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临床特色

(一)辨虚实夹杂

1.实证

胸痹实证有五,曰痰,曰瘀,曰寒,曰食积,曰气滞。上揣仲景之意,下度临床之证,实证当以痰、瘀、气滞为常见。凡胸痹之属于实证者,多见于身体壮实或病起不久的患者,治疗以祛实通脉、舒展胸阳为主。

气滞:气滞上焦,胸阳失展。临床表现以胸闷为主,或伴有嗳气,矢气则舒,时欲叹息,腹胀等症;气滞重者可有胸隐痛而不固定,苔薄白,脉细弦。治疗:瓜蒌、薤白、郁金、丹参。胸闷重者可另加枳壳,兼有寒象者加桂枝,此外沉香粉也可酌情选用。

痰饮之类,痰浊闭阻心脉,胸阳失展。临床又有痰饮、痰浊、痰火、风痰之别。

痰饮:胸闷重,胸痛轻,咳唾痰涎,苔白腻,脉滑;兼湿者,可见口黏,纳呆,倦怠,便溏。治疗:枳实、瓜蒌、薤白、半夏、茯苓,或可合用苓桂术甘汤之类。

痰浊: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黏,苔白腻而干,或淡黄腻;若痰稠,色黄,大便偏干,苔腻而干,或黄腻,是为痰热。治疗:竹茹、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瓜蒌,痰热者加黄连。

痰火: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苔薄黄腻或白腻而干,脉滑数。治疗:枳实、瓜蒌、郁金、茯苓、海浮石、海蛤壳、黄连。

风痰:舌红或兼有中风后遗症,苔腻。治疗:可据病情选用天南星、石菖蒲、天竺黄、竹沥、生姜汁、川贝母、枳实、瓜蒌、半夏、茯苓,或用礞石滚痰丸等。

此外,若痰与寒相合,痹阻胸阳,闷痛明显者,可予瓜蒌薤白桂枝汤,必要时可加细辛、乌头之类;若痰气交阻,加郁金、厚朴、枳实之类。

血瘀:瘀血痹阻,心脉不通。临床表现以胸痛为主,痛如刺,甚或彻背,面色灰黄,舌有瘀斑或舌质暗,舌下青筋,重者舌质青紫,面色灰黑,脉细弦或涩,即《证治准绳》中所谓的死血心痛。治疗:丹参、当归、川芎、郁金。血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瘀较久者,加虫类药搜剔,如土鳖虫、全蝎等;胸痛剧者,乳香、没药、细辛等酌情而用。

血瘀常与气滞、痰浊等并见,临床处理也当有所变化,灵活掌握。①气滞血瘀:根据胸痛、胸闷的程度和性质以及有关的症状表现,判断气滞、血瘀孰轻孰重。治疗:以气滞为主,兼有血瘀,按气滞用药,适当加活血药(活血不能太过),如选用当归、红花、益母草、泽兰、丹参、赤芍等养血活血之品,必要时可参入一些柏子仁、淮小麦等养心之品。血瘀重而气滞轻者,可按血瘀用药,加土鳖虫、莪术等,与瓜蒌、薤白、郁金、枳壳等理气药同用。②血瘀夹痰浊:临床可表现为胸闷,多吐痰沫,胸痛固定,或痛如刺,舌边青黑或有瘀斑,苔白腻或厚。治疗:治痰浊方药合桃红四物汤加土鳖虫,但临床辨证还须分清痰、瘀的主次轻重,然后遣方用药。

此外,痰、瘀、气滞三者相兼为痛,临床并不少见,也应辨清主次轻重,方可用药。然而,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治疗胸痹,因受西医某种理论的影响,临床弃辨证而偏执于化瘀者不少,投药亦不分轻重,这样恐不为功。

寒凝血脉:胸背疼痛较剧而冷,或见口唇青紫,苔白。究其病因病机,一为浊阴上占清阳之位,阴霾蔽空,抑遏阳气;一是寒客心胸,阳不胜寒,心脉凝泣。前者治当宣泄浊阴以通阳,药取桂枝、细辛、生姜、附子合瓜蒌皮、薤白等滑利气机之品;后者可取乌头、附子、荜茇、高良姜之类。对于寒邪凝脉,在临床上当须注意与阳虚生寒之证的区别,用药也有不同。

