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荆防败毒散替代麻黄汤辛温解表

【原著精要】

外感风寒表实证其治大法系辛温解表,古训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组的“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组成。本方为发汗峻剂。仲景告诫:“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均当禁用,也不可误投于表寒虚证和风热表证,汗之过度,首伤心阳,误治之害,更为昭然。加之近代研究发现麻黄有提升血压、抑制心脏、加重心衰的作用,故高血压病、心功能差者,纵有表寒实证也不宜投以麻黄。凡此,麻黄汤辛温解表有利也有弊,故提倡以“荆防败毒散”代之。

“荆防败毒散”出自明·张时彻所撰《摄生众妙方》。其据宋·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的“人参败毒散”,去人参、薄荷、生姜,加荆芥、防风而成,共11味药,即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及甘草。荆防解表散风为主药,辅以柴胡、前胡宣解表邪,川芎行血祛风,桔梗、枳壳宣肺祛痰,茯苓、甘草健脾化痰,羌活、独活散风祛湿,共为辛温解表,散风祛湿之剂,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的表证。

荆防败毒散同样具有辛温解表之效,但其发汗力较麻黄汤轻,且无麻黄之副作用。方中配以前胡、桔梗、柴胡等宣肺化痰之品,更可取代麻黄的散表止咳功能,适合于风寒表证的咳痰之证。川芎行血祛风,利于风寒之表散。如见肢体酸楚,头重项强之表湿证,加入羌活、独活散风祛湿则更为适宜。临床如见风寒表实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节楚,咳痰清稀,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者,投以荆防败毒散有效。其用量为:荆芥穗10g,防风10g,川芎10g,柴胡5g,前胡10g,桔梗10g,枳壳5g,云苓10g。如见夹湿而头重项强,舌苔薄腻则可选加羌活、独活各10g,生薏苡仁10g,车前草30g。

【原著详解】

1)方剂溯源

荆防败毒散,出自明·张时彻所撰《摄生众妙方》,为解表剂。其据宋·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的“人参败毒散”,去人参、薄荷、生姜,加荆芥、防风而成。由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共十一味组成。功用:辛温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的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节楚,咳痰清稀,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处方解析

一是方证病机。本方证系外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寒性收引,湿性重着,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紧,是外感风寒兼湿之征。治当辛温解表,散风祛湿。

二是方剂释义。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发汗解表,除湿止痛,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两药相配,一升一降,宣降肺气、畅通气机、宽胸利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为佐使之品。本方是一首辛温解表的常用方,内外并调,既可祛风散寒除湿以解表,健脾化痰理气以和里;又可解表散邪退热止痹痛,和里兼能健脾畅肺复升降。

3)药理研究

本方可抗病原微生物,能够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cAMP合成和释放,具有降低体温、显著解热作用;能提高痛阈,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和解痉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及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具有较好的镇咳、祛痰及抗病毒效果;对流感病毒原甲型及亚洲甲型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4)注意事项

一是本方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二是对于疮疡已脓已溃,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表证存在,不宜发汗太过。正如《伤寒论》说:“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5)临证心悟

一是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二是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者。若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如痢疾初起,加木香、黄连、黄芩清热化湿行滞;疮疡初起,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感冒鼻塞甚者,加苍耳子、辛夷花发散风寒通鼻窍;小儿感冒高热、抽搐烦躁者,加钩藤、蝉蜕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皮肤发痒者,加蝉蜕、苦参、白鲜皮疏风止痒。

三是临床体会。荆防败毒散味辛性平,对于一切表证初起均可使用,常作为感冒防治的一线用方,《本草正义》言其为“四时感冒之神剂”,《医宗说约》亦言:“如看病人纯是表证,用荆防败毒散,汗散之。”不仅适合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恶寒发热,肢体疼痛,亦是治疗瘟病初起的良剂。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凡壅阻于皮肤血脉之间的毒邪,可随汗而散。但在临床应用时要注意掌握两点:一是必须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存在。二是必须是疮肿初起。 rvedb6jGWm6vYfqxemvsRh1ybRABQ4LH15NNq0SznJ8/HF8LcpUpEH16f7j4vz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