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逆着看逆境,一切皆有希望

处于逆境时先要战胜什么呢?你可能会说,先要战胜环境和他人。但你错了,先要战胜的是自己。若用逆思维心理宽慰自己,提高自己的“逆商”,那么看起来是坏事的逆境,却能锻炼你的意志,给予你无尽的力量。反过来想,一切皆有希望!

将缺点逆用,变为可利用的东西

2005年春晚,笑星冯巩在与朱军出演的《笑谈人生》中这样形容自己:“在相声界我说得最好,演员界我导演得最好,导演中我编剧最棒,反正我就想玩儿个综合实力。”朱军说:“你总是拿自己的长处比人家的短处。”冯巩又说:“有一句话说得好,和帕瓦罗蒂比劈叉,和美国总统布什比说中国话。”

看过这个节目后,我们往往一笑了之。但细想之,人非完人,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欠缺。有的人就因为这些缺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还有的人为了拼命地掩盖这些缺点,甚至连优点都失去了光彩。能主动承认缺点的人很少,而能正视缺点的人则少之又少,能理性看待缺点并能弥补缺点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至于能把缺点变成长处的人,那更是难得一遇的智者。

其实,缺点不是不可以转化。你可以用逆思维心理,将缺点逆用,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而是化弊为利,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

有个小孩,在上中学时,父母安排他学文学。一个学期过后,老师认为他勤奋刻苦,可做事不知变通,过于拘礼和死板。一个化学老师知道他的这些缺点后,觉得他做事认真和死板,非常适合做化学实验,建议他改学化学。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在化学领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

奥托·瓦拉赫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就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他的缺点。一位专门从事人力资本研究的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8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这个人的缺点和不足。”

清代有位将军叫杨时斋,他把聋子安排在左右当侍者,以避免军事机密泄露;派哑巴传递密信,万一被敌人抓住,也问不出什么东西来;命瘸子守卫炮台,坚守阵地,因为他们很难弃阵而逃;让瞎子于战前伏在阵前窃听敌军的动静,担负侦察之职,因为瞎子一般听觉灵敏。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西邻五子”的故事:西邻有五个儿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偻,一子盲,一子跛。西邻让老实的务农,机敏的经商,失明的算卦,驼背的搓麻,跛足的纺线,五个儿子都能自食其力,使包袱变成了财富。

如果你也能识短用短,也许也能够让劣势转化为优势。比方说,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

如果你能反向思考,你会发现,任何人的短处之中都蕴藏着可用的长处。对待自己也是如此。清人顾嗣协有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的短处和长处是相对的,要善于从短处中挖掘长处,切莫因为一时的不足和劣势就彻底放弃自己独特的一面。

你知道扶芳藤吗?它是一种能吸尘绿色植物,若把它种在墙角,它就是杂草一株;若把它放在室内,它就是一株天然的吸尘植物。植物如此,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

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妇孺皆知、蜚声海外,连续多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一等奖,他也因此有了“红笑星”“小品王”“土神”“东方卓别林”“中国笑星”等美誉。他出道之前是个农民,有人说他重活干不了,轻活不愿干,就会耍嘴皮子。按常理想,这样的人就算没救了,没啥大出息了。然而,正是因为他这“懒劲儿”,他硬是把嘴皮子耍成了一门功夫,练成了广受人们喜欢的“赵氏风格”小品。

总之,有了缺点或“短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缺点或“短处”的歧视和偏见,常常为被自己视为缺点的部分而遗憾、伤感、沮丧,却忽视了缺点中有价值的部分。人生可供利用的资源不只是人的优点和长处,还有人的缺点和短处,很多时候我们若能将缺点逆用,也会发挥出其积极作用,成为人生一笔难得的财富。当你成功的时候,那些缺点就会成为特点。

智慧点读

被认为是缺点的方面,如果善加分析把握,反倒可能成为一种优越的条件。

倒过来想想,挫折也许正是礼物

事情都有多面,按常规思考是挫折、是困难的事情,如果能倒过来想想,从有利的一面看,思维就豁然开朗了。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那里的路面凹凸不平。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各位,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世界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障碍是由你的思想造成的。决定人生高度的不是你的学历、背景、资历、经验,而是你看事情的角度。同一种状况,由于不同的思维,却能产生不同的态度。

两个农民坐火车外出打工,一个想去上海,一个打算去北京。在候车厅时,他们听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钱;北京人淳朴大方,见有乞讨者,不仅给钱,还为其买食物、送衣服。于是,本来要去上海的那个人想:还是北京好,就算挣不到钱,也不至于饿死。而将要去北京的那个人也在琢磨:还是上海好,给人指路都能赚钱,可见遍地都是商机。他们都想退票,结果在退票窗口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那个人发现,北京确实不错,他一个月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整天闲着,竟然没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的点心也可以免费品尝。

去上海的那个人发现,上海哪里都暗藏商机:开厕所可以赚钱,卖水也可以赚钱。他从郊外弄来一些含有腐殖质的泥土,以“花土花肥”的名义出售,一天就赚了50元钱。后来,他有了自己的第一间门面房,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第一家分公司。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拓展到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

一次,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市场。在川流不息的北京站,一个脏兮兮的人伸手向他要钱,就在他抬头的瞬间,两个人都呆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你觉得这个故事是可笑还是让人心酸呢?同样是农民出身,由于思维不同、心态不同,他们在短短的五年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本来要去上海的人被惯性思维所控制,不假思索地把“精明”认为是“不善”,把“淳朴大方”想成对自己“无害”,按理说这个想法是常态思维的必然结果,但正是这个想法使得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相反,本来要去北京的人却倒过来想——“精明”说明机会多。逆思维给他带来了机会,最终成就了他。

有个父亲嗜酒如命,不务正业。奇怪的是,他的两个孩子在相同的环境中长大后,一个成了律师,一个却沦为囚犯。有人问他们何以到今天的地步时,两人的答案惊人的一致:“谁让我们有那样一个父亲呢!”

