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篇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

诸多人都在讲:资金、经验的不足,产品的同质化,项目的无差异化,跟风严重,竞争太激烈等问题让生意越来越难做。生意真的难做吗?生意的确难做,但如何在别人都难的时候让自己生意好做呢?关键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若是做反向的生意,结果会怎样?别忘了,做生意,就是拼智慧!当别人都朝一个方向去想事情的时候,你却从相反的方向思考出了新的办法,这样,你就和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有效地减少了竞争,达到良好的效果。

做特色鲜明的“那一个”,不做几乎相同的“那一些”

有句俗话叫作:“随大流,不挨揍。”意思也就是“从众”“跟风”“人云亦云”。通俗地说,就是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不管这东西适不适合自己,反正做了再说。最大众化的从众现象就是闯红灯,还有消费从众(人家买什么我也买什么)、恋爱从众(大家都恋爱了,我怎么能落后呢),以及炒房炒金炒银炒翡翠炒股,等等。

你可能也存在这种观念——模仿是最保险的做法,诚如勒庞在其名作《乌合之众》中所提到的:混迹于人群令人产生安全感。从众并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不过,若是盲从就会坏事。毋庸置疑,盲从就是做事不经脑子。有这样一则关于拿破仑的笑话:

据说拿破仑遭遇滑铁卢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亲自指挥,为什么他没有亲自指挥呢?因为当时他在抽大烟。为什么要抽大烟?因为他在犯痔疮。为什么犯痔疮?因为他穿的是紧身裤。为什么要穿紧身裤?因为当时整个巴黎都流行穿紧身裤。

这则笑话虽不太可信,却说明盲目从众只会招来无穷无尽的问题和风险。此外,没有差异往往不得要领,有形而无神;没有差异化,也难突出个性和品位。千里马立于万马奔腾中,想要被伯乐发现就要与众不同。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时候家境贫寒。一天,他经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一个衣着光鲜、像老板模样的人,就走过去问道:“请您告诉我,我怎样做,长大后才能像您这样成功?”那个人笑着说:“你去买件红衣裳,然后努力工作。”卡内基满脸狐疑。那人指着远方正在忙碌的工人们说:“你看他们都是我的员工,可我无法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有的人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可是,你仔细看……”说着他又特别指向其中一个工人,“这个人穿了件红衬衫,其他人都穿蓝衣服,只有他显得很特别。我注意他很久了,他工作勤奋,过几天,我准备派他当我的监工。我相信,他此后会更拼命工作,说不定哪天还会成为我的副手呢!”

并不是你想成功就可以成功,还要有迥异于他人的智慧、思想和行为。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鲜明的“那一个”,而不是几乎完全相同的“那一些”。做人如此,做事亦然。

你知道哈默吧?他是世界上企业家中受到各国元首接见最多的一位商人,他一生先后经营过石油、粮食、制药、酒业甚至铅笔等许多行业的多种产品,但无一失败。他有什么诀窍呢?原来,18岁的时候,他父亲病危之际告诫他说:“我离世后,你要想方设法将咱家的药厂继续办下去。”接着,他又说了句影响哈默一生的话:“别人干什么,你想想不干行不行;别人不干什么,你想想干行不行。”

崔普·霍金斯说过一句话:“在这个缺乏个性的时代,一定要确保你的与众不同。”苹果电脑有一条很棒的标语,就是“Think Difference”,意为想法要与众不同。如果你是个商人,就要考虑如何使产品与众不同。尤其在中国消费者看来,不同就是最好的。他们也许无法判断哪种产品质量好,却能迅速看出哪种较为特殊。因此,营销的本质不是卖最好的,而是卖不同的。如果你的产品拥有一项特性,你的产品就有了差异化。外观上、功能上,甚至服务上都可缔造不同。比如,索尼电视机中的“特丽珑”显像管,佳洁士牙膏中的“氟”。这些东西虽然很复杂,我们不一定搞得很清楚,也没有必要搞清楚,但只要神奇好记就行。

如果你炒股,也应懂得这个道理:所有人都看好,绝不是什么好东西;所有人都这么想时,你就必须反其道而行。如果人人都想靠炒股赚钱,这就成为一个致命的想法,暗示股市有风险,买股要谨慎。反之,如果大多数股民不看好股市,他们都已经脱手出场,那么股市的继续下跌区间也已不大。你如果随大流,即常常在高点入市,低点出市,则将成为失败者。当然,具体情况还要看“股势”的情况来分析。这里强调的是思维的方式。你从小学习的那些讨人喜欢的性格,如听话、合群、不标新立异等都可能成为炒股成功的障碍。

没有差异化,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布鲁诺说:“如果一个人仅因为多数人是多数,而愿意随大流,那他的思想就迟钝了。”人家整个掉渣烧饼、久久鸭、两元店,你不能逆向思考,不考虑店址、受众的消费能力、喜好等,也跟风,结果只能成为炮灰而不是炮弹,很可能是“速死”。

当然,这里不是告诉你别人做什么你就非得唱反调,这个“反调”一定要唱得合理。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反常行为有合理的解释,同时预见采用相反思维所导致的后果。这么做是必须的,否则,会被失败打得措手不及。

不走寻常之路,就必须承受铺天盖地的冷笑和嘲讽。或许你被认为是疯子、叛逆者、惹是生非者、特立独行者,这都没关系,谁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甜。

有人会说了:“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我将无路可走!”唐骏也说过:“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既然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其他人的也可以复制。重复走别人的路,可规避诸多风险。这种想法没错,但不要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众人都走过的路,往往没有果子留下来。想想看,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复制别人的成功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为每个人的运气、能力不同,他人的成功路线可能对你根本不适用。最重要的是,学别人不管学得有多么像,也只能成为“别人第二”。你看迈克尔·杰克逊一亮相,看起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假如你企图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穿着一定会被别人笑死的。与其这样,不如看看别人不干什么,找一些不同的路来走,或许成功会来得更早些。

