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篇
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已观彼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的存在,常常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习惯于从自我感受出发,只顾及自己的得失和自己的心情,这是人类的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了消除人际间的不和谐因素,减少彼此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学会逆思维思考,也就是说要懂得换位思考——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己观彼。能够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理解至上,同时,懂得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才会有别开生面的人际关系。

转换视角,坐到对方的椅子上

在与人交往中遇到困难了,你可能经常从自己的一面去考虑,比如,“我哪里做得不好?”“我还需要怎么做?”但你为什么不从对方那里找答案呢?比如,“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怎么看我?”“他最怕什么?”“他喜欢什么?”“他的做事风格是什么样的,我如何做才能与他合拍?”这样一想,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汉朝初建时期,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带领下乘机南下,刘邦统率三十万骑兵、步兵亲征,哪知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被冒顿四十万大军围困。七天七夜,几次突围均未成功。当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军中很多士兵被冻坏手脚。而且,军粮所剩不多。刘邦感到穷途末路,仰天长叹。这时,脑瓜灵活的陈平想出一条退兵计策。

陈平一面让军中画师绘制一幅秀色可餐的美人图,一面传令把军中所能搜罗到的金银细软统统集中起来。随后暗中下山,买通蕃兵,指名要见冒顿单于宠爱的阏氏。见到阏氏后,陈平先将金银珠宝献上,阏氏果然喜欢,一件一件把玩,爱不释手。陈平又把美人图展开。阏氏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陈平说:“汉朝皇帝被困在白登山上脱不了身,没办法,打算把汉朝第一美女献给单于,换一条生路。您若能解了我们的围,我们就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情愿多给您送点儿金银珠宝。”阏氏说:“请你回去告诉汉帝,尽管放心好了。”

当天夜里,阏氏使出浑身解数,劝冒顿不要恋战,赶紧收兵。她说:“万一汉朝援军到了,就是一场恶战,况且输赢不定,你要有个不测,让妾身如何活下去?再说,中原多山,气候酷热,咱们水土不服……”这一番巧语花言说动了冒顿,于是冒顿命令围兵撤开一角,放走了刘邦。

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美人图救驾”的故事是否真实,并无人深究,但从这一趣闻中,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此事能成功,全靠陈平的智谋,他听人说冒顿好色,身边总离不了美女,却并未按常规思路直攻冒顿——找一美女送给他,因为他知道这么做必会遭到冒顿阏氏的阻挠。冒顿阏氏是个出了名的醋坛子,常担心自己会失宠,所以冒顿每次出兵,阏氏都随侍左右,实为监督。陈平深知阏氏对冒顿的影响力,于是不采取迎合冒顿的策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从阏氏处入手,用送美女之计勾其醋意,再以金银珠宝利诱,结果问题得以解决。

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惑:

一张单子跟了大半年,不到合同签订的最后时刻不敢肯定合作者的诚意。

惴惴不安,惶惶半日,也猜不透老板的那句话到底是何用意。

不知爱人为什么生自己的气。

你多希望自己会揣摩术,一眼看透别人是怎么想的。

不知道怎样让人对你说“YES(是)”。

当代国学、易学、佛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世间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生也学不尽,这几乎成为我们处世的无间道了。”事情的瞬息变化,多是因人心的转念。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上演一场场“攻心战”。只不过,有些人能够掌握技巧,逆着自己的想法,顺着对方的思路,办成自己的事情;有些人搞不清别人的想法,却执着于自己的需要,以至于对方取胜收兵时才捶胸顿足,悔恨当初没早一步看透人心。

如果你经常下棋,就会有这样的经验:要赢得这盘棋,除了看清对方的棋子如何布局外,还得看透对方的用意。若是连这个都看不明白,你就会稀里糊涂地被对方“将军”。同样,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也不能仅看表面,而要学会揣度其内心。

别以为这一切很难做到。如果你能转换视角,“坐到对方的椅子上”,就能轻易抓住对方的思路,解读对方的心理,继而解决自己的事情。“坐到对方的椅子上”是一种换位思维,也就是说,不按着惯性思维只考虑自己,而是反向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也是逆思维心理的体现和运用。很多事情若是单从自身的角度来想,是很难得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的,可如果换位思考就显得简单多了。

能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弄清楚问题之所在,你也能胸有成竹地化解危机。

不顺着别人的思路,就无法发现隐匿的东西。若能得知别人的行为出于何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多一些主动权和胜算了。

智慧点读

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洞察别人心理的人,永远不用担心自己的前途。

多为他人着想,怎会生事端

有个雕刻师,受邀到附近一村庄的寺庙雕刻一尊“菩萨像”。若去那里,必须经过一座山头和一片森林。恐怖的是,山里经常“闹鬼”,很多晚上滞留在山区的人,最后都莫名地惨死了。雕刻师也知道这件事,但寺院那边催得很急,如果次日再动身恐怕误事,于是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只身赴约去了。

雕刻师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他突然发现前方路口坐着一个女人。仔细一瞧,女人一脸疲惫,草鞋也磨破了。雕刻师询问后得知,她和自己的目的地一样,便自告奋勇搀扶她一起同行。路上,女人问他:“眼看夜色更深了,你难道不怕我耽误你赶路吗?你不知道山中有女鬼吗?”雕刻师说:“我自然想快点翻过山去,可把你一个弱女子留在山中,你也不安全啊!咱俩一块儿走还能有个照应!”

他们走累了,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休息。雕刻师见脚下有块木头,就随手捡起来,拿出凿刀等工具,看着女人,一刀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来。

女人好奇地问道:“你在雕什么啊?”

雕刻师说:“你容貌慈祥,和菩萨很像,我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菩萨!”

女子听后痛哭起来,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女鬼”。多年前,她带着女儿路经此地,不幸被一群强盗奸污,女儿也惨遭杀害。她万念俱灰,跳崖自杀,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的性命。她怎么都没想到,竟有人说她“面貌慈祥,和菩萨很像”。刹那间,女人化作一缕烟雾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天一早,雕刻师准时到达寺庙,人们都很惊讶他居然能在夜里越过山头。此后,这座山中再没有闹过鬼。

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让人感慨万千。想想,只要能“心存善念、待人如己”,连女鬼也会被感化,从而弃恶从善。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在与人交往时带着强烈的防卫心理,谨小慎微,害怕被人“骗了、坑了”而处处对人设防,少有人像“雕刻师”一样,能以“菩萨的心肠”来看待周遭的人与事。正因如此,人际间的感情淡了,矛盾多了。若能逆向思考,不将别人看作别人,而是将别人看作自己,并待人如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哪还会平生那么多事端呢?

