不思饮食者加炒麦芽、神曲、鸡内金;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地肤子、木通;咳嗽痰多者加葶苈子、白芥子、桔梗。
(4)肝肾两虚证
治法:补肝肾明目。
方药:偏阳虚者,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左归丸加减。
右归丸:熟地黄15g,山药12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鹿角胶6g,菟丝子15g,杜仲12g,当归12g,肉桂2g,制附子9g。
左归丸: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川牛膝10g,鹿角胶6g,龟甲胶6g。
随症加减:口渴者加天麦冬、石斛、玉竹以润燥生津;自汗盗汗者加浮小麦、黄芪、生地黄、牡蛎以益气固表;尿频者加桑螵蛸、覆盆子、山药补脾肾固精缩尿;视网膜水肿久不消退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地肤子利水渗湿;棉絮斑者加苍术、白术、半夏、浙贝祛湿化痰散结;纤维增殖者加昆布、海藻、牡蛎、僵蚕、浙贝母,软坚散结化痰;陈旧性出血者加水蛭、葛根、鸡血藤活血通络等。
宁血益明汤
适应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证。
方药:人参、当归、麦冬、黄芪、玉竹、牡丹皮、旱莲草、仙鹤草、茜草、桑叶、三七粉。
方解:本方为吕海江教授经验方。方中人参补气,麦冬养阴生津,补气阴之不足为君药;当归养血活血,玉竹养阴生津,黄芪大补肺气为臣,增君药补气养阴,生津润燥之力。旱莲草、仙鹤草、茜草、牡丹皮、三七粉凉血止血化瘀为佐,促进眼底出血的吸收;桑叶轻清上扬,归肝经,引药上行为使。以上药物共同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该病针刺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主穴选睛明、球后、攒竹、太阳、四白、合谷、光明。痰瘀互结者加丰隆、阴陵泉、足三里;瘀血阻络者加血海、气海、膈俞;气阴两虚者加太溪、阴陵泉、太冲;肝肾不足者选足三里、三阴交、光明等。每次局部选用2~4个穴,远端取2个穴,10次为1个疗程,连用3~6个疗程。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首先还是要控制血糖,同时还要关注血压、血脂,努力将他们控制到正常范围之内。眼科用药可以口服改善微循环的羟苯磺酸钙胶囊或复方丹参片等。对于非增殖期可以采用激光封闭渗漏的微血管瘤、视网膜无灌注区;对于增殖期则要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于严重的玻璃体出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等可以考虑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病例1: 郭某,男,47岁。初诊时间2018年10月16日。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1年。
现病史:1年前发现双眼视物模糊,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给予甲钴胺分散片、复方血栓通胶囊,用后效果欠佳。
既往史:糖尿病5年,控制欠佳。
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5。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晶体皮质轻度混浊,瞳孔圆,直间接对光反应存在。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微血管瘤,点片状鲜红色出血斑,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左眼视网膜微血管瘤、点状出血斑,黄斑部可见少量黄白色硬性渗出。FFA: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未见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空腹血糖:9mmol/L,餐后血糖13.2mmol/L。
症状:乏力,动则更甚,口渴多饮,小便可,大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
西医诊断: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3期)。
中医诊断:消渴目病(气阴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阴,宁血化痰。
方药:宁血益明汤加减。
西洋参10g(另包),当归12g,牡丹皮15g,旱莲草20g,仙鹤草20g,茜草20g,桑叶10g,柏子仁20g,酸枣仁20g,石斛15g,玄参20g,三七粉3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血糖控制遵内科医嘱。
二诊:2018年10月26日。自诉眼视力较前好转。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6,双眼底出血明显减少,全身口渴改善,睡眠、大便干较前好转。舌质红,苔少,脉细。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4mmol/L。上方基础上加浙贝母10g,牡蛎20g。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8年11月6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6,右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左眼出血有所减少,黄斑病硬性渗出减少。口渴欲饮症状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大便正常,一日一行。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查空腹血糖5.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3mmol/L,守方治疗50剂。
四诊:2018年12月29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8,右眼底出血完全消失,左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硬性渗出减少。全身口症状消失、眠可、二便正常。嘱患者继续控制血糖、注意糖尿病饮食,戒烟戒酒。复诊6个月,病情稳定。
按语: 本病患者糖尿病5年,由于血糖没能很好地控制,出现眼底病变,乏力、口渴、舌红、苔少等气阴两虚证的表现比较明显。因此吕海江教授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选用经验方宁血益明汤加减以补气养阴,根据眼底出血症状酌情选用仙鹤草、茜草、牡丹皮、当归等凉血止血之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诊时眼底出血吸收明显,但渗出仍在,渗出从性状来看和痰湿相似,故选用浙贝母、牡蛎化痰软坚散结,促进吸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守方治疗2个月,视力基本恢复正常,眼底出血渗出基本吸收。中医的精华是辨证论治,本例患者是根据全身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2: 刘某,男,56岁。初诊时间2013年4月12日。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1个月。
现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眼视物模糊,由于教学工作繁忙,未及时治疗,现自觉症状加重,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无提高,左眼1.0。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直径约3mm,直接对光反应稍迟,间接对光反应正常,晶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边界清,色偏红,视网膜动脉变细,A/V=1∶2,静脉轻度迂曲,四个象限均可见大量点片的出血斑,黄斑偏颞侧有少量黄白色硬性渗出。左眼前节正常,眼底可见微血管瘤。FFA:右眼视网膜周边可见无灌注区,未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空腹血糖8.9mmol/L。
症状:易疲劳,眠差,二便正常,舌脉正常。
西医诊断: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右眼3期,左眼1期)
中医诊断:右眼视瞻昏渺(痰瘀互结证)。
治法:逐瘀化痰,益气通络。
方药:通络散结汤加减。
炒栀子15g,槐花15g,炒蒲黄15g,旱莲草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陈皮12g,半夏10g,茯苓15g,茺蔚子15g,桃仁12g,三棱10g,莪术10g,浙贝母10g,黄芪1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请内分泌科会诊后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配合全视网膜光凝,光凝颞下象限,能量240mW,三级光斑,240点。
二诊:2013年4月20日。右眼视力变化不明显,疲劳症状减轻。右眼视力0.5,矫正不提高。眼底同前。空腹7.2mmol/L。激光光凝鼻下及鼻侧象限,能量220mW,三级光斑,325点。中药去槐花、栀子,加丹参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3年4月27日。自觉视力较前改善。右眼视力0.6。眼底出血渗出较前吸收。激光光凝颞上及颞侧剩余区域,能量220mw,三级光斑,364点。守上方,14剂水煎服,日1剂。其余治疗同前。
四诊:2013年5月14日。空腹血糖:6.1mmol/L,服药期间患者自诉精神明显改善,疲劳症状消失。查视力0.8,眼底出血及黄白色硬性渗出,大部分吸收,眼底激光斑隐约可见。上方加水蛭3g,去黄芪改汤药为颗粒剂28剂,冲服,每日2次。
五诊:2013年6月19日。空腹血糖6.4mmol/L。右眼视力1.0,右眼前节(-),眼底视网膜静脉轻度迂曲,出血、渗出完全消失,黄斑中心反光可见,激光斑可见。随访半年,眼底未见出血、渗出复发。
按语: 本病患者平素身体强健,没有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糖尿病的全身症状,因此视物模糊后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未引起重视。待就诊时,双眼底已经出现微血管瘤,右眼还有静脉迂曲,四个象限均有出血斑,血管造影视网膜无灌注区已经出现,虽然尚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出现,但是已达到了增殖期临床前期,需要进行全视网膜光凝的标准。在光凝的过程中,患者全身除了易疲劳主诉外,全身及舌脉其余症状均正常。因此,采用局部辨证为主,根据眼底静脉迂曲、出血及渗出并见的特点,吕海江教授将患者辨证为痰瘀互结型,采用祛瘀化痰、活血通络法,选用通络散结汤加减治疗。方中炒蒲黄、旱莲草止血化瘀;炒栀子、槐花、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釜底抽薪,预防再次出血;茺蔚子、桃仁、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预防止血太过,瘀血难行,促进离经之血吸收;茯苓、浙贝母化痰散结,促进渗出吸收;黄芪补气。在此基础上,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采取降血糖治疗。1周后复诊,患者视力虽然没有改善,但是血糖基本正常,眼底出血有所减少,故去清热凉血之槐花、栀子,以防久用寒凉太过,加丹参增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力,促进出血渗出吸收。三诊时,患者视力较前提高,眼底出血、渗出较前又有改善,用药后效果较好,守方治疗,完成了第三次激光治疗,眼底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后一个半月眼底出血渗出完全吸收,患者视力也达到了1.0。本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激光消除无灌注区及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根据眼局部辨证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发挥中医在围手术期的治疗优势。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静脉主干或分支发生阻塞,回流受阻,出现视网膜静脉充血性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继发视网膜出血、水肿,甚至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为特征的病变,是最常见的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之一。若黄斑水肿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造成视网膜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临床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0岁以上者CRVO患病率为0.3%~0.5%,估计全球范围CRVO患者达250万人,其发病率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位居第二。
中医文献中无“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名的记载。根据西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归属中医眼科“络损暴盲”范畴,并以“暴盲”症为名载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由于古代检查技术有限,无法窥清眼底,常以自觉症状命名,故依据病情轻重以及引起视物障碍的主要特点,又被称为“视瞻昏渺”“云雾移睛”。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眼目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正常行使有赖于五脏六腑和化生之精气的充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由于脏腑失和,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使目中络脉瘀滞受损,血不循经而外溢。《灵枢·脉度》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瘀于脉,脉络受损则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发病。《兰室秘藏·眼耳鼻门》曰:“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本病或因饮食失节,运化失序,升降无常,湿聚生痰,上壅于目,目中脉络阻滞,血溢络外。《血证论》指出:“血与水本不分离,血病而不离乎水,并谓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黄斑居中,色黄属脾,脾主湿,水湿内停而黄斑水肿。因此,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诊治过程中,吕海江教授强调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为主要病机。一方面,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可使经脉通利,维持人体气、血、水的正常运行,精微物质上承于目,使目有所养而视物精明。肝为血之海,主藏血,调节血量,气血平和,使血循经而行于脉内,目受血而维持正常视觉功能。若肝的疏泄及藏血功能失常,可使目络受损而致出血;另一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上输五脏六腑化生之精气于眼目。脾主统血,血属阴,脉为血府,脾气健旺,使气生有源,脾气之统摄作用使血液在目络中运行而不外溢。若脾虚无力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导致水液内停,聚而生痰,甚则水肿,引起视物模糊、变形;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导致眼部出血病证。
