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中医拔罐疗法的操作与运用

第一节 术前准备

一、罐具选择

1.罐的大小要考虑拔罐部位及病情等因素

罐的大小要考虑拔罐部位的面积大小、拔罐穴区面积大小、年龄体质等因素。罐口大小不适宜,可能造成吸拔时漏气或过度耗气等。应注意罐口的直径不应大于罐体,以免造成吸附力过小。若拔罐操作熟练后使用罐口直径大于罐底的口杯等器具亦可。

2.罐口边缘必须平滑圆润

拔罐疗法主要靠罐体与皮肤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密闭系统,形成负压的吸引力刺激皮肤或穴位,因此皮肤要与罐口形成紧密结合,选择边缘平滑圆润的物体,避免划伤皮肤,尤其在走罐时,更应注意罐口圆润。若是玻璃罐,要特别注意罐口与罐颈结合处不可有破损。

3.罐体要有一定的厚度韧性

罐体应有一定的厚度,能经受操作过程中提拉推移的力量及一定的碰撞力量。由于玻璃罐均是吹气制成的,所以一般玻璃罐的罐体均较薄,应注意选择。

4.不同材质罐具的性质与用途稍有差异

储药罐、刺络拔罐法多选择玻璃罐等,以便于观察。煮药罐法多选用竹罐,竹罐所特有的微孔易于携收药性,易于发挥药罐的效力。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拔罐,可以适当考虑选择玻璃罐、竹罐、砭石罐等。刺络拔罐疗法的罐具,多选用玻璃罐或者抽气罐。

二、体位选择

施术体位一般以受术者舒适,便于施术者操作为主。在后背操作多选俯卧位,在腹部与额部操作多选仰卧位,在头部操作多选坐位或仰卧位。

第二节 罐具的吸拔方法

一、火罐法

火罐法是利用乙醇等燃烧时产生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出罐内部分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罐外大气压(统称负压),然后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火罐法吸拔力的大小与罐具的大小、罐内燃火的温度和方式、扣罐的时机与速度等因素有关。如罐具深而且大,罐内燃火温度高、扣罐动作快,则罐内负压大,罐的吸拔力就大。火罐法所用乙醇推荐选用95%医用乙醇,其火力较大,75%医用乙醇火力较弱,不易获得较大负压,无水乙醇火力大,临床上可根据治疗需要灵活掌握。常用的火罐法的操作有以下5种。

1.闪火法

用止血钳或镊子等夹住乙醇棉球(或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棉纱布,做成燃烧棒),一手握罐体,罐口斜向下,对准拔罐部位,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转动一定圈数后退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图3-1)。此法临床常用于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闪火法不易烫伤皮肤,操作比较安全,且不受体位限制。注意棉球所蘸乙醇宜少,罐口不能沾上乙醇。

img

图3-1 闪火法

2.投火法

将乙醇棉球或易燃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内,达到一定火焰时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要注意先检查罐口与皮肤紧密度,乙醇棉球不可过大,医用乙醇不可过多,保证扣罐后所投乙醇棉球因缺氧能快速熄灭,不至于烫伤皮肤(图3-2)。用纸卷和纸条实施投火法时,最好让纸卷和纸条斜立于罐内侧面,燃烧端朝向罐底,这样可减少火焰烧着皮肤的机会,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img

图3-2 投火法

3.贴棉法

将直径1~2cm的乙醇薄棉片,紧贴于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图3-3)。此法操作时棉球不可过大或过小,所蘸乙醇必须适量,乙醇过多时易淌流于罐口,而引起皮肤烫伤。

img

图3-3 贴棉法

4.喷(滴)酒法

在罐具内喷上或滴上适量的乙醇,转动罐体,使乙醇均匀附于罐具内壁上,乙醇的量以不流动为度,点燃乙醇后,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图3-4,图3-5)。

img

图3-4 喷(滴)酒法1

img

图3-5 喷(滴)酒法2

5.架火法

将不易传热的木片、硬纸板或砭石做成大小适宜的托架放置于应拔部位,并固定好,将乙醇棉球或纸片放置在托架上面点燃后迅速用罐具扣上,稍压即可吸住(图3-6)。注意托架大小以小于罐口直径2/3左右为宜。此法适用于肌肉丰厚而平坦的部位。

img

图3-6 架火法

以上几种火罐法中,投火法和贴棉法的效果一致,只是一个是罐外点火,一个是罐内点火,罐内点火的安全性大于罐外点火。闪火法方便,但要求手快腕灵活,闪火后迅速翻腕扣罐,闪火法的罐口距离皮肤太远不易获得较大负压,太近时要注意勿灼伤皮肤。喷(滴)酒法直接使用乙醇燃烧,简单经济卫生。

