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黄檗希运禅师,福建人,幼年在洪州黄檗山出家。他曾游天台山和长安,经南阳慧忠指点,回到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开悟后,住持江西黄檗山,故称黄檗希运,其禅风盛行于江南一带。当时,相国裴休对他十分尊崇,并亲自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传世。
有六位学僧来到黄檗禅师处参学,初见面时,其中五人皆虔诚恳切地作礼,只有一人为了表明自己是禅者,提着坐具,不言语地站在一旁。黄檗禅师见此情形,对这位学僧说道:“我听说有一只猎犬非常凶恶!”
学僧以禅语答道:“一定是循着羚羊声而来的。”
黄檗追问道:“你听到有羚羊声吗?”
学僧赶紧话锋一转:“那一定是循着羚羊的足迹来的。”
黄檗再问道:“你看到有羚羊的足迹吗?”
学僧一愣,说道:“那就是跟踪在羚羊后面来的。”
黄檗步步紧逼道:“你看到有羚羊的踪影吗?”
学僧毫不示弱,说道:“那一定是只死羚羊。”
黄檗禅师听后,没再说什么。
第二天在法堂里,黄檗禅师再问道:“昨天找羚羊的那位学僧出来!”
那学僧闻言快步走出。
黄檗禅师问道:“昨日公案未了,你怎么解说呢?”
学僧一时无语,不知所对。
黄檗禅师喝道:“本想说你是个到家的禅僧,原来只是个一知半解的家伙。”
听黄檗禅师这么说,大家将这个学僧驱出了山门。
黄檗希运游天台山时,路上遇到一僧人,那僧人和他一见如故,谈笑风生。黄檗希运感到很奇怪,仔细观察,只见那僧目光射人,非同凡响,便一道同行。行至不远,来到一山涧边。当时涧水暴涨,二人放下斗笠、拄杖,黄檗希运犹豫不决,止步不前,那僧即刻拉着黄檗希运准备共同渡涧,黄檗希运胆怯地说道:“师兄要渡请自渡。”
说时迟,那时快,那僧人提起衲衣,走在波浪上,如同走在平地一般,并回头招呼黄檗希运道:“过来,快过来!”
黄檗希运感慨道:“咄!你这个阿罗汉,我早知道的话,就该砍断你的腿。”
那僧赞叹道:“真是救度众生的大乘法器,我不如你。”
说罢,那僧就不见了。
大乘佛教宣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而小乘佛教以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目标。所以,那位神僧称赞黄檗希运是“大乘法器”,而他却是只知自渡的“阿罗汉”,当然不如黄檗希运。这则公案是假托路遇神僧,而标榜黄檗希运悟得大乘精神。
唐宣宗在位时,推崇佛教,拥护三宝,修复旧寺,广兴佛法,是一位有名的好佛皇帝。宣宗未做皇帝之前,曾在香严禅师门下做过小沙弥。
有一天,师徒二人游庐山瀑布。香严禅师吟道:“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小沙弥随口续上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禅师笑道:“你这个小沙弥将来是要做皇帝的呀。”
小沙弥后来到齐安禅师那里参禅,当时黄檗希运禅师在那里作首座。沙弥看到黄檗禅师拜佛,便问道:“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长老礼拜,有何所求?”
禅师说道:“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只是这样礼拜而已。”
沙弥又问道:“为什么礼拜?”
希运禅师见沙弥如此执著,便打了他一掌。这一掌仍没让沙弥开悟,嗔心一起,怨道:“太粗暴了!”
“这里是什么所在?你在这里说粗说细!”希运禅师说完,又打了他两掌。
沙弥作了皇帝后,没有忘记被挨三掌。黄檗禅师圆寂后,宣宗竟谥他“粗行禅师”。裴休知道这三掌的典故,便上奏皇帝:“禅师三掌为陛下断了三际呀!”
于是,宣宗将黄檗禅师改谥为“断际禅师”。
有一天,黄檗希运禅师登上法堂,这时从四面八方来了许多听讲禅教大法的人,云集法堂。黄檗希运禅师见如此众多的学人,便问道:“你们到此来寻求什么?”并站起来以拄杖赶之,众人仍不散去。
黄檗希运禅师坐回原处,对众人说道:“你们全都是乡里懒汉,怎么能称得上离乡远行,寻师访友,求法证悟呢?真让人取笑。不要见人多的地方就去,只图热闹。老衲远行参禅时,即便是遇草根下有一个人,便从顶门上扎他一锥,看他知不知道痛痒,如果知道,我可以把布袋里的米拿来供养他。但不像你们这样容易,哪有今天这样的事呢?你们既自称远行参禅的云游僧,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你们可知大唐国里无禅师吗?”
这时有一僧人问道:“现在各方的禅门高僧都聚众讲说禅教大法,为什么你却说无禅师呢?”
黄檗希运答道:“我的意思不是说无禅,只是说无师。你可知马祖道一大师门下有八十四位弟子,真正得马大师正法的也不过两三人。
中国禅宗发展到黄檗希运禅师所处的中晚唐时代,正是很兴盛的时候,因为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青原行思、石头希迁等大师们的继承人遍布中华。但为什么黄檗希运却说“无师”呢?这关键就在于他所说的“宗派乃是人为的,各有各的体会”,禅却到处都有,佛在每一人心中,主要靠自己去领悟、参透,光靠“师”是没有用的。