在治疗方面,吕海江教授以“止血化瘀,疏肝健脾”为其主要治法,强调标本兼治。由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病程较长,常因继发黄斑水肿严重影响视力,抗VEGF药物虽能快速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功能,但需要多次重复注射,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等风险。因此,吕海江教授对于临床中反复黄斑水肿的顽固性患者,主张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其标,中医中药治其本,酌情联合激光治疗,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减少患者注药次数,修复激光热损伤,维持病情稳定,降低复发率。
临床常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
(1)缺血型: 视力通常较差,部分患者可以出现RAPD征阳性,视盘水肿、充血、边界模糊不清,视网膜弥漫性水肿,静脉迂曲怒张,颜色暗红,呈腊肠样或串珠样,动脉高度收缩。以视盘为中心,视网膜浅层大量放射状、火焰状出血,常常淹没血管,部分伴有棉絮斑,黄斑水肿、隆起,中心凹光反射消失。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出血量大进入玻璃体者,眼底多无法窥清,严重者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非缺血型: 视功能损害相对较轻,无视盘水肿或水肿较轻,视网膜水肿、出血较轻,静脉轻度迂曲、扩张,出血量少,亦可伴有黄斑水肿,较少出现新生血管,部分可转化为缺血型。
临床可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
(1)缺血型: 表现为阻塞区域视网膜水肿,静脉迂曲扩张,沿血管走形出现视网膜浅层火焰状出血,可伴有棉絮斑,累及黄斑者出现黄斑水肿而视力下降明显。
(2)非缺血型: 较缺血型程度轻。
视力骤降,眼底检查同眼部临床表现。全身多伴头胀头痛,胸胁胀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眼底检查同前;全身多伴头痛眩晕,口苦耳鸣,心烦失眠,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数。
眼底检查同前。全身多伴头重眩晕,胸闷脘胀,体胖,舌淡苔腻,脉弦滑。
眼底检查同前。全身多伴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止血化瘀,疏肝健脾。
方药:止血明目方。
茜草15g,仙鹤草15g,旱莲草20g,炒牡丹皮15g,茺蔚子18g,醋香附12g,炒枳壳15g,三七粉3g。
随症加减:眼底出血鲜红者,加白茅根、侧柏叶、荆芥炭。黄斑水肿较重者加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肝郁气滞明显者加郁金、青皮。
(2)肝阳上亢证
治法:止血化瘀,平肝潜阳。
方药:止血明目方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0g,生石决明5g,栀子12g,黄芩9g,川牛膝10g,茜草15g,旱莲草20g,炒牡丹皮15g,茺蔚子18g,三七粉3g。
随症加减:头晕甚者,加龙骨、牡蛎。肝阳上亢者,加龟甲、鳖甲、磁石。热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
(3)痰瘀互结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利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0g,生地黄15g,赤芍10g,川芎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丹参15g。
随症加减:热象明显者可加胆南星、瓜蒌以清热化痰。眼底渗出、机化明显者,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4)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散瘀。
方药:生蒲黄汤加减。
生蒲黄15g,生地黄15g,旱莲草18g,荆芥炭10g,丹参15g,牡丹皮10g,郁金10g,川牛膝9g,三七粉3g。
止血明目方
适应证: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等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眼底出血者。
方药:茜草、仙鹤草、旱莲草、茺蔚子、牡丹皮、香附、枳壳、三七。
方解:中医“血证”多由人体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气机紊乱,血随气逆致脉络阻塞,瘀阻眼底,血行不畅,泛溢络外。《血证论》曰:“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吕海江教授认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科血症多见于肝脾受累而致血瘀、出血,故治疗应以“止血化瘀,疏肝健脾”为法,并在此基础上自拟“止血明目方”。方中茜草性味苦寒,入血分。《本草正义》谓之可“清血中之热”“通壅积之瘀”。旱莲草酸、寒,入肝经,能清肝火、止血,以上二药同为君药,以达止血化瘀、凉血之功;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既能补气,又能补血;三七粉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以上二药共为臣药,增强君药止血并兼顾正气之用,佐以炒牡丹皮除血分之热,醋香附、炒枳壳理气导滞,调和肝脾,并用茺蔚子为使以调和诸药。水煎,每日1剂,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重者2~3个疗程。
随症加减:当急性发作导致出血较多时,宜以止血化瘀为主,兼以调畅气机,防止气血逆乱,使病情恶化,此时,宜在止血明目方的基础上酌情加白及、紫草、蒲黄炭、棕榈炭等以增强止血之功,寓意“急则治其标”;当出血得到控制而眼底以渗出、水肿为主时宜化瘀利水,并于原方酌加大黄炭、川牛膝、猪苓、泽泻之类以通腑泄热,使水液有出路,防痰湿互结使病情迁延反复。此外,还应考虑日久虚热内生之变,临床化瘀之时,清虚热之法亦不容忽视,可在原方基础上酌用生地黄、麦冬、黄柏之类。总之,综合考虑RVO在不同阶段的邪正虚实关系,分期分阶段辨证治疗,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祛邪兼扶正,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视网膜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等。
(1)激光治疗: 治疗方式包括黄斑格栅样光凝、局部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其中黄斑格栅样光凝主要用于治疗黄斑囊样水肿或黄斑弥漫性水肿。视网膜光凝主要通过激光的热效应,破坏光感受器,封闭或者破坏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减少组织耗氧量,增加内层视网膜供氧,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减少毛细血管渗漏并且阻止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和出血进入黄斑中心凹,减轻黄斑水肿,沟通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的联系,促进视网膜出血和水肿的吸收,同时可减少VEGF的生成,预防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激光治疗可有效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但对视力提高较为有限。
(2)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CRVO,包括视神经放射状切开术(radial optic neurotomy,RON)、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RON手术操作危险性较大,会对视神经及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同自然病程比较,手术本身并不能改善CRVO的预后。近年临床关注较多的是玻璃体切除或联合内界膜撕除,但手术风险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3)糖皮质激素治疗: 常用药物有曲安奈德注射液TA、醋酸氟轻松眼部植入剂Retisert、地塞米松眼内植入物Ozurdex。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途径,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降低血管通透性,稳定血-视网膜屏障,从而减少黄斑渗漏。
(4)抗VEGF治疗: VEGF是RVO-ME的重要介质,是潜在的新生血管刺激物,能够导致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在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抗VEGF药物能够靶向性的作用于VEGF或其受体信号传导通路,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减少血管渗漏,从而减轻因血管源性眼病而继发的黄斑水肿,因此,使用抗VEGF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康柏西普、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抗VEGF药物广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可显著提高视力和减轻黄斑水肿,在临床上获得了公认的效果,但需要反复注射维持疗效。
CRVO-ME的高发病率、高致盲性使研究者一直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单一的治疗方式均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时,扬长避短,联合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和临床中越来越多被采用的方式。例如抗VEGF类药物、黄斑格栅样光凝、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药物口服等各种组合治疗方案都在探索。中药作为中医学的瑰宝,在血证治疗方面有其独特优势。RVO属于中医“血证”范畴,多由人体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气机紊乱,血随气逆致脉络阻塞,瘀阻眼底,血行不畅,泛溢络外。《血证论》指出:血与水本不分离,血病而不离乎水,并谓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黄斑居中,色黄属脾,脾主湿,水湿内停而黄斑水肿。因此,对于反复黄斑水肿的RVO患者,吕海江教授坚持中西医联合治疗,一方面,中药可以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血液回流障碍,瘀血内阻,水湿内停状态,使气血贯通,水道通利,减轻、消除视网膜出血和黄斑水肿;另一方面,由于中药起效缓慢,容易使患者失去信心,不能积极配合,而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能够短期快速提高视力,二者结合能够延长患者一定水平视功能的维持时间,减少眼内注药的注射次数,降低手术风险,缓解经济压力。因此,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联合抗VEGF治疗能够取长补短,标本兼治。
病例1: 甲某,男,46岁,教师。初诊时间2017年4月17日。
主诉:右眼视力下降1月余。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右眼视力下降,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自觉视力无明显提高,来诊。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检查:右眼视力0.3,左眼1.0,双眼前节正常。眼底:右眼视盘边界清,视乳头色泽正常,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静脉迂曲扩张,管径不匀,A/V≈1∶2,颞上支近视盘处见视网膜出血、水肿,呈火焰状,波及黄斑区,周围可见渗出,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未窥及。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外院行FFA检查提示右眼BRVO。
症状:右眼视物模糊,变形,自觉眼胀,面赤,性情急躁,饮食可,睡眠较差,夜间难以入睡,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右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中医诊断:暴盲(气滞血瘀证)。
治法:止血化瘀,疏肝理气。
方药:止血明目方加减。
茜草30g,仙鹤草20g,墨旱莲20g,白及10g,新疆紫草15g,生蒲黄12g(另包),蒲黄炭12g,棕榈炭10g,藕节炭10g,凌霄花6g,麸炒枳壳6g,醋香附10g,石菖蒲12g,三七粉5g(冲服)。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2017年4月24日。患者症状较前稍有好转,自述睡眠时出汗较多,醒来即消失,今日发现口腔溃疡,无痛感,右眼视力0.3,眼底出血较前色暗,余症状基本同前。治疗:上方加生地黄炭20g,牡丹皮20g,知母15g。14剂,煎服同前。
三诊:2017年5月10日。自觉右眼视物模糊稍减轻,视物变形无明显好转,饮食可,睡眠改善,盗汗较前略减轻,口腔溃疡明显减轻,二便正常,舌脉同前。右眼视力0.5。治疗:4月24日方去紫草、蒲黄炭、棕榈炭、藕节炭,加黄芩10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30g。20剂,煎服同前。
四诊:2017年6月2日。患者视物变形较前明显好转,大便干,2~3日一行,右眼视力0.6,右眼视网膜出血色变淡,周围渗出稍有增加,其余症状基本同前。查黄斑区OCT: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神经上皮增厚,可见点状高反射,与2017年4月17日比较,明显减轻。治疗:于上方基础上去生地黄、知母,加川牛膝10g,大6g,泽兰15g。20剂,煎服同前。
五诊:2017年6月25日。右眼视物模糊较前明显减轻,视物变形面积缩小,小便正常,大便稀,1~2次/日,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眼底:右眼视网膜出血明显吸收,水肿减轻,周围仍可见点状渗出斑,黄斑中心凹光反射隐约可见。治疗:于上方基础上加醋三棱10g,醋莪术10g,夏枯草20g,醋鳖甲20g,并嘱大黄另包,当大便日3次以上时,去之,反之继用。28剂,煎服同前。