有个从农村来的年轻人到城里打工。他买了一罐饮料,却不知如何打开。忽然,坐在他对面的女人也拿出一罐,并问自己的孩子:“你要喝饮料吗?”小孩还没说话,女人就在这个年轻人面前轻轻地拉了一下拉环,饮料打开了。年轻人瞬间明白了那个母亲的意思,他感激地对她笑了笑,轻松地打开了易拉罐。

这件事使年轻人明白了要待人如己,凡事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那些落难的人。后来,年轻人成功了,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秘诀时,他激动地说起了这件事。他说,他感谢那个女人给他上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有很多人向张学良提出“题字”的请求,而他每次总是题写“爱人如己”四个字,即便是到了晚年,眼睛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他照样能悬着手腕写下这几个字。“爱人如己”与“待人如己”如出一辙。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将其他人看作自己一般,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待人如己,就得善于用别人的心态做判断,不能用已有的个人“成见”干扰认知,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待人如己,就得让自己置身于别人所处的环境中,与别人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待人如己,就得真正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做到了这些,当你们之间出现矛盾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对方的行为也符合常理,也会明白原来横在双方中间的矛盾只是因为互相不了解。

待人如己是通向感情的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也是助你登上巅峰的坦荡大道。如果你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那么无论你的事业还是人生,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智慧点读

人的际遇不同,有些人一辈子顺遂,很难理解他人的艰难,如果有着待人如己的心态,就会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做个“八面玲珑”的人不是坏事

我们先来做一个测验:

一天,你的上司突然对你说:“你是我的得力助手,有能力,善创新,以后还要你多多协助我工作。这件事我们需要聊聊,我们到卡拉OK去,好吗?”你知道他是个K歌高手,而你五音不全。此时,你该如何回答呢?有三个选项:

A.卡拉OK?行,咱们什么时候去?

B.卡拉OK?我不会唱歌,咱们还是换个地方吧!

C.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卡拉OK,若有机会陪你喝杯咖啡倒是求之不得。

你选哪个呢?下面,我揭晓答案,看看你属于哪类人:

选“A”的人通常重视人际关系,做事圆滑。因其爱逢迎他人,也容易导致同事对其有意见,被同事疏远。

选“B”的人性情耿直、憨厚,心无城府,但易得罪人。

选“C”的人最圆滑,既不伤害与上司的感情,又能表明自己的意见。

你属于哪类呢?

大多数人都爱把圆滑与虚伪挂钩,认为圆滑的人不是好人,也不招人喜欢,因此在行事时故意表现得直率,以为这样可以让人信任。其实,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招人反感。都说圆滑不好,那我们就逆向思考一下,不圆滑有什么好处吗?

朋友聚会时,你的一个好友穿了条她认为很好看的裙子,你却当着众人的面说“这条裙子不适合你”。你很实在,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你的朋友会高兴吗?

同事正在发言,用词不当了,你当众纠正,同事笑着答谢,你以为他真的感谢你吗?

这就是不圆滑的结果,这些结果真的给你带来好处了吗?当我们用逆思维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不圆滑对自己没太多帮助,顶多落一个“实在”的评价,而这“实在人”却并不一定招人喜欢。其实,圆滑并非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形容为人处事圆融,各方面都应付得很周到。圆滑的人考虑细致,能换位思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就好像“逢人减岁,遇物增价”一样,这样的圆滑是善意的,是一种无恶意的奉承。这样的人能左右逢源,进退自如——这点不是大多数人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吗?不知道你是否听过下面这个故事: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拥有天下,自然觉得豪情满怀,为了每日将他的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便招来宫廷画师周玄素,要他在大殿的墙壁上绘制巨幅《万里江山图》,以显示自己的盖世伟业。周玄素一听吓坏了,这幅“万里江山图”,可怎么绘好呢?他灵机一动,对朱元璋说:“臣不曾遍游九州,不敢奉诏。请陛下先草创一个规模,臣然后稍作润色。”朱元璋当即挥毫泼墨,草图构出,大势初成,朱元璋一面退后数步,自我欣赏,一面命周玄素:“可为朕润色之。”周玄素却说:“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朱元璋一笑作罢。

周玄素实是聪明之极。他说“陛下山河已定,岂可动摇”,既迎合了皇帝希望江山永固的心理,同时也给自己不想作画找到了借口。一句巧妙的应答,不但让朱元璋没有怪罪他,还重赏了他。你瞧瞧,周玄素靠圆滑把这个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多好!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若不圆滑一些,触怒龙颜,结果只会死得很惨。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朱无璋让画师作画的故事。

一天,明太祖朱元璋让画师给自己画相。朱元璋长得真不敢恭维:长脸,尖下巴,眼睛深陷,颧骨凸出……一个画师原原本本地照其样子画了一幅相,结果被砍掉了脑袋。另一个画师一看这情况也不知如何是好,画得太像,前面就是榜样,画得太好看,又不似明太祖……他思索一番后,画了一幅乍一看不像,仔细一看又像的明太祖相。朱元璋看后大喜。

由此可见,要想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就得圆滑一些。能够根据当时的处境说出在当时最该说的话、做出最该做的事情,从而减少自己的麻烦和别人的不快,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说:“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沙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为人处事不圆滑就说明你对社会还不太了解,等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就会融入社会。

在处事圆滑的同时,别忘了为人以诚信为本。要圆滑就难免会说假话,然而,如果过了头那就成虚伪了,如果再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获利,那就是邪恶卑鄙的狡猾了。一个人过于狡猾,在与人交往时就是一种冒险,没人会放心与你交往,因为会担心你使诈。

如此看来,圆滑要有度,以不伤人为出发点,千万别变成狡猾。狡猾久了,会变奸诈;奸诈久了,会变阴险;阴险久了,会变得无情。那么,如何做个圆滑的好人呢?200多年前的纪晓岚已经有过很好的解释了。他认为做人要“处事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一个毫无主见,只会见风使舵、明哲保身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处事圆滑,就是做事灵活,既要执着,又要会变通;要突出自己,也要有团队的概念。“圆”乃策略,亦为手段。

你可能常常感叹“社会不公,小人当道”,可你是否想过可能是由于自己过于“刚毅”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由于自己缺乏变通而导致处事僵硬?若是这样的话,你是否有必要改变一下自己,做一个“圆滑的好人”呢?

