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公共管理监督为例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学科门类:管理学

一、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既是一门国家的艺术,又是一门公共事务管理之学。本课程涵盖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等丰富内容。公共管理知识的传授,承载着“培养学生的国家认知与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与公共精神、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者和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对于培养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具有担当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二、案例简介

以“公共管理学”课程第十一讲公共管理监督为例。课程采用“视频+课堂讲授+主题讨论”的方法,从反腐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切入,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健全我国的公共管理监督机制。通过课堂讲授我国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公共管理监督体系、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等理论知识;利用案例教学及互动讨论分析思考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题片材料,探讨国家监察制度的改革对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全面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谋划、领导、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有效途径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一)教学与育人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思考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掌握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之治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如何通过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推进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全覆盖,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2.思政育人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打造面向“中国之治”的“专业+思政”金课,实现公共管理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思政、学术研究与基本国情以及教书与育人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向学生提供学知识、长才能、强信念的正能量。

(1)在学理上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自觉性。

(2)通过国际间制度体制的比较与发展,增强学生们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鼓励学生把爱国精神转化成为国奉献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讲授法。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相关理论是抽象和系统的,采用讲授法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和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启发式教学法。主要采用比照启发、提问启发与联想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拟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清晰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启发提问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获得知识。而联想启发则通过借助各种联想来启发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多角度认识。三是讨论方法的应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阅读材料和专题片中典型案例的相关理论问题,各抒己见,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三)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设计

1.课前导入及相关思政元素

首先以专题片《国家监察》切入本章所学知识点。“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通过视频中“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郭海”这件留置第一案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监察体制改革前后我国监督体系的变化及改革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体框架。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领导、推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做出顶层设计,指引推动改革一步步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扩大监察范围,整合监察力量,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思政元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按照党中央部署,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率先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2017年1月19日,山西省监察委员会正式挂牌,这是第一个正式挂牌的省级监察委员会。两个多月后,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山西省监察委员会(简称山西省纪委监委)查办了留置第一案。郭海,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2017年3月21日被山西省纪委监委采取留置措施。这个案件,正是因为改革迎来了转机。早在2014年,多个部门就对郭海开始了调查,但近3年停滞不前,风言风语在山西坊间流传。山西省纪委监委工作人员马少飞说,作为一线工作者来讲,我们知道这个瓶颈在哪里,是体制机制导致的。郭海案遭遇的尴尬,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监察体制改革之前,涉及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问题多头办理、各管一段,没有充分实现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导致谁都管却谁都没管住、管到位。监察体制改革后,原来由公安机关管辖的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罪名,以及涉及村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罪名,一并调整为监委管辖,填补了制度上的漏洞,使这种“九龙治水”产生的监督空白、死角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监察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行政监察部门、预防腐败机构和检察机关反腐败相关职责进行整合,有效解决了过去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优化了反腐败资源配置,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课程内容及相关思政元素
(1)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

播放反腐专题片《零容忍》中公安部原副部长孙立军案例,重点讨论:什么是公共权力?为何要制约公共权力?如何制约公共权力?结合讨论,讲授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人民主权理论、社会契约理论。

【思政元素】 公共精神与家国情怀。

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它是用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容易产生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重拳反腐,惩贪去恶。在反腐败高压态势和政策感召之下,越来越多涉嫌违纪和涉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党员、监察对象 选择主动投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正在日益凸显。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层层设防、防微杜渐,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贯彻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体现了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真正爱护。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自我监督、实现自我净化的制度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公共权力真正服务于14亿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决心。

(2)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

在掌握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制构成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知识链接“新加坡反腐政策:新加坡模式”的阅读材料,思考新加坡反腐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新加坡是如何成功制约公共权力的?比较中新两国反腐模式的异同,并探讨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完善的途径。

【思政元素】 政治认同与制度自信。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较清廉的国家之一,其反腐模式主要由六个要素构成:强有力的政治意愿、绩优官僚制、独立的反贪局、腐败零容忍的法律和政策、行政改革以及反腐廉政文化。针对我国公共权力监督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对国家监察制度做出顶层设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行政监察部门、预防腐败机构和检察机关反腐败相关职责进行整合,有效解决了过去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优化了反腐败资源配置,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决定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至此,国家、省、市、县四级监委全部组建挂牌,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相互配套、一体推进,纪委监委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履行纪检监察双重职责,本质上是党的工作机构,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

我国的监察体制改革,就是要推进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全覆盖,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国家监察是党内监督的延伸和拓展。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网,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四)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本课程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思政坚定理想信念,学生通过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学理上的理解和领会,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与自信;二是通过课程思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设计坚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教学过程中通过国际间制度比较,增强了学生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学生们把爱国精神转化成为国奉献的实际行动。

(五)课程思政实施反思

1.教学设计视角

将思政元素融于教学中,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最理想的是使学生觉察不到思政元素的存在,却又深深被其积极地影响着。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定是顺其自然、入脑入心。良好的思政教育,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渗透于课程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全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能起到全方位示范引领的作用,在学生心里不断播撒正能量的种子。

2.学生评价视角

本章节思政案例的应用实现了课堂教学互动的高效,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在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取上,让课堂有温度、亲和力和感染力,学生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愉悦,且课堂发挥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帅李娜) 46ntf3m6/1nmrosVsMEk8UnNATCbtRcMwNxB+M6enbDaHVWcxvl/uy6ecqYips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