“谁让我们有那样一个父亲呢!”因为有这样的父亲,一个孩子破罐子破摔,而另一个要改变命运,使自己成为强者。有人说过,真正左右你的并非周围的环境,而是你的思维和心态。确实如此。每个人对环境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人悲观消极,有的人激情昂然,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茫然无措。如果你不以俗眼视逆境为阻力,将其视为向上的动力,那么,你就可以慢慢步入平坦的大道。如此看来,是顺思维而想,还是逆思维而动,结果还真是大不一样。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壁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每当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摔下来。蜘蛛一次次地往上爬,一次次地摔下来……第一个人见此情景,哀叹道:“我难道不像蜘蛛一样吗,一生碌碌无为!”于是,他变得更加消极。第二个人看到后,嘲笑道:“这只蜘蛛太愚蠢了,它完全可以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呀!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了。”于是,他变得聪明多了。第三个人目睹蜘蛛的这一幕后说:“一只蜘蛛尚且能不畏挫折,屡败屡战,我更应勉励自己,战胜磨难!”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思维的毁灭力是巨大的,而创造力也是无限的。当我们并不能改变所处的环境时,唯一可以逆转的就是我们的思维心态;当我们无法预知生活的突发情况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它,然后看到它的另一面。只要你掌握好“顺”和“逆”的方向盘,生命的阳光就会更加灿烂。

智慧点读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另一只眼看逆境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不想受到命运的愚弄。然而,世事无常,天灾人祸、不测风云常把人卷入逆境或绝境中。“逆境”可以是大自然的莫测风云,也可以是人际间的互相倾轧;可以是飞来横祸,也可以是人为事端。逆境可怕吗?逆境确实可怕。那我们就要在这种恐惧中站栗地活下去吗?千万不要这样生活,否则我们必将崩溃。我们完全可以战胜逆境带给我们的悲观和失落,只要我们反过来想,逆境带给我们的教训和磨炼难道不是另一种人生体验吗?

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有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因为家庭贫困,他们只得将双胞胎中的哥哥送人。收养他的是当地的一个大户。但令人想不到的是,20年后,哥哥在街头流浪,靠乞讨为生,而弟弟却在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深造。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呢?原来,哥哥在富裕的家庭中整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养父母对其相当失望,决定不留给他一分钱遗产。他没有生存技能,只得沦为乞丐。弟弟过得异常凄苦,吃不饱穿不暖,但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发愤图强,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

古人云:“逆境砺德,顺境毁身。”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的,顺境固然能使人如虎添翼,但若跟上例中的哥哥一样,不能很好地抓住机遇,而是一味沉醉于优越的环境,让安逸磨灭自己的斗志,就可能颓废一生,使顺境逆转。相反,当人处于逆境,面临生存威胁时,人的生存欲望就会激发他的全部潜能去拼搏进取,走出逆境。

卢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只雄鹰在练习飞行时,总是随风而飞,但当遇到危险时就会转过头来逆风而飞,反而飞得更高。”古往今来,那些蜚声政坛、文坛、科坛的名人几乎都经历过种种“磨难”的考验。岳飞、范仲淹、海瑞、托尔斯泰、达尔文、牛顿、聂耳,他们都是4岁以前丧母或丧父,备尝生活的艰辛,在生活的最底层苦苦挣扎,最终才战胜恶劣的处境,拥有了辉煌的人生。

“贝多芬”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创造了太多有名的乐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谁又能想到,他一生所遭受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幼年时,贝多芬的母亲便离开了人世,而父亲嗜酒如命,因此家境贫寒。可这种恶劣的环境却培养了贝多芬顽强坚韧和独立自主的性格。通过艰苦努力,贝多芬成了妇孺皆知的音乐家。但命运总是捉弄他,正当贝多芬带着维也纳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的赞扬——“不久将扬名世界”而踌躇满志地想去掀开音乐史上新的一页的时候,他爱上的人却与别人结婚,更可怕的是他的耳朵聋了。但是,贝多芬还是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他没有就此颓废,而是更加努力并用心地去谱曲与演奏。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事实证明,贝多芬的著名曲谱大多数都是在他双耳失聪之后谱写的。

上苍的严酷就在于,他总是用逆境来检验人。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认为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如果你能够控制逆境,甚至将它变成激动人心的机会,我向你保证,收益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逆境是成材的试金石。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身处逆境时别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甘于失败,而是要冷静地思考,把逆境当成磨刀的石、炼钢的炉,大不了顺境时你付出三分努力,而逆境时你付出八分努力就是了。伏尔泰曾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知道的唯一方法就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踏过。”这就是面对逆境时应有的态度。

但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有的人稍受挫折,就惊慌失措,或一蹶不振,怨命运多蹇,叹生不逢时。这种人既缺乏强者的毅力,更不懂逆思维心理,不知道环境与拼搏精神是对立统一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得好:“不幸,是天才的晋升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当然,我们不是在否定顺境的优越性,只是更希望大家正确地看待逆境,不要陷入逆境带给我们的悲观情绪中不能自拔,而要让逆境激发出我们的叛逆之心,与逆境对着干,从而变逆境为顺境。

总之,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我们都要用逆思维来分析一下,找出优势的不利一面,看到劣势的有利一面,从而提高自控力,把握好自己的行为。自古纨绔少伟男,那是因为仅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人才成长的好环境。自古雄才多磨难,如果你能把逆境视为人生的一种财富,那么,逆境也是通往成功的贵宾通道。

智慧点读

逆境虽然不是值得称道的好事,但也不是不可摆脱的坏事,当一个人突然陷入只能靠自身的努力才能摆脱的困境时,他如何思考、如何反过来利用困境,将决定他能否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胜无常胜,而败也并非永远

我们做事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成功”。可是,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有时我们会遭遇挫折,被现实打击得一点儿自信都没有了。面对失败,坚持还是放弃?