智慧点读

不圆滑对自己没太大好处,顶多落一个“实在”的评价,而这“实在人”却并不一定招人喜欢。所以,不妨做一个“圆滑的好人”。

若人人只图自保,世界将变得怎样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大雪阻碍了交通。一个男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山路上行走。后来,他碰到一个旅行家,于是两人结伴而行。为了节省体力,他们一路上都没有说话。他们不知道何时能到达有人烟的地方。半路上,他们又看到一个老者倒在雪地里,气息微弱。老者哀求他们:“带着我一起走吧,要不,一会儿天黑下来,我会冻死在这里的。”旅行家不耐烦地说:“我们自身都难保,哪还顾得上你呢!兴许待会儿还会有人来的。”男人见老者可怜,只好自己背着老者向前走。旅行家见此,默不作声地走在了前面,没有等他俩。走了一段路后,男人累得气喘吁吁,全身被汗水湿透,可热气竟暖化了冻僵的老人,两人就彼此用体温取暖。

两个小时后,男人隐约看到前面雪地里躺着一个人。走到跟前,他仔细一看,原来是那个只顾自己活命的旅行家僵硬地倒在雪地里——他冻死了!

碰到陌生人落难,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大多数人的想法可能都跟旅行家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确,花样翻新的骗局让越来越多的人只知“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情况的确令人担忧,良知、道德、爱心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会让社会陷入黑暗,乃至崩裂。长此以往,我们基本不会再有同情心和助人心。然而,反过来想想,人生在世,谁不会遇到难处呢?假如你对别人的困难袖手旁观,当你遇到困难时还会有人帮你吗?

1964年3月13日凌晨3时20分,美国一个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行至纽约郊外某公寓前遇到了歹徒行凶。她大声呼救,附近有住户亮起了灯,把凶手吓跑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歹徒又折回来作案。朱诺比白再次呼救。遗憾的是,无人前来帮他,也没人报警,甚至有些人还打开窗户观望了一下。结果,朱诺比白惨死在歹徒的手中。

如果当时人们不那么冷漠,而是愿意出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女孩,哪怕只是跑出来几个人呼喊一下,歹徒都可能被吓跑。然而,就是因为他们的“明哲保身”,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此完结了。不管同伴死活,只求自己安全,此类事件时常在我们身边上演:

据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当地时间2010年5月16日晚,23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姚宇在法拉盛繁忙街区被一名墨西哥裔男子拖入后巷强奸,并被一根金属管猛击头部50次左右。当姚宇颅骨粉碎后,凶徒又残忍地将铁管插入她的后脑。事发地点是闹市,可来往行人却没有出手相助,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警察在调取录像时发现,当姚宇被拖进巷内时,有两三位行人就在一旁驻足围观,随即转身离去。姚宇尖叫呼救时,曾有多人路过,却无人停下来解救或报警。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主席朱立创表示,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发生这种悲剧,让他大感“不可思议”,也对民众的冷漠大叹“人心不古”。

不知这些因“冷漠”而造成杀人事件,会不会强烈地撕扯你的神经,如果用“愤怒”“憋屈”等词来形容看后的感受实在是苍白得有些可笑。想起鲁迅先生写过的文章:一个杀头的场面,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却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却个个面无表情。

你可能也有难言之隐以及诸多顾虑,比如,“我又不认识那个年轻人,没有必要帮他,况且,如果上去帮忙,将来说不定会遭到报复”。或许你承认自己是懦弱自私的人,面对丑陋的现实却只想逃避。或许你会给老弱病残让座,会帮迷路的小孩找到家,会给贫困的人一点点微薄的帮助,但当你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歹徒,可能有生命危险时,而你的身后却有下岗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幼儿,所以你不敢无所顾忌、奋不顾身地冲上去。这都可以理解。然而,我们还是呼吁,应该多一些善心和正气,路见不平一声吼,救人于危难之中。你想过没有,当许多人成为鲁迅笔下的“麻木的看客”的时候,当大家都不再“多管闲事”的时候,当人们习惯于冷漠和旁观的时候,伤害也许会落到那些明哲保身、息事宁人的人身上?

人总会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射”给对方,冷漠也是这样。人人希望别人行侠仗义,却个个害怕惹祸上身。集体沉默的结果就是陷入恶性循环,先是个体的冷漠,然后发展为群体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看到了吧?今天的帮助就是为自己的明天祈福。帮助别人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却能温暖别人一生,甚至使其幸福一生,有时可能无意帮了人,却为自己修了一条路。正如章子怡在《卧虎藏龙》里面说的:“一个人做了好事,总会有报答的,至于是在什么时候,那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智慧点读

不要恐惧你的敌人,他们顶多杀死你;不要恐惧你的朋友,他们顶多出卖你。但要知道,因为有一群冷漠的人,只有在他们不作声的默许下,这个世界才会有杀戮和背叛。

你待人冷漠如冰,别人如何待你热情如火

有些人经常愤愤不平地说:“别人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哪里亏欠了他们?”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看完下面这则故事,也许情绪会平静些。

一天,蜜蜂和黄蜂闲聊。黄蜂委屈地说:“我就纳闷了,咱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为什么人们喜欢你,而讨厌我呢?还把我当作害虫!按理说,我可比你长得漂亮,我有一件漂亮的黄色大衣,而你却成天脏兮兮地忙里忙外,我到底哪里输给你了呢?”

蜜蜂和蔼地说:“你说得对。但我觉得人类之所以喜欢我,是因为我给他们蜜吃。而你为他们做了什么呢?”

黄蜂不屑地说:“我为什么要为他们做事,应该是人类来捧我呀!”

蜜蜂叹了口气,接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得先怎样待人。”

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肯定不是抱怨,不是否定,不是诅咒,不是辱骂,那是什么呢?《圣经》中有句话与蜜蜂最后说的道理一样:“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意思是,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其实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这也是一种逆思维。不信?那就继续往下看。

有个学生问著名的李开复博士:“为什么我不受欢迎,同学看到我都不打招呼,不对我笑呢?”李博士反问他:“你跟他们打招呼吗?对他们笑吗?”——你待人冷漠如冰,别人如何待你热情如火?想要得到他人的友善,不妨先对他们表达出自己的友善。

另一个学生问李博士:“为什么我总是认为同学对我不怀好意,想和我竞争?”李博士同样反问他:“你对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你想和他们竞争吗?”——你将他人视为劲敌,他人如何将你当作队友?