二、水罐法

水罐法包括水煮罐法和蒸气罐法。水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

1.水煮罐法

将竹罐放入开水或药液中煮沸热透后,用镊子将罐倒置(罐口朝下)夹起,迅速用多层湿冷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水液,降低罐口温度,但又能保留罐内热气,趁热将罐拔于应拔部位,并轻按罐具数十秒,令其吸牢。此法吸拔力较小,但温热作用强,且可罐药结合,适用于留罐法、排罐法等。此法操作要轻、快、准。要掌握好时机,出水后拔罐过快易烫伤皮肤,过慢又易致吸拔力不强。

2.蒸气罐法

将水或药液(勿超过壶嘴)在水壶内煮沸后,将罐口对准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利用喷出的水蒸气将罐内冷空气排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用手轻按罐体数秒,使之吸牢。

三、抽气罐法

先将具有抽气功能的罐紧扣在应拔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其产生负压,吸拔于皮肤上;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附住。

四、其他罐法

其他罐法如挤压罐法、旋拧式拔罐法等,可根据相应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第三节 拔罐疗法的运用形式

一、单纯拔罐

单纯拔罐是指在整个施术过程中,不使用毫针、中药、艾炷等除罐具外的其他器具,并根据其具体操作分为静态拔罐和动态拔罐两种的拔罐方法。

1.静态拔罐法

静态拔罐法就是留罐法,是罐体吸附于施术部位后,留置一定时间后再起罐的一种拔罐应用形式。

(1)留罐法 留罐法又名坐罐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留置一定时间,造成吸拔部位局部瘀血,出现皮肤潮红、暗红甚至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罐的留置时间由罐的吸拔力大小、皮肤老嫩厚薄、体质的强弱、年龄等因素而定。年老体弱及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此法临床运用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多数病症。

(2)排罐法 将多个罐具排列在经脉循行路线的体表位置上行留罐法,称为排罐法。单次排罐数量的多少,可根据病情、体质决定。年老体弱者排罐数量不宜过多,排罐时间不宜过长。该法多用于腰背部、下肢和腹部。背部膀胱经排罐,可以调节脏腑,适用于腰背痛、保健调养;腰腹部排罐,可以调节肠胃、减肥等。

2.动态拔罐法

动态拔罐法就是动罐法,是在拔罐施术过程中让罐具保持一定运动方式的拔罐应用方式。

(1)闪罐法 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拔下,再吸,再拔下,反复吸拔,动作要迅速而准确。闪罐法基本采用闪火法拔罐。常用于走罐之前的放松手法,肌肉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之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该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松软等。

(2 )走罐法(图 3-7) 该法是近代出现的一种拔罐法的运用形式,最初叫移罐法,后又叫推罐法、拉罐法、滑罐法、飞罐法等。高等中医院校第五版全国统编教材《针法灸法学》统一叫走罐。

①介质:先于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常用医用凡士林、医用甘油、液状石蜡、润肤霜、刮痧油、食用植物油等,也可用温水、白酒或药液。所选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配以不同的药物,使药液体现出寒热温凉的特性。

②操作方法:使用闪火法将罐吸住后,立即用手握住罐体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推拉罐时罐口在罐的前进方向上稍微向上倾斜,走罐时用力要均匀。该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如颈肩部、腰背部、腰骶部、腹部、下肢、足底等。操作时应根据病情与患者体质,调节负压大小及走罐速度。若负压过大或用力过重,患者往往会感觉疼痛难忍,且易损伤皮肤;负压过小,吸拔力不足,罐容易脱落。

③刺激量:走罐的刺激量与走罐的速度、吸拔的力度、提压力度、走罐的距离、罐口的厚薄大小皆有关系。速度快、力度大、罐口小、罐口薄,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刺激量就小。走罐一般至出痧发红即可。

④适应证:该法尤其适用于腰背痛、亚健康、拔罐保健等。

img

图3-7 走罐法

走罐后,常在痧斑较重的地方进行留罐、刺络拔罐等,可以分别叫走罐留罐法、走罐刺络拔罐法等。

3.推拿罐法

推拿罐法是将推拿理论应用到拔罐疗法中,拔罐的罐具作为推拿工具应用,在拔罐吸拔力的基础上实施推拿手法。推拿临床中常用的手法如揉法、振法、推法、提法、按法、摩法、拨法、抹法等,均可通过拔罐罐具进行表达。在实施推拿罐疗法过程中,可将静态拔罐法和动态拔罐法灵活结合运用。推拿罐法作为一种疗法,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作为中医适宜技术加以推广,并出版《图解推拿罐疗法》一书,可供参考。

