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耆那教

耆那教的理念在本质上比佛教更具道德说教色彩,它更强调修习苦行的出家禁欲生活是获得解脱(moksha或nirvana)的唯一途径,尽管它有听上去像是军事术语的宗教词语,例如“大雄尊者”(Mahavira)和“胜者”(Jina)(后者大概是指精神上的自我战胜)。被追随者尊称为大雄尊者的创始人筏驮摩那(Vardhamana),在大型的村庄和城镇中传教,他有与佛教徒类似的信众。像佛陀的追随者一样,富有的人被鼓励投资于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的商业和生产力上,这是一项宗教义务,无论血缘关系和贵贱贫富,所有人的福祉都会有所增加;他们还进一步被要求在商业交易中保持诚信,而节俭被认为是一种虔诚。

佛教僧伽和耆那寺院吸引了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修道者和教外支持者,并且这两个机构都切实地与他们所在的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耆那教能成功地继续维持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印度宗教的地位,并在商人和工匠中拥有大量追随者的原因之一是,俗世信徒也可以在寺庙中定期静修,就如修道者一般。而且影响是互相的。由耆那教教徒撰写的宗教辩论文章,甚至在批评彼此的论点时都用“挥霍投资本钱只是为了立即获利”的比喻。 [1 4]

根据耆那教的传统说法,大雄尊者的起源和职业似乎与佛陀的相似。他出身于一个雅利安部族首领家庭,受过旨在担任高级职务的教育。他放弃了自己的遗产和家庭,开始去游历参访和冥想修行。他有时在正命派的创始人拘舍罗的陪伴下一同游历,大雄尊者是在第二年遇到了拘舍罗,在第十年与后者分道扬镳(据说是因为后者不认可贞洁和完全禁欲的必要性)。十三年后,他作为一名经常赤裸的苦修者,终于觉悟成道,随后在恒河地区的各个王国里传授他自己的教义,然后在大约公元前400年,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于缓慢的断食求道仪式中辞世。他的弟子将他的教义带到了德干,在那里建立了寺院,并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的支持。

与佛教不同,耆那教教派从未在印度以外传播,但现在在印度仍然是一种活跃的传统宗教。由大雄尊者的追随者形成的教派在孔雀王朝后期之后分裂,一个派系坚持像他们的教主一样保持赤裸[裸形派(Digambaras),或称“天衣派”],另一个派系则穿着白色长袍[白衣派(Shvetambaras)]。这两个教派都制定了新的教义,本质上是通过创作梵语和其他语言的文学,使耆那教的思想,特别是伦理学思想,得以由教徒传播,仅这些教徒被认为有资格觉悟成道。 mL/skSvOWAx5xRed7DYAGzsMyAmi0qpCTGEK+UGMNDaC11F3XraHz1ypit19XE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