虚荣很美,从众很水。亦步亦趋顶多能保证你在跌倒的时候发现倒霉的不止你一个,而培养自己的逆思维心理却能使你众人皆倒而唯己巍然而立。当新的“流行”扑面而来时,向左走,向右走,跟着走,还是认清形势朝前走,你需要审慎行之。最好在别人看不到路的地方启程,天地常常在此时豁然开朗。

智慧点读

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

不要让规则成为左右我们的心理习惯

凡事皆有规则,学习规则、考试规则、交通规则、法律规则等,诸多的规则构成了和谐的社会。有人说,既然制定出了规则,毫无疑问是要遵守的。其实不然,规则本身是人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是为人或社会服务的,如果总是受规则的约束,社会的前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苹果电脑公司在推广电脑时有过这样一句话——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这是一句逆思维而行的惊人之语,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们,大多都是逆思维的践行者。事实上,很多规则是束缚思想的,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这时,我们就要把它已不适应个人或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扔掉或改进。

战国时期,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家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这条规则被历代君王沿用。但是,由于重农抑商,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了中国长期是一个农业大国,逐渐被西方兴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甩在了身后。

如果哪一个君王或者大臣敢于逆思潮而动,提出“重农兴商”而反对“重农抑商”,也许历史将改写。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自然界和社会没有规则的限制,有时就会陷入混乱之中,但永远固守陈旧的规则,有时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不合理的规则就要打破它。

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面挂一只香蕉。他们在笼子顶上安装了一个喷头,只要猴子伸出手臂试图拿香蕉,喷头就会喷出水来。另外,不管是一只猴子还是几只猴子触碰香蕉后,作为惩罚,所有的猴子都会挨一顿暴揍。慢慢地,猴子们明白任何成员的冲动都会殃及无辜。于是,规则产生了。

后来,试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A换出原来的一只猴子,猴子A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刚要去拿,结果所有猴子一哄而上,将其海扁了一顿。以后只要猴子A想去摘香蕉,都会遭到其他猴子的暴打。一段时间后,猴子A也放弃了摘香蕉的企图。

科学家又用一只新猴子B换出另一只原来的猴子,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其余的五只猴子仍旧暴打了猴子B一顿。猴子A还打得特别用劲。就这样,科学家把原来的猴子都换出去,笼子里的猴子已经更换了几个轮回,顶上的喷头也早已经取消了,猴群仍对笼子上的香蕉心存畏惧,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经典台词:“体制化,一开始你抗拒它,排斥它;慢慢地,你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它和你融为一体了。”规则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不是实验室里的猴子,但我们也常因害怕危险而不敢打破规则,甚至建立起自己的规则以求安全。

古人常说:“不破不立。”但凡有成就的人大多不会拘泥于前人的想法,而是不断实践,不断思考,打破规则,最终才有所发现。爱因斯坦的微观物理研究打破了“牛顿三大定律”的规则,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是打破了旧体小说的规则。再如,将原用高温处理的金属改用冷水处理,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将原本发射上天的火箭改造为钻井火箭,可以减小施工难度……

有的规则让人思维僵化,直至平庸得毫无怨言,潦倒终生。《时代》曾公布了“美国十大最成功的大学辍学生”。第一名非比尔·盖茨莫属,他在大学三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31岁就成为亿万富翁。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就对我们说:“辍学是不好的,主动辍学是可耻的,被动辍学是可怜的。”由于这个常规意识的存在,没人敢逆此而行,但是,比尔·盖茨走过的道路却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目瞪口呆。他似乎生来就不愿“循规蹈矩”,注定要成就一个无与伦比的传奇人生。

打破规则即意味着逆常规而动,逆常规而动则可能意味着超越和领先。萧伯纳说:“有些人总是使自己适应社会,而另一些人则固执地要求社会适应自己,但社会的前行全靠后者推动。”规则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套住呢?规则和限制越多,我们可以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就越小。不要让规则成为左右我们的心理习惯,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时尚是用来超越的。你不能被动地接受规则,只做规则的遵守者,还要做规则的制定者,不断地打破既有规则并确立自己的新规则,永远让规则为已所用。在“遵守规则”与“打破规则”之间走个来回,那才是真正能掌控规则的人。当然,破需要勇气,立需要智慧。比尔·盖茨知道什么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你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勇敢地破旧立新吗?

敢于打破常规的人不只是在方法上逆思维而行,更敢于在思想上“兴风作浪”,逆流而上。有些规则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愚弄民众的工具罢了。如果你想成就非凡,就要勇于向规则宣战。比如,圣雄甘地没有遵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柏克斯也没有遵守规则。他们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和主权,而没有在规则下成为劳奴。

需要注意的是,打破常规并不意味着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你也要懂得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诸如闯红灯、酒后驾车等打破规则的行为,还有奸商为了利益而置民众的健康于不顾,利用卑劣手段造出害人的产品,像“阜阳劣质奶粉”“红心蛋”“染色馒头”“硫磺泡姜”等,只会得到谴责和严惩。说来说去,规则总归是规则,大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

智慧点读

对于规则的制定者来说,规则是用来遵守的,但对于一个挑战者来说,规则却是用来打破的。

当99%的人看多时,市场就可能见顶

不要光看到别人赚钱,看不到别人赔钱。无论做什么投资,懂得运用逆思维心理,赚的可能才更大。就拿炒股来说吧。有句话是这样的:“十个人炒股,一赚二平七亏。”那么,如何让损失降至最低呢?上帝欲让其灭亡,一定先让其疯狂。当街头巷尾的民众都在议论炒股如何赚钱时,这个行业的利润增长空间也濒临绝境。而大众恐惧的时候,则该卖的都已经卖了,行情的跌势也就差不多到头了。此时不出手买入,更待何时?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当时无数投资者一夜破产,包括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也惨遭滑铁卢。但有个名叫巴鲁克的人却在崩盘前的一刻全部抛售离场。据说崩盘前一天,他在路边擦鞋。擦鞋的小孩跟他说自己炒股赚了一大笔钱。回到办公室后,巴鲁克就把股票全线抛出,因此躲过一劫。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不过,仅仅记住巴菲特的这句话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虽然道理特简单,做出来偏偏又是另外一个结果。套用格林斯潘那句著名的话就是:如果你听懂了我的话,那是我说得不清楚。

你我都不是巴菲特,既然你我都不是他,那按照他的做法,可能得到两个结果:一是做不到,二是做走样了。若不然,岂不人人都是巴菲特了?

