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精要】
五苓散系《伤寒论》化气利水之名方。仲景组此方,主要用于太阳表邪未解,内传膀胱,下焦蓄水而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原方由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共五味组成,制成散剂,每服6g,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而愈(71条、72条、73条、74条)。
五苓散组方十分严谨,重用泽泻渗湿利水为君药。茯、猪二苓淡渗以辅蠲饮之力为臣药。白术健脾,助运水湿为佐药。桂枝温化膀胱之气,为使药,合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剂。临床可以作为退肿主方,而且可以扩大用于水湿、痰饮内停的胃肠病、心血管病、肾脏病等。五苓散的实际用量可以调整为泽泻15g,茯苓、猪苓、白术各10g,桂枝5~10g。应用时还可加味,如兼食积,可合平胃散,《丹溪心法》名为“胃苓散”;如湿热黄疸可加茵陈15g(后下),《金匮要略》名为“茵陈五苓散”。为增退肿之力,可选加宣肺的桔梗10g,蝉蜕5g,桑白皮10g,配以“开鬼门,洁净腑”,可选加畅中的大腹皮10g,木香10g,陈皮15g,赤小豆30g,可选加渗下的车前草30g,泽兰10g,冬瓜皮10g,白花蛇舌草30g,生薏苡仁10g,石韦10g。
【原著详解】
( 1)方剂溯源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祛湿剂,化气利水之名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共五味组成。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一是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二是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三是水湿内停证。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 2)处方解析
一是方证病机。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
二是方剂释义。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且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两用,表里兼治。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
五苓散,作为散剂,取发散之意,五味药之间,相互为用,相互为使,从而达到温阳、化气、利水、健脾的功效。利水以祛水邪停蓄之标,温阳以治水饮内停之本,健脾则取五行相克制化之理,培中土以制停水。故张仲景五苓散全方一利、一补、一化,攻补相兼、宣摄阖合,化以助利、补以助化,补化相生,使体内停蓄之水一则随小便而出,一则随阳气蒸化布达周身,又可使身体内外之阳气周流气化,以防水饮再次停蓄。由是观之,五苓散的配伍特点使得其不仅能治水停之标,更重在治水停之本。
( 3)药理研究
本方能明显改善肾脏的生理状况,提高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心钠素水平,增减肾脏血流量,降低肾血管阻力,促进水分排出;拮抗内皮素对系膜细胞的作用,消除肾水肿,降低毒素蛋白等对肾脏的损害作用;降低血压,增加组织血流量,促进水液代谢吸收。
( 4)注意事项
一是入汤剂不宜久煎,且本方不宜常服。二是气滞水停、风水泛溢所致的水肿慎用。三是由于方中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故“蓄水证”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饮病得之,有温阳平冲降逆之功;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则可收化气利水之效。
( 5)临证心悟
一是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二是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胸腔积液、中心性视网膜炎、脑积水、湿疹等属水湿内停者。兼腹胀者,加枳壳、陈皮以理气消胀;兼热者,去桂枝,加黄芩以清热;中暑霍乱泄泻者,加滑石、马齿苋利湿清热;伏暑身热而大渴者,合白虎加人参汤以益气清热生津;水肿较甚者,加桑白皮、大腹皮、车前草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