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学医初心

1.家庭氛围,寄望传承中医

走上中医这条路,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童年到成年那段时光里,时常听到大人们的反复讲解与叮咛,要学中医、看中医、爱中医、做中医。这也许是我对中医有一定印象的入门启蒙教育。虽那时对中医还不甚知晓,但“中医”这两个字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了根。这里不能不说一下我与医学的渊源,听父辈们说,我的曾祖父那一代就是搞中药的。都说医药不分家,但由于社会的动荡、时代的变迁,到了祖父和父辈这一代,我家基本上已与医药无缘了。然而,家里人对于中医中药的热爱、学习的情结却有增无减。因此,家里人有一个愿望就是有人可以学医,续上医药这条弦,虽不能说是光宗耀祖,但也使祖业有所承袭吧。我是长子,从长辈们的眼神中读懂了他们的期盼。

另外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家族中有人生病,因缺医少药而遭受痛苦。我母亲多次跟我说起,她年轻时生过一场大病,全身到处化脓起疱,持续发烧,年余不退,九死一生。旧社会的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河湖纵横,出行不便。加上当时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医生寥若晨星,十乡八镇也难找到一个诊所。再说,人们生活艰难,也多无钱求医。当时,是我的几个舅舅撑着小船,遍找好心人帮助,四处求医,最后母亲被一名中医治好了。据说,他治疗的方法既简单又原始,即用斗香点燃,再在斗香上插一支银钗,然后将烧红的银钗在全身各处脓肿上针刺并排脓。经过一阶段治疗,我母亲就渐渐好起来了。此段求医诊治的经历在我母亲及舅舅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致认为中医好,能治病。

20世纪70年代,家中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我一个10岁的弟弟,因为突然感冒发烧,到诊所看病,医生说要打退热针。弟弟在打了一支安乃近退热针后,由于身体对西药解热镇痛剂安乃近注射液中化学成分敏感,导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抑制了骨髓造血功能,眼看着人很快就没了,全家人悲痛万分。弟弟的夭折,使得家人迫切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医生,至少能为家人保健防病起点作用。假如能出一名中医,不动剪子不动刀地就把家人的病给治了则更好。若还能为别人服务,那更是家中积德行善之举。当时我也觉得,如果自己懂医理,会中医的话,家人可能就不会遭此横祸,也多少可以给他人带来帮助。这段经历增加了我对中医的向往。

2.嗜书如命,初步了解中医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不知是地域人文环境的影响,还是莫名的兴趣所致,自小我就对文学颇感兴趣。

我从儿时开始,就有很强的自尊心,其主要表现在做事不甘人后。儿时上学,我对课本学习很感兴趣。对成绩,自己定的小目标是要力争上游。随着读书的增多,渐渐发现只学课本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求知欲。为了增长知识,我尽力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书籍来阅读。从小人书,到故事书,再到文学书、经典史学书等,大凡能找到的书,我都废寝忘食地学习。当时,能找到一本好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为了得到一本小人书或故事文学书,常常走东家窜西家寻找,甚至跟随街头卖杂货的小商贩或卖糖挑子,用积攒下来的牙膏皮或奶奶小绺的一撮头发去换取。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的求读之事,但在那时却是做得特别认真,甚至瞒着大人将妈妈立夏给我煮熟的鸡蛋拿到商店里面去换来几分钱,积攒起来去买书。哪天一旦找到一本有趣的好书,总是要高兴几天,甚至一口气要看好多页。我自小喜爱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大凡能涉猎的古典名著,我都喜欢阅读。尽管那时好书不好找,但我一听说哪个人家有好书,我便厚着脸皮去借,甚至抄阅。从这些中国历史书籍中,我渐渐地知道了不少名家,其中不乏历代名医名家。

上初中之前,我已经读完了包括文学四大名著在内的多种书籍。尽管有些内容是一知半解,但却给我童年的梦想插上文学色彩的翅膀。充满着春天丰富多彩景色般的各类书籍,就像是加油站和指路牌,使我不断从中得到前进的动力与方向,使我成了一个热爱文学的儿童与少年,催生着我心里不断成长的朦胧“中文”性质的幼苗。虽说这幼苗当时尚为稚嫩,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茁壮生长,这为我后来学习中医以及医学生涯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奠定了我的文学功底和中文基础。