你无法确定哪里才是低谷,何时才是最佳的买进时机。这些问题你不可能请教巴菲特。如果你认为是市场最低谷想入市,别人也认为是市场最低谷想入市,那么那个点一定不是市场最低谷。

很多时候我们都爱自作聪明地以为别人都恐惧了只有自己最勇敢,或者以为别人都贪婪了只有自己最清醒,结果正应了那句老话:猪也是这么想的。这种思维使得有些人年年亏钱,年年成为“套牢族”。如果事后证明你真是在最低谷买进的,那只说明你的运气超好。

我的一个朋友就吃了高抛低吸的大亏。他发现有只股票从10元跌到6元,那时他自以为股票跌了将近一半,是底部了,便大胆买入。不料,一个月后这只股票又跌了4元多钱。他又想,这次应该是底部了吧,于是连忙补仓。哪想到,这只股票真不“给力”,两个礼拜后又跌去一元多。朋友心慌了,害怕它一跌到底,到时利润全无了!于是赶紧忍痛割肉,洒泪出局。

我想,如果你炒过股的话,或许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底部很少是你所能想象到的价位。试想,如果多数人能够看到这个底部,那么庄家到哪去收集便宜的筹码呢?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低吸我拿不准,高抛终归没错吧?”从字意上看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人能真正抛高?很多人都犯过为了获小利而失去后面绝大部分利润的错误,这更是让人心痛的事,“赚了”比一般情况下的赔了还更令人难受!

此时,你不妨反过来思索,把焦点暂时从热闹的股市中移开,转向一个人,他就是庄家。猜猜看,庄家最怕什么?告诉你,庄家最怕你不看他!因为庄家深知你的贪婪与恐惧,利用你这类中小散户的弱点,与你对着干。庄家的阴谋会通过操盘手传递给你,明明股票要起动,却一路凶杀,你不抛出,他决不会停止;明明要出货,却拼命放量拉抬股价,而你挡不住诱惑冲在了最前面。庄家最终是要靠上涨获利的。庄家就这样征服了你,怪只怪你的心太浮躁,习惯了“听风就是雨”、习惯了看股市曲线揣度行情。如果你不看他,他的精心策划就全无用武之地了。而他的心里也会直打鼓,他也怕。他怕啥呢?他怕自己赚不到钱,因为他的钱是贷款,他还得给操盘手付薪水呢!

有矛就有盾,既然有蚀财之道,必定有发财之路。所以说,你要能忍一时不快,在别人恐慌时冷静一下,不去凑那份看不懂的热闹,如此一来,就可能使自己提升起来,让庄家们发抖去吧!

做其他生意也是如此。

战国时期有个商人叫白圭。他经常秉持“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价格就会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进;这时,蚕丝、漆等因不是收获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就把存有的货物卖出去。到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格便宜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在这低买高卖之间赚取了差价。

不过,这里面有另外一层逻辑。别人贪婪或恐惧,你不一定选择反向的“恐惧或贪婪”。也就是说,你的“贪婪”并非取决于市场“恐惧程度”,而是来源于对“绝对估值”的判断。此外,运用逆向思维时一定要注意时机,时间是死的,时机是活的。在对的时间里,可以贪婪,也可以恐惧,怎么痛快怎么赢。

遗憾的是,能做到“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的人实在是少数。涨的时候,人克服不了贪婪,希望无限量地涨。而到了跌的时候,又克服不了恐惧,希望马上抛掉。即使知道大趋势将发生变化,也不确定何时转折。没办法,事实就是如此。

你想少赔点儿的话,也可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更恐惧一些,在别人贪婪的时候少贪婪一点儿。输少当赢,见好就收。

智慧点读

物极必反,当99%的人看多时,市场就可能见顶,而当绝大多数人看空时,市场就会发生质变。

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

人们大都有求稳而规避风险的心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害怕冒险的人,也永远没有创富的可能。

我的一个朋友,五年前到某公司工作,到现在一直没有变动。虽然岗位换了几次,但是公司还是那家公司。朋友劝他不要甘于现状,要敢于突破。他也长叹道:“说的也是,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能有多大出息!”他也有换工作的念头,甚至偷偷参加过人才招聘会、在网上投简历。可是,招聘单位总不如他的意。随着经历和年龄的增长,换工作的念头慢慢淡了,直至没有一点儿想法了。看着昔日创业的同学早已赚得钵满盆满,而自己却还是月光族,心里真不是滋味。

跟我的这个朋友类似,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糟蹋自己的潜能和才干,每当遇到未知的机遇和挑战时,他们总习惯性地躲开,因为他们不敢冒险。罗斯福说:“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可值得害怕的,唯一值得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看看你的那些同学、朋友,你会发现,那些保守的人,日子过得平淡无奇,还经常为物价、房价、贷款利率上涨而发愁,而那些胆大的人,却在两三年间混得风生水起。

没有超人的胆识,就没有超凡的成就。风险往往是和收获成正比的。在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成功和财富。如果你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当然更不会属于你。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可惜在微软神话下,许多人要做的,仅仅是去重复微软的一切。这些不敢创新、不敢冒险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竞争力,又哪来成功的机会呢?”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风险,这种机会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商战的法则是:冒险越大,赚钱越多。

《马太福音》里有个故事:

某人在去旅行之前,给第一个仆人五千金币,给第二个仆人两千金币,给第三个仆人一千金币。回来后,他将三人叫到跟前,询问他们如何使用那些钱的。第一个仆人用来投资,结果获得了一倍的利润。第二个仆人也是如此。只有第三个仆人害怕失败,把钱藏起来了。这个人重赏了前两个仆人,责罚了第三个仆人。

看完这个故事后,不妨问问自己:曾经有多少次,你也像那位胆小的仆人一样,因为害怕冒险而失去机会?你是不是五年、十年都是一个样子,还在原地踏步?

