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异端外道里的女性

道德异端对种姓、不平等以及婆罗门教祭祀中的暴力行为进行攻击,而同时他们又倾向于接受——有时甚至到了非常奇怪的极端程度——那些在印度教发展中也同样存在的观点,即:对从无尽的轮回和转世中解脱出来的救赎有着痴迷,以及认为妇女低下、天生有罪,并且是男人的污染源。例如,佛陀起初认为女人应该留在家里,尽管他后来同意她们可以出家,甚至成为阿罗汉(arhat,意为有价值的人,尽管地位不如任何僧侣)。

佛陀改变主意的故事很有名,出现在毗奈耶(Vinaya)或称“学戒律篮”(Discipline Basket)中。佛陀开悟大约五年后,他的姨母找到他,她礼貌地问:

世尊,请祈祷,让妇女从家庭生活中退出而出家为尼[即托钵化缘],遵守如来(佛陀的自称头衔)宣布的教义和戒律。 [1 5]

这位觉者(指佛陀)相当不客气地告诉她保持平静。在经过两次尝试,并都被佛陀简短拒绝后,这位老妇人流下了眼泪,这激起了佛陀最善良的追随者阿难(Ananda)的同情心。(那时他还未曾开悟,有时候还被描述为比较迟钝。)阿难经受了几次类似的拒绝,然后问,在遵循教义和戒律的情况下,妇女是否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佛陀承认她们可以,并且在阿难进一步提醒他(佛陀)的姨妈也是他的乳母之后,才勉强同意她受戒为尼,规定她必须接受仅适用于女性的另外八条苛刻的规条,它们涉及比丘尼对比丘要完全服从。尽管那些规定被欣然接受,但佛陀仍然过度悲观地认为妇女的出家将使佛教正法的持续时间从一千年缩短到五百年。

对于这位觉者(或后来抄录其言行的厌女者)来说,即使是这些刻薄的反思也是不够的。在布道篮(Sermon Basket)的其中一本书中,当被问及为什么女性没有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地位和权利时,他解释说:“阿难,女性是无法控制的……嫉妒……贪婪……缺乏智慧……一个女人的心……被吝啬……嫉妒……淫荡所困扰。” [1 6]

佛教的传统典籍还记载,佛陀圆寂后,僧团召集了一个僧伽大会,集会上由阿难诵出了前两个经藏,以便参加集会的僧伽知道它们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僧伽们对不幸的阿难进行了质问,在此过程中,他被迫承认各种过失,其中一项是让僧伽接纳妇女,另一项是允许妇女首先瞻仰佛陀的遗体,她们的眼泪弄脏了它。

不过,耆那教的两个派别(或两个半,一个叫耶波尼耶的派别于15世纪消亡,其似乎占据了一个中间位置,可以算半个)进行了一场长达一千五百年(从公元2世纪到18世纪)的关于女人是否能度化的辩论,这更加清晰、系统性地说明了问题。在这个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阐述了人类生物学和性心理学方面的几种引人注目的理论。争论的重点围绕是否有必要放弃衣服(比如模仿大雄尊者的天衣派)这样的问题,以达到从轮回中解脱(在耆那教的宇宙学中高于七重天)的目的。白衣派认为裸露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实际上不适合于他们自认为自己所生活的堕落时代。他们甚至对裸体是表明他们不需要财产这个观念表示怀疑。

但是双方都认为,女性裸体是不可以的,无论是由于女性与生俱来的不雅和瑕疵,还是由于月经带来的困难,抑或由于她们容易遭受性骚扰和性侵犯。在当地文字里,女人(stri)一词本身源于“掩盖”的词根,这种掩盖的需求不断提醒女性(或更可能是男性)她们的性本质以及其带来的耻辱和恐惧,这使她们分散注意力,从而无法获得灵性解脱。此外,一位早期的天衣派作家说,衣服不仅会繁殖虱子,而虱子会因穿着者的活动而被杀死,而且女性的身体本身就是被称为阿帕亚普塔(aparyaptas)的微生物的繁殖地,这种微生物会在腋窝、肚脐、乳房之间,特别是在她们的阴道里繁殖,引起持续的瘙痒,只有通过性交才能缓解。但是,性交以及月经杀死了大量假想中的阿帕亚普塔,因此违反了非暴力的戒律:

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时,阴道中的这些生物就被摧毁了,就像将一根炽热的铁插入一块空心的竹子[其中充满了芝麻]中。 [1 7]

双方都认识到,除了男性、女性和雌雄同体这三种身体上的性形式之外,每种形式都可能在其他一种形式中具有更平常的性感觉。因此,他们不仅接受同性恋的存在,而且接受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存在,并且在不受到传统宗教通常的诅咒情况下这样做。实际上,天衣派辩论道,认为女性无须先转生为男性也可超脱的经文证据,实际上是指具有女性性取向的男人,即男同性恋者。

白衣派的立场是,如果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男人在与所有欲望适当分离(就像异性恋男人所应有的那样)之后能够获得超脱,那么无论哪种性取向的女性也都可以。天衣派认为,女人无法避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而非她的性取向,才是获得解脱的障碍,即使男性身体偶尔也会出现杂质或功能障碍(例如绦虫或痔疮出血)。双方都同意雌雄同体不能获得解脱。

天衣派提出的另一种论点是,正如妇女不在七层地狱中的最底层出生一样——也许是因为她们固有的意志薄弱性,既能作恶,也能行善——所以她们也无法达到最高的一重天,更不用说其上的境界。天衣派拒绝接受对称性的论点,但是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更现代的(同样是可疑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断定“男性的变异性更大”,即就像有更多的非正常男孩一样,男性天才也更多。

双方都同意,妇女在社会和秩序上都处于劣势。实际上,天衣派认为女性出家修行者只是出于礼貌而被称为比丘尼,他们进而对白衣派的僧侣身份观点表示怀疑。毕竟,真正的僧侣不穿衣服。

佛教徒在女性成佛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与耆那教教派之间的观点分歧有些相似。小乘教派的立场与天衣派一样:作为男性重生(或转变为男性)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像白衣派一样,大乘教派更具包容性,更倾向于接受女性成佛的可能性。关于如来藏(Tatha-gatagarbha,佛性),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胜鬘夫人狮子吼经》(“The Sutra of Queen Srimala Who Had the Lion's Roar”)[即辩才],故事起源于印度,讲述了一位王后在不改变性别的情况下得道成佛的例子。无论如何,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在《本生经》中叙述的佛陀的547位前世中,没有一位是女性,甚至没有雌性动物。而且,当然,妇女在教团内外的实际地位反映了正统教派和异端教派的共同信念。

许多追随佛教和耆那教教义的人以及许多加入修行者团体的人都是有钱人。这些人支持这些反祭祀信仰的动机,可能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财富免遭任意挪用,也不会被无益地浪费在祭祀中。两种异教——因为它们是作为反对印度宗教发展主流而出现的——都赋予了它们受人尊敬的始祖的教义以神圣的地位,也构建了以单一的始祖为中心的传统,始祖的智慧是通过寺院僧伽机构中的忠实信徒得以传播的。这些教义由某个版本的梵文写就,这一版本的梵文由语法学家,如公元前4世纪的波你尼等制定。 vFF6UFPhv/ld8IMdXnlyNQ66ttcn52L7ROB4V1mDngS793svXN9yYWVeyN983u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