六诊:2017年7月26日。患者视物模糊及视物变形较前均明显好转,右眼视力0.8 +3 眼底:网膜渗出较前有所吸收,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余症状同前。治疗:于上方基础上加海藻20g,昆布20g,打粉制水丸,继服2个月以巩固治疗。
按语: BRVO为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引起黄斑水肿者视力严重受损,该病临床诊断容易,但因黄斑反复水肿治疗却相对棘手,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有一定优势。病案中患者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于脉内,久则脉络破损而出血,从而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变形;气血逆乱,心神失宁,则出现夜间难以入睡,结合舌脉,四诊合参可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治疗上,合理应用止血明目方,随症加减,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尤为重要。在此,吕海江教授着重强调以下几点:①“气为血之帅”。止血之时酌用理气之药,以防止血留瘀之弊,一诊中以止血化瘀为主,加入少量麸炒枳壳及醋香附即为此意。②血不利则为水。临床中应酌情运用利水渗湿之品以助血行、消水肿,本案猪苓、泽泻、茯苓均为淡渗利水之品,对BRVO引起的黄斑水肿有较好的利水消肿之用,配合川牛膝及少量大黄使水有出路,增强利水之功。③大胆运用行气消积、软坚散结之品。本病后期,出血吸收且黄斑区视网膜渗出较难吸收者,可用醋三棱、醋莪术、夏枯草、醋鳖甲等,取其软坚散结、除坚消痞之势,以消因气、血、水渐积而成的有形之邪,切不可忧虑因其破血出血之势而却步,致使有形之邪长久难消。
病例2: 王某,男,56岁。初诊时间2011年3月6日。
主诉:左眼视力下降伴眼前暗影半个月。
现病史: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物不清,眼前暗影遮挡,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眼底出血”,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烟酸、维生素C等治疗,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8年,用药情况下病情稳定。嗜酒。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指数/30cm,双眼前节正常。眼底:右眼视网膜动脉略细,A∶V=1∶2,未见出血和渗出;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颞上分支区静脉明显扩张、迂曲,动脉变细,A∶V=1∶3,视网膜水肿,沿血管走形放射状、火焰状出血,累及黄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左眼视网膜颞上支静脉充盈时间延长,静脉迂曲,静脉管壁荧光染色,出血区遮蔽荧光,造影晚期黄斑部荧光素渗漏,囊样水肿。
症状:微感头晕,睡眠、饮食、二便正常,舌暗红,苔黄稍厚,脉沉数有力。
西医诊断:左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中医诊断:左眼暴盲(气滞血瘀证)。
治法: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方药:茜草30g,旱莲草20g,仙鹤草15g,白及12g,牡丹皮12g,茺蔚子12g(包煎),香附12g,石菖蒲10g,蒲黄10g,川牛膝15g,生杜仲10g,三七粉4g(冲服)。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诉服药15剂后,视力恢复至0.08,患者由于出外打工未能及时来诊,电话报告病情后,原方连续服药3个月。
二诊:2011年6月12日。视力恢复至0.5,眼底检查示视乳头边界清,静脉迂曲明显改善,但仍较健眼充盈,视网膜出血大部分吸收,黄斑中心凹光反射隐见,但有少量黄白色硬性渗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静脉充盈时间有明显改善。
按语: 《景岳全书·杂证论·血证》曰:“血动之由,唯火唯气耳。”说明眼底出血与气、火有着密切的关系。方中茜草味苦寒入肝,具有凉血止血化瘀之功,用治血证;三七粉之化瘀止血,并解血中毒素,为治血证之上品,两味相伍,既能止血又无留瘀之弊;仙鹤草收敛止血,且能消瘀;蒲黄凉血止血,活血消瘀,均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可用于各种眼部出血;川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石菖蒲化湿通络,开窍醒神,有利于眼底出血及渗出的吸收;牡丹皮味苦寒,善清降,入心、肝走血分,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可清透阴分伏热;茺蔚子补益肝肾,行气开郁,疏肝醒脾而止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止血化瘀、通络明目之效,从而使血脉通利,出血吸收。
病例3: 患者,女,51岁。初诊时间2006年9月4日。
主诉:右眼视物不清9个月。
现病史:半年前右眼视物不清,先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右眼黄斑水肿”,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益脉康片、迈之灵、维生素C等,并行抗VEGF治疗4次,激光治疗3次,视力略有改善。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骤降,眼前黑影漂浮,头晕耳鸣,心烦不寐。
既往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检查:视力:右眼手动/5cm,左眼1.0。双眼前节正常,右眼玻璃体血性混浊,眼底无法窥清;左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网膜平伏,血管走形基本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B超示右眼玻璃体后界膜下混浊。
症状:口干舌红,苔微黄,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①右眼玻璃体积血;②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中医诊断:右眼暴盲(阴虚火旺证)。
治法:凉血止血,滋阴降火。
处方:生蒲黄15g,炒蒲黄15g,旱莲草20g,茜草20g,白茅根15g,牡丹皮15g,生地黄20g,郁金10g,地骨皮10g,黄柏1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06年9月15日。右眼视力0.03,玻璃体仍有血性混浊。继续守上方,去炒蒲黄、茜草,加当归10g,三七粉3g(冲服)。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2006年9月30日。右眼视力0.15,玻璃体积血明显减少,见灰黄色混浊,隐约可见部分网膜散在激光斑,心烦不寐症状较前改善,拟加强活血化瘀。9月15日方去旱莲草、白茅根,加桃仁10g,红花10g,车前子15g,半夏1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2006年10月16日。右眼视力0.3,玻璃体积血大部分吸收,下方玻璃体可见灰白色机化物,视盘边界清,色淡红,中周部视网膜散在激光斑及色素增殖,黄斑反光不清,下方视网膜遮挡不清。患者情绪好转,心烦不寐症状明显改善。拟活血散结清热: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0g,生地黄20g,丹参20g,浙贝母15g,半夏15g,海藻15g,昆布15g,醋香附15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五诊:2006年11月3日。右眼视力0.3,玻璃体内积血吸收,残留少量机化物,FFA提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下方部分网膜遮挡。OCT提示黄斑区椭圆体带断裂不连续,给予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上方打粉制水丸,继服1个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CRVO病程较长,出血量多,吸收慢,黄斑水肿反复发作,部分非缺血型可以转化为缺血型,故治疗起来需要根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是否合并黄斑水肿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病案中患者发病9个月,曾行4次玻璃体腔抗VEGF注药术,行3次视网膜激光治疗,之后自觉病情好转,后期治疗中视力改善不明显,未遵医嘱复诊,直到20天前右眼视力骤降就诊。病案中患者女性,玻璃体积血20天,急则治其标,出血期止血为要。头晕目眩,心烦不寐,口干舌红,苔微黄,脉弦细数,为一派虚热之象。热病伤阴,水不治火,火性上炎,灼伤脉络,血溢脉外,涌入神膏。患者阴精亏虚,清窍失养,复受虚火扰动,故头晕耳鸣,心烦不寐。故治疗中,一诊给予滋阴降火、凉血止血、血停瘀散治疗,视功能好转,阴虚火热之象亦有改善。此谓全身症状突出时,以全身辨证为要,兼顾眼部固有症状。随着病程进展,玻璃体出血吸收减少,部分出现机化,全身阴虚症状减轻,则以局部辨证为主,减少止血药物,加大化瘀力量,后期酌加化痰散结之品。如案例中患者复诊中逐渐停用旱莲草、茜草、白茅根,加用桃仁、红花、丹参、半夏、海藻、昆布,正是遵循眼底出血的病理发展规律。对于出血性疾病,吕海江教授常采用眼底病变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特别在全身无证可辨时,根据眼局部不同时期、不同病变而分清不同阶段,区分病机差异进行分期论治。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ION)又称血管性假性视乳头炎,是以突然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和视野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缺损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主要由于供应视乳头的血循环障碍所致,分为动脉炎和非动脉炎两型。视乳头主要由后短睫状动脉供血,所以凡是可以产生睫状动脉狭窄闭塞,或使视乳头灌注压降低的病变,均可造成视乳头缺血。该病常见于小的视乳头以及糖尿病和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贫血以及颈动脉狭窄、急性大出血、休克、眼内压增高等疾病。常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可致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属中医“暴盲”或“视瞻昏渺”范畴。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病因较为复杂,首先要借助于现代的仪器检查眼部情况,寻找全身可能的病因。中医方面首先要四诊合参,辨病机。从发病情况来看,该病发病突然,视力下降较快,视乳头颜色偏淡,边界模糊,大多会有轻度的隆起,视乳头及其附近视网膜上常可见到线状或火焰状出血,有阳伤的征象。《审视瑶函·暴盲症》曰:“病于阳伤者,缘忿怒暴悖,恣酒嗜辣,好燥腻,及久患热病痰火人得之。”多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油腻酒酪等饮食,伤及脾胃,脾运不及,聚湿生痰,痰阻窍道而发为本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目为清窍,需要后天之气的滋养,脾虚则失其运化之职,水泛为湿,为滞,湿浊、痰瘀、积滞由此而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的功能正常,能将后天之气血精微源源不断供给目窍,气机升降正常则目络通畅,反之,升降异常则目络瘀阻,气血不能上注于目,目系失养而发病。本病还和肝经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血行通利,脾可健运,不致痰癖膏浊积滞内停。肝气通于目,肝气条达,肝血旺盛则目得其养而视物精明。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功能失调,目系失养则视物精明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视昏。《审视瑶函》也指出:“真血者,即肝中升运滋目经络之血也。”目为肝之窍,肝藏血,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条达,肝血旺盛则目得其养而视物精明。若平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肝脏疏泄功能失调,则脏腑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另外也直接影响气机的条畅,气血郁滞,玄府闭塞,目系失养则视物精明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而视昏,血溢于脉外而出血。因此,本病主要病机在于肝脾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最终导致痰湿化生,瘀阻脉络,目失濡养发为本病。治疗上,健脾助运,有利于痰湿膏浊的消退和气血的化生;疏肝解郁则可使气血调达,目络通畅,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通络、活血、化瘀之品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视物模糊,眼前暗影遮挡,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伴头晕目眩,情志不舒,善太息,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遮挡,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盘周有少量出血,静脉稍有迂曲,伴胸胁胀满,舌质暗,脉弦涩。
视物模糊,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微隆起,伴胸闷纳呆,痰多,舌淡苔腻,脉滑。
视物模糊,目涩难睁,视乳头颜色淡白,边界模糊不清,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1)肝经郁热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明目。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15g,栀子12g,柴胡10g,赤芍10g,当归12g,茯苓15g,薄荷6g,郁金10g,丹参15g等。
随症加减:口苦较为明显者加夏枯草、黄芩、野菊花;视盘水肿明显者加泽泻、白茅根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9g,赤芍12g,丹参30g,枳壳15g,玄参10g,三七粉3g等。
随症加减:气虚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口苦、咽干者加夏枯草、石决明、菊花;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等。
(3)痰浊瘀阻证
治法:化痰通络,祛瘀活血。
方药:化浊祛瘀明目汤加减。
法半夏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车前子15g,桃仁10g,川芎10g,三七3g,茺蔚子18g,柴胡10g,防风6g。
随症加减:眼底视盘色红者加金银花、栀子、连翘、夏枯草、牡丹皮;伴有出血者加茜草、炒蒲黄、小蓟、大蓟、旱莲草;伴咳嗽痰多者加贝母、葶苈子、桔梗等。