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喜欢冒险呢?因为冒险会导致两种结果:一个是“损失惨重”,一个是“收获巨大”。人们不愿冒险,是因为对风险中的“损失”的恐惧超过了对“收获”的渴望。不可否认,任何冒险都会给人带来强烈的不安。但若不敢尝试,你永远都不知道没走过的那条路会是怎样的。思考一下,如果条件都成熟了,你能保证跑在别人的前面吗?有人问张瑞敏,海尔搞得那么好,你们是怎么做决策的?张瑞敏回答:“有50%的把握上马,获得的是巨大利润;有80%的把握上马,获得的是平均利润;有100%的把握上马,一上马就死。”张瑞敏的思维正好与常规思维相反,他并非认为越有把握越好,而是告诉人们,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要学会冒险,若是等所有条件都成熟了,也没了成事的机会。

提倡冒险不是让你瞎闯蛮干,而要把“识”和“胆”结合起来,做到“勇者不惧,智者不惑”,冒险不冒进。

对于那些害怕危险的人,危险无处不在。在过去的经济形态中,你可以不冒险,安安稳稳地坐吃大锅饭。但现在,不冒险反倒成为最大的风险,人们需要勇敢地去挑战问题、挑战自己。将钱存到银行似乎是很安全的,不需要冒什么风险,但通货膨胀将严重地侵蚀金钱的实际价值。胆量是使人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任何冒险精神的人,就什么也不敢做,也什么都不可能拥有。“富贵险中求”,人没有冒险精神,就只能一辈子平庸。

你看到风险了吗?你回答没有看到,恭喜你,你可以先躺下睡个好觉,因为目前还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你有勇气冒险吗?你回答有,恭喜你,利润会奖励你不畏风险的勇气。

智慧点读

若不先离开海岸,是永远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的。

填补市场空白,将缺点转化为卖点

在前几章中,你经常看到这个方法——缺点逆用法。一个人的缺点可以当作亮点、优点,推销产品时自贬、暴露缺陷也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在这里,我们再论述一下,缺点亦可成为卖点。

日本有个叫丹波的村子。当整个日本都走向富裕时,那里还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可他们又没有致富秘方,而且村里什么特产都没有。后来,他们去东京请了一位叫井坂弘毅的专家。井坂弘毅了解了这个村子的情况后也很为难。最后,他倒过来想,既然只有“贫穷落后”,何不出售贫穷和落后?他向村民建议:要出售贫穷落后,就得再贫穷落后一些。以后别住在房子里,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要穿树皮、兽皮,就像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才会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旅游,从而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村民们照办以后,消息传到各个城市,一时间,游人如织,不到一年,丹波村的村民们都富裕起来了。

“贫穷”一直作为缺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乏善可陈。可是,这里的人们摆脱贫穷利用的恰恰是贫穷。

在常人眼里,缺点是相当可怕的,是一种风险,意味着失败。一家企业的产品若是有缺点,则恨不得赶紧找块遮羞布遮起来,因为缺点会造成信任危机和市场萎缩。可是,如果你从普通中体会出不普通,反过来考虑如何直接利用这些缺点,那么你也能发现商机。

可以这样认为,缺点有时是商机而不是“伤”机。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打开思维,放开思路。

我们都知道,所有果汁饮料都会有沉淀。在大多数厂家在瓶体下端标注“若有少量沉淀为天然果肉成分”的同时,农夫果园利用逆思维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与其提心吊胆地将问题隐瞒起来,倒不如轻松地告诉消费者。他们以此做宣传口号,在瓶身上醒目地印着“喝前摇一摇”。“摇一摇”暗示消费者——“我是有真材实料的,由三种蔬菜和水果榨制而成”。

在农夫果园的产品手册上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在这个行业里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增加一个新品牌,而是一个新的产品,一个不为现有‘行规’束缚的产品,它的出现一定会改变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怀着这种信念,农夫果园把一个经常被行业用作消除饮料内沉淀误会的句子——“如有沉淀,属正常,请摇匀后再喝”,变成了一种时尚的喝法。结果连农夫果园的决策者都没想到,依靠这个卖点,饮料的销量一路飙升。这就是“把缺点当特点,把特点当卖点”,最终令消费者难忘的经典案例。

如果上例是告诉你应更为低廉地直接利用缺点,那么,下面我们来说说改进缺点的策略。缺点背后暗藏着市场需求。也就是说,某些商品本身的缺点恰是市场空白之所在,盯住商品的缺点并采用“改进”策略,就能开发出填补市场之需的新产品。这个说法一旦被提出来,“缺点”就变成了一个美妙的词语,它的背后可能隐藏了消费者的期盼、得不到满足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攀升等让人心动的商机。

研制出斜口杯。这一小小的改进,使日本人的瓷器茶杯在欧洲很是畅销。其实,日本的许多畅销产品其创始人都不是日本人,他们精明的地方就是等别人发明出新产品后,再来找“缺陷”,然后迅速更新换代,后发制人占有市场空间。

在国内,也不乏从缺点中寻觅商机的典型事例。

天津毛纺厂生产的一种呢料,因原料成分的不同,着色不一,常常出现白点,销路始终难以打开。后来,设计人员灵机一动,来了个“缺点逆用”,一反常态,变消灭白点为扩大白点,制作出了一种新产品——雪花呢。投放市场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销售旋风,厂方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如今这个“万马奔腾战犹酣”的商品经济世界里,市场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谁能发现市场空缺,谁就能抢占先机,占有新的市场。可以说,缺点种种,利润种种。如果你连缺点在哪里、是什么都不知道,商机也就无从谈起了。在发现商机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点是,你要捕捉、观察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能把缺点转化成让他们认可的卖点,而不是生硬地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从现在起,请你重新审视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中无法改变的缺点,看看能否从中提炼出对消费者有益的“缺点”,将其浓缩成一个卖点,并如实告诉消费者理由。或许这个方法能够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智慧点读