总之,胸痹一证虽有纯属实证者,但总的来说见之不多,在临床上应予注意。

2.虚证

胸痹虚证临床多见,究其原因,其病多发于中老年,所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体质已弱,加之本病多迁延日久,故易患虚证,治疗也宜以扶正补虚、振奋胸阳为主。

心气虚:心气不足,血滞心脉,胸阳不展。临床表现以胸闷隐痛、气短为其特征,心悸心慌,倦怠乏力,面色白,或易汗出,舌淡红肿,苔薄,脉虚细缓等症。治疗: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黄精。在心气虚的胸痹中,常可兼见脾气虚、肺气虚、心神虚,或伴见中气不足等症,治疗时必须兼顾,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甘麦大枣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均可灵活选用。

心阳虚:临床亦多见。一般的心阳虚,除可见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可出现背冷畏寒、手足欠温、唇舌青紫、心胸疼痛阵作,舌淡润或淡白,脉沉细或微,临床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肾阳虚之证,如四肢不温,畏寒加重,气息短促,面足浮肿,心胸疼痛较重。治疗:心阳虚除取治疗心气虚的药物外,还可加桂枝、附子、干姜、炙甘草之类;心肾阳虚之胸痹可用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肉苁蓉、肉桂、鹿角片(或鹿角胶)等;浮肿者可取济生肾气丸、五苓散、真武汤之类。阳虚之胸痹,常见寒盛,浊阴痹阻心脉,故作心胸疼痛。止痛除用乌头、细辛等品外,还可加赤石脂,以护敛阳气。阳虚之胸痹,平时调理,则应据阴阳互根、阳虚可以及阴、“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等理论,用右归丸之类调治。

心血虚:临床除面色无华、心悸、失眠等症外,由血虚心脉失养,亦常见心胸隐隐作痛,痛势较缓,这与瘀血痹阻心脉的疼痛不同。治疗:当宜益气而养心血,药如当归、黄芪、川芎、白芍等;若脾运尚健者,可用熟地黄。此外,丹参、仙鹤草、益母草、功劳叶等也常用。血虚而心神失养,又可配合归脾汤之类。平时调理可常服十全大补九。

心阴虚:心阴不足,血稠行涩,心脉失畅。临床表现胸闷,动则胸痛胸闷加重,心悸,面色正常或面红,自觉内热、盗汗、口干;热象明显者,兼见咽干而痛,但红不肿,心烦不得卧,便难,低热等症。舌红或绛,少津,苔薄或剥,甚或舌光红而干,脉细数。治疗:宜用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等药。若兼见热象,不重者加牡丹皮、地骨皮、白薇、鳖甲;重者可加生地黄、赤芍、黄连、知母等。心阴虚、心火旺者可合导赤散、朱砂安神丸等;老年衰弱,肾水亏乏,胸痛、腰膝酸楚、耳鸣耳聋、足跟痛,当合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之类;五心烦热、颧红,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常取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等;阴虚内热,胸中灼痛,则可加蒲黄、木通。心阴虚、心神不宁者,天王补心丹可以常服。若兼见肝肾阴虚,也应据症加减。

气阴两虚:临床表现胸闷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心烦,口干,舌红胖苔薄,或淡红胖少苔,脉虚细代数。临床辨证尚需分别是气虚为主,兼有阴虚,还是阴虚为主,兼有气虚。治疗:宜用党参、沙参、麦冬、黄芪。临床未见明显胸闷胸痛者可加五味子,但若胸闷、胸痛、气短等症因动而作,则不用五味子。根据气虚、阴虚的主次,治疗用药还应灵活化裁。

胸痹虚证临床常见,治疗当补益。不可片面理解胸痹之“痹”字,以为“痹”者不通之义,对于补法,讳忌莫深,唯恐加重壅塞。需知因虚也可导致心脉痹阻,而辨证施补,正是通痹的图本之法。若关于胸痹但知理气、活血、化痰以通脉一法,则于胸痹虚证是十分不利的。当然,对于胸痹虚证在运用补法的同时,适当选用一些通脉之品也是必要的,兼顾其标,于治疗疾病也是有利的。冠心病多本虚标实,治用通补是十分重要的大法。目前临床中,不少冠心病患者或某些医生,把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等芳香通窍的中成药作为冠心病的日常用药,每日服用,久之,必致辛香耗伤正气,于虚证更是不合适的,应当纠正。