(4)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茯苓15g,熟地黄20g,川芎12g,白芍9g,当归10g等。
随症加减:伴视盘色白淡者加丹参、葛根、蔓荆子等补气活血升阳;伴视网膜水肿者加薏苡仁、苍术健脾利湿等。
化浊祛瘀明目方
适应证:缺血性视乳头病变。
方药:法半夏、白术、茯苓、陈皮、桃仁、川芎、三七、茺蔚子、车前子、柴胡、防风。
方解:本方为吕海江教授经验方。方中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作用。《药性论》记载:“消痰涎,开胃健脾。”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二者共为君药。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本草正》中记载:“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车前子能利水、清热、明目、祛痰,与桃仁、三七、川芎活血化瘀之药共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茺蔚子凉血活血、明目,陈皮理气调中,防风载药上行共为佐使。全方配伍,共奏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明目之功效,从而达到祛痰湿、化瘀血以治其标,健脾胃、强脾气,和肝气以治其本,标本兼顾。
常用穴位:合谷、太阳、风池、睛明、攒竹、球后、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光明等。每次远端取穴2~3个,局部穴位4~5个。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mL,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
缺血性视乳头病变临床上病因复杂,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多种全身病有关,治疗上,要针对全身病进行治疗。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由循环障碍所导致的渗出水肿。对动脉炎性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尤为重要,以保护第二眼免于发作。口服或静脉滴注改善眼底微循环,增加血液供应量的药物,口服醋氮酰胺片降低眼内压以相对提高眼灌注压,以及支持疗法如维生素类药物,营养神经类药物等。也有文献报道在非炎性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患者中用视神经减压术,以缓解视乳头水肿,保护视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病例1: 张某,女,63岁。初诊时间2015年11月23日。
主诉:左眼视力下降3天。
现病史:2015年11月20日,左眼突然视力下降,于11月21日去当地某医院诊治,当时视力: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05。视野示左眼鼻上方扇形缺损,右眼视野正常。造影示左眼动脉前期视盘充盈迟缓,诊断为左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未曾治疗,今来诊。
既往史:高血压10年。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视力0.02。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清,晶体皮质轻度混浊,瞳孔圆,直接对光反应迟钝。眼底检查:左眼视乳头下缘色淡,边界欠清,轻度水肿,动脉变细,反光增强,静脉稍迂曲,A∶V≈1∶2,黄斑部中心凹反光未见,色素紊乱。右眼未见明显异常。
症状:情志抑郁,胸胁胀痛,乏力,纳呆,脉细弦,苔白腻,舌质暗红伴齿痕。
西医诊断:①左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②双眼动脉硬化眼底改变。
中医诊断:左眼暴盲(肝郁气滞,痰瘀阻络证)。
治法:疏肝解郁,祛瘀化浊。
方药:化浊祛瘀明目方加减。
夏枯草20g,炒栀子15g,法半夏12g,白术15g,茯苓20g,川芎10g,车前子30g(包煎),醋柴胡15g,桃仁10g,茺蔚子12g,陈皮12g,防风6g,白茅根20g,三七4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配合强的松片40mg,每日8时饭后服;雷尼替丁片1片,甲钴胺分散片500μg,每日3次口服;球后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mL+654-2 0.5mL。
二诊:2015年11月30日。患者自觉左眼视力较前好转。左眼视力0.3,视盘水肿减轻,色泽稍淡。守前法,前方加黄芪30g,全蝎5g,蜈蚣3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激素用量递减。
三诊:2015年12月12日。左眼视力0.6,视盘水肿基本消失,色泽正常,边界稍模糊。守上方,继服1个月,复查视力,左眼0.8,视盘边界清,色泽正常,中心周边视野均正常,右眼同前。
按语: 本病发病急,病情重,对视力影响较大,早期应采用强的松片联合球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以快速消退视神经水肿,快速控制病情发展,挽救视力、缩短病程、防止转变为青盲(视神经萎缩),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的理念,同时进一步寻找病因。根据全身情志抑郁,胸胁胀痛,乏力,纳呆,脉细弦,苔白腻,舌质暗红伴齿痕的临床表现,辨证为肝郁气滞。肝气郁结导致气机不畅,情志抑郁,肝经循行之胸胁部位胀痛。肝木克脾土则脾功能受到影响,脾气不足则乏力,食欲不振;脾运化水湿功能不足,则痰湿内生,阻于脉络则发病。故吕海江教授采用经验方“化浊祛瘀明目方”,疏肝解郁,祛瘀化浊。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患者视力有所提高,增加虫类药全蝎、蜈蚣等助气活血,化瘀消肿。三诊时患者眼底及全身症状进一步改善,守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2: 王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18年8月11日。
主诉:右眼前有黑影遮挡,视力下降3个月。
现病史:3个月前,右眼前有黑影遮挡伴视力下降,当时由于工作繁忙,未及时治疗。现自觉病情没有好转,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2,矫正无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直径约3mm,直接对光反应稍迟,间接对光反应正常,晶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边界模糊,色偏淡,视网膜动脉变细,A/V=1∶2,黄斑部反光可见。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正常。视野:右眼下方视野缺损和生理盲点相连,左眼视野正常。眼B超: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
症状:乏力,失眠,纳差,舌质淡,边有齿痕,苔正常,脉细。
西医诊断:①右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②双眼老年性白内障。
中医诊断:左眼视瞻昏渺(气血不足证)。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20g,黄芪15g,炒白术15g,蔓荆子10g,龙眼肉9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30g,夜交藤10g,丹参30g,当归12g,熟地黄15g,川芎12g,郁金10g,薄荷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右颞侧皮下太阳穴部位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
针刺:球后、睛明、攒竹、太阳、风池、三阴交、足三里。每日1次,10天后休息2天。
二诊:2018年8月28日。患者自觉右眼视力较前好转,暗影变淡,患者乏力、失眠症状缓解,纳差症状同前。查视力,右眼0.25,矫正不提高。眼底同前。前方加神曲15g,麦芽10g,鸡内金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右侧太阳穴部位继续行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针灸治疗同前。
三诊:2018年9月13日。自觉视力进一步改善,乏力症状缓解,失眠症状消失,纳差改善。查右眼视力0.25。眼底视盘边界仍模糊,无水肿,颜色稍淡。视野检查:视野缺损面积较前明显减小。处方调整为:党参20g,黄芪15g,炒白术15g,酸枣仁30g,夜交藤10g,丹参30g,当归12g,熟地黄15g,川芎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橘络12g,白芍9g,郁金10g,薄荷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其余治疗同前。
四诊:2018年10月8日。患者服上药期间出差,中断治疗1周,但自觉乏力症状明显缓解,失眠、纳差症状消失。右眼视力0.4,眼底同三诊。患者较满意,心情较放松。9月13日方去夜交藤、郁金、白芍,加女贞子15g,决明子15g,改汤药为颗粒剂,冲服,每日2次。停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和针灸治疗。
五诊:2018年11月14日。患者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右眼视力0.4,视盘边界稍模糊,颜色淡。停止治疗。
按语: 本病患者由于业务繁忙,工作压力大,在最初发病时由于左眼视力较好,因此对右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的情况没有引起重视,待发病3个月就诊时,疾病急性期已过,眼底虽然视盘边界模糊,但是已无水肿,视盘颜色偏淡有视神经萎缩的趋势。门诊视野检查:患者表现为和生理盲点相连的下方视野缺损,属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典型视野,诊断明确。该期患者的治疗和急性期有所不同,急性期主要是快速消退视神经水肿,挽救视功能,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再根据病因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中医方面则根据全身辨证采用清热、凉血、化浊、祛瘀、利水等方法进行治疗。到了缓解期或晚期,则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进行全身辨证治疗。本例患者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就诊时乏力、失眠、纳差症状较为明显,辨证为心脾气血不足,治疗上选用了归脾汤来健脾补气,补血养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养血通络的丹参、川芎,疏肝解郁的薄荷,同时薄荷也可引药上行,配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改善眼底微循环。针刺选用了眼局部穴位以及足三里、三阴交等补气健脾的穴位,以疏通眼部经络。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的目的是,虽然视盘已无水肿,但用长效的激素类药物球旁注射希望能够挽救尚没有完全损伤的视神经。通过综合疗法针药并用,患者视力有所提高,乏力、失眠症状缓解,但纳差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在二诊时增加了神曲、麦芽、鸡内金以健脾消食。三诊时患者全身症状改善,但视力提高不明显。患者担心预后不佳,情志抑郁,考虑到眼部视盘色淡,发病时间较久,久病多虚、久病多郁的情况,调整处方增加了补肝肾明目的枸杞子、菟丝子等子类药物以补肝肾明目,增加了橘络、白芍、郁金以疏肝解郁、通络。到四诊时,患者视力已经提高到0.4,增大补肝肾明目药物力度,增加女贞子、决明子。同时,适当减少养心安神药、疏肝解郁药物如夜交藤、白芍、郁金等,继续用药1个月,患者视力稳定,停止用药。本例患者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缓解期的典型病例,患者视力稳定持续一段时间后及时停药,也体现了中病即止的思想。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系因视神经退行性病变而致的视盘颜色变淡或苍白。临床上习惯将所有视盘颜色变淡、视力下降的眼疾称为视神经萎缩。但是,视盘颜色变淡并不都是视神经萎缩,临床上有少数患者视乳头表面血管分布较少,在检眼镜下颜色偏淡,视力、视野等均无异常。视神经萎缩是多种眼及全身病变对视神经损伤的最终结果,亦可由遗传、外伤等导致,发病率高,治疗困难,为常见的致盲或低视力的主要病种之一。
视神经萎缩属中医学“青盲”(《诸病源候论》)范畴,又名“黑盲”(《外台秘要》)。
本病属于内障眼病,在解剖学上,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来自颅内的软脑膜、蛛网膜和硬脑膜延续包绕着视神经前鞘膜至眼球后,鞘膜间隙与相应的颅内间隙相同,其中蛛网膜下腔亦充满着脑脊液,而肾主骨生髓,脊髓通于脑,髓聚而成脑,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为视路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基础。正如《审视瑶函·内外障论》曰:“在五脏之中,惟肾水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最灵最贵,辨析万物,明察秋毫。”因此,该病用药时当注意补肾之法。从患者的眼底表现上看,视神经乳头苍白或局部颜色偏淡,血管偏细。《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曰“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目窍郁闭,脉络不通。“气血不足,目系失于濡养”是本病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本病患者应当寻根求源,询问病史,利用现代仪器如CT、MRI、视野检查仪、眼电生理检查仪等,寻找如头眼外伤、脑部肿瘤、药物中毒等原发病因。
吕海江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其病机可以简单地分成两个方面:“不足”与“不通”。“不足”是指精、气、血不足,即原动力和能量不足,多见于原发性(上行性)视神经萎缩和下行性视神经萎缩;“不通”是指气血升发的通路不通,人体左升右降,肝主升发,脾主升清,肝与脾为气血升发的主力,肝郁不能升发,脾虚不能升清,致目失濡养,神光不能发越,多见于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但本病也可能有“不足”与“不通”共同存在的情况,“不足”日久,必有“不通”。“不足”为虚,虚则补之,驻景丸、四物五子汤、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明目地黄丸是常用的方剂;“不通”为郁为滞,疏肝健脾,以促升发,小柴胡汤、四逆散、加味逍遥丸为其主方。“不足”与“不通”有者,两类方剂交替运用,总的治法是: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疏肝健脾。
视物昏蒙,视盘色淡白或苍白,或视盘生理凹陷扩大加深如杯状,血管向鼻侧移位,动静脉变细,兼见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细弦。
