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偶像化传记(hagiography)和教义

将宗教创始者看作天启式人物的倾向,能使信徒将创始者的生平拓展为一种偶像化的传记,并向更深刻的情感宗教发展,从而平衡了这些异端的苦行。印度南部的正命派认为他们的宗教创始者拘舍罗(Gosala)是一位神圣的人物。同样,后来的佛教徒对他们的始祖也进行了神化。然而,这是佛陀圆寂前所明确表示排斥的:根据早期的巴利语经文,他曾教导说,他入灭后,只有教义才能指导他的门徒。然而,他的追随者们不久就与他们的佛祖之意愿相矛盾,并开始将他的原始教义朝普遍的大众信仰的方向转变,这无疑给那些承受日益复杂的农业和商业社会的不确定性的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安慰。

到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前1世纪,在巴尔胡特(Bharhut)和桑奇(Sanchi)的佛塔上的浮雕描绘了数目庞大的对佛陀的崇拜者,佛陀现在被视为救世主。他的信众在原始教义或称法(damma)中又增加了另外两颗“宝石”:一个是佛陀本人,他被认为向他的信徒们承诺了极乐世界;另一个是僧伽,专门用于教义的传播和对始祖的纪念。

此外,还发展出一个新的宗派,佛教徒称之为“大乘教派”(Mahayana),这是一个以圣者(菩萨)为中心的普度众生的信条,菩萨为普度众生而有意推迟或限制自己的成佛时间。根据巴利语正典,悉达多太子已经获得了智慧,并最终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他的灵魂在经历一系列生命轮回过程中累世所造业力的结果。菩萨的形象源于这样的推论:因为佛陀以前就已经存在,所以他的死不是终点,而是通往另一个未来的开端,在那个未来,他(可能还有其他高尚的灵魂)将重新回来普度众生。在印度以北的亚洲部分地区,如尼泊尔和中国,佛教的大乘教派开始占主导地位,而在印度南部的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南部地区,流行的则是小乘教派。

在佛教最早的小乘教派著作中,人类,甚至像佛陀这样受到天启的人,也只能通过现身说法和建议对他人提供适度的帮助。现在,根据大乘教派教徒观点,一个像佛陀一样富有慈悲之心的大师,自己得涅槃而其他人仍在黑暗中,那会是相当自私的。因此,佛陀以及那些效仿佛陀的菩萨们被描述为自我牺牲的救世主,在那种描述中似乎可以预见基督教信仰。

我自己承受所有痛苦,我承担,我承受……我必须让所有人自由,我必须将整个世界从出生、衰老、疾病、转世投胎和所有罪恶的荒野中拯救出来……因为我一个人痛苦比让所有这些生灵落入不幸的境地更好。我必须在那里束缚自己,而全世界必须从地狱的荒野、投胎为牲畜和阎摩(死亡之神)的世界中被救出来。 [1 3]

这样的表述让一些人认为,基督教和后来的佛教教义都源于第一个千年末期存在于西亚的那些救世主宗教(如果菩萨的思想没有受基督教本身直接影响的话)。例如,一个名为弥勒的菩萨据说是未来佛,他会在第二次降临时成佛。像基督教的圣人一样,菩萨的数目不计其数,每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象征。

是否所有菩萨都必定是男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在大乘教派发展的早期,拥有与男性相对应的全部救赎力量的女性菩萨出现了。一些信众甚至相信女性神灵拥有一种称为“沙克蒂”(shak-ti)的优越力量,这种力量通过性结合为男性菩萨提供能量。这种神奇的性能力被比喻为雷电(vajra,金刚),该教义的名称金刚乘(Vajrayana,又称密宗)就是由此而来的。 ZT6u6rmOad5+1hd3UizhyyjXtrhww6wuHEKyRzuL9EJg9ibUArI2O5rVYjpGq3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