3.辨兼夹证

前面所述,是冠心病辨证的典型证候,而临床所见常常是这些典型证候相互兼夹,下面就虚证和实证间各种证候的相互兼夹谈一些治疗体会。

心气虚夹气滞:临床可见心气虚的症状,伴有胸闷作胀,嗳气,腹胀,得矢气则舒等症。治疗:于补心气药中加入调理气机之品,如太子参、白术、甘草、香附、郁金、枳实等,辨证而用。

心气虚夹血瘀:临床可见心气虚及血瘀之证。治疗:宜于补心气药中合桃红四物汤之类,养血活血。活血药不能用得太重,也不宜用破血药,避免伤正。

心气虚夹痰浊:临床可见心气虚之证,伴有胸闷多痰,苔白腻或白滑,或淡黄腻。治疗:补心气的药应选择平和轻补之品,如太子参、白术、甘草之类,以后再视服药后的反应,考虑是否加重补气之力;痰浊用药如瓜蒌、薤白或二陈汤、温胆汤之类。如见有心阳虚、痰热等表现时,用药也须随之加减。

心阴虚夹气滞:临床可见心阴虚的症状,兼胸闷、嗳气、腹胀等症。治疗:用心阴虚的方药,合理气之品,但理气药忌温燥,瓜蒌、郁金、枳实、八月札、梅花、玫瑰花、合欢花、川楝子、延胡索等,可供选用。

心阴虚夹血瘀:临床可见心阴虚的症状,兼胸痛固定而较剧,面色灰暗,舌质青紫有瘀斑等。治疗:用治疗心阴虚的方药,合活血之品,轻者可用泽兰、益母草等,一般可选用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之类。

心阴虚夹痰热:临床可见心阴虚的症状,兼苔黄腻、白腻而干,胸闷多痰等症。治疗:心阴虚的方药合黄连温胆汤去半夏,加瓜蒌、海蛤粉等。此外,另有一种阴虚痰饮者,即冠心病兼有慢性支气管炎,本证治疗颇费周章,特别是舌红伤阴,甚或舌光红,痰稀而多,用药棘手,治疗可用沙参、麦冬、半夏、淮小麦、炒酸枣仁或金匮肾气丸等。

4.合并症

冠心病可与许多其他疾病同时存在,如高血压、胃病等,此外也可常合并心律失常。对于这些合并症的辨证治疗,应首先辨清冠心病的类型,然后在治冠心病的同时,兼治合并症,在保证冠心病治疗的前提下,兼用一些治疗合并症的药物。例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我们应首先确定冠心病之属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气阴两虚、痰瘀气滞等,然后参入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而随着冠心病类型的不同,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随之而不同。其他如合并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也一样。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变化多端,我们必须详察细辨,灵活用药。治疗冠心病在于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着眼于远期疗效,不能随心所欲,图一时之快。

(二)判定预后,重视舌诊

1.观察舌苔有助于了解病邪之轻重深浅

病之初,轻症(心肌梗死部位局限于前间壁或范围不大,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常见薄白苔。重症(心肌梗死范围较广,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病)虽仅发病数小时或一二天,即可出现薄腻苔或厚腻苔,甚至黄腻苔(须排除吸烟之影响)。病情进展中,轻症一般演变顺利,舌苔变化较少,可以始终是薄白苔,亦可在病程第三四天时出现黄苔或白腻苔,经治疗常较快变为薄白苔,病情随之好转而进入恢复期。因此,凡病初舌苔不厚不腻,病程中变化多,治疗后恢复较快者,大多提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而重症一般较早出现黄腻苔,若经治疗而腻苔易化者,常有转危为安之机;腻苔持久不化或日渐加重者,常伴恶心、呕吐、呃逆、便秘等症状,预后多险恶。

2.观察舌质变化有助于了解心脏功能与正气盛衰程度

冠心病患者之舌质以暗红或淡暗、紫斑等多见。如心肌梗死患者初起胸痛剧烈时,舌质紫暗加重或转晦暗少泽。经治疗疼痛缓解,舌紫可减轻。红绛舌而苔黄腻者,病情多较复杂严重,治疗多有矛盾,预后多差。若淡暗舌渐转为轻度红舌,多属正气渐复,乃好转之兆,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临床也可见到光红无苔的舌象,若其变得越来越红绛而暗,且干燥无津液,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三)核心方药

