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精要】
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由大黄6g,黄连、黄芩各3g三味组成,俗称“三黄泻心汤”,泻火解毒,泄热燥湿。《金匮要略》原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的吐衄便秘,心烦不宁证。方用大黄泄热(可用制大黄15g),黄连、黄芩清泄解毒(各用10g)。后人扩大其应用范围,还可直泄三焦积热,治目赤口疮,尿色深且痛,渴饮便秘,苔黄脉数,以及用于热毒炽盛的痈肿证。
张仲景应用泻心汤还有不少加减法,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篇,以生甘草12g,黄芩、半夏、人参、干姜各9g,黄连3g,大枣12枚(擘)组成“甘草泻心汤”,功专清热解毒,和胃化湿,对白塞综合征(目、口、舌、咽、二阴溃烂)有效。《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以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12枚(擘)组成“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开结除痞,专治心下痞满,上逆呕恶,肠鸣下利,苔薄黄腻,脉象弦数证,如胃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在《伤寒论》中以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为3g,加生姜12g,名为“生姜泻心汤”(157条),除和胃消痞外,还能宣散水气,治疗水热互结,胃中不和的心下痞满,食臭呕恶,肠鸣下利证。以泻心汤加炮附子3g,名为“附子泻心汤”(155条),增强扶阳固表之力,治疗热结心下而兼表阳虚证的恶寒汗出。
仲景创组泻心汤类共有五首:“泻心汤”泻火解毒燥湿,可泄三焦热毒。“甘草泻心汤”专治胃虚痞结证。“半夏泻心汤”善治寒热交结的痞满吐泻证。“生姜泻心汤”可治水热互结的痞满吐泻证。“附子泻心汤”乃治热结证而兼表阳虚衰恶寒汗出证。五方虽同名“泻心”均治痞证,然同中有异,不可混用。
【原著详解】
( 1)方剂溯源
泻心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为清热剂。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组成,俗称“三黄泻心汤”。功用:泻火解毒,清化湿热。主治:实火热毒证。症见大热烦扰,吐血、衄血,发斑,痈肿,狂乱错语等。本方泻实火、解热毒、清化湿热,所谓“以泻代清”。对于湿热交阻之证,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者较宜。古人认为心主火,故以泻心汤为名。
( 2)处方解析
一是方证病机。本方为治疗实热火毒之基本方剂。火热为患,充斥三焦,故多见大热烦扰;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则为吐衄、衄血;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壅肌肤,则为痈肿;热伤心神,则狂乱错语。
二是方剂释义。方中重用大黄为主药,取其泻火泄热、苦降行瘀。唐容川谓“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辅佐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清邪热,除邪以安正;配合大黄,使火降热清则血自宁,不止血而血自止。唐容川曰:“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诸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
( 3)药理研究
一是抗缺氧作用。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少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二是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的作用。三是有抑菌作用。
( 4)注意事项
一是凡阳虚失血、脾不统血者,忌用本方。二是本方苦寒伤胃,中病即止。
( 5)临证心悟
一是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神昏发狂、吐血衄血、口舌生疮、湿热黄疸、疔疮肿毒、下痢脓血、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二是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吐血酌加柏叶、生地黄、牡丹皮;便血加地榆、赤芍,或合赤小豆当归散;尿血加白茅根、小蓟;湿热黄疸加栀子、茵陈;目赤加栀子、菊花、夏枯草;口舌生疮加生地黄、川木通、甘草、竹叶、天花粉;疮疡加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连翘、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