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临床特色

(一)辨证审因,内外合治

任老认为治疗高血压病不能仅用降血压药单一治法,必须整体治疗,以防合并症(如卒中、厥心痛、真心痛、肾病之类)出现。因此在治疗中必须内外合治才能收效。

1.浸泡足方——“降压汤”

药物组成:炮附子、透骨草、茺蔚子、罗布麻。

(1)组方理论:《素问·厥论》言“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针灸大成》指出“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理瀹骈文》点明“凡治下部肝肾之病,皆宜贴足心”“龙雷之火,五脏起相为煽,引火涌泉津涂”。故用“降压汤”浸泡两足,上病下取。方中炮附子“禀雄壮之质,有夺关斩将之气”(虞抟),性味辛热,走而不守,通行诸经,助行药势,“能引火下行”(《本草备要》),炮制后,“毒性尽去,且令下行”(《药性解》),故外治高血压效果良好,且可避免内服产生的毒副作用,但需重用至15g。吴茱萸“辛热性上,味苦善降,下气最速”(《本草便读》),研末醋调敷足心,可治疗口舌生疮、高血压,“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本草纲目》)。《理瀹骈文》指出“引热下行……皆宜用附子、吴萸等药敷足心”,故二者配伍,可引火归原,导龙入窟,以安其位。透骨草辛散善行,苦温燥湿,功专祛风湿,舒筋活血,止痛解毒。效如其名,透骨草还可引药入骨,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汪连仕《采药书》中记载:“透骨草……大能软坚,取汁浸龟板,能化为水,合金疮,入骨补髓。”可为其透骨疗伤作用的佐证。“凡药中用透骨草少许,即能深入骨髓”(《理瀹骈文》),其在方中作为佐使药,引药力透皮入骨,直达病所,但宜重用至30g。罗布麻平肝降压,茺蔚子“清肝散热和血”(《本草经疏》),“重坠下降,故能平逆”(《本草衍义》)。全方配伍,药力透皮入骨,走窜经络,引火下行,平肝降压,且外用避免了内服易导致伤脾败胃等副作用。

(2)用法:上药水煎取汁2500mL,加热至足部皮肤能耐受的温度,晨泡20分钟,晚泡30分钟,1剂用3日。

(3)加减:①阴虚阳亢证,加大生地黄、玄参、生龟甲、生石决明、女贞子。②风阳上扰证加熟地黄、钩藤、生牡蛎、刺蒺藜、灵磁石、天麻、赤芍。③痰瘀阻络证加地龙、酒大黄、红花、炙胆南星、丝瓜络、蒲黄(生)、川芎、苏木。④命火衰弱证加淫羊藿、仙茅、清半夏、韭子、荷叶、胡芦巴。

(4)关键技术环节:方药水煎取汁3次,合于一处浓缩至2500mL,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以保证疗效。

(5)注意事项:注意可能出现的局部皮肤烫伤、药物过敏等情况。局部皮肤烫伤:立即使肢体撤离高温药液,局部冷水淋洗,外涂绿药膏,必要时至医院处置。药物过敏:立即停用外用药物,必要时至医院诊治。

2.大椎穴中药溻渍疗法

活血通督溻渍方药物组成:川芎、透骨草、葛根、白芷、藁本、附子、半夏、泽泻、土鳖虫、没药。

(1)理论基础:《经络全书》指出“颈中央之脉,督脉也。髓养督,精气升降之道路,则神机气立”。督脉起于胞中,下出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别络贯脊属肾,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督脉之经络内通五脏六腑,外达皮膝筋骨,无处不到,总统全身阳气,阳气不振,血脉瘀阻,阴阳之间不能协调平衡,气化趋于减慢甚至停滞状态。督脉不通,气血逆上,发为风头眩。任继学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制活血通督溻渍方,配合红外线外用产生的热能效应,直接作用于督脉的大椎穴(大椎穴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为阳中之阳,具有统领一身之阳气、联络一身之阴气的作用,能够调节阴阳、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振奋督脉阳气,活血化痰通络,通过调整督脉的痰阻血瘀状态,进而影响全身的血脉,调气行血,治疗风头眩。

(2)用法:上方水煎取汁,用医用纱布蘸取药液适量,敷于督脉大椎穴,同时配合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每次30分钟,日1次。以7日为一疗程,可连续治疗2~4个疗程。

(3)关键技术环节:方药水煎取汁3次,合于一处浓缩至300mL,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以保证疗效。

(4)注意事项参照浸泡足方。

3.针灸疗法

①刺血法:百会、十宣、大椎、肝俞、印堂、太冲等穴,用三棱针刺出血。②体针:主穴取风池、太冲、肝俞、侠溪、头维、上星、足三里、三阴交,用泻法。③耳针:主穴取耳尖、降压沟、心、额、交感、皮质下、肝、肝阳。