4.发疱拔罐法

发疱拔罐法又叫发疱罐法,见本章第七节“七、出疱”部分。

二、复合拔罐

复合拔罐是指在拔罐施术过程中,将针、灸、药、刮痧等疗法进行一定形式的配合应用,来加强治疗效果的一种拔罐方法。

1.毫针罐法

毫针罐法是将毫针疗法与拔罐疗法结合运用的一种复合疗法。临床多采用留针拔罐法、出针拔罐法及起罐针刺。

(1 )留针拔罐法(图 3-8) 一般先在穴位处行毫针针刺操作,待得气后,以毫针为中心行坐罐法。注意所选毫针直径宜在0.3mm以上,留针拔罐时毫针针尾不要接触罐底,针尾、针柄等露出皮肤表面部分均在罐体中。要充分考虑所施部位的安全性,注意针刺角度、深度的把握,宜用直刺法。胸部及背部膀胱经外侧线处禁用此法。留罐时间为5~10分钟。该法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症。

img

图3-8 留针拔罐法

(2)出针拔罐法 即先在选定穴位进行针刺,待行针完毕起针后,再以针孔为中心进行拔罐。留置规定时间后起罐,一般留罐5~10分钟起罐,若采用发疱罐法则待至发疱出现。该法较留针拔罐法的刺激量较小,操作相对安全一些。

(3)起罐针刺 拔罐后,在拔罐部位进行针刺。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不易得气的部位,通过拔罐使经气得以汇聚,再进行针刺操作,易于得气。

2.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是刺络放血疗法与拔罐疗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

(1)工具 可选择三棱针、铍针、镵针、火针、皮肤针、粗毫针或专用刺血器等。其中,三棱针是专门的放血工具,具有祛瘀彻底、深浅皆宜的特点。三棱针的技术操作规范见GB/T 21709.4—2008的规定,火针的技术操作规范见GB/T 21709.12—2009,皮肤针的技术操作规范见GB/T 21709.7—2008的规定。

(2)部位 一般选择偏泻的腧穴、反应点、体表瘀积的浅静脉或患处。常用偏泻的腧穴如曲池、肩髃、太阳、耳尖、大椎、大肠俞、委中、丰隆等穴。体表淤积的浅静脉若出现扭曲变形,又叫畸络结。

(3)出血量 出血量的多少与放血部位、放血工具、病情性质与轻重有关。总的来说,出血即有效,瘀血出尽效果好。某些瘀阻较甚的部位如委中等,常常出血可至上百毫升,甚至更多。古人往往以“出血如豆”“盈斗盈升”来描述出血量。

(4)罐具选择与操作 拔罐的罐具常常选用玻璃罐或者抽气罐,以便于观察出血情况。玻璃罐一般选择火罐法的闪火法吸拔。

(5)适应证 刺络拔罐法尤其适用于带状疱疹、丹毒、痤疮、静脉曲张、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大多数痛证(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疾病等)。

(6)刺络与拔罐的配合效应 刺络拔罐法中,刺络的目的是尽可能排出瘀阻于体内经脉处的瘀血,这种瘀血往往瘀阻在静脉处,这种瘀血可视为废血。排除这种瘀血就是祛除邪气。所出之废血颜色较暗,在局部产生的压力较大,待废血排出至正常血液时,血液颜色往往变得鲜红,机体会自动启动凝血机制而止血。进行刺络操作后,若出血较少或不畅,可立即拔罐,若拔罐太晚则不易出血。若出血较多,如“血出而射者”,则待出血由射出转为流出不畅时再拔罐,可反复拔至血液变为正常或至不出血为止。若在出血较畅时太早拔罐,反有止血作用,可导致出血不畅、邪气难尽的后果。刺络后拔罐的作用,既可起到协同刺络法祛瘀排毒的作用,又有帮助刺络放血法止血的作用。

3.药罐法

药罐法是中药与拔罐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有煮药罐法和储药罐法。其他还有抹药罐法、药物贴附法、刺络药罐法、药罐走罐法、留针药罐法及药蒸气罐等方法。

药罐法对皮肤病、颈腰椎疾病有较好疗效。药物的选择以辨证为依据。各种病症药液配方举例如下:①慢性荨麻疹:麻黄15g,连翘20g,薄荷10g,赤芍15g,桑叶15g,桂枝10g。②支气管哮喘:麻黄15g,紫苏子20g,生大黄15g,肉桂10g,细辛10g,桃仁10g。③腰肌劳损:延胡索20g,透骨草30g,川芎15g,赤芍15g,炒杜仲15g,三棱15g,莪术15g,艾叶15g。上述方药,均制成30%的溶液,每次用量在20~40mL。

