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 回阳经方四逆汤类

【原著精要】

四逆汤首载于《伤寒论》,由炙甘草、干姜、附子三味组成。回阳救逆,药精力宏,为急救亡阳虚脱的代表方。救治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恶寒踡卧,冷汗如油,下利清谷,舌淡苔滑,脉沉细微的阳衰阴盛证。

方中附子(可用10~15g)大辛大热,温阳祛寒,回阳救逆,为主药,干姜(用10g)为辅,大增其回阳之力,炙甘草佐使而调附、姜。速救四肢之厥而名“四逆”,系经方特色的充分显示。

《伤寒论》中对四逆汤还有加减变化,以适应各类阳衰证。如加人参(可用3~10g另煎兑服),名为“四逆加人参汤”,以增益阴补气之力,回阳复阴,用治阳虚寒盛而阴液内竭证,症见四肢厥逆,汗多气促,脉沉细微等。倍干姜,名为“通脉四逆汤”,加强温中通脉之力,治真寒假热证。去炙甘草,加葱白,名为“白通汤”,加强通阳散寒复脉之力,治阴盛浮阳证;再加人尿、猪胆汁,名为“白通加猪胆汁汤”,系寒性反佐,既治呕逆,又防药物格拒。明·陶华撰《伤寒六书》,将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麝香、肉桂、五味子组成“回阳救急汤”,既回阳救逆,又益气生脉,主治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四肢厥冷,恶寒踡卧,腹痛吐泻,舌淡苔滑,脉沉尺弱,甚或无脉症。

目前四逆汤经剂型改革,有生产面市的“参附注射液”,可以静脉给药,对于阳衰阴盛的各类休克的救治,更速更效,系经方新用。

【原著详解】

1)方剂溯源

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温里剂。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本方主要取功专力强的大辛大热之品(附子、干姜)相须为用,以加强破阴复阳之力,配伍甘温益气之药炙甘草,既能解毒,又缓其过于辛热之性,药简力专,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2)处方解析

一是方证病机。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调,则呕吐下利;阳虚寒盛,其性凝滞,故见腹痛。此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二是方剂释义。方中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入心脾肾经,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而散寒,下补肾火而回阳,能通行十二经,振奋一身之阳,生用则能迅达内外,回阳逐寒之功更捷,是为君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是为臣药。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即所谓“附子无姜不热”;炙甘草补脾阳,益肾阳,后天与先天互助,且调和药性以防姜、附燥烈伤阴,尽显佐助佐制之能,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之功。

3)药理研究

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冠、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脂、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和血细胞比容、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提高免疫力、抗炎、抗过敏、止痛等作用。

4)注意事项

一是本方所治厥逆,非阳衰阴盛者禁用。二是本方为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三是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四是生附子有毒,药用久煎。

5)临证心悟

一是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二是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某些急症大汗而见休克等属阳衰阴盛者。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温经散寒;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大补元气;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健脾和胃;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强筋健骨;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茯苓、泽泻利水消肿。 tCidX/K3kzgbOVIHVNw8EH9UxmhxLBQY1GkJsD2lCXYHFyWPMspwR2JQwXYxS2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