有些人每天都在纠结着:讨厌别人的不友善,自己却还以不友善的态度对别人;厌恶别人背后嚼舌根,自己却常在人后说长道短,甚至造谣诋毁;憎恶恶作剧,却常拿别人开涮;鄙视不讲诚信者,自己却常失信于人……

别人对你的态度,全是你设计出来的,是你在无意识中教会别人的。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逐步积累而成的。比如说,如果你对人冷淡,别人也会回以冷淡;如果你经常批评别人,你也会受到许多的批评。你视人如草芥,人视你如寇仇;你看人不顺眼,别人看你也会气不打一处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们的态度也是相互的。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有个亲善大使去非洲考察,回来后,他逢人便说那里的人是全世界最无情的:警察冷若冰霜,出租车司机态度蛮横,餐厅服务员傲慢无礼,连普通百姓都焦躁不安,对客人有敌意。后来,有人劝他再去那里时先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他第二次去非洲时,不管到哪里都面带笑容,无论对谁都彬彬有礼。结果,他发现警察、司机、服务员、普通百姓各个脸上都挂着笑容,他们是那么亲切友善。他这才发现,改变别人态度最快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你对别人的态度,也是你做事情的结果。你没办法逼别人对你好,只有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因此,要想别人对你微笑,先去对别人微笑;要想得到别人的拥抱,先去拥抱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友善,先友善地对待别人;要想赢得别人的支持,先去支持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赞美,先去赞美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先去关心别人。

你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别人;你改变了别人,就改变了你的世界。

智慧点读

为什么世界上有镜子,人们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想要知道自己什么样,那就看看别人对你的态度吧。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意是:“天下人纷纷扰扰,都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天下人哄哄闹闹,都为了利益而各奔东西。”司马迁一针见血地概括了天下人的本性,即多半围绕一个“利”字。

不可否认,有的人很有人情味,哪怕对方穷困潦倒,哪怕对方离职、退休,也不断绝与对方的来往,还保持原来的距离。但有些“势利眼”总在观察周围的情势,一旦发现对方失势,对他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了,就迅速离开,表现得相当无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功绩卓著,被封为上卿,富贵冠极一时。廉颇一生,经历数十战,未有败绩,但是长平一战中,赵王误中反间计,以为廉颇无能,就用赵括接替廉颇的职位。廉颇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那些经常来拜访他的门客都不再登门了。后来,赵王再次起用廉颇为将,大获全胜后封其为信平君。廉颇的权势较往日更高更大,那些一度对他避而远之的人又一个个地主动上门来了。廉颇已看尽世态炎凉,十分气愤地对他们说:“先生们都请回吧!”有个门客说:“您的见解怎么如此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是多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门客的话说得明白、透彻、理直气壮,且一点也不含糊,实在是一语道破世人势利的心态。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著名的“四大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身上。《芦蒲笔记》卷七载: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礼贤下士,门下食客有三千余人。不料,因为受秦国和楚国的诋毁,孟尝君被罢免了相位,那些食客纷纷离开了他,没有一个理睬他的。后来孟尝君恢复职位。由于在大起大落中他识尽了门客的本来面目,便想以唾沫来羞辱那些势利的门客,被冯谖拦下了。冯谖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孟尝君听从了冯谖的劝告,便不再恼怒了。

有俗语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你身居要职的时候,会有许多人主动来结交,此时门庭若市,一旦赋闲在家,那些和你交往的人就会疏远你。你看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们,若是失势,要么家破人亡祸及九族,要么穷困潦倒,孤寂而终。再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钱有势之时,呼朋唤友,风光无限,一旦没钱没势马上门可罗雀。

人们多半按照这种逻辑行事,趋炎附势实为常态,所以,在权贵眼里,他认为这是你的趋利心,他也看不清谁对他真心、谁对他假意,更不会在众多攀附者中独独重视你。所以,积累人脉时不要一窝蜂地向权势靠拢,要独具慧眼,多点人情味。因此,不如逆向行事,在他人落难、失势时,不要冷落他人,而是像原来那样,甚至对他比原来更热情、热心。古人云:“冷庙烧香抱佛脚。”意思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菩萨虽灵,也不会帮助你的。因为平时你眼中没有菩萨,有事才去找,菩萨哪肯做你的工具?反之,平时常去门庭冷落的寺庙烧香拜佛,神佛定会特别在意。平时烧香,表明你别无所求,完全是出于敬意,而绝不是买卖。假如有一天风水转变,冷庙成了热庙,神佛还会对你特别看待的,也不会把你当成趋炎附势之辈。

现在,请你好好想想,在你的朋友之中,有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有,这就是“冷庙”,你不要轻视这个朋友,平时要多给他打电话,逢年过节带些礼物去看看他。他也许不会礼尚往来,这不是他不懂礼数,而是暂时无力还礼,但他心中会记得你对他的好。在他落难时,一定有好多人离他而去,从此成为路人。而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会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即便他身处困境,你若请他办事,他也会竭尽全力的。

人生际遇往往千变万化。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穷困潦倒的英雄是很多的,只要风云际会,就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也许只要三五年的时间,就能使一个人从落魄走向发达。一旦他翻了身,他会加倍补偿你的。那个你曾帮助的人,反而成了你的贵人。即使你一无所求,他也绝不会忘了你的。由此看来,冷庙烧香,是有利而稳健的人情投资。常言道:“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多结交潦倒的英雄,找些平常没人去的冷庙烧香,才更有助于你的发展。

智慧点读

一个会用逆思维做事的人,在平时应多结交些“潦倒英雄”,这样才有助于自己的发展。平时不屑往冷庙上香,临到头再来抱佛脚已来不及了。

与人交往,“人情牌”打不得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不想欠别人的人情”,或“我不想欠某某的人情”。有人说:“这年头,欠什么也别欠人情,玩什么也别玩感情!”还有人说:“欠了人情债,有时得拿原则还,还不起呀!”这些话很耐人寻味。