你是不是认为成败就到此为止了,这就是最终结果?如果你转换一下思维,反过来将失败当作一种临时的结果,或者干脆把它看成一个新的起点,那么,谁能保证你不会转败为胜呢?胜者不可能常胜,败者只要不轻易言败,也不会是常败。

还记得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吧?古往今来,为其扼腕长叹者不计其数。李清照在诗中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杜牧感叹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当时项羽懂得运用逆思维的话,不执拗于“没脸见江东父老”,而是看到“江东子弟多才俊”,东山再起也是有可能的,那么最终谁胜谁败还真不好说呢!遗憾的是,项羽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唯心地认为大势已去,退路已绝,于是自刎以谢江东父老。

与项羽相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的壮举更让人景仰。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都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失败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只是一个岔道口,而非终点站。也许当前的失败令你感到灰心,或是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相对于更长的生命来说,它只是一个临时的站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根据一定的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小时候看电影或电视剧时清楚地将人物分为好坏两种,后来发现好人往往难当,坏人也可以原谅,一个当了多年的好人,会因为一件错事而失去好人的“头衔”,使人嗤之以鼻。套用一句歌词,那就是“原来不是黑就是白,只不过是天真的以为”。所以,我们不妨用逆思维心理看待事情。

逆思维其实也是一种对事物的辩证认知,它不是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认识事物,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反转其最终的结果,看到不一样的意义。就像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两者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福的另一头就是祸,它们互相转换,共存共融。喜乐欢忧,也都是暂时的,不是最终的结局。只看到了有害的一面而忽视了有利的地方,就会导致思维短路、心理阴暗。

同样,既然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走运和倒霉也就不会持续太久。成功就是相对于失败的,只是表明某件事情的结果,一个完成状态而已。现在不等于未来。现在你成功了,并不代表未来还会成功;现在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就要失败。高尔基说:“最黑暗之时,就是离黎明不远之时。”生活中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人的一生本就是由成功和失败相互交织而成的。如果你放弃了,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因此,无论身受多大的创伤,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明天还会再升起,心酸的日子总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你要相信,不管事情的发展有多糟糕,你都具有扭转的能力。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有这么一句话:“英雄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击败。”英雄的肉体可以被毁灭,可是英雄的精神和斗志则永远在战斗。

最后,希望你记住玛瑞亚饭店创始人比尔·玛瑞亚说的一句话:

“我永未遭遇过失败,因我所碰到的都是暂时的挫折。”

智慧点读

成功不是结果,失败只是过程。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把成功当定局,你离失败就不远了

自古以来,大多数人最向往的就是“功成名就”,并为之挤破了脑袋,因而在成功后志得意满、如沐春风也是人之常情了。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次成功并不代表永远的成功。相反,当成功的喜悦向你袭来时,你必须控制这种情绪的蔓延,让自己的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转化,逆思维思考,看到成功带来的负面情绪——放纵、骄傲、懒惰,并对它们产生警觉,如此一来,你才能成为一个经得起成功的人。如果你习惯性地沿着表象看待成功,把现有的成功当作定局,你离失败就不远了。

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大军攻陷北京,建立大顺王朝,推翻了统治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在胜利之后,李自成及其手下大将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自以为战斗已结束,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武将忙于“追赃助饷”,文官忙于开科取士、筹备登基大典,士兵耽于享乐、沉湎酒色。结果他们很快被吴三桂打败。

古人云:“骄兵必败。”李自成全军上下自我感觉良好,自满自大,还腐败奢靡,完全没有转变思维考虑这么做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不败才怪呢!不仅李自成这样,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是闯过了大风大浪,却倒在了成功之后。

一代大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却因大意失掉了荆州。

吴王夫差因为打败了越王勾践而骄傲起来,终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后来,终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消灭。

法国皇帝拿破仑,曾以用兵如神称霸欧洲,却因辉煌的战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最终含恨遭遇滑铁卢。

一代文豪小仲马,写出巨著《茶花女》后,却因骄傲再也没能写出其他著作。

发明大王爱迪生晚年变得骄傲自恃了,甚至对其他人说:“不要向我建议什么,任何高明的建议也超不过我的思维。”这样一来,就堵塞了智慧的源泉,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他也就不再有新的重大的发明了……

为什么上例中的那些人都以成功“起家”,以失败告终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太把自己过去的成功当回事了,当他们通过努力把一条小路走成康庄大道之后,因为不能及时转变思维的方向,对自我满足感不加节制,于是又将康庄大道阻塞成了一条小路。其实,每人都有得意之时,都有机会获得某种成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真得很牛了,也许只是机缘巧合,也许你还会遭遇劲敌,如果用过往的成功来放大自己,那么不仅成功难以延续,倒退也在所难免。因此,要淡然面对自己的成功,不要把一时的成功当作永久的丰碑。下面来看看史书中记载的一件事: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守庙人那是何物。守庙人说:“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诫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听说这种器皿空着时是歪向一边的,水不多不少时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就会倾倒。”接下来,孔子叫随行弟子灌水。弟子舀水往器皿里灌,果然水装得适立时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而灌满水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孔子感叹说:“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骄傲自满,凡自满的人,往往会向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最终让之前的辛苦付之东流。你是不是也容易被成功冲昏头脑呢?比如说,考入重点大学,在某项比赛中得了冠军,某项计划超额完成,在某个领域有了突破,甚至当了老板……你认为自己成功了吗?你会始终领先吗?考入高等学府并不一定意味着前途无量,得了冠军、超额完成计划等,也只是说明暂时有了是一个好的结果,甚至当上了老板也不是成功的标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老板由于各种原因屡屡受挫,最后不得不重新走上了打工之路。

