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孙序

辛丑年中秋佳节,《北京针灸英才丛书》编委会约请我审阅《澄江泛舟》一书样稿,本书记述了吴中朝教授习医之路、学术成长与临床经验等相关内容。

翻阅书稿,一股油墨清香,混合着空气中弥漫的八月桂花香,阵阵扑鼻而来,甚是沁人肺脾。正好窗外一轮圆月高悬,银色的月光洒进书斋,映衬着我桌前那橘黄色的小灯,显得那么柔和清新。

适逢中秋佳节,我一边品尝着芙蓉月饼,呷着菊花茶水,一边仔细阅读此稿。那一行行文字,一个个验案,使我神凝其中,沉思其里。爱书如爱徒,不忍释手;读稿如读人,不愿晤离。

与其说是审阅书稿,倒不如说是一份师徒缘分的回忆。那份思绪,似也融入于书,融入于时,融入于感,融入于情,恰如字中见,亦如行间游,一份见稿如约如晤,中秋佳节时分,师徒共游书中的那特别意义上的河谷山川,画卷图帧……

接此书稿,眼前一亮,见稿如晤。不知不觉,不禁使我回忆起我们师徒数十年的学术之缘之谊之情。也仿佛吴中朝教授始终如学生阶段那样求教求学,谦逊自然的情景。

我与吴中朝同学的缘分,那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

那时我被聘任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简称南中医)的教授与重点学科指导专家,与南中医的前辈邱茂良、肖少卿、杨长森、杨兆民等一批知名教授,以及负责院系管理工作的徐恒泽、王玲玲等教授,在学术上互商,在工作上互助,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深厚的个人友谊。那时,经常听到他们提及吴中朝的名字。后来我每次因工作去南中医,都有心留意,并加以接触。他总是那么勤奋工作,踏实上进,谦虚待人,给我留下了良好印象。

恰巧又有一机缘,使我们成为直接师生关系。

那是1992年,我与邱茂良老先生一起,作为南中医的博士生导师招收学生。因邱老年事已高,他与南中医皆要求我负主导之责。那年正好吴中朝同学报考,各门成绩皆优异,我与随行的博士招生组的老师皆对其考试与考核感到满意,并当即拍板将其录取。鉴于我在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工作的时间更长的实际情况,于是,经研究决定将这样的人才带回我所在的湖北中医学院攻读学位,吴中朝同学也特别高兴,欣然同意随我前往湖北。可当我将正式决定告知南中医领导之时,不曾料想南中医校领导惜才,强调吴中朝同学已是教研室主任与大学重点培养对象,而应将其留在南中医校本部攻读博士学位。这样,我只能忍痛割爱,远程培养。

我与邱老商量好,邱老在基础与临床方面多予指导,我在科研思维与能力方面多予着力。从那以后,我们的联系更为紧密。差不多我的每次南京之行,都成了吴中朝同学汇报情况与我指导学习的专程。电话与通讯成了学术热点交流与我专题指导的很好途径。

吴中朝同学不负邱老与我的期望,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三年间,收获满满。此间,不但加深了我们的师生缘分,更重要的是我感到吴中朝同学有努力与刻苦、认真与严谨、传承与开拓等优点,并料定日后学术上会有更大发展。

他在南中医工作期间,就初露头角,曾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十佳青年、优秀教师,并曾任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在科研上,数十年前的那个时期,他就旗开得胜,获江苏中医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些,都是他在中医前行的道路上,迈开的坚实的学术步伐。数十年来,他之所以能不断进取与成就,皆与他的踏实起步不无关系。虽然吴中朝同学总是说,这是导师指导的结果,但我认为,导师指导一个学生的学术于一时一段,真正的学术人生的漫长之路,是靠学生自己才能走实走远走高的。吴中朝同学就是这样的学生。

其后,吴中朝同学因工作需要,于1997年初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以临床工作为主。我曾问过他,做一个忙忙碌碌的临床大夫,角色定位是否正确?他总是说,中医的生命在临床,临床有学问,我是在实现老师教诲的“在临床上生根,科研要在临床上发掘”的要求。果不其然,吴中朝教授植根临床数十年,理论与实践结合,从临床中提炼科研课题,从临证中聚集与发散思维,从南北荟萃、中西相融中丰富学术,从分析与解惑中形成特点。因此,他现已成为一个在国内外均有知名度的中医临床专家。

他做了较多临床科研,成了教授、博导,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吴中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他作为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中医针灸申遗等重要工作。其学术在业界日渐知名。我作为吴中朝同学的博士生导师,每每为其学术的不断成长而感到欣慰。

吴中朝同学平素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低调为人,踏实做事,总是感恩于师,感恩于友,感恩于母校,感恩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针灸研究所,感恩于这个时代,这也许是他前行的动力与激励的源头,亦或许是他成就中医事业的主因之所在,他更像是扬起风帆在澄江学派的学术江河中尽情畅游。

吴中朝同学,这是我延续他学生时代的习惯称呼,他喜欢我称他为同学,是他学而不厌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师生缘的绵长。

吴中朝同学倾情于中医针灸事业。数十年临床研究的耕耘,成就了文稿的丰富内容。字里行间,是一份学验俱丰的经历与医疗技术历久弥新的呈现,是一份对中医针灸坚守不渝的挚爱与甘做奉献的笔墨展示,更是一份理论应用与长期研究积累的知识与心血的荟萃!