外观正常,视力渐降,视物昏蒙,甚至失明。眼底表现同眼部检查。全身症状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眼症同前。全身可见头晕心悸,失眠健忘,面色少华,神疲肢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多因头眼外伤,视力渐丧,视盘色苍白,边界清,血管变细。全身兼见头痛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开窍明目。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2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薄荷6g,牡丹皮15g,栀子12g。
随症加减:情志抑郁者加枳壳、香附以疏肝理气;视神经色淡者加丹参、川芎、郁金以行气活血;加菟丝子、枸杞子、桑椹以滋养肝肾明目;失眠多梦者加远志、石菖蒲以开窍明目;郁热不重者,去牡丹皮、栀子。
(2)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开窍明目。
方药:明目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15g,山药12g,枸杞子15g,山茱萸12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地黄15g,泽泻10g,牡丹皮12g,柴胡9g,当归12g,五味子9g。
随症加减: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者加制何首乌、黄精、鳖甲等养阴清热;伴乏力,少气者加黄芪、党参等;临床中根据眼部及全身情况酌加石菖蒲以开窍明目,加丹参、川芎、牛膝以增活血化瘀之力。
(3)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宁神开窍。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人参9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白芍9g,当归15g,熟地黄15g,黄芪18g,陈皮9g,桂心2g,五味子9g,远志10g等。
随症加减:若气虚较轻可将人参改用党参;血虚偏重可加制何首乌、龙眼肉以养血安神;并可加用枳壳、柴胡等理气之品,以通助补。
(4)气血瘀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9g,丹参18g,橘络10g等。
随症加减:气滞较重者加枳壳、香附、柴胡;血瘀较重者加丹参、郁金、地龙。
太阳穴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的中点后方约1寸的凹陷处,属经外奇穴,是针刺治疗眼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主要成分是氢溴酸樟柳碱,其次是盐酸普鲁卡因。樟柳碱是从茄科植物唐左特山莨菪中分离的一种生物碱,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抑制唾液分泌等抗胆碱作用,其治疗原理是通过颞前动脉旁皮下的自主神经末梢调整眼缺区的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缓解眼血管痉挛,改善视神经缺血状态。
常用穴:主穴: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足三里、光明等。配穴:手三里、合谷、三阴交、血海、曲池、阳陵泉、阴陵泉等,主穴、次穴配合应用。
眼周穴位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刺方向与皮肤呈15°角进针,少行针。体针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气血瘀滞和肝气郁结型采用泻法;气血不足型则采用补法;肝肾阴虚型则采用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至“得气”。另该型可配合应用灸法,灸关元、涌泉、阴陵泉、阳陵泉,起补肾作用。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药物及技术,确诊后,常规应用西药多不能提高视力。中医采用中药与针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使大多数患者视力有所改善,但眼底视盘颜色难以恢复。
(1)病因治疗: 进行全身检查,尽量发现可能的病因,并予以针对性治疗。
(2)支持疗法: 维生素B 1 、维生素B 12 、路丁等常规口服;肌苷片400mg,口服,每日3次;能量合剂(5%葡萄糖液500mL,辅酶A100mL单位,三磷酸腺苷40mg,维生素C 2g,适当加用胰岛素)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3)其他: 神经生长因子20~30单位,肌内注射,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病例1: 余某,男,12岁。初诊时间2015年6月3日。
主诉:双眼视力下降2年。
现病史:两年前因为高热时间较长,引起双眼视力下降,检查后诊断为双眼视神经萎缩。曾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丹参片、甲钴胺片等,效不佳,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08(矫正不提高);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颜色苍白,边界清晰,动静脉走行正常,动脉变细,动静脉比为1∶3,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症状:饮食、睡眠佳,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视瞻昏渺(气血两虚兼肝肾不足证)。
中医诊断:双眼视神经萎缩。
治法: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明目。
方药:生熟地黄各30g,黄芪20g,天冬15g,川芎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白术12g,当归10g,茺蔚子15g,菟丝子15g,醋鳖甲12g,醋龟甲12g,防风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配合每天在双侧太阳穴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每侧每次1mL,针刺穴位选用睛明、攒竹、四白、合谷、血海、足三里,采用补法。
二诊:2015年6月14日。患者自诉视物较前发亮,上方去天冬、炙甘草,加全蝎4g。15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穴位注射方案不变。
三诊:2015年7月1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15(不能矫正),眼底无明显变化。原方不变,续服15剂。
四诊:2015年7月17日。患者自诉用药舌质边尖红,苔少,脉细。患者用药后病情稳定,应患者要求将汤药改为丸剂,处方:黑羊肝30g,熟地黄30g,山萸肉12g,山药20g,牡丹皮6g,泽泻10g,茯苓12g,石菖蒲12g,枸杞子15g,菟丝子20g,女贞子30g,楮实子20g,五味子10g,车前子15g,覆盆子10g,沙苑子12g,茺蔚子10g,醋柴胡12g,制香附12g,防风6g,桑椹子15g,桑寄生15g,决明子12g,醋鳖甲1g,醋龟甲12g,沉香2g(包),三七粉3g(包),琥珀粉3g(包),炮山甲6g,全蝎5g,蜈蚣4g,煅磁石15g,除煅磁石外,其他药物研细粉,用煅磁石水制成丸,口服。
五诊:2015年9月20日。口干症状消失,舌脉正常,右眼视力0.15,左眼视力0.3(不能矫正);眼底无明显变化。
按语: 患者病程较长,视神经萎缩后期大多为久病入络,肝肾亏损,故补肝肾、益气血、通络活血为晚期治疗大法。本例早期用黄芪、白术补气,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四物补血,再增加菟丝子、茺蔚子、龟甲、鳖甲,滋阴补肝肾明目,防风等药疏风,引药上行使气血通畅,水谷精微上乘来滋养萎缩的视神经。二诊患者自觉眼前发亮,说明辨证准确,故守方治疗,加大疏风通络之力,增加全蝎。患者服用1个月后,视力有所提高,但舌尖红,少苔等阴虚症状仍在,吕海江教授拟加大滋阴养血之力,但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小,长期用汤剂依从性差的特点,将汤剂改为丸药口服。本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了穴位注射及针灸的方法。太阳穴的血供非常丰富,针刺该穴可活血通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提高视力和扩大视野的作用,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时间较长,增强与延长了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病所,充分发挥了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此外,通过针刺治疗,还可以活血通络,疏通眼区经气,改善眼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视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视力提高,视野扩大。
病例2: 张某,男,25岁。初诊时间2013年5月19日。
主诉:右眼外伤后视物不清6个月。
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被人击中右眼,当时右眼睑皮肤肿胀青紫,难以睁眼,视物不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头部及眼部核磁共振检查无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钝挫伤”,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云南白药常规口服,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药物静脉点滴治疗。半个月后,右眼睑皮肤肿胀青紫消退,但仍视物模糊,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03(矫正不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瞳孔偏大,直径约5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间接对光反应正常。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清楚,色淡白,视乳头动、静脉和视网膜交界处有白鞘,黄斑部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左眼未见明显异常。视野检查:右眼视野缺损。
症状:无特殊。
西医诊断:视瞻昏渺(肝肾不足证)。
中医诊断:双眼视神经萎缩。
治法:滋肾益精,通络明目。
方药:制何首乌25g,黄精20g,熟地黄20g,山茱萸2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丹参20g,黄芪30g,升麻10g。28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二诊:2013年6月23日。患者自诉右眼视力无明显改变,颞侧方视物较前清晰一些。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3,眼部其余检查同前。处方:守上方加巴戟天15g。28剂。
三诊:2013年7月27日。患者述右眼视物较前稍清晰。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6,矫正不提高。眼部其余检查同前。处方调整如下:丹参25g,制何首乌20g,黄精20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覆盆子20g,巴戟天15g,升麻10g,黄芪30g。28剂。
四诊:2013年8月24日。患者自觉右眼视力较前有所改善。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上方加肉苁蓉20g。28剂。
五诊:2013年9月30日。患者自述右眼视物较前明显清晰,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调。眼科检查:右眼视力达0.12,矫正不提高,右眼瞳孔偏大,直径约5mm,直接对光反射较前灵敏,眼底检查同前。视野检查:右眼视野较初诊有明显改善。处方:嘱咐患者按上方制成蜜丸,每次9g,每日2次早晚饭后口服,2个月。
六诊:2013年12月14日。自觉右眼视力进一步提高。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其余检查同前。停服中药汤剂,改用明目地黄丸2个月。
按语: 本例患者就诊时距发病已有6个月,视力一直较差,视野有明显损害。视盘出现颜色淡白,能够确定为视神经萎缩。此时病机以虚为主,治法应为益精明目,兼以通络。制何首乌、黄精、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益精明目;丹参、黄芪、升麻化瘀通络,益气升阳,后期增加巴戟天、肉苁蓉增加温阳之力。本病病程缓慢,应守主方。注意调理脾胃,以防药物滋腻,后期可予丸药口服,缓缓图功。有部分本病患者是能够改善一定程度的视功能的。
病例3: 宋某,女,19岁。初诊时间2009年9月5日。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2年。
现病史:2年前经期时与人吵架,致精神不振,时有恍惚感,纳食差,不寐,先求治于内科,药用逍遥散、越鞠丸、柏子养心汤等,皆不应。继而发现双眼视物模糊,方到眼科就诊,拟诊视瞻昏渺,用药如明目地黄汤、归脾汤,然视力继续下降,故来郑州求治。
既往史:既往体健。
检查:双眼外观无明显异常改变,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FC/50m。查眼底:双眼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淡,边界欠清,右眼黄斑区中心反光点隐约可见,左眼则不可见,周边视野检查呈向心性缩小。
症状:身倦乏力,头眩,心悸,四肢沉重疼痛,时有腹痛,小便不利,大便稍溏,每日2次,舌质淡,苔白厚,脉沉细。
西医诊断:视瞻昏渺(脾肾阳虚证)。
中医诊断:双眼视神经萎缩。
治法:滋肾益精,通络明目。
方药:炮附子12g,桂枝10g,白茯苓20g,焦白术12g,赤白芍各10g,淫羊藿10g,菟丝子15g,鸡血藤30g,黄芪30g,全蝎6g,制马钱子粉0.2g(分冲)。14剂,日1剂,水煎服。
配合球后注射硝酸士的宁1mg加维生素B 12 500mg,每周2次。连用2周,电话复诊诉视物较前清楚,肢困腹痛均轻。效不更方,嘱其继服14剂后来诊。
二诊:2009年10月8日。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1。眼底无明显改变,腹痛愈,乏力改善,饮食可。遂于上方中加制何首乌20g,石菖蒲12g,50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0年12月8日。患者视力右0.3,左0.1,其余症状同前,守10月8日方60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1年4月18日。右眼视力已达0.6,左眼视力0.3。检查眼底:双眼视神经乳头色淡,边界较清,黄斑区中心光反射存在。1年后随访,视力稳定,周边视野较原来明显扩大。
