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宫“瑰宝”失而复得

仲珩

本刊1983年第2期刊登胡仲文《清宫“瑰宝”抵押后……》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重视,大家都很关心这批祖国瑰宝的下落,并愿为寻找国宝八方奔走。

本刊这一期发表的《清宫“瑰宝”失而复得》一文,给关心这件事的人们带来了好消息:这件长达50年的悬案终于可以了结了。我们向本文作者仲珩和一切为国宝失而复得尽了力的人们,表示敬意。

——编者

《纵横》1983年第2期刊载胡仲文同志所写《清宫“瑰宝”抵押后……》,读后,我常为“瑰宝”散失而痛心。最近,因为工作关系,偶然听到有人议论这批“瑰宝”的下落,我抱着好奇之心,寻根究底,终于证实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并没有在“金融资本家手里散失了”。它经过50年的波折,已于1980年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手里。现在,我将“瑰宝”回归祖国的经过,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胡文曾提到,民国初年,清皇室向北京盐业银行借款抵押的四千余件“瑰宝”,放在天津的金钟、玉器和瓷器早在天津解放时,即已被人民政府接收;唯独被李肃然押运美国的部分“瑰宝”——“选出玉制品和瓷器精品二三十件”——下落不明。

据了解,这里提到的李肃然,是天津人,现年80多岁,他1928年进北京盐业银行,以前曾留学美国。1930年(不是1931年),盐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鼎昌和北京分行经理岳荣堃派李肃然去美国兜售清皇室内务大臣绍英、耆龄等抵押给盐业银行的15件康熙官窑瓷器(不是二三十件),图获厚利。当时同去美国的还有金城银行的高级职员吴言钦和另一位“美国通”刘竹君。吴和李共同负责出售古董之事。刘竹君则是纯为其他事去美国的。后来因为美国买主出价不符理想,这批瓷器终未卖成。于是李、吴二人便以私人名义将15件瓷器存入美国纽约花旗银行的保管箱内。他们所以用私人名义,是因为当时盐业银行未能提供公司章程和出具必要的董事会决议和授权文件,故不能用行名开户存入。

李肃然回国后不久,因为某些原因被盐业银行解雇。李在离开盐业银行时,以及后来,对这批瓷器古董一直未作交代,在美国的保管费也只缴付一年,此后则长期拖欠未缴。后来盐业银行在上海的总经理王绍贤曾准备补缴费用,但因总处外汇调拨困难,而未缴成。以后,盐业银行将这批古董的全部文件及保管箱钥匙,转交给盐业银行香港分行,作为偿还港行外汇损失的补贴。1943年,港行一次向花旗银行补缴了11年的保管箱存放费用。后来便按年缴纳,直到1980年止,总共缴付了为期50年的存放费用。

抗日战争期间,与李肃然同去美国的吴言钦在上海遇炸身亡,嗣后李也辗转去美国居住。李到美国后,曾怂恿一些盐业银行的股东和他一起谋划企图侵吞这批古董。消息传到香港后,大家非常担心他们的谋划得逞,便立即以盐业银行香港分行的名义函告美国花旗银行,说明这批古董瓷器的物主是中国盐业银行,并非李、吴私人所有,保管箱的钥匙和有关文件均掌握在盐业银行手中,强调提出李无权取走这批古董,并要求花旗银行将保管箱正式过户给盐业银行。花旗银行复函表示,可以将保管箱过户给盐业银行香港分行,但要递交盐业银行董事会决议和授权书,并且还要李肃然亲笔签字的关于保管箱属于盐业银行所有的相应声明。盐业银行香港分行派人立即与李肃然交涉。李说,他早已写过了声明交给了王绍贤(曾任盐业银行北京分行副理、上海分行经理)。找王查询,王说,已将李的声明交给了上海分行张经理;张又委托给富刚侯律师,而该律师已去台湾了。港行追寻的线索断了,他们只好请求李再写一次。可是李肃然反目无情,坚持不写,大发脾气,并叫律师来信质问港行。在李的作梗下,这15件“瑰宝”古瓷,便成了50年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改善以后,1980年李肃然突然去香港宝生银行购买我国发行的金币时,谈话中涉及这批古董,他吹嘘自己为盐业银行代为保管了50年,流露出要盐业银行给他一笔钱的意思。宝生银行负责人爱宝心切,听到消息后,立即与盐业银行联系。经与李讨价还价,最后请示上级批准,决定给他十万美元,收回瑰宝。李这才同意签署了有关过户声明。在办好一切必要的手续后,由北京派专人去美国花旗银行提取这15件古瓷器,经过专家鉴定,确系清宫保存的康熙官窑瓷器。

这15件清宫古瓷,虽非稀世珍宝,但从它颠沛流离的经过,可以看出,那些真心爱国的人士,为保护它,披肝沥胆;而那些貌似正人君子的人,为攫取它,费尽心机。历史是人生的镜子,孰好孰坏都会得到真实的反映。假话像雪花一样,在阳光下很快会消失。 LvM78LEMdnMX4HbrCfuKoRn5uAhTOkwq45rDeCQH/pCBYbHTDNcQs9QJRiuO+n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