根据所拔的部位经络不同,储药罐法的药液可配制成不同的归经药液,如拔少阳经可以配柴胡、拔阳明经可以配白芷等。这种思路也适用于走罐液的配制。

(1)煮药罐法 将药物置于纱布袋中,放入锅内浸泡半小时,煮沸1小时左右,将药袋取出。然后将竹罐放入药锅中煮沸煮透,用长镊子将药罐捞出,罐口向下快速将水甩净,用毛巾捂住罐口待温度适宜后迅速将竹罐按在相应腧穴或应拔部位的肌肤上,按压数十秒。

操作范围及适应证:应选择适宜操作的体位,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疾病、腰椎疾病、胃肠疾患、疲劳症、肥胖症、关节疾患、腰肌劳损、软组织损伤、顽固性疼痛等病症。

(2)储药罐法 将塑料抽气药罐在吸拔部位吸牢后,向塑料抽气药罐中注入一定量的药液,药液温度以45℃左右为宜,再留罐一定时间。

操作范围及适应证:应选择适宜操作的体位,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主治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感冒、肺炎等病症。

(3)抹药罐法 将药液、药膏或药糊均匀平敷在穴位上,面积为略小于罐口的圆面,然后在其上进行拔罐。抹药罐所用之罐有玻璃罐、真空抽气罐或专用抽吸药罐。

操作范围及适应证:同储药罐法。

(4)药物贴附法 将大小适宜的某些药物浸泡乙醇后或是浸有药液的药棉贴附在罐内壁,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操作范围及适应证:同储药罐法。

(5)刺络药罐法 此法在壮医药罐疗法中较常用,其操作方法一般是用煮药罐法拔罐之后,在拔罐部位常规消毒,用消毒三棱针在拔罐部位皮肤上浅刺(0.2~0.3cm)数针,以局部少量渗血为度,取在药水中煮热的竹罐在针刺部位再次拔罐,10分钟后取下竹罐,用消毒棉球擦净针刺部位的血迹,再用药巾热敷即可。

操作范围及适应证:可选择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络脉。主治肢体关节疼痛、偏瘫、感冒、发热头痛、头晕、风痹、痤疮、黄褐斑和肥胖等病症。

(6)药罐走罐法 可与抹药罐法相结合,将自制药膏均匀地涂抹在治疗部位,取合适型号的火罐,用闪火拔罐法(吸附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拔在起始点或特定穴位上,双手紧握罐体沿各经脉自上而下或自左向右缓缓推拉,重点部位行旋转罐、按罐或揉罐等罐法,皮肤可出现充血、瘀斑,颜色以紫红色为佳。

操作范围及适应证:同储药罐法。

(7)留针药罐法 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多结合煮药罐法)。

操作范围及适应证:应选择适宜操作的体位,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以背俞穴和四肢穴位为主。主治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痛痹、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病症。

4.灸罐法

灸罐法是指灸法与拔罐法配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是先在选定部位进行灸法,然后再拔罐(也有一种将艾灸和拔罐同时进行的装置),以艾灸的药物和温热作用来加强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祛除寒湿、行气活血等功效,与拔罐同用,增强疗效。常用手法有以下几种:

(1)艾炷灸拔罐法 分直接灸拔罐与间接灸拔罐两种。直接灸即将艾绒搓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间接灸是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某些药物,如隔姜片叫隔姜灸、隔蒜片叫隔蒜灸、隔附子饼叫隔附子饼灸等。患者感觉皮肤发烫时,换艾炷和隔垫药物再灸,以皮肤潮红但不烫伤为度。直接灸或间接灸后再行拔罐。拔罐时间比起一般留罐时间可稍短。

(2)艾条灸拔罐法 分单纯艾条灸与药条灸拔罐两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燃端距皮肤适当距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15~3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灸毕后再行拔罐。灸的时间越长,拔罐时间越短。

现在有一种艾灸与拔罐同时进行的设备,叫灸罐器。另外有一种叫天灸罐的设备,是将天灸的药物置于塑胶罐底,翻转塑胶罐后,天灸药物就可接触所灸部位,此时塑胶罐同时产生负压吸拔。

5.刮痧拔罐法

刮痧拔罐法是刮痧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可先刮痧后拔罐,亦可先拔罐后刮痧,但前者较为常用。治疗时先在选定部位(穴位)的皮肤上涂抹少量刮痧油,用刮痧板进行刮痧。

刮痧后走罐法:刮拭皮肤时间应略短,皮肤出现红色即可,然后在其刮痧部位走罐。

刮痧后留罐法:刮拭时间可稍长,待皮肤出现红、紫或紫黑色时,再行留罐,留罐部位可是腧穴、阿是穴,亦可是病灶点(刮痧后皮肤上红紫或紫黑明显处,用手触摸,皮肤下常有明显硬节或条索状物,压迫多有酸、痛等反应)。

