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流行于夏秋季节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名夏秋季脑炎,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昏迷、惊厥、谵妄等神经证候,多发于10岁以下小儿。1952年我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后同)将本病统一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其病原乙脑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多由蚊子叮咬传染于人,引起脑组织发生炎性病变。
1954年夏,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因洪水泛滥、蚊虫孳生,导致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当时罹患人数很多,死亡率高达50%。郭可明等7名中医专家应召走上了抗击乙脑一线。他们昼夜守护在病房,通过对病程症状的观察,结合查阅大量中医典籍,认为乙脑应该属于中医“暑温”的范畴,以“清热、解毒、养阴”为治疗原则,主张治疗方案以白虎汤、清瘟败毒饮为主方,重用生石膏,配合使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后发现,一般患者多在用药后很快退热,1~2周即可痊愈出院。郭可明专家团队创造了接诊31例病案,无一死亡的佳绩,并将用白虎汤治疗乙脑进行推广,大大降低了疾病死亡率。因此,郭可明荣获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部级甲等奖。
白虎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伤寒阳明经证之主方。凡阳明热盛出现四大症,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者,均可投之。白虎汤仅由四味药组成,即生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方中君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功擅清泄里热,除烦止渴,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臣药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
郭可明用白虎汤治疗脑炎,并不是单纯搬用古人的原方,而是根据仲景的经验和理论,再结合脑炎的具体情况,加减化裁而出——郭氏加减白虎汤,即生石膏、天花粉、生山药、生甘草。生石膏为君药,重用,此为治疗暑热、瘟疫之主药。以天花粉易知母,是因为知母苦寒性降,易伤脾胃,和石膏并用影响辛凉透邪之意。脑炎患者本系内热耗阴,多显脉象无力,不宜用苦寒下降之品以伤脾胃。天花粉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又其味甘而不伤胃。此外,郭可明认为藤蔓之根皆有活络之功,能减少脑炎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又擅解毒,效优于知母。以山药易粳米,可起益肾填精,补脾生津,滋阴养液之功,而温热之病最耗阴液,故以滋阴养液之山药辅佐,优于粳米。
1956年8月,北京又有乙型脑炎流行。当时医院按照石家庄的经验(清热、解毒、养阴),用中药白虎汤和西药、输氧等治疗,奇怪的是疗效不佳。有的患者不仅高热不退,而且病情加重。当时患者急剧增加,疫情大有蔓延之势。于是卫生部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中西医专家组成乙脑医疗工作组,在北京市传染病医院和儿童医院进行观察治疗。此时老中医蒲辅周提出:用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治疗乙脑是正确的,石家庄的经验也是很宝贵的,但关键在于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中医历来治疗外感热病重视季节气候特点,石家庄与北京的乙脑虽然同处夏季发病,但石家庄久晴无雨,乙脑患者以实热为主,属暑温,用白虎汤清热泻火,故能奏效,而北京当时雨水较多,天气湿热,患者症状表现为兼有湿邪,属湿温、暑湿,如果不加辨别,而沿用苦寒药物,就会出现湿遏热伏,不仅高烧不退,反而会加重病情。中医的长处是辨证施治,针对北京的乙脑,应该采用宣解湿热结合芳香透窍的药物,湿去热自退。蒲辅周之见,群医称是,即改投通阳利湿法,效果立竿见影,不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一场可怕的瘟疫得以迅速遏止。
中医自信,文化自信;传承创新,继往开来;辨证论治,不拘一格。
1.中医自信,文化自信。1954年夏,石家庄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死亡率甚至高达50%,以郭可明为首的中医专家团队通过对病程症状的观察,以“清热、解毒、养阴”为治疗原则,主张以白虎汤、清瘟败毒饮为主方,重用生石膏,配合使用安宫牛黄丸治疗疾病,疗效卓著,疫情得以控制。以此为切入点,让大家理解中医不仅可以治慢性病调理身体,而且可以救重症、危症,甚至可以治疗瘟疫,从而坚定中医自信、文化自信。
2.传承创新,继往开来。郭可明用白虎汤治疗脑炎,并不是单纯搬用古人的原方,而是根据仲景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脑炎的具体情况,加以化裁而订出的,药味少而寓有清热、解毒、养阴之意。以此为切入点,让大家感悟中医经典之精妙,领会学习经方要学其精华,活学活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做好传承和创新。
3.辨证论治,不拘一格。1956年8月,北京又有乙型脑炎流行,按照石家庄的经验用中药白虎汤结合西医治疗,但是疗效不佳时,蒲辅周先生提出重视季节气候特点,因时因地辨证论治的思路,采用宣解湿热结合芳香透窍的药物,湿去热自退,取得显著疗效,以此为切入点,让大家深入体会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强调三因制宜、辨证论治,而非固守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