按语: 患者心悸、头晕、小便不利、肢体沉重、苔白、脉沉,其病机因肾中真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致水气上泛,玄府闭塞,目窍被阻,精气失荣而成。临证时宜据证而遣方,不可认病而选药。真武汤温阳利水散邪,且蕴含有活血抗凝之作用,具有明显的改善循环、调整胃肠、促进代谢等功能。对于阳虚水郁所致眼科诸病,用之恰当,多收桴鼓之效。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指黄斑区或者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液体进入神经上皮下导致神经上皮脱离,可伴有色素上皮的脱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最常见的眼底病之一,患者大多为青壮年男性,发病年龄20~45岁,发病高峰在40岁前后,男女之比为5∶1~10∶1,90%以上单眼受害,左右眼无差别,大多能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也易复发,多次反复后可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本病确切病因还不清楚。近来研究表明除血清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外,与外源性和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等有关。该病诱发或加重因素包括睡眠不足、压力大、情绪波动、妊娠及大剂量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等。A型性格易患病。本病有自限性,发病者应消除可能的诱因,禁用糖皮质激素和血管扩张药。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方法。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视瞻有色,又名“视直如曲”“视大为小”等,该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书中载:“视瞻有色证,非若萤星、云雾二证之细点长条也,乃目凡视物有大片甚则通行(有色阴影)……”并对其病因病机有较详细记载,认为“……当因其色而别其证以治之。若见青、绿、蓝、碧之色,乃肝肾不足之病,由阴虚血少,精液衰耗,胆汁不足,气弱而散……若见黄赤者,乃火土络有伤也……”
吕海江教授认为,视衣中心部(黄斑)名谓“黄睛”,是人眼中心视力的发源区,乃脾脏的精华所形成。患者常嗜食辛辣,脾胃积热蕴毒,或房事过度,肾阴亏损,或郁怒伤肝,相火妄动,热毒上炎,聚结在部分视衣上(黄斑区部分视网膜),耗伤阴液,灼伤部分视衣,故出现以上诸症。若脾胃素虚,湿浊夹热凝聚,侵及视衣四周则形成黄睛肿胀(黄斑区水肿),亦会出现以上证候。
治疗上,根据眼部及全身症状多分为三型。如伴有胸闷纳呆,大便稀薄者多辨证为水湿上犯证,采用利水渗湿为治法,方用五苓散或者四苓散加减;如果伴有脘腹痞满,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湿热或痰湿症状的辨证为痰湿化热型,常选用清热化痰,健脾利湿治则,用三仁汤为主加减治疗;如果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的常辨证为肝肾不足型,采用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或内障症主方等治疗。当然,在临床辨证中要灵活,不能局限于以上几种情况,像脾虚湿困型、心脾两虚型、阳虚水泛型也不少见,可以酌情选用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真武汤、猪苓散等加减治疗。对于临床上全身症状缺如的,则从脾、从肝、从肾论治。脾主运化水湿,肝主疏泄,肾主水,通调水道。根据眼底黄斑病视网膜水肿的情况可以酌情选用,健脾利水之茯苓、萆薢、芡实、泽泻、薏苡仁;疏肝、活血利水之香附、泽兰、滑石、陈皮;归肾经,且具有利水功能之猪苓、车前子、地肤子等。
病情日久,患者黄斑部水肿基本吸收,视力较前好转,眼前中央部暗影颜色稍淡,但眼底仍残留有少量痕迹久不消退者,多考虑气阴两虚,血气未能复原,经络尚不能舒展,需要增加补气养阴活血之力,可以选用八珍汤或六味地黄丸类方加减,在此基础上酌情选用,化痰软坚散结之半夏、陈皮、昆布、海藻、川贝母;活血利水之丹参、炒山楂、川芎、三七粉;补肝肾明目之枸杞子、菟丝子、楮实子、女贞子等。
视物模糊,眼前出现有色阴影,视物变小或变形,眼底可见视网膜反光晕轮明显,黄斑水肿、中心凹反光减弱或消失;胸闷,纳呆呕恶,大便稀溏;舌苔滑腻,脉濡或滑。
视物模糊,眼前棕黄色阴影,视物变小或变形,眼底可见黄斑水肿及黄白色渗出;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视物模糊,眼前可见暗灰色阴影,视物变小或变形,眼底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少许黄白色渗出,中心凹光反射减弱;或兼见头晕耳鸣,梦多滑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1)水湿上泛证
治法:利水渗湿。
方药:四苓散加减。
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丹参10g,三七粉3g等。
随症加减:黄斑区水肿明显者,宜加车前子、琥珀以利水化痰;纳呆便溏者,宜加莲子、芡实、薏苡仁、陈皮以健脾利湿。
(2)痰湿化热证
治法:清热化痰,健脾利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g,滑石30g,通草6g,竹叶6g,白蔻仁10g,厚朴12g,薏苡仁30g,半夏12g。
随症加减:黄斑区黄白色点状渗出较多者,可加丹参、郁金、山楂以理气化瘀;脘腹痞满者,宜加鸡内金、莱菔子以消食散结;纳呆呕恶者,宜加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生姜以健脾止呕;小便短赤者,宜加车前子、泽泻、黄柏以助清热利湿。
(3)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补肝肾,和血明目。
方药:四物五子汤或加减驻景丸加减。
熟地黄15g,当归12g,地肤子15g,白芍9g,菟丝子15g,川芎9g,覆盆子15g,枸杞子15g,车前子10g等。
随症加减:黄斑区渗出较多、色素紊乱者,加山楂、昆布、海藻以软坚散结。
主穴:瞳子髎、攒竹、球后、睛明。
配穴:合谷、足三里、肝俞、脾俞、翳明、头临泣、风池、肾俞等。
每次主穴选2个,配穴选2个。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留针30分钟。
(1)激光光凝法: 激光光凝渗漏点是本病首选疗法。光凝后1周左右,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开始消退,2~3周内完全消失。但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自愈倾向,如果激光光凝法使用不当,反而给病者造成灾难性结果。
适应证如下: ①有明显荧光渗漏,渗漏点位于视盘-黄斑纤维束以外,离中心小凹250μm以上,浆液性脱离严重者;②有面积较大的神经上皮层脱离,伴有直径1PD以上的色素上皮层脱离者;③病程3个月以上仍见到荧光渗漏,并有持续存在的浆液性脱离者。
(2)光动力疗法: 持续6个月以上的色素上皮失代偿,一般无明确渗漏点的慢性CSC可以采用PDT治疗,尤其是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患者。急性CSC有报道采用光敏剂维速达尔进行治疗,所需药量为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所需量的30%~60%,其余治疗参数不变,可以有效封闭渗漏点,安全有效,缩短病程。
(3)药物治疗: 维生素C、维生素E、路丁、安络血等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药,可以试用。睡眠不良者,可口服镇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禁用,因为可以诱发本病或使神经上皮层下浆液性漏出增加,甚至形成泡状视网膜脱离。
病例1: 刘某,男,38岁。初诊时间2005年11月21日。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变形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饮酒后呕吐,第2天出现右眼前有暗影,视物变色,变小,伴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未引起重视,休息后不能缓解遂来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5(矫正不提高),双眼前节(-)。眼底检查:右眼后极部浆液性水肿,可见一近圆形水肿,反光轮,中心凹光反射消失。OCT:黄斑水肿,神经上皮层脱离。
症状:乏力、胸闷、食欲减退、大便稀,舌苔滑腻,脉滑。
西医诊断: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医诊断:视瞻有色(脾虚水泛证)。
治法:补气健脾,渗湿利水。
方药:四君子汤合四苓散加减。
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车前子15g,薏苡仁30g,猪苓15g,泽泻20g,丹参15g,黄芪15g,神曲15g,三七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嘱注意休息,饮食忌生冷、肥甘厚味。
二诊:2005年11月28日。右眼视力0.6,自诉乏力,胸闷减轻,纳差症状缓解,大便成形。上方加桂枝10g,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05年12月6日。右眼视力1.0,视物变形消失,胸闷乏力消失。守上方继服15剂。OCT: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消失。随访2个月患者视力稳定,全身不适症状消失,未再出现复发。
按语: 本病案为水湿上泛证的一位患者,症见胸闷,纳呆呕恶,大便稀溏,舌苔滑腻,脉濡或滑,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渗湿。方用四君子汤联合四苓散加减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吕海江教授使用四苓散以利水渗湿,主要针对热重于湿者,而湿重于热者,则加桂枝以温阳化气以利水。
病例2: 刘某,女,21岁。初诊时间2006年12月20日。
主诉:右眼视物模糊,伴眼前暗影1周。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6(矫正不提高),双眼前节(-)。眼底检查:右眼黄斑部浆液性水肿,偏下可见一近椭圆形水肿反光轮,中心凹反射消失。
症状: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黏腻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医诊断:视瞻有色(痰湿化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
方药:杏仁15g,滑石30g,通草10g,竹叶10g,白蔻仁10g,厚朴10g,薏苡仁18g,半夏15g,茯苓18g,丹参15g,防风10g。7剂,水煎服。
配合针刺治疗(取穴:睛明、球后、合谷、脾俞),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二诊:12月28日。患者不适症状消失,右眼视力提高至1.0,眼底水肿消退,全身不适症状消失。
按语: 本病案为痰湿化热证的一位患者,眼部症见视物模糊,眼前棕黄色阴影,视物变小或变形,眼底可见黄斑水肿及黄白色渗出。症见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痰湿化热证明确。吕海江教授使用三仁汤治疗以清热利湿,宣畅气机,并配合针刺治疗,以开窍利水,7剂而愈。
病例3: 张某,男,62岁。初诊时间2020年4月9日。
主诉:左眼视物模糊,伴眼前暗影5天。
现病史:患者5天前,劳动后大汗出,次日出现左眼视物模糊,眼前有暗影,伴口干,喜饮,头晕,心悸、失眠,到北京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黄斑水肿,同时进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颅内出血等,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静脉滴注效果不佳,今来诊。
既往史:高血压10年。
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12(矫正不提高)。双眼前节(-),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A/V=1∶2,后极部盘状黄斑水肿,无出血、渗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症状:头晕,失眠,太阳穴胀痛,口渴、喜饮,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正常。
西医诊断:双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医诊断:视瞻昏渺(气血不足,阳虚水泛证)。
治疗:补气养血,温阳利水。
方药:附子10g,茯苓30g,炒白术15g,白芍12g,川牛膝10g,泽泻10g,黄芪10g,北沙参6g,麦冬12g,生地黄15g,当归18g,川芎15g,五味子9g,夏枯草18g,香附18g,茺蔚子12g,桃仁12g,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配合针刺治疗(取穴:睛明、太阳、百会、风池、合谷),每日1次,留针20分钟,当日行双耳尖放血1次。
二诊:2020年4月16日。患者头晕、头胀症状缓解,口渴缓解,患者自诉大便干,左眼视力0.4,眼底黄斑病水肿稍有改善。右眼同前。去附子,改桂枝9g,加麻仁6g。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20年4月24日。患者头痛、头胀消失,口渴缓解,大便正常,舌苔基本正常。左眼视力0.5,黄斑部水肿较前明显减轻。调整处方如下:
茯苓30g,炒白术15g,白芍12g,大枣9g,川牛膝10g,泽泻10g,黄芪10g,北沙参6g,麦冬12g,生地黄15g,当归18g,川芎15g,五味子9g,香附18g,茺蔚子12g,桃仁12g,车前子15g,地肤子15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20年4月30日。患者全身症状缓解,左眼视力0.6,左眼黄斑部水肿吸收,中心凹反光可见。该处方为杞菊地黄丸成药。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患者在劳作大汗后发病,耗阴伤阳,脾肾阳气受损。头目眩晕,眼底黄斑水液蓄积,为脾肾阳虚导致,水湿上泛之证。脾主运化水谷,盖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头痛;口干、喜饮为汗出津伤;故本病应辨证为阳虚水泛,气血不足之证。治疗当以补气养血,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方中附子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白芍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二者柔肝缓急,三者可防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在此基础上用张望之老师内障病主方加减,补气养血活血利水,共同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配合针刺放血疗法,疏通经络,缓解头部胀痛症状。用药7剂,全身症状改善,黄斑水肿有所吸收,但患者大便干,遂减附子,加桂枝以温阳,同时用麻仁润肠通便。三诊时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很大程度缓解,但水肿仍在,加大活血利水之力,加车前子、地肤子等。四诊时患者眼底黄斑水肿消退,但视力没有完全恢复,考虑到久病及肾,故改为杞菊地黄丸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病例4: 高某,女,41岁。初诊时间2020年3月21日。
主诉:左眼视物变小10天。
现病史:10天前,患者由于工作繁忙、熬夜后出现左眼视物变小,眼前有暗影,伴乏力,食欲不振,休息后未曾好转,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8(矫正不提高),双眼前节(-)。眼底检查:左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A/V=1∶2,后极部盘状黄斑水肿,无出血、渗出,中心凹反光增强,右眼底正常。
