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写说明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汤剂、祝由、敷贴、熏、熨、砭、灸、按摩、角法(拔罐疗法)、剖刀手术、线绳系扎等治疗手段。《黄帝内经》着重运用针、灸、砭石、药物、按跷、熨烫、熏洗、吐纳、导引、牵引、束指、吹耳、情志、饮食等疗法,强调“杂合以治”。从《五十二病方》治法治方到《黄帝内经》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显示了中医学清晰的发展脉络。

在医学教育方面,中国早期的传授方式主要是家传与师授。晋代开启了官方医学教育模式。隋代初步形成医学的分科教学及管理,唐代太医署医学部将这种分科教育管理模式加以完善,分为医、针、按摩和咒禁四科,其中的角法学习属于医科。

1956年,我国建成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药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建立针灸学专业,而天津中医药大学于198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针灸系。1984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专业统编教材《针法灸法学》出版(后改为《刺法灸法学》),其中包含了拔罐疗法的课程内容。

2003年,首届全国刺络放血学术研讨会在天津成功召开。2008年,经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民政部备案,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挂靠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郭义教授任创会主任委员。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刺络与拔罐疗法的发展,中国针灸学会原副秘书长刘炜宏编审在“针灸流派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拔罐派”。现在,拔罐疗法中已经发展出走罐疗法、天人地三部走罐法、药罐法、留针拔罐法、刺络拔罐法、发疱拔罐法及推拿罐疗法等丰富的应用形式,提出了“辨象施治”“度筋诊病”等理论。国际上,拔罐疗法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两项拔罐罐具标准,即“中医药——玻璃拔罐器”(ISO 22213:2020)和“中医药——抽气拔罐器”(ISO 19611:2017)。

随着拔罐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仅凭《刺法灸法学》教材中的拔罐法已经不能承载丰富的拔罐理论与拔罐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陈泽林教授师从石学敏院士及清代御医之后李志道教授,致力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传统疗法的挖掘,系统研究拔罐的文献、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理。2011年,倾其多年研究及多年所悟,制定了中医拔罐疗法的课程大纲、编写了《中医拔罐疗法》讲稿,面向本科生开设选修课,获得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之后,在陈泽林教授《中医拔罐疗法》讲稿的基础上,来自全国27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这本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创新教材——《中医拔罐疗法》。

本教材编写分工:第一章绪论由陈波、郭扬完成;第二章中医拔罐疗法理论与施治基础由金荣疆、陈泽林完成;第三章中医拔罐疗法的操作与运用由陈泽林、赵美丹、侯文光完成;第四章内科病症由潘兴芳、高昆、黄思琴、吴松、郑明常、刘强完成;第五章皮肤科疾病由贾春生、张会珍、白增华、程艳婷、焦琳完成;第六章骨、外科疾病由汤继芹、徐刚、洒玉萍、王玉满、李南完成;第七章男科及妇科疾病由许明辉、穆艳云、卫彦、张海霞完成;第八章儿科疾病由刘清国、赵阳、李玉棠、蔡荣林完成;第九章五官科疾病由李宁、李明月完成;第十章其他疾病由高明、邱继文完成;附篇中拔罐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实验研究进展由梁宜、公一囡、杨晔颖、陈柳伊完成,拔罐疗法的标准化研究进展由杜旭、李丹完成。全书在初期由副主编及编委分八个章节完成初稿,最后由主编统稿时重新编排。

《中医拔罐疗法》是论述中医拔罐疗法的专业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众多专家和单位的支持。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石学敏院士,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郭义教授共同担任主审;全国高等学校“刺法灸法学”课程联盟理事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前校长方剑乔教授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康复养生学院院长金荣疆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张维波研究员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部分素材,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生参与了本教材的部分文字工作,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贤者俯就,不肖跂及,诚惶诚恐。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指导,认真编写,反复推敲,尽力尽责,但因时间紧迫和水平所限,可能仍存在不少疏漏和错误,诚望广大读者原谅并提出,以便再版时完善修改。

《中医拔罐疗法》编委会
2023年3月 bAnS5i2lPVHsWIheCYQQAmDKE3Ut5P9bduG1YAj8UQbktzzQ4aK/tA26SnfRzKw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