拔罐疗法还可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如拔罐挑痧法是指拔罐与挑痧配合、皮肤针拔罐法是皮肤针与拔罐配合、穴位激光照射拔罐法是以激光配合拔罐,其他还有频谱拔罐法、穴位药物离子导入拔罐法、经络导平拔罐法、穴位导电拔罐法、穴位磁疗拔罐法等。

第四节 拔罐疗法常用方案

一、按穴位拔罐方案

1.通调脏腑方案

取穴:大椎、背俞穴、华佗夹脊穴。

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西医学证明其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临床多用排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经络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综合征等。

2.培补元气方案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关元与气海皆为任脉之要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此二穴自古以来就是保健强身的要穴。命门,顾名思义为“生命之门户也”,为真气出入之所。肾俞为肾之要穴。对此四个穴位施以拔罐,可以激发元气、益肾固精,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调补精血方案

取穴:三阴交、气海、心俞、肾俞。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精血同源”,二者相互资生,精血才能充盈。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心所主,故对于气血亏虚的患者,拔此四穴可以调补精血。

4.健腰固肾方案

取穴:涌泉、足三里、肾俞。

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各种疾病。肾俞为肾之背俞穴,益肾助阳,强腰利水;涌泉拔罐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使经络气血通畅,肾气旺盛;再配以足三里健脾胃,先后天之本兼顾。

5.调理肠胃方案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是脾、胃二脏的背俞穴,中脘是胃之募穴。这几个穴位配穴拔罐能有效地调节脾胃功能,预防及治疗各种胃肠道不适。

6.调理心气方案

取穴:内关、心俞、肝俞、肾俞。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理气镇痛的作用;心包乃心之外围,具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心俞为心之背俞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二者都与人体心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故此四穴搭配拔罐可有效调节心血管功能。

7.调理肺气方案

取穴:中府、肺俞、风门。

呼吸系统疾病多由风寒之邪侵袭而致,肺为娇脏,最易受邪。中府是肺之募穴,乃肺脏气结聚之处,内通于肺气,故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宣肺平喘之效,又与足太阴脾经交会,故还有补气健脾的功效;而肺俞为肺之背俞穴,风门为外邪出入之门户。此三穴配用有理肺止咳、祛风除邪、调畅气机的作用。

8.疏肝利胆方案

取穴:章门、阳陵泉、太冲、肝俞、胆俞。

肝主疏泄五脏六腑之气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肝胆之气机贵在通畅。章门位于人体的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章门对于肝脏的疾病有特殊的功效,最大的作用就是强化肝功能、利胆退黄,配合疏理肝气作用最强的肝的原穴太冲、利胆作用最好的胆的下合穴阳陵泉,以及肝胆的背俞穴肝俞、胆俞,在这几个穴位上拔罐,能有效起到疏肝利胆的作用。

9.通调督任方案

取穴:沿督脉到任脉排罐。

督脉穴选:①必选:腰阳关、筋缩、大椎、百会。②可选: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上星、神庭、印堂。

任脉穴选:①必选:膻中、中脘、神阙、关元。②可选: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按照道家小周天练功后气的运行路线,丹田之气出会阴,上督脉,经百会,往前到任脉,最后归丹田。任督二脉之气在腰阳关、筋缩、大椎、百会、膻中、中脘、神阙处是节点,关元为最后归纳之处。

二、按部位拔罐方案

1.肩胛“〕〔”形方案

操作范围:自肩髎至大杼,沿膀胱经两侧线至膈俞、膈关,顺肩胛下角至腋后线,形似小“〕〔”形(图3-9)。主治手三阳经及足太阳经的经脉病症及其经脉相联系的脏腑病症。

img

图3-9 肩胛“〕〔”形方案

2.肩腰“〕〔”形方案

操作范围:自肩髎至大杼,沿膀胱经两侧线至关元俞,向外侧至髂脊,形似大“〕〔”形(图3-10)。主治手三阳经及足太阳经的经脉病症及其经脉相联系的脏腑病症。

img

图3-10 肩腰“〕〔”形方案

3.肩脊“个”字方案

操作范围:从风府沿督脉向下至腰阳关的连线,从双侧风池至肩髎的两条连线,此三条线形成的“个”字区域(图3-11)。主治手三阳经、足太阳经及督脉的经脉病症及其经脉相联系的脏腑病症。

img

图3-11 肩脊“个”字方案

4.上焦三角方案

操作范围:大椎至双侧膈俞的连线、两侧膈俞连线,此三条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图3-12)。主治上焦病症、心肺疾病及督脉和足太阳经的经脉病症。

