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21
理中丸案杨吉老

[课程名称]方剂学

[案例叙述]

相传宋徽宗嗜好冷食,经常脘腹作痛,御医们给他开了汤药但是都不见效。于是就请民间名医杨吉老(杨介,字吉老)来诊治。杨吉老诊脉后说,皇上得的病属于中焦虚寒,需要服用理中丸。宋徽宗一听,非常不满:“御医给我开的也是理中丸啊,但是我吃了很多次都没有效果。”杨吉老说:“皇上的病是因为食冰过多,寒凉伤胃,所以我现在开的理中丸所用的汤使不同,要用冰煎药,这样汤药能够直达病位,才能治好。”徽宗半信半疑地吃了杨吉老做的理中丸(汤),竟然真的痊愈了。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杨吉老说的“汤使”,是指中药方剂中的引经药,是可引导方中其他药物直达病位的药物,若运用得当方药疗效就会大大增强。宋徽宗的病,其实就是吃冷食过多而导致中焦虚寒,寒凝气滞而脘腹疼痛,故用理中丸来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四味药组成,主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等。方中以辛热之干姜为君,温中焦而祛里寒;人参甘苦微温,补气健脾,且有温中之效,《别录》谓其“疗肠胃中冷”,故为臣药;脾虚寒湿不化,故以白术为佐,补脾气而燥脾湿,《珍珠囊》谓其“除湿益气,补中补阳”;炙甘草为使,补土温中,调和诸药。四药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原方一方二法(理中丸、人参汤),可根据证情之缓急,而决定汤、丸之用。服药后可进热粥,以助药力温养中气。

“理中”的含义是什么呢?《伤寒寻源》中说:“盖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八·理中汤丸》集注引程应旄曰:“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由此可知“理中”之意就是调理中焦,温运中焦,以针对中焦虚寒证。宋徽宗的胃疾是因为夏季过服冰食,引起中焦虚寒所导致的,故杨吉老和诸御医均以仲景理中丸来治疗。杨吉老成功之处在于在煎理中丸(人参汤)的时候加入了冰块,这有两个好处:一是作为药引,同气相求,可以引方中诸药进入以前冰块伤及的病位;二是反佐,防止寒热格拒而导致拒药,正是《黄帝内经》所谓“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思政元素]

调和致中,阴平阳秘;辨证论治,医者意也。

[思政切入点]

1.调和致中,阴平阳秘。“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阴平阳秘”一直被认为是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描述和概括,指健康的人处于动态的阴阳平衡之中。《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与阴平阳秘有异曲同工之处,天地之道如此,养生修身之道亦如此。案例提示无论从诊断、治疗、养生均应从阴阳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们把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相结合去体会古人在诊治、养生中的智慧。

2.辨证论治,医者意也。汉代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唐代许允宗曰:“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元代朱震亨说:“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于医乎?今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刺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难矣。”宋徽宗之胃疾,诸御医辨证均中的,选用仲景之理中丸也完全正确,但是却没有效果。杨吉老仅在方中加了一味冰即犹画龙点睛,而效如桴鼓。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辨证论治是学生们在中医诊疗疾病中必须重视的特点,也是精髓。 7jFgIuigsXv8yPVlnMaZFrEMJk6efkUH3b+yR/wL56F2cBTj5tSx5BAapkly1e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