如果能盯住别人的缺陷,并生产出弥补缺陷、填补市场空白的新产品,那么,赢得更多市场的机会也会随之而来。

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宫殿

异想天开用来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也许在你的眼中,“异想天开”是贬义词,你对之嗤之以鼻。但是,爱因斯坦说:“异想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布莱克也说:“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敢于“异想”也是值得肯定的,新发明、新创造都是由大多数人眼中的“异想”得来的。

传说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个叫鲁班的人,一不小心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手。他摘下叶片一看,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注意到,有一种大蝗虫,它的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能很快将草叶磨成碎片。鲁班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他先用大毛竹做锯,发现不太结实,又想到了铁片,最终他发明了锋利的锯。

为什么很多人被草叶划伤,唯独鲁班有了新的发现?是因为他敢于异想。这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如果有人跟你说,水声可以卖钱,你大概会认为这是在说笑。可是,美国有位叫费涅克的人录下许多种潺潺的水声,复制后贴上“大自然美妙乐章”的标签高价出售,大赚其钱。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有些事是异想天开的呢?排除其非逻辑的道理,还因为所谓的“异想”多有悖于人的思维定式。如此,人们才会认为某些想法是痴人说梦,不现实。以下是一些著名人士的断言:

“我们没有理由让每一个人在家中配备一台计算机。”说这话的人名叫肯尼斯·奥尔森,当时是DEC的奠基人和总裁。

“飞机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说这话的人是法国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福煦,时间是1891年。

“无线电之父”李·弗雷斯特博士坚持认为无论将来科学如何发达,人类都不可能登陆月球。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这些“异想”都成为了可能,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反倒是那些信誓旦旦的断言者,被我们写进书里当成了笑柄。比如,李·弗雷斯特博士认为登上月球是不可能的事,结果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肯尼斯·奥尔森认为电脑不能普及每个家庭,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台电脑。

看看下面这些“异想”,你是否感兴趣:

如果有一种智能图书检索器,轻轻一点,就能知道图书所处的位置,并能核对其摆放位置是否正确,那该多省事!

如果能存储雷电该多好!

如果能设计出空中停车场,既可以缓解停车难问题,又能充分利用空间,那该有多好!

没有异想,天是永远不会开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很多事情不怕你不去做,最怕的是你不去想。只要你有了想法,且愿意为这个想法行动,可能结果不一定是你最初想要的,但一定会是最好的。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墨守成规的话,可能我们现在仍然过着愚昧、落后的生活。

发明创造需要异想天开,发现商机也需要它。比如,你想过为别人管理衣物吗?女人大多喜欢盲目购物,买回来后一年也穿不了几回,可喜欢追逐潮流的她们发现自己的衣橱已塞不下新衣服了。怎么办呢?有人据此建立了一个“衣服超市”,专门为那些衣服太多的人保管衣服。那里有除尘防虫设施,有集体储物的大长廊,也有小储物柜,用来存放衣服和鞋子。他们还建立了客户档案,以提供专业的衣物护理服务。根据衣服的多少、档次,向顾客收取一定的佣金。怎么样,这个异想不错吧?

十多年前,美国人时兴在家里养鸟。让人颇为烦恼的是,鸟的粪便到处都是。有个商人灵机一动,发明了鸟用尿布。这个商品很小,却解除了养鸟人的烦恼。一块只有巴掌大的尿布是不需要多少投资和技术的。

曾经有一则广告这样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同样,失去异想,人类将会怎样?异想就是你心中的那根魔棒,千变万化全在于你自己的想象。你只需要挥动魔棒,默念“咒语”,就能缔造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尽管有时你会遭到人们的讥讽和嘲笑,被当成是一个傻子,但是,只要你敢想,敢于尝试,也许下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你!有些想法现在不一定能实现,但谁敢说将来不能?也许,十年后,你的想法就会成为现实。

智慧点读

新发明、新创造都是由大多数人眼中的“异想”得来的,发现商机也是如此。幻想与现实很近,你只需要挥动“魔棒”,默念“咒语”,就能创造新的价值。

小钱是大钱的“祖宗”

钱可是个好东西,它虽不能将人带进天堂,却可以把“天堂”带到人间。因此,发财是不少人最真实的愿望,他们总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财源滚滚来,潇潇洒洒地做一笔大生意。一提到这点,就有人愁眉苦脸地说:“我是个月光族,靠工作维持生计就不错了,怎么另寻出路赚钱呢?”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家都认为用小钱赚大钱太难了,简直是天方夜谭。真的是这样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那种只有下大本钱才能赚大钱的思想认识早已过时了。

在现实生活中,一分钱也能致富。有人反驳说,一分钱不值钱,掉在路上都没人捡,怎么致富?你可别小看这一分钱,若是能“捡上”数万次,可不是小数目呢。

在浙江义乌,有很多这种只赚一分钱的商人。那里的东西便宜到吓死人。比如,卖100根牙签只赚1分钱,还有7角钱的纯棉运动袜,0.19元100支装的双头棉签等。便宜吧?这些商人每件商品只赚一分钱。然而,正是这毫不起眼的一分钱,造就出了这批百万富翁。一个姓王的商贩每天批发牙签10吨,按100根赚1分钱计算,他每天销售约1亿根牙签,稳稳当当进账1万元。

在深圳,有个农妇,在川流不息的街头摆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位专卖胶卷。当时,市场上的柯达胶卷每卷售价22元,她的进货价是15元,而她只卖15.1元。谁也想不到,她的一角钱胶卷生意批发量大得惊人,生意越做越火,后来发展成为一家摄影器材店。

事实上,很多成大事、赚大钱者并不是一走上社会就取得了如此业绩。美国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全世界90%的亿万富翁都是从一无所有做起的,而通过继承家族产业而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仅占不到5%。所以,当一个人的条件只是“普通”,又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时,那么“先做小事,先赚小钱”绝对没错!