成功者永远在路上。成功只属于过去,不代表明天,它是由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达成,一次次小小的进步累积而成的。一个阶段的成功要更好地推动下一个阶段的成功。有位记者问一名世界级足球明星:“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对自己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这名球星答道:“下一个。”这名球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因为他在追求成功上永远都没有满足感,永远都在奋勇追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永远追求的精神。

此一时的成功,必依赖于彼一时的行动和进取精神。如果哪一天知足了,前进的脚步便停止了。那么由结论往回推,就要求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不能知足,由此来看,成功也是一种考验,而且是很严峻的考验。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从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平说:“一切从零开始,永远从零开始。”成功虽然很美,但它在你心中不能是句号。

智慧点读

成绩是用来肯定自己的,不是用来放大自己的。

敌人不在外部,而是你熟悉的自己

你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敌人或者对手,他们可能是你的同窗、同事、同行,虽然没有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但也让你心力交瘁、备感压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才是你最大的敌人、对手,那你就错了。拿破仑有这样一句名言:“我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难道不是吗?我们习惯于把外在的抗衡者当作敌人,有时还未经过正面较量我们便甘于落败,然后以正向思维发出感慨,说敌人多么强大,自己多么弱小。但是,如果反过来看,你为什么弱小?是体力不如人吗?是智力不如人吗?如果这一切都是对等的,那你失败在哪里?逆思维让我们发现,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失败往往是从自己的心里开始的。如果先战胜自己,就很难有人战胜你了。

有个乞丐在街头失声痛哭,路人问他为什么哭。乞丐边哭边说:“我父母双亡,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几天前,我的家又被强盗洗劫一空,现在我真的一无所有了!”路边有一条流浪狗被他惊醒了,它对着路人狂叫,还咬住路人的裤腿不放。路人不慌不忙地从兜里掏出一面镜子,放在狗的面前。狗又对着镜子叫,可叫着叫着,声音逐渐变小,最后狗夹着尾巴走了。乞丐看到这里,好像悟到了什么。

后来,这个乞丐重新找地方安了家,他靠种花成为一个大富翁。多年后,有记者采访他,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是一位路人点醒了我。他用镜子对着向他狂叫的狗,最终狗被镜子里的自己吓跑了。我没有像被自己吓跑的狗一样,被自己打败。”

最难逾越的障碍,是自己的心理障碍。一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受你控制的,但你不免受其影响。如果你把自己过去体验过的种种痛苦、烦恼和失败仔细分析一下,就可能会发现,它们产生的原因有一大部分都是你无法战胜自己。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死前,他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在上例中,周瑜若能不气,将心放宽些,何至于英年早逝呢!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打得过别人,不过说明力气大罢了,能够征服自己这颗心,有效控制情绪,才是真正的强者。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使你沮丧消沉。

两个人在沙漠中艰难行走。已经三天三夜了,他们滴水未进。其中一个因中暑实在走不动了,同伴把一支枪递给他,叮嘱道:“我现在赶紧去周边找水。这把枪里有三颗子弹,我走后,每隔两小时你就对空中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同伴走了。这个人躺在沙漠里想:他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会不会丢下我走了?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眼看天快黑了,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了,而同伴还没有回来。这个人彻底失望了,他把最后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太阳穴。枪声响过不久,同伴提着满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赶来,但找到的是他尚为温热的尸体。

很多时候,打败自己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你自己。中暑者不是被沙漠的恶劣气候吞噬的,而是被自己的恶劣心理毁灭的。如果他能稍微坚持一下,就会等来希望。

高尔基说过:“最伟大的胜利——战胜自己。”《孙子兵法》中说:“千千为敌,一人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意思是,若以一个人的力量去战胜成千上万的敌人,当然算是勇猛的战将了,但是,还不如战胜自己显得更有价值。千万不要被我们的正向思维误导了,我们不是通过战胜别人获得勇气的,要获得勇气,先要战胜自己的软弱;我们不是因为别人的放手变得洒脱的,想变得洒脱,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我们不是依靠别人的督促变得勤奋的,想变得勤奋,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我们不是只能与顺从自己的人和谐相处的,想要人际关系融洽,先要战胜自己的自私和偏见。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的,当你战胜自身的诸多弱点和不足时,成功便会举着胜利的牌子走向你。

著名的江民杀毒软件创始人王江民,曾被《世界商业评论》评为“影响中国软件发展的20人”之一。他年近四十才开始学计算机,45岁才创业。

“人都是在不断地反抗自己周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江民最欣赏的就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而王江民本人的经历也印证了这句话。他因小儿麻痹症导致终生残疾,尽管腿不方便,他还是锻炼爬高山、骑自行车。他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凭借自学,从一名街道工厂的学徒工干起,成长为拥有20多项创造发明的机械和光电类专家。1989年,38岁的王江民开始学习电脑,并开发出了中国首款专业杀毒软件。1996年,他到北京中关村开始创业之路。2003年,他凭借杀毒软件跻身“中国IT富豪榜50强”。

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战胜自己意志的成功,是战胜自身残疾的成功,是不向命运低头的成功!

女子蹦床运动员何雯娜在勇夺北京奥运会冠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能战胜自己就是成功,不管我第几。”“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曾说:“我绝不会失败,除非我确信自己已经失败。”阿里之所以在无数次拳击比赛中取得胜利,是和其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最强大的、相信自己会胜利的理念分不开的。

你呢,你是不是也能战胜自己,去翻越那一座又一座横亘在自己心中的“山”?