你看过电视剧《家常菜》吗?在最后一幕,大款“厚墩子”因为一句“我这辈子不能欠别人的人情”而不惜放弃万贯家财,只为救出男主角刘洪昌,当面向他道谢。为什么人们都怕欠人情呢?因为钱可以慢慢还,感情可以慢慢培养,日子可以慢慢过,生活完全可以像烧锅里的红烧肉一样慢慢炖,但是“人情”这个东西会让人吃不下睡不着,每次看到那个施与人情的人,都觉得矮他三分。倘若你欠某人一个人情,不仅要还,而且要加倍地偿还,也就是所谓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问题是,有的人情能还,有的却说不清、躲不掉,想还却还不尽,让人有些内疚、有些后悔,慢慢地变成了心里的疙瘩。有些人甚至为此焦虑不安,还陷入自卑中。

比如,别人欠你人情,若下次他辜负了你,你说,“想当初我对你那么好,谁料到今日你竟如此待我!”只需一言,就会令他羞愧难当。即便你不说,他若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旁人也会在背地里对其指指点点:“你看,那个人真是忘恩负义。”看到了吧,欠人情会让人产生多大的压力!

虽然人人都怕欠人情,但若你让对方欠你人情,你不就掌握交际主动权了吗?这也是一种逆思维。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做足人情的:

唐朝皇帝李隆基亲自为手下将领煎药,在吹火时,一不小心烧着了胡须。侍从们急忙上前帮忙灭火,李隆基见他们都吓得心惊胆战,大笑道:“但愿他喝了这药病就好了,烧坏胡须有什么可惜的呢?”

堂堂一国之君亲自为手下煎药,而且还燃着了自己的胡须,又说出那么感人至深的话,这真是天大的人情。李隆基把人情做得如此之足,哪个手下能不感恩一辈子呢?

不过,人情也是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东西。下面这个人就是纠结于人情的苦恼中:

他叫张恒,刚到一家IT公司任职。一天深夜,他的女友头晕跌倒了,送到医院抢救时,大夫让他先交一部分押金。他身上根本没带多少钱。怎么办呢?他刚来到这个城市不久,认识的人寥寥无几。他翻开电话本,一眼看到了一块儿进公司的刘海的电话。张恒想都没想,就给刘海打了电话。接通后,张恒简要地把事情一说,刘海就痛快地说:“没问题,你等着啊,我这就去!”不到半个小时,刘海就来到医院,帮张恒垫付了住院费。

事后,张恒很感激刘海,还请他吃了顿饭。一次,有张大单子本来是张恒的,没想到刘海找到张恒,说:“能不能把这张单子让给我?”想到刘海曾经对自己的帮助,不过张恒答应了。张恒心里很不乐意,但又能怎么办?谁让他当初欠人人情了!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张恒为此烦透了。

在上述事例中,刘海因曾在关键时刻帮助过张恒,而掌握了交际的主动权。当他的业绩不理想时,只需一言,就让张恒将定单拱手相让。

讲这个事例是想告诉你,让别人欠你人情并不是要你以人情作为要挟对方的资本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像上例中的刘海一样,把人情当拐杖,那么你必然遭到他人的轻视。

人际往来中,无非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你让他人欠你人情,就是在个人的感情账户里面投了“感情资本”,在未来你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人帮你。也许更多的时候,你帮助对方,根本就没想到要对方还你这份人情。这样想就对了。因为倘若对方不讲情义,不在乎这份人情,你也不至于太寒心。

智慧点读

人情虽然不能明码标价计利息,但到了需要你还的那一天,你就是两肋插刀也未必还得起。

树怕剥皮,人怕激将

我们通常把找人办事称作“求人”。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别人的帮助来完成某事。经过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恳求后,你可能发现自己根本不能说服对方。对方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你。如果你将办事的方法颠倒过来,用逆思维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会怎样呢?比如,你突然给他一个强烈的反刺激,以言相激达到你求人办事的效果。在这里,“请将不如激将”不失为一种极佳策略。

你也发现,有人难请,你越客气他越端架子。不如换个请法,激他一下,也许就会不请自来,这乃相“请”不如相“激”。所谓激将,就是在某些时候,你通过贬低、刺激他人,打击他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振作起来,接受你的意见和主张。在求人办事时,如果你故意贬低对方,看不起他,说他不行,借以激起对方求胜的欲望,也能使其超水平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激将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直激法”,就是面对面直接地贬低、刺激、羞辱、激怒对方。还有“暗激法”,即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对方,激发他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还有一种导激法,指的是用明确的或诱导性的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起来。通过上述这些方法,让对方进入激动状态(愤怒、羞耻、不服、高兴)导致情绪失控,继而操纵对方,让对方感到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劝说孙权和蜀国联盟抗曹时用的就是暗激法。公元208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征。江东的孙权在抗曹与降曹之间犹豫不决。诸葛亮与刘备商量联孙抗曹。诸葛亮知道孙权年轻气盛,自尊心强。这样的人只有激,不可说。于是,诸葛亮在与其会面时大谈曹军兵多势大,他说:“曹军骑兵、步兵、水兵加在一起有100多万哪!”

孙权大吃一惊,追问:“这里有诈吧?”

诸葛亮一笔一笔算,最后算出曹军竟有150多万。他说:“我只讲100万,是怕吓倒了江东的人呀!”这句话的刺激性可谓不小,使孙权急忙问计:“那我是战还是不战?”

诸葛亮见火候已到,说:“如果东吴人力、物力能与曹操抗衡,那就战;如果您认为敌不过,那就降!”

孙权不甘屈辱,立刻反问:“照您这样说,那刘豫州为什么不降呢?”

此话正中诸葛亮下怀,诸葛亮进一步使用激将法,毫不犹豫地抛出一枚令孙权难以接受的重磅炸弹,他说:“田横不过是齐国一个壮士罢了,尚且能坚守气节,何况我们刘豫州是皇室后代、盖世英才,怎么能甘心投降,任人摆布呢?”