症状: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眠差,经行期间伴少腹冷疼,舌脉正常。
西医诊断: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医诊断:视瞻昏渺(脾虚湿困证)。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陈皮10g,砂仁3g,黄芪30g,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30g,丹参15g,三七粉3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14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嘱注意休息。
二诊:2020年4月14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1.0,患者自诉用上药后视物变小及眼前暗影完全消失,遂上班。上班后由于工作过于紧张,于3日前再次出现视物变小症状,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症状明显好转,但仍失眠伴耳鸣,遂再次来诊。处方调整为: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陈皮10g,黄芪30g,柴胡12g,白芍10g,当归12g,珍珠母15g,枸杞子15g,酸枣仁30g,丹参15g,三七粉3g,煅磁石15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香附6g,砂仁3g。10剂,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20年4月24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1.2,患者视物变小、眼前暗影完全消失。乏力、便溏症状消失,失眠、耳鸣改善。守上方,去珍珠母、陈皮、砂仁、猪苓、三七粉加女贞子、菟丝子各15g,1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个月,患者未见复发。
按语: 患者为中青年女性,白领,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由于工作劳累,思虑过度,导致脾气不足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便溏症状。脾主运化,脾气不足,升清降浊之力受到影响,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停滞于眼内则出现眼底的水肿。治疗上则针对主要病因,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以健脾利水为主要治法,方用参苓白术散联合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黄芪补气健脾利湿治本,茯神、远志、酸枣仁、丹参养心安神,车前子、泽泻、猪苓利水渗湿,香附、砂仁健脾暖胃疏肝和血,治标。为患者开假条,暂缓工作,配合在家休息。14剂后,患者眼部视物变小、眼前发暗症状消失,患者自认为眼部痊愈,未能及时复诊。上班后,患者因精神紧张,于3日后发病,再次就诊。就诊时患者乏力、便溏消失,失眠偶有发生,但又出现耳鸣症状,眼部黄斑轻度水肿。考虑仍为水气不利,正气未复所致。因工作后压力大,导致血虚肝郁,经络不畅而诱发,治疗上仍用上方,联合逍遥散加减治疗,10剂后,黄斑水肿消失,继续服用15剂巩固疗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提示:医患的配合很重要,眼病治疗要彻底,邪气除,正气完全恢复,则不易复发。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遗传性、进行性光感受器细胞丧失,最终导致视网膜变性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变通常从视网膜赤道部开始,并向黄斑和中心凹推进。典型症状:夜盲,伴有进行性视野缺损、眼底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流图显著异常或无波型。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多数视力下降的患者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出现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鉴于此,研究人员正积极寻找治疗RP的新策略,如药物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神经保护疗法等。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高风内障,该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又名高风雀目、高风内障、阴风障等。病至后期,视野渐窄,《秘传眼科龙木论·高风雀目内障》形容“惟见顶上之物”。同时书中对其并发症也有一定认识:“多年瞳子如金色。”而《目经大成·阴风障》中对夜盲和视野缩窄的记载更为形象:“大道行不去,可知世界窄。未晚草堂昏,几疑大地黑。”《杂病源流犀烛·目病源流》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现代极为一致。“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遗体,日落即不见物。”一般双眼罹患,病程漫长,日久则成青盲,或瞳内变生翳障。
吕海江教授认为:高风内障属元阳不足,阳衰不能抗阴。夜间阴盛,故入暮无睹;白昼阳盛,故晓复明。阴阳互根,阳虚日久,必及于阴,阴阳俱衰,视衣得不到充分营养,故目呆滞,只能向前直视见物,而周围事物如无所见(视野狭窄)。结合临床将该病的病机归纳如下:①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煦失职,生化不力,气虚血少,不荣于目,且阳衰不能抗阴,神光衰微,故夜盲而昼明,视野渐窄。阳虚阴盛者常血凝脉涩,瘀阻不通,致目窍痿闭而失明。②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肝肾精虚,精亏血少,不濡目窍,目络枯涩,玄府渐闭,则眼罹本症。③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脏腑精华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濡养,且气虚血滞,脉道不利,眼络枯涩,遂致眼部诸症。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温补肾阳、滋养肝肾、补气健脾、气血双补等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在此过程中酌选丹参、川芎等补血活血类药物;密蒙花,谷精草等明目退翳类药物以及夜明砂、望月砂、枸杞子、女贞子、茺蔚子、菟丝子、地肤子等补肝肾明目药物;阳虚者则选用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等温肾壮阳类药物等。
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视网膜白点状或骨细胞样或不规则状色素沉着,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视网膜白点状或骨细胞样或不规则状色素沉着,伴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夜盲,视野进行性缩窄,视网膜白点状或骨细胞样或不规则状色素沉着,兼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弱。
(1)肾阳不足证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15g,山药12g,山萸肉12g,枸杞子15g,鹿角胶6g,菟丝子15g,杜仲10g,当归10g,肉桂3g,制附子9g。
随症加减:原方温补肾阳,益精养血,用于本证,宜加川芎、牛膝,以助肉桂、当归温阳活血通络。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明目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山药12g,泽泻1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柴胡10g,茯神9g,当归身12g,五味子10g等。
随症加减:眼底血管变细或色素堆积,视网膜颜色污秽者,宜加丹参、牛膝、夜明砂、毛冬青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消滞;虚热重者,宜加知母、黄柏等,以滋阴清热;眼干涩不适者,宜加天花粉、玄参,以养阴清热。
(3)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人参9g,白术15g,白茯苓15g,炙甘草6g,山药15g,桔梗12g,白扁豆10g,莲子肉6g,薏苡仁15g,缩砂仁6g,陈皮10g等。
随症加减:气滞血瘀,脉道不利者,宜加丹参、川芎、三七、鸡血藤等,以活血通络。
(1)针刺疗法
主穴:睛明、上明、承泣、光明、球后。
配穴: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百会、新明一、新明二等。
肾阳不足证加用肾俞、命门、关元、太溪等穴;肝肾阴虚证加用太冲、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复溜等穴;脾气虚弱证加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太白等穴。
每次主穴选2~3个,配穴选择2个,交替应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留针30分钟,治疗3个疗程。
(2)穴位注射疗法
常用穴位:足三里、肾俞、肝俞、脾俞。
常用药物:舒血宁注射液、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疗程:每日选择一个穴位,交替选择,15天1个疗程。
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药物维持疗法。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A和部分营养因子,但只能减缓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丧失视觉的病程,在一定限度内提高生活质量。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3种治疗策略:第一,从根本上或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防止感光细胞凋亡。主要手段为基因治疗,将正常基因导入视网膜靶细胞,更正缺陷基因,使其产生正常的基因表现型,并稳定表达;第二,尽可能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程,减缓感光细胞凋亡。主要依靠神经营养因子、抗凋亡药物、钙离子阻滞剂、抗氧化剂及维护视网膜的营养剂,这些物质可以改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营养供给,维持视网膜血管的完整性,抑制视网膜细胞的氧化损伤等;第三,在疾病的晚期用新生的细胞替换凋亡的感光细胞,主要依赖干细胞疗法。以上这些疗法均处于探索阶段。
病例1: 赵某,男,19岁。初诊时间2005年11月20日。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3年。
现病史:3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晚间视物不清,未引起重视,后视力下降,视野变窄,到当地眼科就诊,诊断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给予甲钴胺分散片等营养神经类药物,疗效不佳,为进一步求治,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家族史:爷爷自幼视力欠佳,具体眼病不明。
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5(矫正不提高),双眼前节(-)。眼底查见:双眼视盘边界清,色蜡黄,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稍迂曲扩张,视网膜可见散在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未窥及。
症状:双眼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西医诊断:①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②双眼视神经萎缩。
中医诊断:高风内障(肾阳不足证)。
治疗:补肾壮阳。
方药:熟地黄30g,菟丝子30g,黄芪20g,枸杞子15g,桂枝10g,制附子10g,香附12g,茺蔚子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舒血宁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肾俞、光明交替注射),每日1次。
二诊:2005年11月28日。右眼视力提高至0.12,腰膝酸软减轻,自诉腰部发冷,原方去桂枝,加肉桂10g,10剂,以温补肾阳。
三诊:2005年12月11日。右眼视力0.12,左眼视力0.1,腰部酸冷缓解。守上方继服2个月,视力稳定,眼底同前,全身不适症状消失。
按语: 本病案为肾阳不足证的一位患者,全身症见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吕海江教授使用右归丸加减治疗,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滋补肝肾;桂枝振奋心阳,同制附子温经散寒,峻补元阳。因久病多郁,用茺蔚子、香附散郁行滞,黄芪补气,以助以上药物温通升发以达病所,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健脾益气,促使阴阳协调。
病例2: 王某,女,30岁。初诊时间2006年10月12日。
主诉:双眼夜间视物不见自幼至今,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幼年和同伴玩耍时发现晚间视物不清,未曾治疗,1个月来自觉视力下降明显,视野明显缩窄,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0.4(矫正无提高),双眼前节(-)。眼底查见: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泽尚可,视网膜动静脉走行、比例大致正常,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少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中心凹光反射存在。
症状:神疲乏力,食少,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西医诊断: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
中医诊断:高风内障(脾气虚弱证)。
治疗:益气健脾。
方药:党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炒山药15g,桔梗10g,白扁豆15g,莲子10g,炒薏苡仁30g,砂仁6g,陈皮15g,炙甘草10g,当归20g,川芎10g,丹参20g,升麻6g,柴胡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针刺治疗(取穴:睛明、承泣、攒竹、合谷、四白、太阳、新明一、光明、足三里),每日1次,留针30分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脾俞、光明交替注射),每日1次。
