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温胆汤痰浊主方

【原著精要】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方》篇中,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原方仅治胆寒的“虚烦不得眠”,为安神方剂。后世增加云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方剂。直至清·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胆病何以生痰?《成方便读》云:“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此处胆虚实指胆郁。胆为中清之腑,内藏精汁,主生发疏泄,决断出焉。胆郁则失于疏泄,导致脾胃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聚而生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矣。

综观各家诠释,其“温”字有3种含义:一是指旺盛激发胆的疏泄功能。如方药中《谈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所云:“温胆即指胆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现之功能减退,作用失职时,使之得到旺盛或激发,从而恢复正常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二是指顺其胆性,取其温通、温顺畅达之义。如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所云:“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温字,意义完全不同。”三是指能系胆之温气。如清·汪昂撰《医方集解》所云:“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总之,“温胆”非“温补”者,而是恢复胆的疏泄功能以达土运而祛痰矣。

经陈言的化裁,将《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原方,减少生姜用量(2两),增入云苓1味(1两半),后人又加大枣,组成现今治痰浊的温胆汤。其中温药3味(半夏、陈皮、生姜)合9两,凉药1味(竹茹)合2两,平药3味(茯苓、甘草、大枣)合4两,总以辛温组方为主。但其方颇具特色: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从而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全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而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化痰,清静胆腑。由原方的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浊证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证。

温胆汤历代医家常用,且有种种化裁,择其要者有四首:宋·严用和所撰《济生方》中加胆南星、菖蒲、党参,名为“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目前常用在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传染病、癫痫狂证。明·王肯堂所撰《证治准绳》中加酸枣仁、熟地黄、人参、五味子,名为“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的心悸不眠、肢肿诸证,目前常用在心血管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清·陆廷珍所著《六因条辨》中加黄连,名为“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目前常用在胃肠疾病、呼吸系痰热证,以及心血管病痰热内壅证。清·俞根初等所著《通俗伤寒论》中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为“蒿芩清胆汤”,增强清胆利湿、和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目前常用在胃肠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等湿热中阻证。

在内伤实证中,本人喜投“温胆汤”,用治痰浊化热证常能获效。使用温胆汤要掌握六个主症:头重、胸满、口黏、纳呆、苔腻、脉滑。其中尤以苔腻为要,可以“一锤定音”,所谓“但见苔腻一证便是,其余不必悉具”。在临床应用中,对温胆汤还宜稍做加减:竹茹10g,清热化痰是为主药;云苓15g,陈皮15g,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是为辅药;枳壳10g,理气行滞,利于痰浊的排出是为佐使药。温胆汤仅用此4味为基础药。方中半夏虽可化湿除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虽可祛痰,但因其辛温也不利于痰浊化热;炙甘草甘味,大枣滋腻,均不利痰浊之祛,故此4味均应删除不用。痰浊最易闭窍,为利于祛痰应伍透窍豁痰的石菖蒲10g,畅行气血的郁金10g。这样,祛痰主方“温胆汤”就由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6味重组。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还有16则加味选药法。

热痰黏稠-葶苈子10g(炒),黄芩10g,鱼腥草15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竹沥水10mL。

寒痰稀沫-白芥子10g,桂枝10g,干姜5g,细辛3g,法半夏10g。

顽痰不化-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蛤壳粉30g,海藻15g,莱菔子10g。

癫痫-海参肠30g,白矾10g,钩藤15g,荆芥5g,野菊花10g,生牡蛎30g。

精神分裂症-制大黄15g,青礞石15g,草决明30g,桃仁10g,生栀子10g。

神衰失眠-炒酸枣仁10g,首乌藤30g,知母10g,川芎10g,黄连10g,肉桂3g。

眩晕耳鸣-泽泻10g,炒白术10g,蝉蜕5g,阿胶珠10g,白菊花10g,川芎10g,天麻10g。

高血压病-钩藤15g(后下),莱菔子10g,泽泻10g,海藻15g,川芎10g,夏枯草15g。

冠心病-全瓜蒌30g,薤白10g,丹参30g,葛根10g,赤芍10g,苏木10g。

胃肠症-木香10g,焦三仙各30g,蒲公英10g,连翘10g,生鸡内金30g,煨葛根10g。

功能性发热-青蒿15g(后下),银柴胡10g,桑白皮10g,生黄芪10g,车前草30g。

更年期综合征-蛇床子10g,泽兰10g,川续断15g,桂枝10g,白芍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

尿毒症-白花蛇舌草30g,王不留行10g,丹参30g,生薏苡仁10g,仙鹤草10g,泽兰10g。

妇女病-鸡血藤10g,伸筋草10g,香附10g,益母草10g,丹参30g,川楝子10g。

良性肿瘤-夏枯草15g,生牡蛎30g,山慈菇10g,丹参30g,莱菔子10g,生山楂15g。

癌症-白花蛇舌草30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丹参30g,仙鹤草10g,生薏苡仁10g,全瓜蒌30g,三七粉3g(冲)。

【原著详解】

1)方剂溯源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祛痰剂。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六味组成。加生姜、大枣,煎服。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2)处方解析

一是方证病机。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郁气滞,则疏泄失职,影响脾胃运化,痰湿内生;痰浊内阻,致土壅木郁,少阳失其生发之令,故令胆热,而成胆胃不和之证。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和而恶抑郁。胆受其病,失于决断,则胆怯易惊;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胆胃不和,胃失和降,浊阴上扰,则见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浊蒙闭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二是方剂释义。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胆和胃,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二药合用,一温一凉,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呕烦自止;枳实辛苦微寒,取其破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陈皮辛苦而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枳实行气之功。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功;加生姜,既可助君臣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之用,一者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培土以治湿,二者与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健运;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得化,胆热得清,共奏理气化痰之功。

3)药理研究

本方可明显减轻模型大鼠体重,降低血清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血清HDL(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升高,显著降低大鼠脂肪指数,表明温胆汤对血脂及肥胖尚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间接阐明中医“痰”与西医“脂肪”之间的相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氧自由基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有效对抗炎性反应引发的继发性病理损伤;具有降低皮层多巴胺的含量、升高皮层及海马组织4-羟基苯乙酸的含量、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血清干扰素的浓度、抑制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调节免疫应答、抑制炎症的进展等作用;具有改善睡眠、镇静、镇痛、抗惊厥、抗心肌纤维化、抗精神分裂症等作用。

4)注意事项

一是本方适用于胆胃不和与痰热内扰证之热象较轻者。二是凡心虚失眠、血虚心悸、阳虚眩晕、胃寒呕吐等,不宜应用本方。

5)临证心悟

一是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舌苔厚腻,脉弦滑或略数为辨证要点。

二是临床应用。主抓头重、胸满、口黏、纳呆、苔腻、脉滑六个主症。本方常用于失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妊娠呕吐、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口干舌燥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者,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癫痫抽搐者,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息风止痉。 2zrWeR/uL2u+YI3DMM8op+1bMVMVww69jUKN1lKmJXtXcs6RY3YFkN5VfCK9BT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