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吠陀文化

吠陀时代有几个不同的标签:“印度铁器时代”“第二次城市化”和“恒河文化”。尽管“吠陀文化”这一名称指出了历史发展的主要轨迹,但每个标签都是有其自身道理的。

现在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次大陆在公元前1000年中期之前就开始被讲一种印欧语系语言的人种所渗透,那种语言后来被称为梵语,它与伊朗高原的古代语言有密切联系,这从古代琐罗亚斯德教的文本《阿维斯陀》(Avesta)中可得到佐证。历史语言学家发现,这为诸如马拉地语等语言的后来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时间顺序基础,马拉地语具有很强的古代达罗毗荼语系(Dravidian)特征,也为波你尼的语法(大约写于公元前400年)奠定了基础,这可能是为了规范梵语的使用,以抵抗其中混入次大陆其他的和较古老的语言的强烈趋势。(事实上,一些学者在《梨俱吠陀》本身的语言中找到了达罗毗荼语系影响的证据。)这种推测显然并未推翻印度-雅利安人在一系列入侵中摧毁印度河流域城市的假说,就像后来突厥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的假说那样,但是这个想法现在因其他原因而被否定。

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城市是被雅利安入侵者征服和摧毁的这一观念已经失去了可信度,尽管城市衰落与来自里海周围的自称是雅利安人的人群迁移到次大陆的过程显然是同时发生的。他们的赞美诗所描绘的不是在寻找城市,而是在描绘一个更原始的社会。即使后来的梵文作品,也同样不为遗留下的任何城市遗产所动。因此,实际上,遍布于次大陆西北部达千年之久的、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神秘地消失了,一如它似乎被神秘地强加于乡村社群中那些使用石器以及青铜器的农民身上,不过前者的速度要快得多。如果我们假设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是真正在本土发展出来的,而不是从西亚城市文化中移植过来的,那么,到公元前1000年,城市发展的动力即使没有完全消失,也会被遍布那片广袤地区的农牧社群的主流生活方式所淹没。 g9LryN8mJn3NJVAhqg6FeIKiQ6WjixoJ2UQ8ejKxoJwI8K6STEeWVcRu7dlfRf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