正是在这些由浅入深、聚沙成塔式读书学习的习惯形成和在领略古代文学作品知识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无所不能的古代的英雄人物或传世人物,其中还有不少医学人物。记得我在很小年龄就知道了黄帝、扁鹊、孙思邈、张仲景等古代医家的名字,这些名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向他们学习,为我后来立志医学打下了很好的精神层面与一些知识层面的基础。

3.储备知识,志向走近中医

少年时期,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所有的学习都是我自己制订计划,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去上学,自己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去迈进。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锻炼了我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较为严格的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对我后来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一如既往地延续学习,进而规划自己学业、事业、人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得小时候从家到学校有一段几华里的路程,春天要经过一片一望无际油菜花盛开的田园,我总是惦记着那油画般的风景,喜欢在那块田地里读书漫步。于是,我每天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在天刚放亮之时,迎着晨曦,静静地钻进那无声无息,又让人心旷神怡的油菜花地里。高高的油菜花苗盖过我的头顶,早晨金色的阳光透过油菜花的缝隙,照射在我的脸上、身上,斑驳陆离,光幻迷人。静下心读书时,嗅着花的芳香,花瓣随风飘落在书本与身上,形成了一幅天然拼就的图案,充满着春意盎然的气息与田园诗情画意的色彩。对于已经开始思考未来,向往前程的一个少年的我,是多么富有感染力。也使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读书,也更使我在那些独特的时光岁月里有了一份静思、深思、奇思与理想、遐想、梦想。

尽管小时候想入非非,然而有一条主线隐约在脑海中闪现,那就是如何“一技压身”,又能为家人、百姓、社会做一些事,想来想去,唯有当一名医生才能实现。说来也怪,尽管我小时读了不少书,知道了一些事,但对历代医家们的名字与事迹更是易于上心入记。书中读来的那些先贤们治病救人的种种事迹或故事,对我在某些医学文化层面上给予了励志与指向。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认识到,要做一个医生,特别是要做好一个中医,各门知识都不能缺少,这些知识是学好中医的必备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是多元综合的,光靠一点文学方面的浅识,不足以在长大后成为出色的人才。思来想去,这本来模糊隐约的线条,渐渐清晰明了起来,那就是立志做一名中医。中医是包含着多学科知识的科学,需要广泛知识架构才能学得好、用得好,因此我又认真地学习数、物、化及各门功课。中考时,我在我们那个地区以语文和数理化总评第一的成绩考取了高中。这或许是对我少年努力读书的一份奖励,也使我初悟知识之重要并感受到取得一定成绩之快乐。

4.技欲压身,解疾有赖中医

家中大人们对我说,作为百姓中的一员,学会生活是最重要的。人要学点本事,最好要学一技之长以压身,平平安安地过健康日子。医生是个技术性的职业,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都对这个行业有着广泛的需求。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就连帝王将相也会生病,更何况平民百姓,更要注意防病治病。

1974年我高中毕业。那时正值大学停招,无学可上的年代,自幼树立的远大理想徒成空想,无处生根,于是就有了将近四年时间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经历。虽说这个过程有点艰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那特定年代的生活条件、住宿条件、学习条件很差,无尽地劳作也很累人,然而我并未因此而消沉、颓废,也没有随波逐流和耗费时光,没有染上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气,更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和前途的渺茫而放弃自我、失去理想。相反,我目睹了劳动者的勤奋,深切感知了普通人的生活,亲身领略了劳动者的艰辛,特别见证了常人生病的窘态与痛苦,看到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因为缺医少药,小病变成大病,急性病变成慢性病,甚至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真心希望能为他们分担痛苦,虽做不成大事,至少可以做点好事。只有学医,学习中医,才能服务于他们,也才能更好地适应大众求医问药的需求。

这段从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经历成了我人生中一份难得的磨炼和别样的财富,这对我后来在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在医学领域的实践中去思考各种临床问题、学术问题、科研问题,以及对我医学哲学思维、创新性思维培养与形成,是一个有益的锻炼与启示。 tjXaqYEsXrHBk0os2l/dAaysVyOhr0mKT8LdpNHJcFfMDax447qi5BaIkctyxd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