img

图3-12 上焦三角方案

5.中焦方形方案

操作范围:双侧肝俞至三焦俞连线,两侧肝俞、两侧三焦俞连线,此四条线形成的方形区域(图3-13)。主治中焦病症、肝脾胃疾病及足太阳经的经脉病症。

img

图3-13 中焦方形方案

6.下焦“井”形方案

操作范围:双侧肾俞至大肠俞连线,两侧肾俞穴、两侧大肠俞穴连线,此四条线相交形成的“井”形区域(图3-14)。主治下焦病症、肝肾疾病及足太阳经的经脉病症。

img

图3-14 下焦“井”形方案

7.腰骶“八”字方案

操作范围:自大肠俞向下沿八髎穴外侧至臀外侧形成的类似“八”字的区域(图3-15)。主治下焦病症、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及足太阳经的经脉病症。

img

图3-15 腰骶“八”字方案

8.四肢方案

操作范围:上下肢部位,沿四肢十二经走行,迎经或随经走罐,注意汗毛过多部位剔除汗毛后再走罐(图3-16)。主治四肢局部病症、手足三阴三阳经的经脉病症及其经脉相联系的脏腑病症。

img

图3-16 四肢足三阴方案

9.面部方案

操作范围:在额部和面颊部,沿肌肉皮肤纹理走行从下往上、从内往外走罐(图3-17)。主治面部疾患、督脉及手足三阳经的经脉病症及其经脉相联系的脏腑病症。

img

图3-17 面部方案

10.腹部常规方案

操作范围:沿腹部足少阴经、足阳明经、带脉和任脉的分步区域,因腹部肌肤较松弛一般以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单向浅刺激操作为主(图3-18)。主治足少阴经、足阳明经、带脉和任脉的经脉病症及其经脉相联系的脏腑病症。

img

图3-18 腹部常规方案

11.腹部龟形方案

操作范围:主要沿腹针疗法“神龟图”的走形,从中脘至关元经神阙画一纵轴线(形成头尾),然后沿着两侧大横经天枢、神阙画一横线,接着以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为四个顶点画一个矩形(形成龟身),再以两侧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分别画一曲线(形成双前肢),以双侧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分别画一直线(形成双后肢)(图3-19)。腹针疗法理论认为腹部是“先天经络系统”,具有全身调节作用,腹部龟形方案走罐具有全身免疫调节作用。

img

图3-19 腹部龟形方案

12.腹部“几”形方案(结肠方案)

操作范围:沿着结肠的体表投影,从右下开始按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顺序走罐(图3-20)。主治结肠相关病变,如慢性腹痛、慢性肠炎、植物神经紊乱、便秘等,治疗泄泻可反方向施罐。

img

图3-20 腹部“几”形方案

13.腹部“O”形方案

操作范围:沿着神阙周围来回环状走罐(图3-21)。主治恶心呕吐、腹痛、消化不良、慢性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以及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等经络脏腑疾病。

img

图3-21 腹部“O”形方案

14.足底“新月”方案

操作范围:沿着足底外侧呈弧形由上至下走罐,再从上至下沿足底内侧走罐,形成类似新月形状(图3-22)。主要起到引火归原、振奋肾气、调理脏腑的作用。主治亚健康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各脏腑功能性疾病。

img

图3-22 足底“新月”方案

15.振奋阳气方案

操作范围:沿着督脉从长强至哑门,从下至上,顺经走罐,然后沿着两侧膀胱经,从肾俞至白环俞,从上至下,顺经走罐(图3-23)。主治督脉病症,以及因阳虚、阳气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畏寒肢冷等症。

img

图3-23 振奋阳气方案

16.泌尿生殖方案

操作范围:沿着双侧膀胱经,从肾俞至下髎,以及两侧胞肓连线(图3-24)。主治男科、妇科慢性病,如前列腺综合征、月经不调、慢性阴道炎、盆腔炎及不孕症等。

img

图3-24 泌尿生殖方案

第五节 起罐方法

一、闪罐的起罐方法

罐具吸拔后在罐具完全吸牢前,即用垂直于拔罐部位的力快速提起,发出“啪”的响声即可。

二、留罐的起罐方法

一手握住罐的底部,使罐体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三、抽气罐的起罐方法

将抽气罐上方的塞帽向上提起,使空气注入罐内,罐具即可脱落;也可用留罐的起罐方法起罐。

四、储药罐的起罐方法

可移动罐体或令受术者调整身体位置,使罐内药液至罐体一侧后,一手稍微使劲按压罐体,另一手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顺势使药液倾斜入罐底后将罐取下。

第六节 拔罐疗法的适应证、注意事项与禁忌

一、适应证

拔罐疗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一般说来,使用针灸、推拿、中医药治疗的各科疾病,都可以配合使用拔罐疗法,尤其对于各种疼痛类疾病、软组织损伤、风寒湿热痹证,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经脉闭阻不通所引起的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二、注意事项

1.施术前

(1)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环境清洁舒适,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2)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大饥、大渴、大怒、新饱后不宜施术。

