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立足新时代,扛起敦煌医学研究的大旗

在恢宏灿烂的“敦煌学”体系中,“敦煌医学”确属新宠。

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者对敦煌文物医学史料的研究也仅限于对原件的复制和初步的整理。如1915年春,罗振玉得到日本橘瑞超从敦煌石窟中劫走我国现存最早的原抄本草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序录》残卷影印本,遂影印刊行,这是敦煌遗书医学卷的首次面世。1925年,罗振玉辑印的《东方学会丛书·敦煌石室碎金》,又收入了他从日本狩野直喜处转抄的《〈食疗本草〉残卷》。1948年,罗福颐从当时北平图书馆收存的英、法劫走的敦煌遗书照片中选取医药部分,与日本黑田源次的《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敦煌石室医方书类纂稿》手抄本、黑田氏影印的原藏于德国普鲁士学士院的四种敦煌古医书想参照,加上罗氏家藏的卷子,共计残卷、残简50件,摹写汇集成《西陲古方技书残卷汇编》。1958年,王庆菽等发表《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藏敦煌卷子中的古代医药方文献图片》。随着研究的逐步开展,罗振玉、王国维、李盛铎、唐王重民、刘铭恕、向达、罗福颐、范行准、姜亮夫等学者致力于敦煌遗书的整理和编目,其中涉及医药残卷的编目及阐述题跋者。期间也有对于个别医学卷子的专门研究,有20余篇论文发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范行准的《敦煌石室藏六朝写本本草经集注校注》,日本渡边幸三的《罗振玉敦煌本〈本草集注序录〉跋的商榷》,日本中尾万三的《〈食疗本草〉之考察》,侯详川的《中国食疗之古书》,戴志勋的《食疗本草之研究》,日本渡边幸三的《〈食疗本草〉的书志学研究》,洪贯之的《唐显庆〈新修本草〉药品存目的考察》,马继兴的《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部药典学著作——唐〈新修本草〉》,尚志钧的《现存〈唐本草〉残卷的考察》,谢海洲的《补辑〈新修本草〉》,陈可冀的《关于敦煌石室旧藏〈伤寒论·辨脉法〉残卷》,马继兴的《唐人写绘灸法图残卷考》等。关于敦煌壁画中医学内容的研究,最早是周宗岐对196窟刷牙图的报道,他发表的《揩齿考——从敦煌壁画“揩齿图”谈到我国历代的揩齿、刷牙和洁齿剂》论文,揭开了研究敦煌壁画医学史料的序幕。

进入20世纪80年代,敦煌文物医学史料的研究出现了系统整理、全面研究的繁荣局面。首先是藏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洪武娌《敦煌石窟〈藏医杂疗方〉的医史价值》和王尧等《敦煌本藏医学残卷介绍》最先在《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4期发表。紧接着,洪武娌和蔡景峰又发表了《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敦煌古藏医灸法〉残卷》。更有分量的成果是中央民族学院罗秉芬、黄布凡编译出版的《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书中收载藏文抄写的吐蕃时期藏医文献四卷,作者精心考证,汉文翻译,并经著名藏医强巴赤列审订。藏医残卷抄写于公元八九世纪,在《四部医典》成书之前,是迄今所见西藏最早的古文献,卷中论及多种常见病的藏医治法,以及火灸和割刺放血疗法,说明早在8世纪,藏医已具有相当水平;同时可见唐代汉、藏医学的交融和印度、波斯医学的传入,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各种医药学的广泛交流。

敦煌医药残卷因近古而广泛应用于散佚医籍的辑校,颇具规模的有《新修本草》和《食疗本草》两书。《新修本草》是唐政府在公元659年颁发的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敦煌《新修本草》残卷(P.3714,S.4534,P.3822)等存药46种,最早的抄写时间距该书颁行不到10年,朱墨杂书,极近原貌,故以该卷为可靠底本。1981年,尚志钧辑校的《唐新修本草》全书辑复本出版。《食疗本草》是唐代孟诜所撰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敦煌《食疗本草》残卷(S.76)存药26种,朱墨分书,基本保持了原书体例。1984年,谢海洲等辑复的《食疗本草》,即以敦煌残卷为可靠底本。随着研究人员和涉足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论文日益增多。如王洪图《敦煌古医经残卷与〈素问·三部九候论〉之异文考释》;谭真《敦煌本〈食疗本草〉残卷初探》;马继兴《敦煌出土的古针灸图》;王惠民《敦煌壁画刷牙图考论》;黄仑等《敦煌石窟气功功法概要》;欧阳广瑛《敦煌补益方中十味药物微量元素分析》;张军平等《敦煌长寿方药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张侬《敦煌〈脉经〉七方考》;王冀青《英国图书馆藏〈备急单验药方卷〉的整理和复原》等。