智慧点读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将自卑化为动力——我自卑,我努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名话:“自信是向上的车轮。”其实不尽然,自卑也是向上的车轮。自卑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会让你失去信心,但如果你能反过来利用自卑,化自卑为力量,自卑也会变为成功的推动器。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选手”“中国乒乓军团旗帜性人物”,她曾说过:

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快发了疯,每天都比别人刻苦。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地学习,从不认识英语字母到熟练地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还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

你是否也正处在自卑当中呢?或许你认为自己长得不好看,学不会开车,也不会煮饭、做家务,还不懂得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等等。如果我说人人都会有自卑感,你可能不信,但若细心观察你周围的亲朋好友,有几个人是真正不自卑的?自卑的人总感觉处处不如别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话总是挂在嘴边。自卑心理可能是由于自身的缺陷,或者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造成的。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自卑会导致失败,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会失败?就是由于正向思维导致的结果,我们顺应了自卑的要求,按照自卑的旨意行事,将本来潜藏的资本完全覆盖,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不失败就怪了。然而,事实上自卑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应该是一种中性的特征,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你是否顺应它。如果你能够反向思考,与自卑面对面、硬碰硬,别人认为不好的,你偏要让它变好,不如人之处,你偏要努力提高,那么自卑便成了你向上的动力。

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自信的人,相反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不肯毁于弱点而自强不息,因自卑感产生对优越感的渴望,并为获得优越感而进行奋斗。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他患了小儿麻痹症,落后的医学无法救他,他成了瘸子。此外,他的牙齿参差不齐且突了出来。为此,他很自卑。但他强迫自己跟那些嘲笑他的人接触,强迫自己去参加打猎、骑马或其他一些激烈的活动。他刻苦读书、勤奋工作,直至攀登上成功的巅峰。最后这位伟人又因病瘫痪,但他不仅战胜了病魔,而且还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罗斯福。

他不仅是私生子且出身微贱,母亲是个私生女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总不得体。可以说,没有谁比他更低贱了,他因此总是遭人白眼,因此很是自卑。他时刻记着自己比别人差,为此拼命克服这些缺陷。他后来成了美国人民最尊敬、最爱戴的总统之一,为美国的统一、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叫林肯。

他从小驼背,在高大英俊的哥哥面前,他简直就是个小丑。进学校读书后开始成绩很差,老师劝他的父亲带他离开学校,去当一名鞋匠。父亲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此事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他发疯般地学习,很快成为了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这大大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后来他开创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名字叫阿德勒。

他出生在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性情暴躁,让他自小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自卑的性格。长大后,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导致终生未娶。在事业不顺的时候,他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而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极度自卑的话。即便如此,他还是写出了《城堡》《变形记》《地洞》等名著,让后来的现代主义作家“高山仰止”。他的名字叫卡夫卡。

周国平在《智慧与人品》中说:“我相信,天才骨子里大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强者也有软弱的时候,伟人也有渺小的时候。通过上例我们知道,很多天才都曾极度自卑。但自卑既可以毁灭一个人的斗志,也可以成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在绝望中奋起,发出灿烂炫目的光芒。没有那种刻骨的自卑,也许上例中的那些伟人只成为一个平常人,甚至不如平常人。而战胜自卑的关键,就是不能一直沉浸在自卑的情绪当中,应该转过身来,勇敢地与它正面交锋,把它当作你进取的原动力,让它时刻提醒你要自强不息、不能放弃。如此一来,自卑就不再是我们一直恐惧的敌人,而是促进我们向上的盟友。

所以,不要困在自卑当中了,感谢“上天”给予你那尚能继续进步的“差距”,充分利用自卑的“反作用力”来不断前行吧!

智慧点读

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营养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方向错了,走得越远就错得越深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较为滑稽的故事:

某个部门在训练员工晨跑时,想让领导在最后一刻跑在第一的位置上。负责人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在晨跑即将结束时,所有的人都掉转方向,向后跑,那时,原本在队伍后面的领导一下子就成了领队人。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好笑?不过,如果你按照这种思维做事,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有句话说得好:“方向比努力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需要方向正确。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如果方向错了,走得越远就错得越深。唯有及时调整,才能谱写人生崭新的篇章。

朱德庸的漫画专栏在台湾有十多年的连载历史,其中《醋溜族》专栏连载十年,创下了台湾漫画连载时间最长的纪录。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朱德庸小时候居然是老师、家长眼中没有希望的孩子。他的成绩很差,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到一个技校学习,才一个学期就被踢出来了。好不容易进了一所高中,高二时又被退学了。朱德庸说:“所有人都认为我将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只有画画使我快乐。”他曾一度认为自己很笨,后来才知道,不是自己愚笨,而是人各有所长。他从小喜欢画画,从4岁开始,画画是唯一令他放松的事情。他在学校里画,回到家里也画,书和作业本上的空白地方都画得满满的;在学校受了哪个老师的批评,一回到家就画他,狠狠地画,把他画得很惨。后来,他凭借在军队服役时每晚以手电筒照明创作而成的《双响炮》红透台湾,并且引发了四联漫画的热潮,那时,他只有25岁。当人们都夸奖他时,只有他自己清楚,从4岁到25岁,在这条路上他受过多少委屈和挫折。

公鸡惯于打鸣,家犬擅长看家,雨燕巧于筑巢,蜜蜂长于酿蜜。同样,人也有个体差异。谁都不会一无所长,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不必羡慕别人的长处,更无须感到自卑。或许你口才不好,但擅长写作;或许你操作能力不行,但精通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道路,才会在奔向成功这一比赛夺得冠军!