(3)检查罐口是否受损或罐口边沿是否光滑。

(4)应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有毛发者宜剃去。选取舒适的体位,并根据所拔部位面积的大小选择适宜的罐具。

2.施术中

(1)拔罐动作要迅速轻巧,罐内负压要适宜。使用多罐排罐时,拔罐不宜过密,以免相互牵拉,引起疼痛,同时也避免相互排挤,不易拔牢。

(2)拔罐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气候、病情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如体质虚弱者、老年人、儿童、有知觉障碍者,以及肌肉较薄处、气候较炎热时,拔罐时间宜短。

(3)拔罐的间隔时间要适宜。间隔时间应根据体质、病情及瘀斑的消失情况而定。一般体质强者、病程短、瘀斑消失快的间隔时间宜短;体质弱者、慢性病瘀斑消失慢的间隔时间宜长。

(4)询问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拔罐部位有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局部皮肤瘙痒等,都属于正常现象。出现疼痛较明显,或灼热感难受时,应立即起罐或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不足,应重拔。若出现晕罐、水疱则按照对应方式处理。

(5)不同拔罐方式的注意事项:

①火罐法:拔火罐时可预先将罐口预热,罐口温度应与皮肤温度相宜。运用闪火法时,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过多容易引起烫伤或烧伤,过少则拔罐无力;闪罐时要注意更换罐具,以免罐口过热烫伤皮肤。贴棉法应注意棉片不宜太厚;滴酒法应注意避免酒精过多流到罐口或滴到皮肤上引起烫伤;架火法应注意扣罐要准确,嘱咐患者不要移动身体,以免火架翻倒,烫伤皮肤。

②应用煮罐法时,煮罐后必须甩净罐内热药液或热水,以免烫伤。

③应用针罐疗法时,避免罐具将针压入深处,并防止弯针和折针。胸背部慎用针罐疗法,以防发生气胸。

④应用刺血拔罐疗法时,对于静脉曲张者,应选取边缘较小的静脉放血。出血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而定。老人、幼儿及体质虚弱者,出血宜少。因病情需要出血量多时,应注意受术者感受。刺血前,刺血部位应严格消毒。应用针罐疗法及刺血拔罐疗法时,宜选用玻璃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情况。

⑤应用走罐疗法时,罐口要光滑,不宜吸拔过紧。不宜在骨突处推拉,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⑥抽气罐要注意抽气阀门是否活动正常。

⑦挤压罐有时负压维持时间较短,应随时检查罐体是否脱落。

(6)注意起罐时双手的密切配合。

3.施术后

(1)施术后,让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再离开诊室,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

(2)嘱患者勿暴怒、劳累、饥饿、惊恐,注意避风。刺血拔罐后不建议进食公鸡、鲤鱼、猪头肉、鹅肉、海鲜等食品。

(3)嘱患者避免抓挠刺血部位,且24小时内避免触水,以免引起感染。

三、禁忌

1.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者。

2.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

4.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

5.急腹症、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6.粉碎性骨折、皮肤大面积溃疡、肌肉断裂、重度水肿部位。

7.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第七节 拔罐疗法的异常情况及处理

拔罐疗法安全系数相对比较大,但在临床上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晕罐

1.表现

患者在接受施罐术及留罐过程中,甚至在起罐后半小时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泛恶、精神疲倦、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严重者会发生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昏迷等症状。

2.发生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过度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在肩井穴拔罐太久或吸拔力太大;或拔罐的体位不适及患者未经休息即行拔罐术;或走罐时间过久,患者体力不支;或者患者有晕血或晕针情况,在刺络拔罐或留针拔罐时发生晕厥。

3.处理

立即停止拔罐,将罐全部起下,留针拔罐时应立即出针,刺络拔罐时应压迫止血,使患者保持头稍低足略高的仰卧位,松开衣扣,注意保暖,保持空气流通。轻者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重者需点按水沟、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4.预防

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精神状态;对初次就诊或精神紧张者,应事先解释清楚,并向其说明拔罐疗法并无创伤,消除顾虑;施术前,应嘱患者休息5~10分钟,并询问其饥饿、疲劳情况,可在其恢复体力后,再进行治疗。施术中,尽量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施术部位不宜过多,拔罐力度适中,留罐及走罐时间不宜过长。医者施术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经常询问其感觉。

二、烫伤

1.表现

临床根据烫伤程度,可分为三级:一度烫伤,轻度烫伤,只损害皮肤表层,有局部轻度红肿,无水疱,疼痛明显;二度烫伤,中度烫伤,不但损害表皮,而且伤及皮肤中层,有水疱,疼痛明显;三度烫伤,属于严重烫伤,皮肤、脂肪、肌肉都受到损伤,呈灰或红褐色,甚至会变黑、变焦,此时由于神经受到损伤,反而可能不觉疼痛。火罐的烫伤一般多为一级或二级。