二诊:2006年10月29日。双眼视力提高至0.8,全身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再服10剂,视力稳定,夜间视力较前稍改善,神疲乏力,食少症状改善,守方继服2个月,视力稳定,夜间视力改善。此后每年服中药4个月,随访两年视力未见下降。
按语: 本病案为脾气虚弱证的一位患者,全身症见神疲乏力,食少,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吕海江教授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燥湿渗湿;炒山药、莲子助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白扁豆、炒薏苡仁助炒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能载物上行,补益肺气,即培土生金;炙甘草益气健脾,并调和诸药;并加用当归、丹参、川芎,以活血通络。
风牵偏视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麻痹性斜视。该病发病突然,病因复杂,可以由外伤、炎症、肿瘤、中毒、高血压、糖尿病及眼外肌肌炎等引起。发病后患者常出现复视,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的对侧,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并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转动受限等。风牵偏视相当于西医的眼外肌麻痹,是指因先天发育或后天因素影响,所导致眼外肌功能障碍,眼球运动受限,临床上以斜视、复视、头痛,伴或不伴上睑下垂等为主要表现。
吕海江教授认为风牵偏视常见于后天,多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所引起,在治疗上则要标本兼治,扶正和祛邪通络并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吕海江教授认为,眼外肌病五轮辨证属于肉轮和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御外功能减退,则容易受外袭侵袭。风为阳邪,善行数变,容易袭人头目。正气不足,则腠理开,风邪袭目或协同其他外邪如火邪、痰湿等阻塞经络,导致眼外肌功能受损,出现目珠偏斜,视一为二。《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曰:“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风邪犯目具有风邪的特点,常表现为发生迅速,短则数小时就可致病。风有内外,外风多见于外感,伤风感冒后发病,眼部可以表现为目痒、羞明、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等;内风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乏源引起。脾虚则运化水谷精微乏力,气血化生不足,血不荣络,脾胃所主眼外肌不能得到充分滋养,致血虚受风,一旦被外邪所侵则内外合邪,引起眼外肌运动失常。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脾虚气血不足是其本,外风侵袭为之标。在治疗上,对于初犯该病的患者应当内外兼修,双管齐下,补气养血健脾与祛风通络祛邪相结合,常选用熟地黄、当归、川芎、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神曲等进行治疗。
风牵偏视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人至老年全身机能日渐减退,正如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记载“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正气虚,推动无力,则血液瘀滞;脾气虚,运化水湿之力减弱,则痰湿内生,无形之痰留滞经络之间则进一步加重病情。瘀血、痰饮、湿浊是脉络阻塞的病理产物。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酌加祛风通络药(如蜈蚣、全蝎)、祛痰通络药(如橘络、地龙、白僵蚕)、活血通络药(如丹参、川芎)、祛湿通络药(如伸筋草、黄松节、木瓜)等,使经络畅达,药到病所,常常收到较好的效果。
吕海江教授认为风牵偏视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涉及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别。比如动眼神经受损,可以导致动眼神经支配的全眼外肌麻痹,常出现上睑下垂,外斜并轻度下斜,除外展不受累外,向内、上、下转动均受到影响;外展神经受累可以导致患眼内斜视,外转受累,双眼水平同侧复视,向麻痹侧注视时复像距离大;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患眼上斜视,内转时上转,内上转过强,头常向健侧倾斜,下颌内收等表现。在诊治的过程中既要认真检查,确定受累肌肉,还要详查病史,仔细询问发病时间、急缓、症状的变化、全身状况以及全身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脑血管病,鼻炎咽部疾患、神经系统疾病、眼外伤、传染病等),并借助于现代仪器设备如CT及核磁等排查头颅病变,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引起者,常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药物;眼外伤引起者,常加桃仁、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者加夏枯草、香附以疏肝解郁;糖尿病者则选用山药、天花粉、葛根、石斛等以益气生津等。
吕海江教授认为针灸治疗风牵偏视效果较佳,他常选用的穴位主要有眼局部的穴位睛明、攒竹、鱼腰、太阳、承泣、四白等,全身穴位主要选择脾胃经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也会酌情选择丰隆穴以化痰通络等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发病突然,视一为二,眼球转动向某一方向受限,头歪,视物昏花,伴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浮数。
发病缓慢,视一为二,眼球转向某一方向受限或者部分受限,头歪,伴少气无力,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视一为二、重影、眼球运动受限,伴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外伤后视一为二,伴眼胀、闷痛,疼痛固定,眼睑及眶周青紫瘀斑等。
本病常因正气不足,导致外邪入侵,风邪,痰饮,瘀血阻滞,损伤脉络或气血运行不畅等引起,和全身病患密切相关。因此,在辨证过程中要以全身辨证为主,目的在于扶正祛邪,使正气充足,脉络通畅。临床上常见以下证型。
(1)风邪中络证
治法:祛风通络,扶正祛邪。
方药:以牵正散加减为主方。
白附子9g,蜈蚣2条,全蝎6g,白僵蚕9g,丹参10g,羌活10g,防风10g等。
随症加减:因风邪中络,筋脉运动受限者,多伴气血瘀阻,辅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在祛风的同时,给予活血,使筋脉尽快恢复。夹痰者,加半夏、橘络、竹茹以化痰;痰湿偏重者,加薏苡仁、石菖蒲、佩兰之物以除湿祛痰。
(2)脾胃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活血通络。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5g,白术12g,黄芪20g,陈皮9g,生地黄5g,当归12g,升麻6g,柴胡6g,丹参30g,炒白术15g等。
随症加减:伴肝肾不足者加楮实子、菟丝子、枸杞子;夹风者给予天麻、钩藤、防风、荆芥、白附子、僵蚕、全蝎以增祛风散邪之功。
(3)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补肝肾,通经活络。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黄15g,山萸肉12g,山药15g,泽泻10g,茯苓18g,牡丹皮15g,丹参30g,羌活10g,防风10g。
随症加减:兼瘀者加川芎、牛膝、苏木之类;内风者加全蝎、蜈蚣之类;外风者加羌活、防风、荆芥之类。
(4)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0g,黄芪30g,当归15g,白芍9g,川芎12g,丹参30g,葛根15g等。
加减:若中风后遗症可加白附子、僵蚕、全蝎、防风等。
主穴:睛明、瞳子髎、攒竹、承泣、太阳。
配穴:四白、阳白、丝竹空、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风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眼局部选择2~3穴,全身远端选1~2穴。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斜向右者,针刺左侧。
穴位注射:取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眼外肌麻痹侧,太阳穴注射,1次2mL,隔日1次,注射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
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常常选用维生素B 1 、维生素B 6 、维生素B 12 、肌酐、三磷酸腺苷、辅酶等营养神经类药物;银杏叶提取物、丹参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如果保守治疗6个月,病情稳定后仍不见好转,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病例1: 程某,女,58岁。初诊时间2009年4月25日。
主诉:双眼视一为二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没有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复视,下楼梯及行动困难,不伴眼红眼疼,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麻痹性斜视”,给予甲钴胺分散片、银杏叶片口服,用药后效果不佳来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等病史。
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8;双眼结膜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圆、直径约2.5mm,小瞳孔下检查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内斜约30度,眼球向外运动受限;右眼运动无异常。非接触眼压:右眼13mmHg,左眼14mmHg。
症状:头晕乏力,纳差,入睡困难,多梦。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
西医诊断:左眼外直肌麻痹。
中医诊断:风牵偏视(脾气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通络。
方药:黄芪30g,太子参30g,苍术12g,白术30g,当归15g,川芎10g,茯苓20g,茺蔚子20g,全蝎5g,柴胡10g,白僵蚕10g,炒酸枣仁1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
同时用纱布遮盖患眼。
二诊:2009年5月6日。患者诉乏力、纳差症状明显减轻,患眼内斜20度,向外侧转动较前改善,复视症状减轻。按上方继服30剂。
三诊:2009年6月15日。患者诉双眼复视症状消失,33cm照影双眼正位,左眼外肌运动自如。患者乏力、纳差症状消失,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守上方去全蝎、僵蚕,加柏子仁15g,夜交藤10g,患者用药15剂后痊愈。
按语: 该患者已年近六旬,工作较为忙碌,伴有乏力头晕症状,舌淡,脉沉细。辨证为脾气虚弱。脾虚中焦运化失常,化湿生痰,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脉络瘀滞。痰、湿、瘀三种病理因素互为影响,阻滞经络,眼外肌得不到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充养,引动内风,风邪中络,导致眼肌麻痹的发生。故在选方用药上,吕海江教授选用了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苍术补气健脾补其本,当归、川芎活血通络,白僵蚕化痰通络,全蝎祛风通络,柴胡疏肝解郁,酸枣仁养心安神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病例2: 李某,男,58岁。初诊时间2016年2月23日。
主诉:双眼视物重影1个月。
现病史:1个月前,患者晨起时发现视物重影,家人发现左眼向外偏斜,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麻痹性斜视”,具体用药不详,用药后效果不佳,来诊。
既往史:患糖尿病10年,用药情况下控制欠佳。
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8;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可见微血管瘤及散在点状出血斑。33cm照影:左眼外斜45°,眼球向内运动受限;右眼运动无异常。非接触眼压:右眼17mmHg,左眼18mmHg。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空腹血糖:10.3mmol/L。
症状:头晕,腰膝酸软无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①左眼内直肌麻痹;②双眼老年性白内障;③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中医诊断:风牵偏视(肝肾阴虚,风邪阻络证)。
治法:滋补肝肾,疏风通络。
方药: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萸肉12g,山药15g,牡丹皮10g,泽泻20g,茯苓20g,白芍12g,天冬20g,麦冬20g,龟甲15g,玄参12g,全蝎6g,蜈蚣3g,茺蔚子12g。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请内分泌科会诊,调整血糖。
二诊:2016年3月10日。患者双眼视物重影好转。33cm角膜映光照影:左眼外斜20°。头晕及腰膝酸软症状减轻,乏力同前,前方加黄芪30g,20剂,以助气活血。
三诊:2016年4月3日。患者诉重影基本消失,查:左眼外斜约10°。患者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症状明显缓解。空腹血糖7.8mmol/L。守上方继服30剂,痊愈。
按语: 本例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年近六旬,突然出现眼外肌麻痹,故吕海江教授认为要详查病因,细问病史,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以及是否有头颅的器质性病变。该患者CT检查头部基本正常,血糖控制不佳。治疗上,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辨证为肝肾不足型,故选用了六味地黄丸酌加疏风通络作用的全蝎、蜈蚣,化瘀(郁)通络的茺蔚子,滋阴生津的天麦冬、玄参等以缓解消渴日久导致的阴津亏虚症状,从而标本兼治,用药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考虑到病情发病较久,二诊时患者乏力症状仍较为明显,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黄芪以补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