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19
甘温除热李东垣

[课程名称]方剂学

[案例叙述]

甘温除热法是指以性味甘温的药物为主药,治疗因中气不足或气血亏虚而导致的内伤发热及虚人外感发热的一种方法,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

李东垣是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在他31岁时,蒙古大举伐金,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序言中写:“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其中所诉“壬辰之变”是指天兴元年(1232年),蒙金二军主力于钧州三峰山展开决战,三峰山战役之后,金军主力精锐尽失,天兴元年三月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围困金国大梁(汴梁)长达一年之久,其间城内物资匮乏,百姓缺衣少食,瘟疫大起。李东垣当时被围城中,亲眼看着每天有上万人死亡,十二个城门每天都要送出一两千具尸体,整整送了三个月,死了大约一百万人。当时医生多以风寒论治,误治失治者不计其数。李东垣有感时医之误,认为这次瘟疫的原因是围城期间老百姓长期饿肚子,解围后又饥饱不均,加上劳逸过度、天气寒冷而发作,并非是单纯风寒所引起的,时医以风寒论治发汗解表反而导致元气虚脱而亡。因此,东垣以饮食劳倦、内伤热中为由,创立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方剂,磨成粉以拯救百姓,活人无数。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味甘性微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东垣认为“黄芪、甘草、人参,已(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再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同除之,元气内充,则诸证自愈。

东垣在《脾胃胜衰论》中说:“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他在《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又说:“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因此,东垣认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东垣据此创立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方剂。

[思政元素]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大医精诚,仁心妙手。

[思政切入点]

1.传承创新,继往开来。李东垣《黄帝内经》理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将劳倦内伤,脾胃虚弱而生之热称为“阴火”,据此创补中益气汤等一系列甘温除热方剂,认为“黄芪、甘草、人参,已(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们理解中医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既要学好经典,又要勇于创新。

2.大医精诚、仁心妙手。李东垣生活于金元时期,战乱纷繁,百姓流离失所,饥饱无时,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导致的脾胃病非常多。尤其是1232年发生的壬辰之变,瘟疫暴发,老百姓死亡近百万之多。针对医者妄用攻伐的时弊,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致病说,重视固护脾胃,临证以甘温补益为要,创补中益气汤及系列方剂,磨成粉拯救了无数百姓。此案例教导学生们学医一定要学精,不要做害人的庸医,要学习东垣大医精诚、仁心妙手的精神。 EkIfSziPcb7BMoVPVwrtFLS0N/5Oj3A+38J3erdB6jzdzC1FfyPy+TMZI61AW8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