恐怕上述的话很多年轻人不爱听,因为他们大都雄心万丈,看不起小生意,动辄就想上大项目、搞“高精尖”,可是又没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要知道,大利润不是刚创业的人能够把握的,创业的人为了大利润而创业,那基本上都会“死”的。社会上真能“做大事,赚大钱”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一踏入社会就想“做大事,赚大钱”了。有人眼高手低,为了做大生意、赚大钱,竟赔得倾家荡产。与其这样,不如看准不起眼的小商品、小配件,善于发现别人尚未注意的市场缝隙来得更稳妥。

有人说:“小钱是大钱的祖宗。”会挣小钱的人一定会挣大钱,不会挣小钱的人一辈子挣不到钱。“唯利是图”不足取,“微利是图”却能积少成多,是生财之道、赚钱之术。

甭说本钱少干不了大事,人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也能赚钱。在《多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实验:

作者给斯坦福大学的学生5美元和两小时的时间,看他们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赚钱。结果出人意料,赚钱最多的那些人根本就没用到这5美元。这些学生没有让5美元禁锢自己的思维,因为他们知道5美元本身没有太大的价值。那么,他们是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赚钱的呢?

有些学生发现每逢周六晚上,热门餐厅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很多食客没有位子。他们决定在那些不想花时间排队等候的人身上赚钱。他们两人一组,分头向好几家餐厅预订座位。用餐时间快到时,再把订到的座位卖给不想在长长队伍中等待的人,每个位子最多可以卖到20美元!

有些学生在校门口支了一个摊位,免费检测自行车轮胎的气压,如果轮胎需要充气的话,就收取0.1美元的费用。后来,他们改用顾客自愿付费的形式。没想到,顾客更愿意为这项免费的服务多付一些钱。

你看,一无所有也能赚钱吧?要是认为没有钱干不了事业,现在给你一百万你也干不了!

各位,读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头脑中已有了某个想法?若是这样,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可能要从赚小钱开始,成为一个实干家了。

智慧点读

成为亿万富翁不是一次机会,而是一种选择。要做生意,钱可能是1%的问题。有了智慧,就有可能整合一切资源。小比例的盈利具有稳定和可靠的保证,只要你能稳定获利天天赚,累积的“小钱”将会变成惊人的“大钱”。

只有放错的垃圾,没有寻不见的财富

有个人叫毛晓林,他是家牛肉面店的老板。他经常去屠宰场买牛肉。一次,他看到墙角有大量剔完的牛骨头,上面还带有少量的肉屑。询问后得知,这些牛骨头是准备丢掉的。于是毛晓林拿了四五斤。回家后洗干净,放在卤料里跟牛肉混合在一起卤,卤好之后,家人和客户品尝后都说味道不错。于是他常将牛骨头作为赠品送给顾客吃。

直到有一天,有顾客专门来吃牛骨头这道菜,还愿意出牛肉的价格。他想既然好吃,就可以开发成一道菜卖给顾客吃,何况牛骨头又没人要,容易买到又便宜,这是一个商机。毛晓林反复研制,终于做出一种市场上没有的怪味牛骨头,成为当地的特色菜。一时间,来他店里吃牛骨头成了小城的时尚,各地的食客都慕名而来,他也因此成了城里最有名的“牛骨头大王”。

毛晓林的成功在于运用了逆思维,他把被人忽视、没人要的东西开发出来,让自己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很多人说现在的竞争激烈,如果能像毛晓林那样,从被大家忽视了的东西和地方中寻找突破、寻找商机,也可能找到自己的“阳光大道”。

杭州的郑子欣也是一个有心人。她发现每次婚礼或庆典活动进入高潮时,大家抛撒的花瓣不是真的,而是合成的塑料花瓣。她问朋友,朋友说:“哪有那么多的鲜花瓣呢,杭州的婚庆公司都用这个。”郑子欣想到自己工作的花店,每天都有好多被扔掉的残花。于是,她悄悄地把这些残花收集起来。她按颜色将花瓣分类,装进袋子里。然后到一家婚庆公司推销。老板认为这种花瓣要比塑料花瓣好多了,当即向郑子欣以每公斤60元的价格订购了一些。第一个月下来,郑子欣靠卖花瓣就挣了5000多元。

可是,鲜花瓣容易干枯,况且婚庆公司又不是时常有活动,这导致了很多鲜花瓣被白白地浪费掉了。这时,郑子欣又把鲜花瓣加工成干花瓣。这个创意深得客户的赞赏。在婚礼现场,撒干花瓣还能营造出五彩缤纷、天女散花般的效果。

之后,郑子欣以每年1000元的收购费用同十多家花店签订了协议,收购残花。被当作垃圾处理的残花也能卖钱,不明底细的花店老板暗自高兴。随后,郑子欣辞去工作,开了家干花瓣专营店。到2003年8月,郑子欣每个月的纯利润都保持在1万元左右。郑子欣运用逆向思维,将别人视为“废物”的残花变成了金子,这就是反常规思维的好处。

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不值钱的东西不仅没人要,把它当垃圾还要花钱请人来处理。可就是这些不值钱、没人要的东西,在有眼光、有头脑的人那里成了大宝贝,能够赚大钱。就像毛晓林、郑子欣那样,把废品也可变为商品,卖出高价钱。

你也可以用逆思维心理学,变废为宝。这里给你提供两个建议:

一是改变自身属性。对“废物”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拆分或重组,它就有可能释放潜在的使用价值,变废为宝。比如,缙云县东渡镇的姚子生经过长期摸索,想出奇招,把滞销的橘子用来酿酒,其收益远比单卖橘子要高。

二是改变销售市场。对你没用的东西,兴许在别人那里能派上用场。例如,黑白电视机在中国市场上早就看不到了,可非洲朋友把它当成宝。因为黑白电视机价格低廉,对于贫穷的他们来说是最经济的选择。

某事物之所以被称之为“废”,是因为它已不能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了,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具有使用价值。记住一句话:“没有不值钱的东西,关键在于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变成钱。”

智慧点读

只有放错的垃圾,没有寻不见的财富。

不在乎等价交换,只在乎各取所需

很多人对“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并不陌生:

2005年7月,美国有个叫麦克唐纳的青年利用互联网,用一个特大的红色曲别针先后换来钢笔、啤酒桶、雪地汽车、外出旅游机会、音乐合同等,最后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换回一套别墅。详细过程如下:

第1次交换:用红色曲别针换来一支鱼形钢笔;

第2次交换:用钢笔换到一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

第3次交换:用把手换到一个烤炉;

第4次交换:用烤炉换到一台发电机;

第5次交换:用发电机换到一个历史悠久的百威啤酒桶;

第6次交换:用酒桶换到一辆旧的雪地汽车;

第7次交换:用雪地汽车换到一次前往落基山的旅游机会;

第8次交换:用旅游机会换来一辆敞篷车;

第9次交换:用敞篷车换到一份录制唱片的合同;

第10次交换:将合同给了一名歌手,歌手感激涕零地给了他一套双层公寓!

