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精神境界

第一节 价值观念

一、与时俱进,恬静坦然

虽已年过八旬,生活中的张老与我们几无分别。智能手机、网络购物、软件打车、电脑办公、摄影修图……科技发展的产物都被张老有效地利用了起来,是个“新潮”的老中医。曾清晰地记得,我们跟诊完送他回家,正准备在路边招呼出租车,张老拿出手机说他要用一下打车软件。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多还没有开始在网上打车。

谈及一直不辍的门诊,张老打趣地说是不想跟社会脱节、不想跟很多人断了联系、不想大脑僵化……但其实,作为一个医术和医德俱佳的医生,想要继续发挥能量解决临床问题,才是张老始终坚持门诊的初心。

打麻将、摆龙门阵、集体出游……这些四川老年人的常见社交活动,在张老的生活中鲜少见到。读书、作诗、写字,才是张老的业余常态。笔者曾经非常好奇张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中医学的很多典籍随口就来,常常大段成诵,甚至能够说出很多文献的注解。“无他,但熟耳。”张老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读书是学中医的基本功,坐得住、看得进、反复看,才能出口成章。诗是张老非常得意的作品。游览名胜、故交对谈、学生请教、亲人探访,都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有所呈现。比如张老的《暑闲》:“农家山月照,横枕近林泉。荷馥随风入,蛙声陪梦眠。清流畅余韵,幽谷诵奇篇。安得云天外,飘飖如鹤闲。”清幽雅致,引人神往。书法上,张老痴心二王,精研隶书,结字清静平和,意蕴悠远。

二、平和务实,如沐春风

“我的病能不能断根?”面对一个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患者常常问出这种困惑。张老从两个方面解决患者的焦虑。一是耐心细致的诊疗。张老看病非常细致,常耐心地听完患者的描述,甚至还会复述一遍患者的症状让其确认。看舌、诊脉都细致精详,绝不草草看过。笔者曾经跟诊3年,见过张老看病的情景,在诊病阶段,特别是摸脉时常有空气静止的感觉,宁静肃穆,与诊室外异常喧闹的景象格格不入。二是坦诚务实。张老体会,患者来求医时抱着很大的期望,特别是对于有名望的医生,患者求医更加不易,期望更高,这就要求医生要理解患者,尽力为患者解除痛苦,不能以武断、专横的态度回答问题和对待患者。张老每次尽其所能安慰患者,即使认为这个病无法断根、痊愈,也会尽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不用语言和行动带给给患者二次伤害,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进行“保护性”的治疗。

“放轻松一点。”劝告患者坦然面对疾病,生活中画粗线条,放轻松一些,疾病的问题应该交给专业的医生去处理。这是张老多年行医的信条。多年以后,张老的这句口头禅也成为笔者门诊的常用语。

“大家都不容易。”同理心是医德的具体呈现。只开对的药,不开贵的药,一直都是张老对我们的要求。这个要求的结果,从一位患者的采访中也可以体现:“我觉得他(指张老)开的药,样数不多,剂量也不是很大,但吃了效果很好……我就把他开的每一样药都查了一下,感觉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量身定制”不就是中医个体化诊疗的体现么!

三、授业传道,无私奉献

张老的职业生涯一直有两重身份,老师和医生。作为老师,他无私奉献,对于求教者不问出身,无论研究生、师承弟子或慕名而来的学生,均一视同仁,倾囊相授;喜欢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他认为教学相长,并且与学生探讨可以加强学生理解与学习中医的能力。作为医生,他仁心仁术,对生命怀敬畏之心,对提高医术矢志不渝,坚持践行“大医精诚”的使命与担当。

张老的外孙回忆张老对其的教导,曾这样说:“外公常常教导我,医生是一个伟大却又平凡的职业,从医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因此对患者要有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比如在临床当中,常常会有外地慕名而来的病患没有提前挂到号需要临时加号,即使当天已经超负荷工作,他仍然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细研处方和细心医嘱。”“伟大”与“平凡”就是张老对医者的基本定位。医生的职业是伟大的,医生的工作是平凡甚至琐碎的。只有心怀伟大使命,干好日常“琐碎”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多年以后,这些价值观在张老的弟子中代代传承。

第二节 思想品德

一、淡泊名利,患者为先

张老曾接到很多私人诊所的邀约,均拒绝了。提及原因,张老说:“外面老板考虑更多的是利益,就是收益,而你当医生只能单纯考虑给患者用药。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纯粹”是一个好医生的基本品质。张老常常教导我们,医生要把重心放在解决临床问题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越强,医生的价值就越高。

一个患者这样回顾张老的用药:“张教授的药一般都是几十块钱一服,不是很贵,不像那种一开就是几百的、一大袋的药。张教授开药少但是效果好,看一下病不用花很多钱,对我们工薪阶层也承受得起。”