孙权勃然大怒道:“难道我在你眼里,竟然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吗?”你看,孙权的火立刻被激了起来,他当即决定与曹军决一死战。

俗话说:“树怕剥皮,人怕激将。”人最在乎自己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等。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你故意贬低对方,看不起他,说他不行,就会激起他求胜的欲望,迫使他就范。在上述这个典故中,如果诸葛亮开门见山地邀孙权加盟,那么,结果就难以预知了。可他没有这样做,他故意激怒孙权,让他迅速做出抗曹的决定。

有个男孩想让妈妈给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事实上,他已有一条了。因为怕遭到拒绝,男孩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个要求,而是用了激将法。他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你见过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句话一下子打动了他的妈妈。事后,这位妈妈谈起此事,说到了当时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钱,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激将法就是利用逆思维心理,不按常理说服他,而是通过刺激他,激起其好胜心,让他自愿去做某事。尤其是对于一些倔强的人,这种方法更有效。反之,你越将他的力量夸大到极致,他反而越容易拿架子,或是起疑心,而不去做这件事。

激将法对脾气暴躁的人有效,对骄傲的人也管用,对自负的人也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你越是不放心他办某事。他偏要证明给你看。当然,激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你要考虑对方的身份、性格等,犹如治病一样,唯有对症下药,才有疗效。若是下错了药,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另外,要采取激将法,注意在“激将”的过程中切忌带有侮辱性的话语出现,最好利用暗示,不要一激将人激怒了,否则会让你碰一鼻子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否定他的能力,从而激起他证明自己的欲望。

智慧点读

激将法就是利用逆思维心理,不按常理说服他,而是通过刺激他,激起其好胜心,让他自愿去做某事。

你不愿意做的事,别人也不愿意做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会拒绝,不管别人求他做什么事,他都不考虑自己有多忙、有多累,就答应下来。可是,他们也会发现,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忙时,对方多半以各种借口推脱掉。

怕拒绝别人有各种缘由,这里就不说了。当你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时候,当别人变本加厉地让你的利益靠边站的时候,你要好好想一想当时所处的环境。勇敢地、真心地说出“不”吧!你拒绝别人,别人不一定会生气、会恨你,你也不一定失去一份友谊,因为人与人唯有互相尊重和理解才能达成和谐。如果你不加以甄别,有求必应,那么你会活得很痛苦,很无奈,很被动。

当代作家毕淑敏在其一篇名为《学会拒绝》的文章中说:“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不拒绝是忍,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麻烦与悲哀。”

不可否认,因为拒绝,你可能会伤害到一些人。但没关系,只要你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别人也不好意思再让你为难了。

有个农民工给老家的媳妇打电话:“你赶紧借钱去吧,我打工时被砸了头,大夫说要不少医药费呢!”媳妇失声痛哭:“你让我咋办?我跟谁借去呀?”他怒气冲冲地说:“哭有什么用!还不抓紧时间给我凑钱去,要不我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的!”说完,他“啪”的一声把电话挂断了。

电话那头的媳妇愁眉苦脸,她家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穷,为此男人才出去打工,没想到刚到工地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出了这事。她踱着沉重的步子,勉强带着笑容、歉意,以及讨好等,四处借钱。村人知道她的来意后,找出了一大堆理由,总之——没钱。她跑了整整三天,街坊四邻、亲戚朋友都转遍了,一块钱都没借到。

她着急上火,嗓子肿了,眼睛也哭红了,她不知如何向男人交代。没想到这天傍晚,男人居然好好地回来了。她跑上前摸摸他的头,疑惑了:“怎么头上一点儿伤都没有?你在电话里不是说自己被砸伤了吗?”

男人呵呵一笑,说:“我是被砸了,但不是被砖头,而是被20万砸中的!告诉你吧,我花两块钱买了张彩票,谁知竟然中奖了,20万块钱呢!”说着他掏出一张崭新的存折来,“你看,交了税,余下的钱都存在这里呢!”

她一把抢过存折,反复地看上面的数字,终于相信男人没骗自己。她又哭又笑地捶打男人:“你神经病啊!既然这样,还让我到处借钱!你不知道借钱有多难!”

男人问:“借到没有?”

她说:“别说乡亲,连几个亲戚都说没钱。”

他一拍大腿,咧开嘴大笑道:“好!这回脸面都撕破了,看他们以后谁好意思找我借钱!”

前面我们讲过一个道理——别人怎么对你,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反过来,你怎么对别人,也取决于别人对你的态度。在上面那个案例中,穷困潦倒的男人在中大奖后,为了试探人心,决定假装出现意外,让妻子向他人借钱。他知道,在危难关头,谁肯向他伸出援手,下次当对方落难时,他也会责无旁贷地帮助他。可别人都不乐意把钱借给他们。这下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回脸面都撕破了,看他们以后谁好意思找我借钱!”

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正是别人也不愿意做的事情。当有些事你知道自己确实不想做或做不了的时候,不如逆思维思考一下,先对方一步,向对方开口求助,倘若对方拒绝,你便也有了拒绝的理由,甚至直接就打消了对方的求助心。

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拒绝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慢慢学习。换个方式拒绝,别人想要求你,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了。

不过,出门在外,谁都有求人的时候,当别人向你求助时,应尽量大度地伸出你的手,一旦你冷漠了别人,别人也会冷漠你。同样的道理,当你不得意时,若是对方能帮你渡过难关,哪怕是些许慰藉,下次对方有求于你时,你也不可袖手旁观。

智慧点读

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正是别人也不愿意做的事情。当有些事你知道自己确实不想做或做不了的时候,不如逆思维思考一下,先对方一步,向对方开口求助,倘若对方拒绝,你便也有了拒绝的理由。

人们通常都是被自己说服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时,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激化矛盾,让人误解。分析其中缘由,可能有三点:一是人们通常会先想好几个理由,然后再和对方争辩;二是人们将自己放在正确者的角度上,并以教训人的口吻,告诫、指点对方如何做;三是不看场合、时间,就劈头盖脸地批评对方,强迫其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些做法都起不到理想的作用。如果改用委婉的方式,就可能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如果这些都不行的话,那就采用逆思维,不再费劲儿地说服他,而是巧妙地让他自己说服自己。

现在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诸多成功的说服事件中,你认为对方到底是被谁说服的呢?心理学工作者曾拿这个问题问过很多人,他们的答案出奇地一致:当然是说服他的人啦!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其实,人们通常不是被他人说服的,而是被自己说服的,说服者只是起了引导的作用。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人不可能被别人说服,除非他自己说服自己。”为什么自我说服更有效呢?因为在自我说服的过程中,人们的参与感加强,更赞叹自己所秉持的态度和观点。