《澄江泛舟》的样稿让我思绪飘远。澄江,指澄江学派,是由近现代中医针灸学家、教育家、临床家承淡安先生为首创立的学术流派,邱茂良老先生及南中医的老专家们,都是在澄江学派学术思想的熏陶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成才成名成就的。我本人,也多从澄江学派的学术思想中得到启发。

吴中朝同学的书稿用《澄江泛舟》作为书名,其意义在于,既是对澄江学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也是对我与邱茂良学术思想的传承,更是对中医的传承。从中医针灸的古代创立,到历代医学应用,再迨今日之创新发挥,似乎有一条脉络,那就是中医的传承。

书中有不少针灸技术内容,从针刺理论的挖掘,到针刺的瞬间给读者的想象,循而探之以针法析论、灸法新用,似乎与经脉相关的经络气血之运行与调节之机理带着我探寻其针其灸萌发的理论之根,溯源经典,那就是根于《黄帝内经》。中医绵延数千载的悠长历史长河的寂静的夜空下,皎月升起,星光璀璨,繁花点缀,银装似锦,万古闪烁!《黄帝内经》这棵根深叶茂的医树,宇空寥廓,荫冠万顷,福泽于民。其医理之枝之子,数千年播撒栽植,开花繁衍,诞生了述理则医理纷呈,论法则道法无穷,呈技则技衍化演,话姿则针姿百态!而吴中朝同学的中医之术与针法灸法之技,则是在中医针灸理论阳光沐浴下,犹如我阅稿审稿写稿时窗前一株桂花之树,茁壮生长、开花溢香!

忆往时,数十年来,我的同辈们,在医祖们的庇护下,在理法方技术的熏陶下,在《黄帝内经》的殿堂中学习成长成材;述医史,几百年来,在浩如烟海的医典中,我的前辈们,在道法自然的春阳沐浴的时空里,也是在《黄帝内经》理论春雨滋润下成为良医贤哲;溯源流,几千年来,历代中医大医名家穷及医源,百舸争流,更是在《黄帝内经》奔腾不息的中医江河中舒臂鱼翔。

今之《澄江泛舟》一书,是吴中朝同学基于《黄帝内经》经典理论应用,治之于诸疾、效之于临床、验之于实践、循之于经络、付之于研究之力作!如果说,古今基于《黄帝内经》研习与临床应用,诞生了无数浩如烟海的佳作专著的话,那么,我的学生吴中朝教授的《澄江泛舟》,那别致真实的临证思维,那别有见地的个性理解,那别有效应的防治应用,那别具特色的针效实验,让人读来自然,思来清新,记来条理,述来平实,用来切合。

阅审书稿的此时此刻,《澄江泛舟》书稿中阐发经典的陈酿醇香、新印于纸背油墨的散逸淡香、作者的独特感悟匠心成篇的诚意溢香、混合着菊花茶茗的清雅幽香,与一起满盛及融入于书房斗室的桂花飘香,诸香并呈,香气合成,愈加怡人、沁人、醉人。吴中朝同学此书基于经典,效验临床,佐证研究,意在实用,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吴中朝同学还对疑难病症的证治思路进行分析与临床例证,使得内容更加深入、新颖、实用。

我细览书稿,本书有五个鲜明特色,即中医理论阐发特色、临证辨证论治特色、针灸技法应用特色、个人诊治体验特色、临床研究机理特色。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成长经历,第二章理论探赜,第三章临证心悟,第四章新奇特验案举隅。全书结构紧凑,内容丰满,层次分明,经典论述深入,中医理论切合,学术观点独到,章节架构合理,文字详略得当,书写流畅平实。

《澄江泛舟》一书,无论是从名医名家经验性、临床实用性,还是从中医针灸专业学术性来考量,都是一本融中医针灸专业性、学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好书,值得推荐读用。

这里,既为我的学生吴中朝同学的此书点赞,亦为名医名家成长点赞,更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创新与人才辈出点赞!

值此中秋丰收时节,幸阅样稿,览赏犹嘉,先睹为快,阅后欣然,乐为此叙,并作阅荐!

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导、教授

湖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

全国名中医

中国针灸学会原副会长

img

2021年中秋节 于湖北武汉 j3Dk32B6xRsrvYy8P79e1KZsW3c+rAmJwxIOz5IuLChFWet8f6eIzDu4M9Nb3c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