有个农民从小就想成为作家,为此,他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每每写完,他还要反复斟酌语句,尽心润色修改,然后满怀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纸杂志。遗憾的是,尽管他这么用功,却从未发表过一篇文章。

在他29岁那年,他收到了一家刊物总编的退稿信。信中写道:“从你多次投稿来看,你是个上进的人。可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很狭窄,生活阅历太少。但你的钢笔字却很出色。”他读到这里,仿佛被点醒了。第二天,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写作,而是练起了钢笔字。现在他已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叫张文举。成功之后的他感叹道:一个人要想成功,理想、勇气、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人生路上要懂得舍弃,更要懂得转换好自己的方向!

张文举的做法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他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既然自己没有写作的能力,为何不在有能力的地方下功夫呢?与其在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苦苦拼杀,不如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逆向思维让他另辟蹊径,找到了新的出路。是的,有些失败不是因为你付出的不够,而是你没有行走在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上。所以,为何不换个方向呢?也许你会做得更好。

美籍华人科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教授,年轻时立志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已在实验室工作了将近20个月他在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的时候还总是出现问题。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确实比别人差。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建议他放弃写实验论文,把主攻方向转到理论物理研究中。1957年10月,杨振宁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一文中幽默地写道:“这是我今天不是一个实验物理学家的道理,有的朋友说这恐怕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要不然我还是个普通的实验物理学家。”

我们都在努力实现梦想,但是,你所选的方向一定适合你吗?在追求成功的队伍里,我们一定要避同求异,因为适合他人走的路,轮到你时,也许就是死胡同;他人学得饶有情味的科目,你未必感兴趣。所以,不要按照他人的模式来培养自己。求异思维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一条与众不同的适合自己走的路。

有这样一幅漫画:上面的鱼大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一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游。这幅画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叫作《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换个方向,就是换一种方式以便更快捷地抵达成功的彼岸。也许有人说你做事时三心二意、没有毅力等,不要去理会他们。为什么要一条路走到黑呢?那将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如果你不愿意做“垃圾”,就要找到自己的路,那才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路之处正是转向之时,换个方向,未来也许就充满了希望!

智慧点读

决定你是什么,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生活中到处都有委曲的道理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直”是正道,那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古往今来,取得最终胜利或是得以保全的人都是一味靠“直”的吗?只要你稍用逆思维来推理一下就会发现——做人不可太直,要懂得弯曲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正。”就是说能委曲求全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生活中到处都有委曲的道理:插秧时弯腰,才会有秋天的收获;起跳时屈膝,才会有成功的飞跃;立交桥弯曲,却能缓解拥堵,提高行车速度;盘山道弯曲,却能减少阻力,有助攀登。

在自然界,小动物们为了躲避天敌,也通晓委曲求全的策略。当刺猬身处顺境时会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一旦遇到危险,它会立刻缩回脑袋,把自己团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狐狸若被猎人击中,就会迅速原地躺倒,全身瘫软,一动也不动。猎人以为它死了,就放在原处,到别处打猎去了。等猎人回来收集猎物时,狐狸早已跑掉了。

能伸能屈,与其说是生物界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求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周国平说:“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人们应该学会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妥协就是要退让,要弯曲,要默默承受,不针锋相对。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委曲求全等同于屈服,是可耻的。其实,转念想想,人只有先保存自己,才能洗刷耻辱,不是吗?伸是进取的方式,曲是保全自己的手段,适当地弯曲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千百年来,多少壮士豪杰因为不会弯曲而被杀死。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往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他认定:“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起!”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谭嗣同在被砍头前还高呼口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要用血来给皇帝洗脑,来殉变法事业,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

谭嗣同的英勇让人佩服,但也不禁让人慨叹:若是那时他逃走了,或许就保存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实力,为什么他不先保全自己呢?谭嗣同固然想用自己的行为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心,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记得孔子和老子有段对话:

孔子问:“如何在乱世之中生存呢?”

老子说:“你看我的牙齿在不在?”孔子说:“不在了。”老子说:“那我的舌头呢?”孔子说:“在的。”老子说:“你明白了吗?”

老子的意思是说,牙齿坚硬容易毁坏,舌头柔软尚能保存,学会弯曲,才能活到最后。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韧地挺立。弯曲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厚积薄发、自我保全的良策。就像路中央有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你应绕过去,而不是用拳头打开一条路,再穿过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委曲求全的经典故事,“萧何自毁”就是其中一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为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杰之中,张良早早归隐山林,韩信被灭三族,唯有萧何,居相国之位数十年不倒,得了善终。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自毁”。

起初,刘邦在前线征战,每次萧何派的送粮使者来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说:“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却不说话。有个幕僚对萧何说:“您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萧何大惊。幕僚继续说:“您现在已经做了相国,在大臣中,功劳排在第一位,还能再加以封赏了吗?已经不能了!您当初入关中的时候,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十几年了,您的威望越来越高,老百姓都信服您,愿意跟您亲近!皇上之所以总来询问您的情况,就是怕您在后方颠覆政权啊!”听了这番话,萧何恍然大悟。为了化解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危机,萧何大肆聚敛财富,时不时与民争利,“贪婪”得像换了一个人。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儿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去吧!”此后,刘邦放松了对萧何的警戒,一直到彻底消灭了项羽,再也没有派使者前去“慰问”萧何。

应该说是幕僚的逆向思维保全了萧何。按正向思维来考虑,作为臣子越恪尽职守,越帮着君王安抚百姓,才越是对得起君王的器重。但反过来想,君王在外征战,最怕的就是臣子在后方获取了民心,从而威胁君位。所以说,并非臣子越清正越好。而萧何也是个明白人,他利用自毁打消了刘邦的猜忌。虽然有名声上的失,却有事业及生命安全上的得。

有人说:“我受不得一丁点儿委曲,我认为那是无能。”可是,反过来想一下,小命不保一切拉倒,像祢衡、孔融等人痛快了舌头,张扬了性情,却毁了立业大计。孰轻孰重呢?

