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清气主方白虎汤类

【原著精要】

白虎汤原出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由知母、生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组成。清热生津,专治阳明经热的“四大”症,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加之舌质红,苔黄燥。

方中以生石膏为君药(打碎用30g),辛甘大寒,清泄肺胃实热。知母为臣药(用10g),既清热又润燥。甘草(用3g)、粳米(以生薏苡仁10g代),和胃保津,共为佐使药。白虎汤为清气分大热的主方,治疗乙脑、伤寒等急性传染病以及中暑消渴、风湿热痹、癌性发热、龈肿便结诸证有效。

《伤寒论》中本方加人参,名为“白虎加人参汤”,也称“人参白虎汤”,增其补益气阴之力,可治白虎汤证而见燥渴不止,汗多乏力,脉浮大无力的气津两伤证,此时最宜用西洋参3~5g另煎兑服。《金匮要略》中本方加桂枝,名为“白虎加桂枝汤”,也称“桂枝白虎汤”,可治白虎汤证而兼营卫不和,汗出畏风,关节肿痛,苔白脉弦者。宋·朱肱撰《类证活人书》,以本方加苍术,名为“白虎加苍术汤”,也称“苍术白虎汤”,可治白虎汤证兼湿困苔腻的风湿热、湿温证等。清·俞根初撰《通俗伤寒论》以白虎汤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名为“柴胡白虎汤”,可治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有力。

【原著详解】

1)方剂溯源

白虎汤,出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为清热剂。由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味组成。功用:清热生津。主治: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本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又为后世温病学家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

2)处方解析

一是方证病机。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欲饮水自救,乃见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二是方剂释义。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辛能透热,寒能胜热,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生津止渴,故重用为君。臣药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以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伤胃。炙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本方取甘寒之石膏与苦寒润之知母相配,君臣相须,使清热生津之力倍增。另外,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补中护胃的甘草、粳米,以防寒凉伤中之弊,并使药气留连于胃,祛邪而不伤正。

3)药理研究

本方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临床对多种高热患者投以大剂量白虎汤有顿挫热势之力,还可抑制出汗和烦渴感;能提高机体免疫,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抗感染,以及抑制内皮细胞损伤,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4)注意事项

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二是脉见浮细或沉者;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5)临证心悟

一是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二是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加大黄、芒硝以泄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mUkC0M7TsSqFKooWD+ikmloMOMdnlG4HHSftaFLBdF3yQPQuBlZstKkZBVrWc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