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铁制工具和武器为整个恒河流域的农业社群扩张提供了技术基础。用更坚固的铁制武器和工具代替铜制工具和青铜工具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清除恒河两岸的森林变得更加容易了,这样就可以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进行耕种。从据认为是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600年之间写成的仪式手册《百道梵书》中可以推断出,大部分植被都被焚毁了。书中记载,烈火之神阿耆尼在恒河西部山谷至东部设置了一条烈焰之路,从而将某些地区奉献给雅利安人。阿耆尼到达现在的比哈尔邦后,命令跟随他沿火路行进的雅利安酋长维德加·马塔瓦带他越过甘达克河(当时称为萨达尼拉),以使远方的河岸也被神圣化,从而为雅利安人所占领。此后,甘达克河以东的新的圣地由维德加·马塔瓦统治,现在称为毗提诃(Videha),为印度列国时代的十六雄国。
铁器取代青铜器,定居性农业取代游牧畜牧业,这一切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的、新的政治巩固时期奠定了基础。恒河流域的许多小城市反映了农业发展和国家形成的双重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一系列君主制,第一个帝国政权——孔雀王朝,在公元前320年左右出现了。在哈拉帕之后的考古记录中,可以瞥见广阔肥沃的恒河平原如何逐步被农业开发,这些记录中还增加了梵文吠陀语料库的丰富文献。从这两处中都可以看到,骑兵如何用铁制武器将其统治权强加于其他民族的细节,首先是在旁遮普邦和西部恒河平原,然后是整个平原直至孟加拉的恒河三角洲。它应该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而不是经常使用的“雅利安人入侵”一词所暗示的激变。考古学和吠陀文献使得两种变化可以同时追踪:一种是完全定居的农业经济;另一种是从基于血统的氏族社会到更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形式,而这些特征为印度随后的所有发展打上了烙印,并使之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