2.发生原因

医者手法不熟练,闪火法时火源在罐口停留时间过长;或镊子夹持的酒精棉脱落;或投火法操作时吸拔不固;滴酒法操作时酒精过多或未沿罐内壁摇匀,使酒精流出;贴棉法浸酒精过多;或药罐疗法时药水的温度过高,或煮罐法时操作不当;或拔罐的间隔太短,多次在同一位置重复操作;或留罐时间过长等。

3.处理

如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可先用凉毛巾外敷或凉水冲或泡十多分钟至半小时,以达到降温止痛的目的;如果伤口处已经破开,建议采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洗,以免感染。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同时注意保护好伤口,烫伤处应避免在阳光下直射,伤口不要触水。烫伤达到三级烫伤时应先用干净纱布覆盖或暴露,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就医,不可在创面上涂抹药物。

4.预防

医者操作要熟练,火源在罐内的时间要短,注意夹持酒精棉球的工具要紧固牢靠。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的要求。

三、血肿

1.表现

起罐后,拔罐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呈现青紫色。

2.发生原因

拔罐吸附力度过大或留罐时间过长,或在松软的部位拔罐,血液瘀积在皮下形成肿块。

3.处理

一般不必处理,血肿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血肿面积大,可先做冷敷,减少受伤后的组织肿胀,48小时后再行热敷,帮助残余的血块吸收及组织修复。

4.预防

拔罐时力度要适中,时间不宜太长;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丰富部位,在眼眶周围拔罐时尤其要注意。

四、疼痛

1.表现

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或肌肉等组织疼痛。

2.发生原因

初次拔罐或痛阈过低;或拔罐后没有注意防御,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或火罐吸附力过大,或罐与罐之间距离太近,皮肤相互牵涉致痛;拔罐一次时间过长,或连续拔罐等。

3.处理

拔罐后出现的疼痛一般无须处理。

4.预防

拔罐后注意保暖避风,当天不建议洗澡;拔罐或走罐时吸附力不要过大,罐与罐之间距离不宜太近;一次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以10~20分钟为宜等。

五、皮肤瘙痒

1.表现

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皮肤瘙痒。

2.发生原因

祛邪排毒的反应;或过敏体质的人,火罐刺激皮肤后,罐口周围皮肤瘙痒;或拔罐后感受风邪;或施药罐时,可能存在药物过敏等。

3.处理

若为祛邪排毒的反应,一般不用处理,可轻抚以减轻瘙痒感;瘙痒处应避免用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

4.预防

拔罐后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风邪;罐具需进行严格消毒清洗;施药罐时,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等。

六、出血过度

1.表现

主要表现为刺络拔罐时出血不止。

2.发生原因

凝血功能障碍或者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

3.处理

若出血颜色较暗,是祛邪排毒的反应,一般不必处理;若血色鲜红或不能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的过度出血,可局部压迫止血;或局部外敷云南白药等止血药。

4.预防

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不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刺络拔罐时,要避开动脉。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过高的情况下,不建议进行刺络拔罐疗法。

七、出疱

1.表现

拔罐后局部皮肤出现的水疱或者血疱,可出现大疱(黄豆粒大小甚至大如蚕豆)和小疱(米粒大小)。

2.发生原因

罐的吸拔力度重或者留罐时间长;或者患者体质因素,如偏湿体质以及肺气弱;或者某些疾病在某些特定穴位上拔罐时容易起疱。

3.处理

一般不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处理,可用无菌针刺破疱体,挤压排出疱液。若起疱处表现为瘀血瘀滞较甚,可用薄的无菌纱布覆盖,以减少衣物对起疱皮损处的摩擦。

4.预防

注意掌握拔罐的时间与负压的大小和患者的体质关系。

需特别说明,拔罐出疱多数认为是意外事故,也可以看成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刺激量。也有学者将拔罐出疱作为治疗方法看待,称为发疱罐疗法、发疱拔罐法、重罐法等。拔罐出水疱可令风、寒、湿邪,以及病理产物痰湿、水饮、瘀血等邪有出路,有利于正气来复,拔罐出疱处有较强正气,疱液可自行渗出,有时甚至连续渗出数天,均属正常现象。出疱期间可正常淋浴洗澡,一般不会感染。其适用范围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可参考以下文章:

[1]拔罐疗法之发疱拔罐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11):1191-1196.

[2]中医临床疗法“出疱”现象的研究现状与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9):5388-5392. 55faokjQIfE9mjkDVRvKg0jiqSdOLA0T5E+9hlY2F7csfTkgI4P4enDGkkvR3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