1988年,马继兴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该书是系统整理研究敦煌遗书医学文献的专著,书中收载敦煌卷子医书80余种,分为医经类,五脏论类,诊法类,伤寒论类,医术类,医方类,本草类,针灸类,辟谷、服石、杂禁方类,佛家、道家医方类,医史资料11类,每种医书按照“书名”“提要”“原文”“校注”“按语”及“备考”6项叙述,书前有“导言”,阐述敦煌医学卷子的来源,保存情况,整理研究工作,文献学特征,时代考察和学术价值。该书的特点和重要意义是:全面收载了现存可见的各种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文献学研究精详,诸如卷子的形制、出处、成书年代、撰者、抄写年代及文字校注等,翔实可靠;简述了每种医书的主要内容方药功用、主治、方义,以及与其他古文献资料的对照和阐发,概述了敦煌医药文献的学术价值;该书将敦煌医药文献的研究推进到系统整理研究阶段,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至此,敦煌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逐渐成为敦煌学中的新宠,成为敦煌宝藏中最后绽放的奇葩。

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建院伊始就对敦煌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自1984年起,赵健雄、徐鸿达、王道坤、张绍重、丛春雨、张侬、宋贵杰、李金田、李应存、史正刚、刘喜平、李应东等百余名老师主持或参与了敦煌医药文献的整理、考订、阐发,敦煌医方的临床实践,敦煌方药的药理研究,以及敦煌医学的教学尝试等。到目前为止,35年中,已经出版的研究专著有赵健雄的《敦煌医粹》,丛春雨的《敦煌中医药全书》,刘喜平的《敦煌古医方研究》,李应存等的《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李金田、戴恩来的《敦煌文化与中医学》等15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科研项目资助4项、甘肃省及兰州市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余项。特别是由赵健雄、王道坤、徐鸿达等主持完成的“敦煌医学研究”项目,首次提出了“敦煌医学”的新概念,指出其内涵是整理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以及其他敦煌文物中医药史料的一门科学。敦煌医学是敦煌学新的分支,与敦煌文学、敦煌史地、敦煌音乐、敦煌舞蹈属同一层次,而与中医学、西医学不是并列概念。1989年,该项目通过部级鉴定,全国著名的医学史、中医文献学、中医学、敦煌学专家方药中、刘渡舟、李经纬、余瀛鳌、施萍亭、齐陈骏、周丕显等对该项研究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令人信服地确立了敦煌医学作为整个敦煌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空白,居国内外领先地位。1991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敦煌中医药馆”也于1993年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1994年,丛春雨团队在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的基础上,对敦煌医学的卷子又一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涉及的卷子数量增至80余种,突出阐述了壁画医学(形象医学)的内容。初步实现了对敦煌医药文献的全面整理。

此后,以李金田、李应存、史正刚、刘喜平等代表的新一代学者,在继续挖掘整理敦煌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将敦煌医学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开设“敦煌医学汇讲”选修课,深受学生的好评,作为“特色教学”项目,得到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首肯。