在三国时期,魏国官吏王昶曾经训诫他的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意思是说,若能以暂时的委曲作为伸展,以暂时的退让作为获得,以暂时的懦弱作为强大,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人生之旅,坎坷多多,难免寄人矮檐,遭遇逼仄。如果碰到了这种对自己非常不利的环境,千万不可逞一时之勇,要及时转换思路,学会弯曲,也许它就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呢。“宁折不屈”只会丧失所有的机会,让抱负难以施展。而在弯曲中默默地努力,才能慢慢走向成功。

智慧点读

弯曲但不折断,并不代表屈服,而是以屈求伸,寻求反弹的机会。

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不怕再试一次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败,而是差一点儿就成功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说这样一句话:“差一点儿,我……”差一点儿得到,就是没有得到;差一点儿成功,就是没有成功。再美丽的作品,要是“差一点儿”勾勒与琢磨,终会黯然失色;再甜美的爱情,要是“差一点儿”呵护与浇灌,终会奄奄一息。这的确让人惋惜,令人遗憾。然而,太多的人就是在这差一点儿的时候,以为事情无法再继续了,已成定局了,而放弃了努力。是的,人生太多的遗憾就是因为在成功的前一站停了脚,因为这些停脚的人都在按最常规的路子思考——我已经付出这么多努力了,看来是没希望了。但是,此时你为何不逆向思考一下呢——我都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再试一次可能就成功了。也许因为你这转念一想,你就没有了“差一点儿”的遗憾。

很多人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把一颗生了锈的螺钉拧开,轮到你,你可能试了几下就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之前的人用了很多力气松动了螺钉,但就差拧开的那么一点点力量,而你拧的时候正好“接力”,因此螺钉就被你轻松地拧开了。不是你的力气比别人大,而是时机使你成为坚持到最后的那个“成功者”。多少业绩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最初的成功都是源于“再试一次”的决心。

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生完成了2000项发明。其中研制白炽灯时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订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也就是说,失败了至少1600次。之后,他的试验又回到炭质灯丝上来了。他昼夜不息地用全副精力在碳化上下功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次。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暗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说:“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但爱迪生一次又一次地“再试一次”,终在1879年10月21日这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用炭丝来做灯丝,竟能让灯连续使用45个小时。

爱迪生还是不满足,他要找到一种更持久耐用的灯丝材料。1880年,他用竹丝材料使灯连续亮了1200个小时!当助手们纷纷祝贺他时,爱迪生认真地说:“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经过反复筛选,日本的一种竹子最适用,爱迪生等人便大量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不久,人们便用上了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1906年,美国科学家又改用钨丝来做灯丝,使灯泡的质量再次得到提高,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想想看,倘若爱迪生中途选择了放弃,又怎么能有电灯的问世呢?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如果一点小小的风浪就使你弃船上岸,一次小小的碰壁就使你裹足不前,一场小小的打击就使你放弃了一切的梦想和努力,那么,此生你能成就什么事情呢?反之,只要你不畏挫折,勇敢地再试一次、两次、三次,难题终有被破解的那天,成功也会来到眼前!

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教育家、作家刘墉在《再试一次就成功》一书中说:“挖一口井,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铲!电话打不通,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次!计划不成功,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次!考试不过关,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次!网络上不去,在你认定机器有毛病前,再试一次!东西坏了,在你扔掉前,再试一次!有一天,每个人都说不可能打开的瓶盖,把它接过来,再试一次!有一天,每个人都说你没希望的时候,不要气馁,再试一次!很可能,你这一试,就成功了。”

在你屡战屡败的时候,在你心灰意冷的时候,在你竭尽全力却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也许不止一次地想到了放弃,但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你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一次、两次、三次,比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遇到的失败还多吗?所有的成功,其实都缘于一点一滴的坚持。失败了,没关系,每个人都失败过。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再试一次”中前进,在“再试一次”中成功的。

你要勇敢地对自己说“再试一次”,请不要给人生留下“差一点儿”就成功的遗憾。

智慧点读

世上没有所谓的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失去的其实从未真正属于你

人最纠结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周国平在《生活的态度——不占有》一文中指出:“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就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

你也是这样吗,丢了心爱之物会痛哭不已,一心想把它找回来?恋人跟你说拜拜后,你感到整个世界都塌了?你想要一些东西,却一直未能如愿?你不甘“得不到”和“已失去”,却又无力将其挽回,于是你陷在痛苦中难以自拔?时间回不到开始的地方,对于已经错过的一些东西,不应再试着去挽留,错过就错过了;对于得到,你应该充满感激。因此,你何不逆向思考——把失去的当作不要的,或视为本来就不属于你的!

有个老人坐火车,不慎将刚买的皮手套掉到窗外。正当周围人为他感到惋惜时,老人出人意料地将另外一只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老人解释说:“这一只手套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毫无用处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手套,说不定他还能戴呢!”