早在1947年,心理学家勒温就做过相关实验。他把实验人——家庭主妇分为两组。他让第一组看一段长达45分钟的演讲,演讲者在强调吃动物内脏的诸多好处。对于第二组,他只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应该吃动物内脏吗?”然后,给她们45分钟的时间讨论。结果表明,第一组只有3%的家庭主妇愿意吃动物内脏,而第二组有32%的家庭主妇觉得应该吃动物内脏,可见在自己说服自己时更能使人们改变态度。

那么,如何让对方说服自己呢?这就需要在对方犹豫、彷徨的时候,及时提供让他自己说服自己的“证据”或“理由”。

从前有个山大王,抢来了一个绝色美人,央求她做自己的压寨夫人。美人不从,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以死抗争。山大王好言相劝:“我绝对不会亏待你,保证你吃香的、喝辣的,金银珠宝不用愁!”他还当着全寨兄弟的面保证,自己绝不会娶二房。可是,美人仍不为所动。最后,山大王失去了耐心,他恶狠狠地对美人说:“你不同意也罢,我把你姐姐抢上山来,再将你其他家人全都杀掉。”说完,山大王拂袖而去。

美人一想,不能因为自己毁了全家呀!所以,就答应了山大王做压寨夫人。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让你在说服不了对方后用威胁等手段,只是想提醒你,当你的言辞没有发挥效力的时候,要找到对方的穴位,给其留下自我选择的余地,让他自己说服自己。

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时,还可以默不作声,不采取任何手段,让其慢慢醒悟过来。

张蓝枫和李涛关系挺好的。可是,小刘看不惯李涛和张蓝枫来往密切,有意制造矛盾,使二人关系逐渐疏远。张蓝枫找李涛解释,李涛也不听。见自己说服不了李涛,张蓝枫只好作罢。过了一段时间,李涛得知小刘的一些小人行为,联想到自己与张蓝枫之间的事情,又有意试探小刘,他才发现自己真是看错了人,误会了张蓝枫。李涛主动找到张蓝枫,二人开诚布公,终于重归于好。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越描越黑的事情?其实,与其费尽心思地解释、说服,不如晾他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发现真相。人的思维很奇怪,你越是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他往往越不相信,所以,有时不必采用正向的引导,让对方花费一定代价,你的说服工作才能更有效。

不管你用哪种方式,都要让人自己说服自己,这样,才能彻底地让其改变。否则,他可能口服心不服。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自己验证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信的。人人都是如此,你也是这样。

智慧点读

人不可能被别人说服,除非他自己说服自己。当你的言辞没有发挥效力的时候,要找到对方的穴位,给他留下自我选择的余地,让他自己说服自己。

有缺点的人才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四个人的访谈录像放给被测试者:第一位是位成功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现得非常优秀,谈吐举止恰到好处,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第二位同样是位成功人士,但他在台上的表现有些紧张,甚至把咖啡杯打翻;第三位是普通人,虽然在台上很放松,但是言之无物;第四位也是位普通人,状况更糟,不光说不出什么出彩的话,因为过于紧张,还把咖啡杯打翻。

录像播放完毕,教授让被测试者选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毫无疑问,大家最不喜欢的就是第四位先生。但最喜欢的,却不是第一位谈吐不俗、无可挑剔的先生,而是第二位打翻了咖啡杯的先生。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效应——“出丑效应”,又叫“仰巴脚效应”。这个效应其实就是逆思维思考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每个人心里,努力塑造优秀完美的自我、不愿意把缺点暴露出来是最正常不过的思维,人人都想维护一个好形象,然而,此效应正是让你背弃以往的想法,通过出丑达到受人欢迎的目的。这种反向思考的确是有作用的。一个能力超群的权威人物,身上的缺点或行为上的失误反而能够增加他的吸引力。道理很简单,权威人物的“丑处”,会让人觉得他也会“食人间烟火,犯人间错误”,从而更具贴近感和真实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之神”。正是这种贴近感和真实感,增加了权威人物的魅力。

美国有位总统:在庆祝自己连任时开放白宫,与一百多个小朋友亲切“会谈”。

10岁的约翰问总统:您小时候哪一门功课最糟糕,是不是也挨老师的批评?总统告诉他:“我的品德课不怎么好,因为我特别爱讲话,常常干扰别人学习。老师当然要经常批评的。”他的回答,使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这位总统的话紧紧抓住了小朋友的心,使小朋友认为总统和他们是好朋友。即使场外的大人们看到这样的对话场面,也会感到总统是一个亲切的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位总统展现的不仅是亲和力,更是人际关系中“同理心”的特质。他利用这种特质,透露给儿童他的过去和他们一样,也常被老师批评,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成长为有用的人。他自曝己丑,其目的不仅是拉近和小朋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同时也塑造了一种在美学上称之为“缺陷美”的形象。

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如果敢于承认自己人性上的瑕疵或表现出与大众并无多大区别的一面,他将比神圣而高不可攀的人更讨人喜欢。

政客由于意见不一,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但有一位政客运用“出丑效应”化解了一次危机。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前去拜访他,记者希望能在这次拜访中获取一些有关他的丑闻资料。对于记者的来意,政客心知肚明。对于这位不速之客,拒绝肯定不行,怎么办呢?很快,这位政客想到了解决办法。见到记者,这位政客很是冷静。他让记者坐下来,说是要慢慢聊。见他如此冷静,记者暗暗佩服。

坐下不久,侍者端上了咖啡。政客迫不及待端起杯子就喝。“天哪,好烫!”政客大叫一声,马上扔掉了杯子,咖啡洒了一身。侍者赶忙帮他收拾,政客冲记者尴尬地笑了笑。记者眉宇间舒展了许多。这时,政客拿起了香烟,记者看到他竟然将香烟倒着插进嘴里,然后打着打火机,准备从过滤嘴处点燃香烟。记者赶忙善意地提醒他,政客慌忙把烟拿正,连忙向记者表示谢意。

看到政客一连串狼狈不堪的样子,记者忽然觉得不那么反感他了,甚至觉得和政客间亲近了很多。

通过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淡化自己的光芒,打消别人的反感,这个政客不可谓不聪明。

我们大多是普通人,在与人交流时千万别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人,这种人不仅容易让人感觉不够真诚,还容易给对方造成一种压迫感,令人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引起对方的嫉妒和敌视。一个过于高大、完美的人物一般会让人敬而远之。所以,与人交往时不必刻意保持完美的形象,坦诚自己的某个小缺点或过去的某个小过错,会更有效地提升你的亲和力,增强别人对你的亲近感。