2012年,教育部在甘肃省批准建立了第一个以医药类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下设敦煌医学文献研究基地、敦煌医学实验研究基地、敦煌医学临床应用与转化基地3个基本功能平台,参与研究的专兼职科研人员达6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7人,博士学位28人,涵盖中医学、敦煌学、文献学、药理学、药剂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为敦煌医学文献、文化传承、方药应用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定了敦煌医学学术特色的挖掘、敦煌医学文献的数字化信息提取与整理、基于甘肃中藏药资源的敦煌古医方应用基础研究、敦煌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等4个研究方向。实验室针对敦煌医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文献资料散在、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敦煌医方及诊疗技术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敦煌医学成果转化应用不够广泛等瓶颈问题,以敦煌医学传承研究为起点,以敦煌医学开发转化研究为重点,系统挖掘敦煌医学学术特色,推动信息资源快速查询与共享,开展敦煌医方和其他诊疗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作用机制研究,推进敦煌医学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实验室已设立开放科研基金8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9项:①院内制剂:敦煌消定膏、敦煌消痹痛贴、敦煌活络洗液、敦煌石室大宝胶囊、平胃胶囊、萎胃灵胶囊;②敦煌古方美容面膜:美白玉颜面膜、养颜消斑面膜;③其他:敦煌272腹带。

2015年,李金田、戴恩来主编的《敦煌文化与中医学》,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论证,阐明了敦煌文化与中医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其得到总主编陈可冀院士的好评,出版后荣登“2017年度好书推荐”榜。

2016年,我校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研究院)潘文、袁仁智出版的《敦煌医学文献研究集成》,收录了自敦煌藏经洞发现后近百年来研究敦煌医学的论著和部分论文。其以目录概览和文章辑录的形式,从文献研究、临床应用、实验观察、其他相关研究四个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敦煌医学博大精深的内容,为中医学人及敦煌学研究者提供学术参考。同年年底,袁仁智的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澍农的《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将敦煌医学文献的收集整理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2019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甘肃省敦煌市召开,李金田教授当选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专委会将以设立敦煌医学论坛、承办学术会议、请进专家交流、派出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增强学术氛围,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推动敦煌医学的转化研究,并让敦煌医学走出馆藏、走向课堂,走出经卷、走向实践,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早在20多年前,赵健雄教授就曾对敦煌医学的研究前景作过满怀信心的展望:目前研究涉及的敦煌遗书医学卷近百卷,随着国内外敦煌遗书的不断发现和公布,医学资料还会进一步充实,尽快编辑出版一部《敦煌医学文献全集》,已为研究所急需。敦煌壁画中医学内容的全面深入考察,必将有新的发现敦煌出土的汉简及其他文物中的医学史料,需要细致的发掘和认真整理遗书、壁画和文物的综合研究,更有待于开拓。可以预言,随着敦煌学的发展和敦煌文物考古事业的推进,敦煌医学史料的发掘整理研究一定会有丰硕的重大的发现在敦煌医学研究成果的发展应用方面,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伟大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敦煌医学的文献研究也应该掀开崭新的篇章。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19日视察敦煌研究院时指出的:“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

因此,全面总结100多年来敦煌医学文献研究的成果,挖掘、拓宽新的研究空间和领域,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任务,我们责无旁贷,又必当仁不让。

立足新时代,我们必须扛起敦煌医学研究的大旗!