的确,失去的已经失去,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懊悔、痛惜都不能让失去的东西回来,也不能感动上苍,后悔和计较只会加重悲伤,甚至还会让人失去更多。泰戈尔有句诗:“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既然这样,最明智的做法是接受现实。

据说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有一种特别灵验的泉水,喝下之后可医治百病。一天,有个只有一条腿的军人拄着拐杖来到镇上。当他向人打听泉水在何处时,对方问他:“小伙子,难道你要向上帝请求再有一条腿吗?”军人淡定地说:“我不是要向上帝请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请求他帮助我,教我没有一条腿后该如何过日子。”

这位军人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勇敢地去正视它。泰戈尔诗云:“我不愿乞求心灵上的创伤消失,但愿我能战胜它。”失去并不意味着失败,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换一种角度来思索失去与得到,不难发现,失去是一种滋味,失去固然令人痛心,但失去不见得都是坏事。想想看,谁能保证那些失去的就是最好的、最适合你的?谁能保证那本就是属于你的?亦舒说:“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真正属于你,也不必惋惜。”难道不是吗?人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就是你抢也抢不来;有些东西注定是你的,你躲也躲不了。

再者说,你之所以一直以为得不到的东西是最美好的,可能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太少,是不是?如果得到了,你没准儿会厌恶它,主动不要它了。

即便所失去的确实弥足珍贵,你也不要太伤心。大千世界,万种诱惑,而人生不过百年,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能承载的东西也有限,什么都想要会累死的,所以该放就放,该舍就舍。

世间最珍贵之物,是“把握现在的幸福”。一切都不会像我们期待的那般完美,失去了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美好。就如同那些从篮中掉下的鸡蛋一样,能拣起来的只有那些已经破碎的蛋壳。

人生不会总是在失去,也不会总是在得到,有失有得才是世间之规律。重要的是,得之惜之却不喜,失之受之却不悲。只要你追求过,努力过,付出过,又有何遗憾?

智慧点读

人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昨天失去的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失去的悲哀之中;人生最愚蠢的行为,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陷阱,而是第二次踏进了同样的陷阱。

把对手当作激励你进步的“小伙伴”

有一种人你永远无法回避,他如影随形,敌视你、挑战你,因你的痛苦而快乐,因你的快乐而痛苦,注视着你前行的每一步,他就是对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手永远都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是他们前进中的障碍,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坎坷,还导致了他们的失败。他们对对手恨得牙根直痒痒。也许你也是其中一员,一直在埋怨社会太残酷,竞争太激烈,对手太强大!也许你还在幻想,倘若没有竞争,倘若没有对手,那该多好啊!但是,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对手,你可能变得更加坚强吗?如果没有对手,你可能积极进取吗?如果没有对手,你能一次次地创新吗?

林肯小时候与哥哥一起用马耕地。不知为何,那匹马干活很慢,兄弟俩怎么鞭打也无济于事。突然,不知为何那马飞快地奔跑起来,一会儿就把地耕了一大半。到了地头,林肯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就随手把马蝇打落了。哥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林肯说:“我不忍心看着马被咬。”哥哥叹气道:“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马跑得快的啊!”那马没有了马蝇的叮咬,立刻复归原样,慢吞吞地不肯卖力。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任命参议员蔡斯为财政部长,这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因为蔡斯权力欲极强,嫉妒心极重,且始终蔑视林肯,认为林肯的能力不如他。林肯给这些反对者讲了马蝇的故事,然后说:“蔡斯对我来说就是一只‘马蝇’,他会时刻‘叮’我,使我不敢偷懒,如果我偷懒他就会让我难堪,对我造成威胁。”

一匹马如果没有被马蝇叮咬而疼痛难忍,就不会快跑如飞。同样,一个人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劲敌来磨砺自己。可见,没有必要厌恶、憎恨你的对手,而应该感谢你的对手。这就是逆思维的意义——改变寻常心态,发现不一样的价值。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幕:

康熙在继位执政60周年时,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第三杯居然敬他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死敌。康熙端起第三杯酒说:“鳌拜、吴三桂、噶尔丹、朱三太子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呀,是他们造就了朕,是他们逼朕立下了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可惜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以朕为敌吧!”康熙的第三碗酒敬得在场所有文武百官动容,纷纷挥泪跪地高呼“万岁”。

如此重要的场合,康熙当众把最后一碗酒敬给自己的对手,这说明他深刻理解他们在自己成功路上起到的推动作用。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说的是一种对抗的意境。失去对等资格的敌人,对真英雄来说无异于身处末路。对手犹如一面铜镜,能照出你的特征,也能激励你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腹背受敌”的动物则繁衍至今。人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想被消灭,就必须更强大,因为对手逼着你努力投入到“斗争”中。在你成长过程中,竞争越激烈,对手越多、越强大,越是能使你的生活呈现一片生机,充满活力。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危机四伏的感觉,会激发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会让你排除万难去克服一切艰难和险阻,会让你想方设法去超越,去夺取胜利。尤其是当对手强大到足以威胁到你的生命的时候,你一刻不努力,你的生命就会有万分的危险。正是他们让你真正认识到生存的艰难、残酷,让你在逆境中摔打而学会生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手加速了你的成长,促进了你的成功,而不是顺境和优越感,也不是朋友和亲人。朋友和亲人一直是扶助你、支持你的正面角色,而对手呢?有时候,哪怕你的朋友全部离你而去,你的对手却依旧“陪伴”在你的身边,用他们的尖牙利爪提醒你他们无时不在。这个“对手”可能是具体的人、具体的实体,也可能是困难、挫折、逆境、厄运,或是自己内心的阴暗……

所以说,你没有必要憎恨自己的对手。在你奋斗的征程中,是对手让你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是对手让你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是对手让你活得更有价值。

易中天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敌人。”当你获得成功时,要感谢朋友的鼎力帮助,更要感谢对手的推动作用,而且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是他和你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对决,你们一起追逐,一起攀登,一起较量,一起腾飞。当你走在了对手的前面,看着眼前全新的五彩的世界时,也不要得意忘形,而要在胜利的旗帜下寻找新的对手,要永远记住曾经给你带来威胁的对手的名字,并向他表示感谢。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而我想说:“人生得一宿敌亦足矣。”

智慧点读

对手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个威胁,在很多时候,他还是激励你进步的“伙伴”。 dvCdCzMteQYM6D0gH+vJwGCS2WNRQsyFSJt56lqd0V6NKfIzGdg1Z6GZseoIbW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