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殷切希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随着“西学东渐”,我们总是用现代科学研究的三要素来证实中医的科学性,即: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其实质就是探究什么;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第三要素是设计并进行实验。这种方法在一定层面上带着科学的质疑,为验证中医药的科学性提供证据,并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中医的一些未知现象。我不由地反思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本质,比如:“脾升胃降的实质真的就是几个基因、几个信号通路的变化吗?”再如:“脾主运化中精华和糟粕部分的变化就是细胞转运蛋白的变化吗?”又比如诸多报道称单味中药存在肾毒性,那么肝毒性为什么不会在复方中出现呢?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中药单体,脱离了中医药理论指导它还是中药吗?又诚如邓铁涛教授所说的“用了近三千年的中药,其安全性经历几十亿中国人的检验,为什么现在需要老鼠点头?”这些问题的产生,我想大多是因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缺失,人民群众失去信仰,短平快的功利思想盛行及所谓的证据而忽略了个案”。

按照现代科学模式的原则,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中医学是人文科学、是哲学。中医治疗的不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中医学的很多重要内容,从更多层面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五音疗法、情志疗法、心理暗示、行为治疗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中医文化,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医易同源”“中医与道医”等。中医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完善了中医学文化体系。同时中医学文化体系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进一步丰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的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当前,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当然,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不提倡全盘接受,毕竟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亦有不少糟粕,需要去伪存真,需要与时俱进。时下的中医已经不是传统中医,而是“西学东渐”之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强调中西医协作、中西医并重的中医。王永炎院士说:“学中医必须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中医要学得深、学得通,西医要懂。”当今中医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其医学性,强调其自然科学的属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人文属性,弘扬和发展中医文化。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丰富,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体现。

中医学本质上与中国古代哲学至少在三点上是高度一致的:一是以完整的、形神兼备的“人”展开研究;二是绝不将人孤立看待,而是将人置于自然宇宙之中,探究天人关系;三是探寻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中医与传统文化也有相同之处。就研究对象而言,中医和传统文化都是以研究人为对象的。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和生命的学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是如此,无论道家、儒家,都是以人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生命作为根本而展开论述的。更深一步来说,中医研究的“人”是“形神”无缺的人,是身心一体的人,并且将这一完整的、一体的人放在天地万物、自然、社会这一宇宙空间背景之中展开讨论和研究,这就要求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这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思想是一致的。

为什么中医教育要强调师承呢?师承,顾名思义就是必须采用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类似过去的父传子、子传孙的样式。中医学作为实践医学,除了要熟悉中医四大经典、明清医书外,更重要的是经验传承。比如近现代比较有名的孟河医派,费、马、巢、丁四大家。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功绩。以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主持下,全国各地挖掘并支持众多中医流派,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及全国名老中医指导老师,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强调“学经典、拜名师、做临床”,这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想培养大师,就要注重厚植传统文化,避免个体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与心理及人格发展的片面性,避免“重视接受,忽视创造;重视学习,忽视思想;重视知识,忽视智慧;重视认知,忽视道德”的情况。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医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高尚品德建立是不可或缺的。儒、释、道思想是中医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儒学、道家与佛教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注重心性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儒修身,道养性,佛净心,所谓“医者仁术,仁者爱人”。

医圣张仲景曾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范仲淹也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与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相通的。中医学在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传统中医学是科学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果现代中医教育缺乏儒家思想教育,就会影响现代中医人对中医学的继承与理解。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巨大挑战。新时代的中医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经史子集的文化根基,也要具有丰厚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中国古医者,多幼年习儒或经从儒生中分离出来,儒学之伦理观在中医伦理观的基本范畴、医德评价、医德修养、医德教育等多个方面留有深深的印记。诚所谓“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儒家重视个人修养,强调“修身”和“仁”。“仁”为诸德之和,包括“温、良、恭、俭、让、孝、佛、礼、爱人”等,是儒家伦理之核心。“仁”的基本要素是“仁者爱人”,这也是中医伦理之核心,故中医学将“仁心”作为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胡珂教授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学习中医的引路人。他强调“学经典、做临床、半日临证、半日读书”。胡珂教授作为江西省名中医,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遴选为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从事临床工作40年,娴熟中医理论,擅用经方辨治内科疑难杂症。胡珂教授临证以中医为主,提倡中西医协作,临证善于抓住主证,“必先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立法处方,有据可循,博览群书,勤求古训,故疗效卓著。对胡珂教授的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为此,依托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项目,在胡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支持下,先后有章美玲、吴运瑶、姜劼琳、陈燕珠、龚鹏、汪瑶、王飞、万常俊、王露露、符小聪、曾丽莉、刘宗臻、王本田、刘倩倩、熊莎莎、罗安、王艳芳、罗晗、钟倩丽、秦梦娴、郁成、丁思羽、江水玉、赖冬萍、李清梅、李绅绅、覃靖燊、陈子瑶、汤善能、朱梓铭、张馨月、周旋、陈子瑶等数十名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通过跟师临诊,构建了胡珂教授病案数据库,并专人负责录入每次的门诊资料,分析总结疗效,随访患者,加工整理,然后送呈胡珂教授亲自修订。本书的大部分按语由胡珂教授亲自审定。经过3年的努力,我们从胡珂教授临证的近万例病历资料中精选出典型案例,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案例基本能够反映胡珂教授的学术思想、诊疗思维和临床经验,内容以内科、儿科病例为主,有40多个病种,200多则病案。我相信,这些源自胡珂教授临床的真实案例,对广大中医医院的医师、初学中医的研究生,包括中医爱好者是大有帮助的;对于树立中医文化自信、真正的守正创新、传承精华是大有裨益的。


2023年夏季撰于广西中医药大学 F4lheYDLyrXJXfcNeOBYP8qXgZ7RyoPuTHUeb6nSoZzRm6dSNCcChNFA/5QALS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