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敦煌医学研究大成》丛书,其框架结构及内容如下。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总论卷》 李应存、史正刚主编。该卷主要论述了敦煌藏经洞遗书的发现及医学卷子的来源、保存情况;敦煌医学的概念、学术价值及敦煌医派概要;敦煌医学研究的经历、现状及展望;敦煌医学主要内容介绍;甘肃中医药大学(原甘肃中医学院)在“传承敦煌医学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突显敦煌医学办学特色”等方面的概况。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简明总论卷(英文版)》 李应存、史正刚主编,张艳萍翻译。该卷是从《敦煌医学研究大成·总论卷》中精选出适合国外读者学习以及适宜于国际交流的内容,将其翻译,让敦煌医学真正走出国门,造福于人类,同时展示我们在敦煌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诊法卷》 田永衍主编。该卷上卷对英、法、俄等国所藏敦煌医学文献中8类27部诊法类卷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高清图影与文字对照的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校勘与注释,尤其对前人校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与疏漏进行了进一步考证;下卷以题录加摘要的形式摘编了近40年学术界对敦煌诊法类卷子的研究论文,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敦煌诊法类卷子的研究现状。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医方卷》 刘喜平、段永强主编。敦煌古医方,创源久远,现存单方、复方1100余首,涉及医经卷号达28余,为敦煌遗书医学卷子存量文献之最。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诸病证,另有食疗方剂、佛道教方剂、疗服石方剂、藏医方剂和美容方剂,蕴意丰富,但散存佚文,尚有缺憾;今之应用,须辨疑识惑,明晰方证,继承发挥,故本卷以原汁敦煌医文医方为基,借鉴前贤名家研究之果,并经图文相应、医文补充、方源校录、组方配伍、方义解析、用法功效、临证应用等方面研究归类,疏证呈现,以期敦煌古医方更为今用。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本草卷》 梁永林、杨志军主编。在本草学方面,古抄卷子本主要保留了隋唐及其之前本草类著作的写本,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残本草》《食疗本草》。该卷主要整理275味药,按功效进行分类,列出原文,进行释文、校注,并对各味药从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等现代角度进行诠释。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针灸卷》 严兴科、魏玉婷主编。该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撷取了敦煌医学针灸文献中《灸经图》《新集备急灸经》《灸经明堂》《明堂五脏论》《针灸甲乙经》《脉经》《吐蕃藏文针灸图》等敦煌针灸学的核心内容,对经卷原文进行了整理,并对主要研究专家注解进行了汇总和分析。第二部分包括敦煌针灸文献的理论研究,主要对敦煌针灸经络理论进行了整理比较;梳理和总结了敦煌针灸疗法的现代应用与研究资料,以促进敦煌针灸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养生与杂论卷》 朱向东、袁仁智主编。该卷从敦煌食疗药物及其医方、精神疗法与气功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敦煌佛教相关养生、敦煌道教相关养生、养生杂论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反映了佛教、道教对中医养生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敦煌作为佛教圣地是多种文化交流的有力象征;另一方面与佛教、道教相关的医学养生卷子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潜力与医用价值。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藏医学卷》 本考主编。该卷用藏汉两种文字编著。上卷为英国和法国所藏藏文敦煌古藏医药文献和我国敦煌附近发现的古藏医文献藏文原文摹写,部分附有复制的图片;中卷为敦煌古藏医药文献的汉文译释;下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古藏医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校勘,对9世纪初叶藏王厘定藏文正字法前的古藏文进行了译注。附录中以提录的形式将近40年学术界对敦煌古藏医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形象医学卷(英汉对照)》 王进玉主编。在浩如烟海的壁画、莫高窟藏经洞绘画中,描绘了不少古代医疗卫生发展演变以及中西交流方面的历史图像。本卷综述了敦煌医学图像的研究与展望,精选了100多幅壁画和藏经洞保存的精美图像,从医疗活动、针灸图像、卫生保健、药师佛信仰与心理疗法、养生修炼、环境卫生、体育活动等方面予以介绍,以期达到图文并茂的阅读效果。并以题录加摘要的形式摘编了截至目前学术界涉及医学图像的主要图书和研究论文。本卷采用彩色印刷,英汉双语对照排版,以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人物与专著卷》 袁仁智、王燕主编。该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敦煌遗书自面世以来对涉医文献进行研究的重要人物及著作。人物介绍侧重于每位学者在敦煌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著作介绍侧重于研究的具体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体例及提出的新观点或解决的新问题。

唐诗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该套丛书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是一个新的展示,将会成为敦煌医学研究史上的新节点。回望敦煌医学研究走过的百年之路,犹如苍山叠嶂,亦如千里暮云,更无异于诗一般的山花烂漫!而此情此景的呈现,离不开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精心组织,离不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大学科的具体实施,离不开各卷主编、副主编、编委们的精心打造、用心良苦,以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田少霞责任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先生,兰州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先生能拨冗作序,为本书增光添彩,其奖掖后学之用,功莫大焉!

古人说得好,文献的整理校对犹如扫落叶一般,一遍有一遍的问题。遗书残卷,年久风化,辗转伤损,字迹漶漫,本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加上水平所限,谬误在所难免,至于见仁见智之不同,更不待表。恳切希望同行大家能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2019年12月 R2jre1cfTZv5FxAaW0Y4fqIumRJDMRBmbHCez7xLAInPKnV2e+bAdugom9YHe5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