麦克唐纳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他的传奇吸引着一些时尚男女加入网络交换的游戏,开始了他们的“换客”生涯。小煜就是其中一位。

小煜在“扬城换客”群上留言,想用一套正版的《NBA2006》游戏软件“求换”一辆自行车。两天后,有个人联系她,在询问了相关事宜后,二人约好见面地点准备交换。让小煜都没想到的是,这么快就实现了交换。奇迹还在继续。小煜继续更新网上留言。经过多次“自由交换”,她用这辆自行车先后换到了香水、手机、价值一千多元的多功能登山包。后来,有个驴友联系她,想用一台旧电脑换她手中的登山包。于是,当初的一款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软件,就这样换来了一台电脑。

与小煜类似,很多人的交换过程可以说是“天马行空”:化妆品换成数码产品,用旧军装换新手机,用考研书籍换流行小说。需求决定了换物法则,只要喜欢,就不必在意换得值不值。至于物品本来是花多少钱购买的,已变得不那么重要。

而各种易物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例如“换来换去”网、“易物”网、“搜换”网、“欧亿网易货通”、“换啦同城易物”网、“易贝”网、“68换物”网等。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以地区为范围的现场交易活动。

你是不是也有很多冲动消费时买下的衣服、鞋子,或是闲置的书籍、电子用品、化妆品、生活用品、婴幼儿用品、玩具等,用处不大但弃之可惜?这些闲置物品,不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也丧失了本身的价值。那么,不妨拿到网上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吧!“以你所有换人所求”,不仅让“鸡肋”找到了好归宿,又收获了自己需要的“熊掌”,何乐而不为?只有想不到,没有换不到。一些对你来说是累赘的东西,只要摇身一换,就成了别人的宝贝。

与“曲别针换别墅”相对的,是安徒生讲的一个童话故事:一个老头子牵着一匹骏马去集市,一路上用马换牛、用牛换鹅、用鹅换鸡、用鸡换了一筐烂苹果。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原理,都无法解释这样一个等式:“一枚曲别针等于一座大别墅”,以及“一匹骏马等于一筐烂苹果”。因为人是理性的,都想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换客”们却颠覆了这点。他们用逆思维心理,把自己不用的闲置品,拿来交换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其实,不管是别针换别墅,还是骏马换烂苹果,都不是一个经济范畴的事。“换客”们是感性的经济人,他们是在交换中寻求乐趣。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交换之间也”!

看到这里,你再想想,是不是可以将公司发的购物卡等换成现金呢?或者干脆自己开一个小店,给“换客”们搭建一个交易平台。先选好地址,再号召网友们将闲置物品寄过来,你将这些物品标上价格,如此就可以正式开张了。物品卖出去后,你可根据标价收取20%的交易费,另外每件物品收取一些寄存费。

还有吗,你还想到了什么?

智慧点读

让闲置不用的东西都活起来、流动起来,这不失为一种“废物利用”的新方式。不在乎等价交换,只在乎各取所需。这既是“换享工场”活动,也可以被当成一门生意来做。

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一次,柏济因为生病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柏济耽误了那么多的功课,看来这回你得拿第一名了!”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做成完整的笔记寄给了躺在病床上的柏济。结果,那个学期末,柏济依旧名列第一,诺贝尔则排在第二。

在对手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诺贝尔并未落井下石,而是竭尽全力帮助对方,这是多么大度啊!诺贝尔不仅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还把本来是劲敌的柏济变成了好友。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从小到大,我们就被灌输一种竞争意识,甚至将自己的好友也当作对手,彼此防备。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忽略了合作的重要。其实,不要刻意把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卡尔从事卖砖的生意。最近,有个竞争对手到处散播谣言,说卡尔的砖块质量差,一时间,卡尔的生意惨淡,还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碰上这种事,谁都想狠狠地打击对手。一天,好友听了卡尔的抱怨后说:“不要刻意制造对手,如果有可能还要将劲敌变为好友。这样,自己可少些麻烦。”卡尔听后若有所思。

当天下午,卡尔在拜访客户时发现,有个客户正为新盖一幢办公大楼而发愁。他想要的砖并不是卡尔他们公司所能制造供应的那种型号,但与卡尔的竞争对手的产品很相似。同时,卡尔也确信,那位诋毁他的对手并不知道这件事。这让卡尔左右为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他拨通了对手的电话,礼貌地告诉他有笔生意。当时,对方哽咽得一句话也没说。后来,对手终止了散播谣言,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卡尔做。现在,他们成了友好合作伙伴,双方互通有无,不再相互排挤了。

不刻意把合作伙伴变为敌人,是避免别人伤害自己的上策,也是壮大自己的一个良方。我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由于互相比的结果。若是转变思维方式,变“比”为“让”,变“比”为“合”,则会成为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三个和尚可以搞个“接力”,每人挑一段。这样就算从早到晚不停地挑,谁都不会太累,水也会很快挑满的。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仨和尚”不但有水吃,而且生活工作都会很愉快。

我们和对手的关系也是如此。要转变一下思维了,我们与对手的格局不一定是你死我活,水火不相容。许多对手都是在各自利益中产生的,有时只是我们的单方面想象。因此,敌和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没有天生的不可逆转的敌人,如何把“敌人”变成“朋友”,就看我们的心胸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了。

