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之后,历史的车轮来到明朝。陆上丝绸之路繁华不再,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推移,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海船装载着丝绸,航行在中国到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海域上。宋元时期,政府鼓励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愈发繁荣。
明朝建立之初,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逃往海上,与倭寇勾结,成为肆虐沿海的海盗。朱元璋因此下令禁海,只允许与外国进行有限的朝贡贸易。当时,朱元璋之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防御蒙古势力,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决意削藩,秘令捉拿朱棣。朱棣在北平起兵,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总体上并未改变朱元璋定下的大政方针,唯独在对待海外贸易的问题上,他更为积极。这一改变与明成祖夺取政权、招致非议有关系。
从儒家观点来看,明成祖身为臣下而弑君,是不忠,违背朱元璋传位给建文帝的遗诏,是不孝。为巩固帝位,他一边强调自己“受命于天”,一边用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威望。对内,他迁都北京,树立了“天子守国门”的形象;命人编纂《永乐大典》,以彰显太平。对外,他主张“锐意通四夷”,加强海外贸易,实现“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然而,明成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当时,“诸番夷多居海岛,中国军民无赖者潜与相结为寇”。海盗侵扰沿海,更阻碍了明成祖扩展海上丝绸之路。
1404年,日本遣使来华,明成祖借机要日本逮捕海盗。统治日本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遂“发兵尽歼其众,系其魁二十人”献给明朝,明朝海域的安全环境大为改善。
从明初开始,实施多年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一度萧条。为了发展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交往,明成祖在浙江、福建、广东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市舶司,负责招徕海外诸国到明朝进行贸易。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明成祖又下令在京师建立“会同馆”,这是专门接待和管理外国使臣、商人的官方机构。他指示礼部官员,“凡各处朝贡使臣至京,当随即具奏接待事宜,不使远人有觖望之心”。
明成祖营造的良好周边环境为日后郑和下西洋创造了外交上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