非必要,不接受媒体采访。平时常有各类媒体希望能够采访张老,他总是拒绝,不愿意抛头露脸,只想平静地生活,晚年用自己的专业为患者服务,发挥一点点余热。但在疫情面前,他一马当先。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张老作为四川省中医药防治SARS的首席专家,参与四川省中医药防治SARS方案的起草与修订,并接受新华社、四川卫视等多家媒体专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期间,张老不但亲自参与了四川省新冠肺炎中医药方案制定,还参加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互联网”公益抗击疫情行动、“学校与北美校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线交流会”等,撰写的建议书被中央办公厅信息综合室单篇采用,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专栏文章——“传承瘟疫学理论,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新体系”,接受四川省各电视台专访。为了防控疫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老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一位名老中医的使命担当。

二、和蔼可亲,耐心细致

“张老师会不会很严厉?”笔者曾经在跟诊前怯生生地询问师兄。“你到了就知道了。”师兄莞尔一笑。那日下午一点半,我们一群后学到张老家门口去接他,准时出场的张老一头白发,拄着拐杖,笑着跟大家问好。接棒师兄,准备长期跟诊的笔者给张老鞠了一躬,言语紧张地介绍了自己,张老一句“欢迎你”正式开启了笔者跟诊学习之路。

耐心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教育。认真听完学生的提问,仔细回答学生的问题,你可能觉得是老师的责任。如果把这些行为放在一位耄耋之年、门诊过后的老中医身上,就不是那么容易。面对临床琐碎,始终保持耐心是张老师多年的一贯作风。这样的优秀品质得到了患者的积极回馈,很多老患者追随张老,提及张老常赞不绝口。

三、治学谦虚,为人谦逊

“读书明理,好学虚心。”温病名家王孟英的这句名言也是张老的座右铭。张老治学谦虚,好读书、爱读书、精读书。不因自身学术成就懒于学习,而是谦虚仔细阅读各类典籍,认真学习。“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就是读书学习。”张老的老伴曾经这样评价张老。张老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但是他把很多的事情看得很淡,他不觉得“首届全国名中医”这些荣誉很重要,各种头衔他从来都没有提过,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

第三节 文化精神

一、初心不改,坚持信念

张老在中医领域的成就离不开他对从医初心的坚守。一辈子对中医的热爱,令张老一直坚持将中医做下去,将中医文化传承下去。

“坚持扎根中医”是张老对后辈学子的谆谆教导。“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这个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题。传承守正是根本,创新发展是未来。面对年轻中医的迷惘,张老常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勉励大家坚守初心,趁着年轻,把中医经典的著作能读的都读了、该掌握的都掌握了,学有余力再进行创新发展,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中医学的土壤中。张老常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名句激励后辈:“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在临床中,张老虽已经年逾八旬,但每次门诊仍然兢兢业业,总是耐心询问患者的症状及服药后的变化,认真思索处方用药。门诊上有些患者的四川口音很重,加之张老听力不好,遇到这种情况,张老总是不急不躁,反复地询问和确认,力求问诊准确,辨证得当。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张老临床疗效斐然,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二、从容乐观,处变不惊

张老始终以平静从容、淡然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工作。在面对疫情时,张老保持一贯乐观自信的态度。一方面,以乐观自信但严谨的态度正视疫情;另一方面,主动分享抗疫经验,沉着应对,发扬了处变不惊、镇定冷静的大家风范。

清晰地记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后从都江堰接张老去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开会的时候,同车出行,张老当时就跟我们讲,这个疫情目前看来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一定会好起来的。然后,他给我们分享了自己在SARS、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流感、灾后防疫等过程中一些思考和做法。似乎遇到所有这些事,张老都是保持这种从容乐观、处变不惊的态度。

三、严于律己,克己修身

张老在思想、生活、学术等方面时刻以严于律己的精神要求自己。

举个笔者跟诊的体会,在笔者3年多的跟诊时间里,张老门诊从来都没有迟到过。每次我去接他,他都很准时地来了,不用提前叫他,也不担心他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他会提前把很多事情都安排好。

张老素以学术严谨著称,笔者跟张老师门诊之后,就更喜欢阅读和背诵中医古籍。张老对叶天士的研究很多,叶天士《温热论》有句话谈到斑疹的预后说“易见而不易多见”,我是这样背的,张老听到了马上纠正:“易见而不易见多。”时至今日,每次想起这样的场景,我都对张老感佩不已。 tA8FSQGhcONOZudI8zOzR/9epb66cRbyjTOEkwdNHhscfz1Jk5FtGgx/P7Q+XG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