在《水浒传》中,梁山泊的掌门人宋江就善于化敌为友。每次战争结束,他却会对俘获的敌军将领彬彬有礼,殷勤相待。有些名气大的将领,宋江甚至要让出自己的宝座。这让敌人受宠若惊,敌对情绪马上烟消云散,当即表示愿意投降。梁山泊一大批杰出的文武人才就这样聚集到宋江的旗下,成了宋江的朋友,最后死心塌地地为宋江出生入死。

由此来看,比起树敌,懂得利用敌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为人处世如此,做生意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微软和苹果两大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约伯斯和比尔·盖茨为争夺个人计算机这一新兴市场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占有约90%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公司则处境艰难。让人想不到的是,1997年,微软向苹果公司投资1.5亿美元,把苹果公司从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2000年,微软为苹果推出了Office2001。自此,微软与苹果真正实现双赢,他们的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商圈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三星电子和索尼,奔驰和宝马等竞争者之间进行业务合作时,就利用这种营销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大商人李嘉诚也有这种双赢的思维。

李嘉诚倡导利润分享。他认为,让每个合作环节、每位合作伙伴都有利可图,这样的生意才是最成功的,也才有可能做大。例如,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手中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但李嘉诚并没有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战役之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林肯曾说过:“当敌人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他们吗?”在商战中,是“朋友”多好,还是“敌人”多好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现如今,单打独斗的生存土壤已很难找到。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合作,因为只有优势互补才能走出“迷宫”,寻找到彼此香喷喷的“奶酪”,并产生新的能量。

智慧点读

敌人变成朋友,比朋友更可靠;朋友变成敌人,比敌人更危险。

别人怕露怯,我却积极寻找不足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一直以来都被商家视作经营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应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顾客,以顾客为中心,以最好的态度让顾客满意,以此来提高销量,实现利润。然而,现实情况与此相反,越来越多的不负责任的商家置顾客的利益于不顾,眼里只有钱,没了良知,所以,“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也越来越让消费者不屑。在他们看来,“顾客没花钱之前是上帝,花钱之后是伤帝”;“没交钱之前是上帝,交完钱你就是孙子”;“‘顾客是上帝’只不过是表面文章,是空头支票,是在忽悠顾客”“‘顾客是上帝’,是自欺欺人的说法。现在的消费者有话没处说,有理没处诉,有怨没处伸,有状没处告”。

商家害怕顾客的批评,害怕顾客的揭发,大多数商家视顾客的意见为洪水猛兽,对自己的问题能遮便遮,能掩便掩。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会将企业推向绝路的,当问题愈演愈烈之时,便是企业覆亡之日。

真正聪明的商家不会以遮丑为手段,而是反其道而行,逆思维而动,别人怕露怯,我却积极寻找不足,以此作为改进的依据,更作为扬名的手段。

善于听取顾客的意见和建议,这本应是商家进步的根本,然而现在却成为商家取胜的独特之处了。

星巴克就很注重客户的意见。有些顾客建议应该堵住盖子上的那个小孔以防咖啡溅出来,于是星巴克便推出了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防溅小棒”来解决这个问题。星巴克还建立了企业网站。在网站上,顾客可以提出建议,同时也可以参与投票和讨论,星巴克由此可以得知哪些建议会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从而为顾客们提供一个表达其需求的平台。负责网站的星巴克技术总监克里斯·布鲁佐补充说:“此举还旨在打开与顾客对话的窗口,并将其融入我们公司机体。”

60岁的坎塔卢普1974年加入麦当劳的金融部门,此后又在营运部门工作了20年。他的原则是离开店铺前一定要与顾客进行交流,他热衷于收集客户的意见。他还启用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标准,对餐厅服务进行评估。

这些老牌商店为什么一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的思路区别于那些目光短浅的生意人,不怕顾客有意见,就怕顾客没意见。这些成功的商家,为了达到改进和吸引顾客的目的,甚至花钱来买顾客的意见。例如,洛阳容威家电为了感谢一位顾客提出的宝贵建议,奖励其500元现金,并请顾客到容威家电上海店继续与店长沟通并提出建议,以改善自身的服务质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2011年3月15日,广源商都邀请顾客进商都就商业管理与服务等工作,挑毛病,出点子,买卖双方共同打造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他们还特别邀请广大消费者走进商都,帮助管理者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顾客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商都将给予奖励。

某商场规定只要市民提的意见和建议无重复、不含污言秽语、具体实际,就能当场获得10元的奖励,如果能提出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发展决策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最高能获得1万元的奖励。

商家花钱买意见、“花钱买批评”,这着实是一着“拉拢”消费者的好棋,当然,这绝不能仅仅是作秀,必须将此作为完善企业的依据。顾客提出各种疑问、意见、建议、批评是销售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只有了解隐藏在顾客反对意见背后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好反对意见。在听取顾客意见的同时,一边着手解决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会感化顾客,化解他对商品的怨气,使他配合你一起消除产品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达到建立信任、促进交易的目的。反之,如果仅仅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吸引眼球,而不实际改进的话,早晚会露出丑态,失掉生存机会。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得好:“从本质上讲,营销不是卖出东西而是买。买进来的是用户的意见,然后根据用户意见改进,达到用户的要求,最后才能得到用户的忠诚度,企业也才能获得成功。”

善于倾听顾客的意见,要比单纯地把产品卖出去显得更重要。用心倾听每一个顾客的声音,把顾客希望得到改善的部分和顾客不希望看到的部分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将这些意见都落实到经营中去,也就不难发现平时想不到的新突破口了。如果你现在就准备转变思维,利用顾客意见,我想,还来得及!

智慧点读

商家要从思想和规则的角度考虑,为客户服务,而不是站在企业单独经营的立场上决策一切。不考虑顾客的意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终将失去长远大利。 pXxzo2YuDkUC1olHjKExRlePxeFHHQj5Odw4L08ccUbYL5dle0iUd/1gFsFgoy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