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9
脾胃国手李振华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案例叙述]

李振华,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李振华出生在洛宁县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他上过10年旧学堂、4年新学堂。1941年,豫西大旱,霍乱流行,死亡甚众,父亲的诊所里天天挤满了前来看病的乡亲。一天,父亲把李振华叫到身边,说:“孩子,趁着我身体好,你就跟我学医吧,你看这么多人都需要好医生的救治。”从此,李振华开始背诵汤头药性,苦读中医典籍,分辨药性之别,感悟方剂妙用。1943年3月起,李振华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侍诊、试诊、试方,直至最后出诊,他步步坚实。1949年,李振华的父亲病逝,他开始独立坐堂行医,常背着药箱徒步出诊,有时骑着毛驴为急症患者送药。1950年全省中医统考,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获得中医师资格。1953年,洛宁县人民医院成立,李振华成为该院唯一的中医医师。第二年,他被选派到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他,勤学苦读,成了学校的佼佼者,并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侃侃而谈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药经验。因表现优秀,他被留下来当教师。

1956年年底,洛阳一带突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伊川县在近两个月里就有70多人死亡。李振华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赴伊川救治。一位32岁女患者患流脑,高烧昏迷抽搐,病情严重。李振华果断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药辛温解表的治法,改用清热解毒、息风透窍之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第二天下午,患者清醒。李振华又治疗了14名患者,全部治愈。之后李振华先后治愈了近百例流脑患者,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中医药治疗流脑的疗效和李振华的医技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河南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及时召开现场会,介绍李振华的经验。他写的论文发表在《新中医》《中医杂志》上,还出版了专著,其治疗流脑的经验被大力推广。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脾胃病又成为多发病。李振华从此开始潜心钻研脾胃病的诊治。他在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中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基于这种理念,他坚持“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遵循温阳扶正治疗方法,研制出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临床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对他治疗的近千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回访中发现,凡坚持服药者没有一例转为胃癌,这一奇迹打破了国外学者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黏膜不可逆转修复”的论点,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进入21世纪,他又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评估”,到2010年12月底,有效率为98%以上,治愈率为74%。

李振华先生耄耋之年写下《抒怀》:“幼承庭训学岐黄,勤求博采研效方。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这就是“国医大师”的胸襟情怀。

[思政元素]

大医精诚,泽被苍生;精勤不倦,传承创新。

[思政切入点]

1.大医精诚,泽被苍生。案例中李振华从小随父学医、冒大雪赴伊川救治等行为,给学生们树立一个名医大医精诚,泽被苍生的高大形象,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心系百姓的大医。

2.精勤不倦,传承创新。李振华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李景唐是豫西名医。李振华在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坚持“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研制出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是长年精勤不倦,传承创新的结果,这教导学生们传承中医需要像前辈一样精勤不倦,传承创新。 aRO7PqQLrWWtp1rSEQkC+15vwKka9NpK1v9+znhtEW550EtkD6Ga7TBWAvr9TO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