1.心绞痛发作期

若以胸闷为主症,多予宣痹通阳方药,常取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基本方:瓜蒌皮15g,薤白10g,半夏12g,桂枝12g,酌加当归、红花、郁金、丹参等和络理气之品。痰浊化热而见痰热证候者多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g,半夏12g,竹茹12g,胆南星12g,石菖蒲12g,郁金12g,枳壳12g。若以胸痛为主症,多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常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基本方:生黄芪30g,桃仁12g,酸枣仁12g,川芎12g,当归12g,红花6g,地龙12g。如兼见寒凝或阳虚证候,当加通阳或温阳之品,如桂枝、淫羊藿、细辛、附子等。临床上胸闷、胸痛往往并见,因此多将以上治法配合应用。

2.心绞痛改善或缓解期

治疗应该标本兼顾,通补兼施,按辨证或以补为主,或以通为主,相互兼顾,灵活变化。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看,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以50~60岁为高峰期,此时处在人之肾气渐虚之时。肾阳为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肾阳不但可助心阳,又可助脾阳对水谷之精微和津液的运化,心阳失去肾阳之温煦,则致心阳不足,同时脾阳失肾阳之温煦,久而形成脾阳虚,脾阳虚则运化失司,痰浊内生,阻塞心脉,即发生心绞痛。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腰酸腿软、耳鸣耳聋、脱发健忘、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自汗气短、失眠盗汗、遗精阳痿、脉尺弱等肾虚症状。基于以上理论,我们用温肾益气化瘀方药辨证加减,经过多年临床验证,均能收到显著疗效。常用温补肾阳药物:淫羊藿20g,补骨脂12g,熟地黄20g,鹿角片10g,山茱萸12g,附子10g,猪苓15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等。

3.补肾活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

冠心病心律失常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增长是本病的重要诱因,男性患者几乎都在40岁以上,而女性则在绝经后发生率显著上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火失于温养则心阳不振、心神失守,而发为惊悸怔忡,心中空虚,惕惕而动;肾阴亏虚,虚火上扰,心阳独亢,则心失宁静,心悸动而烦。心阴为致病之标,肾为受病之本,故治上者必求其下,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肾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脉络空虚,则血滞脉络;肾阳不足,温煦推动血行之力减弱,血流减慢,亦滞脉络;若肾中真阳衰竭,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也将导致瘀阻脉络。可见肾虚为病,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将发生因虚致瘀的病理改变。由于血脉瘀阻,心失所养,神无所主,故见心悸、心痛、胸闷等症。脉络瘀阻,血行不畅,则有碍肾精的充养、肾气的化生,故补肾有助于血脉的流通,活血又利于肾阴、肾阳的化生。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我们主张以补肾为主,临证还须详察心动过速还是心动过缓。

温肾助阳、活血通络用于冠心病缓慢型心律失常。常见心慌胸痛,心胸憋闷,气短息促,头晕乏力,畏寒肢冷,唇色紫暗,舌体胖嫩,舌质淡红,脉沉细、迟或结代。基本方:附子12g,细辛6g,淫羊藿20g,补骨脂12g,生地黄20g,熟地黄20g,鹿角片10g,女贞子12g,生黄芪30g,桃仁12g,川芎12g,当归12g,红花6g,地龙12g。方中附子、淫羊藿、鹿角片温阳补肾,散寒通脉;脾为后天之本,肾阳虚可累及脾阳,加入黄芪补益脾气、温运脾阳,兼补心气;佐以川芎、红花、地龙、桃仁活血化瘀,标本兼顾;同时注意阴阳互补,故加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当归补血养阴。诸药合用,使肾阳得复,心阳旺盛,气血流通,心有所养,则悸痛自止。

滋阴补肾、活血复脉用于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常见心慌心烦,胸痛阵作,胸闷气短,口干盗汗,腰酸乏力,头晕耳鸣,舌质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促或疾。基本方:炙甘草20g,麦冬12g,阿胶9g(烊化),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火麻仁12g,桂枝12g,苦参15g,桑寄生30g,制何首乌20g,黄精15g,桃仁12g,酸枣仁12g,川芎12g,当归12g,红花6g,地龙12g。方中炙甘草益气养阴复脉,制何首乌、黄精滋阴补肾,桃仁、川芎、当归、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苦参、酸枣仁清心安神。临床用药应始终注意补不助邪,补之能受方可。以上诸药配伍,滋肾济心、祛瘀通络,使肾阴得复,心血渐充,则心能自守,神能自安,心悸能除。 lXKpCbZ6qklBEaQU7RCuvau5tcJjShdqEtApK0G5EKfTsObpx7eMOr15vHlecs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