4.药枕方

野菊花、木贼、怀牛膝、杜仲、茵陈蒿、川芎、赤芍、天麻、莱菔子、落花生藤、藁本、青木香、桑寄生、罗布麻、草决明、桑叶,共为粗末,装枕芯内。

5.洗头方

灯心草、怀牛膝、白芷、车前子、草决明、丹参、寒水石、茺蔚子、云母石、桑枝、罗布麻,水煎成3000mL,洗发、头、面,20分钟一次,1剂药用两天。

6.敷脐方

冰片、白芷、川芎、吴茱萸,共为细面,香油调和敷脐部,纱布固定,20小时后取下。

7.茶饮方

玉米须、葵花头内白芯,煮沸代茶饮。

8.四藤浴方

黄瓜藤、甜香瓜藤、西瓜藤、丝瓜藤,水煎成1500mL,放入浴池水内,洗浴。

(二)辨病辨证相结合,分型论治风头眩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程长久,病情缠绵,情志刺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其舌、脉、症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根据大量临床资料统计,发现本病多发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脾气亏虚、痰湿壅盛之体。辨证以虚实为主,实者多责之于肝,虚者多责之于脾肾,早期多实,中期多虚中夹实,后期多虚证。偏于实者,多由素体阳盛,肝气偏激,或七情所伤,忧郁恼怒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肝失疏泄,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气郁致瘀,或酿痰生湿,形成以肝火内炽、肝阳上亢为主,兼夹风、火、痰、气、瘀等以实为主的证型。偏于虚者,多因年高体衰,脾气不足,肾精亏虚,虚阳失潜,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形成以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为主,兼夹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以虚为主的证型。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多见。任老根据临床多年经验总结如下。

1.阴虚阳亢证

症状:头晕目眩,心烦善怒,口干,咽干,胸中烦热,胸闷,失眠多梦,腰酸软,心中不快,汗出,恶心,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多虚弦而数。

治法:育阴潜阳,镇逆平冲。

方药:育阴平逆汤(任老经验方)。

生地黄、麦冬、黄精、沉香、羚羊角、玳瑁、草决明、莱菔子、车前子、玄参、白芍,水煎服。

其中生地黄、麦冬、黄精、白芍、玄参滋阴清热养血;羚羊角、玳瑁、草决明息风潜阳;沉香、莱菔子降气,以制上亢之阳;车前子清利湿热,并可清肝明目。

2.风阳上扰证

症状:头晕头胀,目胀,头围如带束紧感,肢麻,手震颤,睡卧口角流涎,颜面苍白,步履踏地如在地毯上行,时有烘热状,舌赤,苔白,脉多见虚弦或沉弦无力。

治法:滋阴敛阳,息风降逆。

方药:息风敛阳汤(任老经验方)。

熟地黄、砂仁、蒺藜、羚羊角、天麻、钩藤、怀牛膝、龟甲、麦冬、白芍、女贞子,水煎服。

其中蒺藜、羚羊角、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熟地黄、龟甲、麦冬、女贞子滋阴清热;白芍、怀牛膝养血息风,且牛膝引气血下行,有利于上扰的风阳因此而止。砂仁能防止滋阴之品过于滋腻而碍胃。

3.痰瘀阻络证

症状:头痛头晕,两目肉轮青暗,胸闷恶心,颈部强,肩背不适,肢体沉重,语言前清后涩,善忘,性情易激动,心区时刺痛,尿频,舌赤有瘀斑,苔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豁痰。

方药:理气通瘀汤(任老经验方)。

太子参、乌药、香附、片姜黄、红花、桃仁、赤芍、清半夏、川芎、草决明、羚羊角、刺蒺藜,水煎服。

其中乌药、香附疏泄中下二焦之气;片姜黄、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化瘀通络;草决明、羚羊角、刺蒺藜平肝息风;清半夏降气化痰;“气乃血之帅,血乃气之母”,血行瘀滞,导致气亦随之减少,故以太子参补气。因血脉瘀阻的存在,故不宜峻补周身之气。

4.命火衰弱证

症状:头晕,耳鸣,乏力,畏寒肢冷,易卧喜睡,四肢欠温,尿频,夜尿多,纳呆,恶心,痰多,面色㿠白,喜暖,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多沉弦无力。

治法:益火之源,温阳消阴。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鹿角胶、当归,可用丸剂,亦可作煎剂。

任继学教授认为鹿角胶补督脉之血,鹿角霜补督脉之气,鹿角补督脉之阳。 Y8CGFtRB+9CddZ3xZxARPbWvHFNcinGNT+BM/+5BeLCu0m26bacIEwIlZTlkh+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