智慧点读

在每个人心里,努力塑造优秀完美的自我、不愿意把缺点暴露出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人人都想维护一个好形象,然而,“出丑效应”正是却让你背弃以往的想法,通过出丑达到受人欢迎的目的。

相信人性本善,别总把人往坏处想

有个女人为了方便照顾上中学的儿子,在县里租了间房子。院子里住着好几家。一天,她晚上下班回来,发现晾在院子里的衣服不见了。难道是风刮走了?她寻遍了整个院子也没找到。看到邻居的门敞开着,她想:会不会是这家的老太太收自己的衣服时,顺手牵羊拿走了我的衣服?想到这里,她站在门口往里看,一眼就瞧见自己的衣服在老太太的沙发上放着。她怒气冲冲地走进去,一把抓起自家的衣服,阴沉着脸就往外走。老太太从里屋出来说:“下午的时候刮大风,我怕下雨,就帮你收进来了……”“收错就是收错了,还卖好!”她没继续听老太太解释,摔下这句话就走了。此后,她不再理老太太,认为她行为不检点。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厂房埋头工作的她听到外面雷声阵阵,一场大雨将至,想起晒在外面的被子。她心急如焚,连忙请假回家。一路上,她顶着强风艰难地骑着自行车,心里还担心被子要是淋湿了怎么办。快到家的时候,大雨倾盆而下,她急得直跺脚。她扔下自行车,飞快地跑进院子里。“咦,被子呢?”她看到绳子上什么都没有。这时,老太太抱着被子从屋里出来,笑着对她说:“我今天又收错被子了!”她的脸顿时绯红。

当有人背着你做了某件事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这事是对你不利的,或者说,马上先想到对方目的不纯、不怀好意?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将对方做事的初衷假想成恶意的,这是我们的思维定式,而正因如此,我们时常会像上例中的女人一样冤枉好人,也时常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惴惴不安。

习惯于把人往坏处想,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但为什么不能将思维逆转,把别人往好处想想呢?你可能会说,“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凭什么相信他?”那么请颠覆一下思维,将其置换成:“我凭什么不相信他?”把人往好处想,与人为善,对人对己都有好处:第一,把人往好处想,自己就少了一份紧张和顾虑,心情会比较轻松,可以拥有简单的快乐;第二,把人往好处想,对方会有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你的善意也会净化对方的心灵,使彼此多信任,相处起来关系会更加融洽,也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有个女人半夜打车回家,坐上出租车时才发现手机居然没电了。“这深更半夜的还有生意,今天运气真不错!”司机说。女人刚想说话,司机又“嘿嘿”地笑了下。这一笑,顿时让女人毛骨悚然。她又看到他右脸有道刀疤,更加惶恐不安了。

一路上,司机聊起了炒房、炒金、炒股,她都默不作声。司机感到唱独角戏太没意思,最后也不说话了。转眼到了该拐弯的路口,司机却径直开了过去。女人赶紧说:“师傅,你走错了!应该拐弯的!”司机说:“那儿正在修道,要绕一下。”“怎么会呢?我早晨上班时还好好的呢!”她小声嘟囔着。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荒凉了,她认定司机不是个好人,是早有预谋。她想打开车门跳下去,又怕有生命危险。过了一会儿,窗外出现了她熟悉的街景。她松了一口气。这时,司机说:“我脸上的刀疤是跟歹徒搏斗时弄的。做我们这行的不容易,最希望能多拉几个客人,不光是图挣俩钱,也想有人能说个话。”她羞愧地低下了头,为刚才自己的想法感到内疚。

遇人遇事,防备之心不可无,但也别因此走上极端,看谁都像坏人。提高警惕的同时,也别一味地被这种紧张情绪控制,要把对方往好处想想,表现出信任,就算对方真有不良的念头,也可能会因你的信任而在潜意识里逐渐按照你所期待的去做。《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高齐说过一句话:“好人都是被架上去的,一旦架上去就下不来了,所以就只能一直当好人。”你说对方是好人,即便他自己没想做好事,但已经被你冠上“好人”的名头,碍于面子,他也只能好事做到底了。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在其名著《悲惨世界》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冉·阿让从苦役场里逃出来,无处可去,被神父收留了一夜。吃饭的时候,冉·阿让问神父:“你为什么相信我?”神父平静地说:“只有我相信你,你才能相信我。”神父相信冉·阿让改邪归正了,但遗憾的是,冉·阿让劣根难除,走的时候卷走了神父的银蜡烛台等物。后来冉·阿让再次被抓,神父不计前嫌,依旧伸手搭救,毫不计较之前的事情。神父的举动令冉·阿让幡然悔悟,他不再抱怨世界的不公平,还救助了一个妓女,最后他做了一个小城的市长,又救助了巴黎公社的起义青年。

人都是感情动物,只要坚持以诚相待,相互接触久了,总能取得一部分人的认同与信赖。把人往坏处想,会使自己心情很坏,也使对方心情很坏,人也会因此变得更坏。把人往好处想,你就不会自寻烦恼、无名火起了,对人的态度会更好,别人对你也会更好。

想想身边一些人,很多人其实是好人,偶尔有一点点坏,有一些自私,也是可以原谅的。纵然对方不好,“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总有一天他会得到应有的惩罚的。

当然,把人往好处想的同时也要学会甄别。信任别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没有原则地信任则可能放纵不良行为。对于那些奸诈小人,我们还是要多留个心眼儿,在希望用诚意感化他们的同时,也要防备被他们暗算。

总之,凡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情况下,会相互转化。有可能一个“好人”,偶尔也会做一点出格的事情;“坏人”也会偶尔表现得很礼貌,做一些好事。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与人相处的态度,不要与谁相处时都抱着防卫的态度,不要把所有人都想象成坏人,多把人往好处想。你的态度是好的,别人的态度一般也都会是好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常把人往好处想,世上便多了无数可爱的人。

智慧点读

不把别人想得很坏,对待别人时才能有好心情。对别人有好心情,才能使别人有好心情。 9VZeC4t2EANIQZMFzFHxJFZznheQb2qmpszkC8KpjcXR6q+aHoPp6h/zvmOLA8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